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鲍文 何丙辉 +1 位作者 包维楷 丁德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93-197,共5页
简单介绍了森林植被对降水截留作用,从林冠截留、树干截留和枯落物截留概述了研究现状及部分成果。迄今对森林截留效应的研究规模多集中在小尺度,要把一个地区的小尺度的研究成果可靠地应用于大尺度的其它地区,还必须加强对截留过程的... 简单介绍了森林植被对降水截留作用,从林冠截留、树干截留和枯落物截留概述了研究现状及部分成果。迄今对森林截留效应的研究规模多集中在小尺度,要把一个地区的小尺度的研究成果可靠地应用于大尺度的其它地区,还必须加强对截留过程的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林冠截留 截留效应
下载PDF
草本植被过滤带对径流中泥沙和除草剂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27
2
作者 肖波 萨仁娜 +1 位作者 陶梅 王庆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6-144,共9页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该研究通过在土槽上进行浑水冲刷试验,定量研究了禾本科草本植被过滤带(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inn.)Spreng和野古草Arundinella ...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该研究通过在土槽上进行浑水冲刷试验,定量研究了禾本科草本植被过滤带(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inn.)Spreng和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 (Thunb.)C.Tanaka)对径流、泥沙、以及阿特拉津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禾本科草本植被过滤带能有效拦截径流,拦截率可达88%;并显著降低泥沙和阿特拉津流失量,但其作用效果受泥沙和阿特拉津的进水浓度影响较大。当进水泥沙浓度为20、40、60g/L时,植被过滤带对泥沙的拦截率分别为95%、93%、85%;当进水阿特拉津浓度为0.3、0.6、0.9mg/L时,植被过滤带对阿特拉津的拦截率分别为95%、92%、91%。另外,植被过滤带对泥沙和阿特拉津的拦截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开始后第1、10、20、40、60分钟的泥沙拦截率分别为97%、95%、93%、91%、87%,阿特拉津拦截率分别为97%、93%、90%、86%、84%;同时,阿特拉津出流浓度与径流量有显著相关关系(r1=0.88,r2=0.93,r3=0.94),表明径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阿特拉津出流浓度和出流量。研究证实,植被过滤带能有效降低阿特拉津随径流流失量,对阿特拉津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较好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植被 径流 阿特拉津 植被过滤带 拦截率
下载PDF
黄土坡面不同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模型模拟效果及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19
3
作者 佘冬立 刘营营 +3 位作者 邵明安 陈友林 彭世彰 周蓓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15-120,共6页
为探明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水文生态效应,该文通过对黄土区坡面柠条林和杏树林冠层截留量的动态监测与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冠层降雨截留规律及其模型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植被冠层降雨截留的特征差异显著。柠条林冠... 为探明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水文生态效应,该文通过对黄土区坡面柠条林和杏树林冠层截留量的动态监测与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冠层降雨截留规律及其模型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植被冠层降雨截留的特征差异显著。柠条林冠层截留量随大气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稳定截留率约为15%。杏树林冠层截留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降雨量小于5mm的量级,冠层"漏斗"效应明显。杏树林冠层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关系,稳定截留率约为10%。对于柠条林冠层截留规律的模拟,以降雨量和冠层郁闭度为变量的崔启武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4,以降雨量为变量的王彦辉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68;但对于"漏斗"状结构的杏树林冠层,2个模型均未能得到较好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降雨 植被 冠层截留 模拟 柠条林 杏树林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石丽丽 徐成立 +2 位作者 王雄宾 谷建才 赵廷宁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11,124,共5页
以冀北山地不同抚育间伐措施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植被截留能力和枯落物持水功能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土壤蓄水功能随着间伐强度... 以冀北山地不同抚育间伐措施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植被截留能力和枯落物持水功能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土壤蓄水功能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间伐后进行枯落物收集、清除等经营活动可增大植被截留功能和枯落物持水功能,但会降低土壤蓄水功能。从涵养水源功能的组成来看,土壤蓄水功能最大,其次是枯落物持水功能,植被截留功能最小。由此认为,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合理抚育间伐,能增强林地涵养水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植被截留 枯落物持水 土壤蓄水 涵养水源功能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黄土高原草地灌丛化对潜在植被截留和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乔文英 安琪琪 +2 位作者 常小峰 郑纪勇 李维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6,共8页
[目的]分析灌丛化后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截留和土壤蓄水特征,为系统评价灌丛化后草地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未灌丛化草地和灌丛化草地(包括禾草斑块、半灌木斑块、灌木斑块)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植被(包括冠... [目的]分析灌丛化后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截留和土壤蓄水特征,为系统评价灌丛化后草地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未灌丛化草地和灌丛化草地(包括禾草斑块、半灌木斑块、灌木斑块)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植被(包括冠层与枯落物)截留量与土壤饱和蓄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1)灌丛化通过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使植被冠层截留量增加了0.3 mm,通过减少枯落物量使枯落物截留量减少了0.5 mm;(2)草地灌丛化过程中,只有灌木斑块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壤饱和蓄水量。而且,灌木斑块与半灌木斑块土壤饱和蓄水能力显著不同,灌木斑块较半灌木斑块土壤饱和蓄水量增加12.8 mm,主要发生在0—20 cm土层。[结论]灌丛化没有降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饱和蓄水能力,但若灌木继续扩张,可能会削弱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截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冠层截留 枯落物层 土壤蓄水量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不同类型华北落叶松林分涵养水源能力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平丽丽 李云飞 +2 位作者 冯楷斌 陈继东 邓丽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年第4期369-374,共6页
为了科学评价华北落叶松林的抚育成效、促进冀北山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选择华北落叶松纯林、落桦混交林与落油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分析比较抚育间伐前后林地的植被截留、枯落物层持水和土壤蓄水能力,以确定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分涵养... 为了科学评价华北落叶松林的抚育成效、促进冀北山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选择华北落叶松纯林、落桦混交林与落油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分析比较抚育间伐前后林地的植被截留、枯落物层持水和土壤蓄水能力,以确定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分涵养水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3种类型的林分,抚育间伐均降低了乔木层的降水截留量,增加了灌草层的截留量,并使总截留量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0.20 t/hm^2、1.32 t/hm^2、0.88 t/hm^2。(2)与对照相比,抚育间伐提高了枯落物半分解层厚度、储量及持水量,枯落物未分解层则相反,但差异均较小;不同类型林分中,落桦混交林的枯落物层厚度、储量最高,分别为4.9 cm和12.70 t/hm^2,华北落叶松纯林最低,分别为3.6 cm和5.79 t/hm^2;枯落物持水量则是落油混交林最高,为14.05 t/hm^2,落叶松纯林最低,为5.56 t/hm^2。(3)抚育间伐提高了3种类型林分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其中,落桦混交林的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23.15 t/hm^2,落油混交林增加幅度最小,增加了8.74 t/hm^2。抚育间伐提高了3种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总体来看落桦混交林的抚育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华北落叶松 涵养水源 植被截留 枯落物持水 土壤蓄水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随降雨径流流失的控制研究——以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区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敏慧 杨树华 王宝荣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年第4期20-26,共7页
地表径流挟带土壤氮进入水体是造成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依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200~1300mm和1000~1100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 地表径流挟带土壤氮进入水体是造成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依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200~1300mm和1000~1100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磷矿开采废弃地与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土壤营养元全氮随径流流失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产流的关键因子,在大、暴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土壤TN流失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TN随径流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径流中TN含量对其影响不大,流失总量次序与径流总量次序相一致,表现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各植被类型均能对土壤TN流失起到较强的截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土壤TN流失量 现有植被 截留 抚仙湖磷矿开采区
下载PDF
贡嘎山地区不同植被枯落物对降水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春红 吴勇 李秀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41-1744,共4页
对贡嘎山4种植被的枯落物层的截留量及滞后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渗润阶段,成熟针叶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阔叶林的半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针阔混交林的最短;针阔混交林的全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 对贡嘎山4种植被的枯落物层的截留量及滞后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渗润阶段,成熟针叶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阔叶林的半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针阔混交林的最短;针阔混交林的全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②达到饱和时的时间,未成熟针叶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成熟针叶林的最短;针阔混交林的半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阔叶林的最短;成熟针叶林的全分解枯落物滞后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③在渗润阶段,同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的全分解层滞后时间最长,未分解层的最短;达到饱和时间,同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未分解层滞后时间最长,全分解层的最短;④在渗润阶段,4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的未分解层的截留量最小;在饱和阶段,4种植被的枯落物层的不同分解层的截留量表现的规律并不相同,未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未分解层截留量多,全分解层的截留量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 枯落物层 截水量 滞后作用
下载PDF
Improving the Vegetation Dynamic Simulation in a Land Surface Model by Using a Statistical-dynamic Canopy Interception Scheme 被引量:3
9
作者 梁妙玲 谢正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10-618,共9页
Canopy interception of incident precipitation,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a forest's water budget, can affect the amount of water available to the soil, and ultimately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In this pa... Canopy interception of incident precipitation,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a forest's water budget, can affect the amount of water available to the soil, and ultimately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In this paper, a statistical-dynamic approach based on leaf area index and statistical canopy interception is used to parameterize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process. The statistical-dynamic canopy interception scheme is implemented into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with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CLM-DGVM) to improve its dynamic vegetation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for continental China by the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the new canopy interception scheme shows that the new one reasonably represents the precipitation intercepted by the canopy. Moreover, the new scheme enhances the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root zone for vegetation growth, especially in the densely vegetated and semi-arid areas, and improves the model's performance of potential vegetation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py interception vegetation dynamics soil water land surface model
下载PDF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査晶晶 吴永波 +3 位作者 茆安敏 朱颖 李文霞 杨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9-645,共7页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河岸人工林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缓冲带在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不同植物组成(‘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以及不同林龄(3、4、5、6 a)方面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的差异,确定适宜的人工林缓冲带结构。【结果】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可很好地截留径流水中磷素,总磷截留率在30 m处最高,为77.30%,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率随宽度增加而提高,截留率在不同宽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较好的河岸缓冲带的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截留率分别为84.29%和93.25%;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的截留率较高,达82.37%,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可溶性磷截留率略高于杨树林,不同植物组成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较总磷好;随林龄增加,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率呈上升趋势(P<0.01),5年生时截留率最高。【结论】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且杨树林缓冲带截留污染物效果较好。缓冲带在林龄较小时截留磷能力较强。图5表1参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带 植被配置 磷截留 林龄
下载PDF
植被对城市水文平衡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吴西 常青 《包装与设计》 2024年第4期104-105,共2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原有环境特征,可透水地表面积和植被覆盖减少,不透水地表面积不断增加,导致了洪涝灾害和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北方某滨海城市典型住宅区为研究对象,以植被作为切入点,运用ArcGIS 10.8和SNA...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原有环境特征,可透水地表面积和植被覆盖减少,不透水地表面积不断增加,导致了洪涝灾害和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北方某滨海城市典型住宅区为研究对象,以植被作为切入点,运用ArcGIS 10.8和SNAP 9.0.0等软件,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m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数值实验设计,确定最佳的模拟场景,并构建了植被截流模型定量分析城市的水文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类型、LAI和降雨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进而减少城市径流。本研究旨在为城市水文及规划提供建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城市住宅 截流模型 水文平衡
原文传递
冀北山地人工油松林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栓堂 石丽丽 +1 位作者 曲世伟 王雄宾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CAS 2016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分密度对森林水文效应有一定影响,以冀北山地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的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冠截留能力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减小,林下植被截留能力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林下枯落... 分密度对森林水文效应有一定影响,以冀北山地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的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冠截留能力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减小,林下植被截留能力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其中林分密度分别为1 584株/hm^2、864株/hm^2和684株/hm^2标准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距相对较小,分别是林分密度388株/hm^2标准地的1.56倍、1.50倍和1.42倍;388株/hm^2油松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较小,但其枯落物初期持水速率较大。土壤持水能力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林分密度864株/hm^2、684株/hm^2和388株/hm^2标准地土壤持水能力分别为林分密度1 584株/hm^2标准地的1.05倍、1.16倍、1.17倍,密度684株/hm^2和388株/hm^2标准地的土壤持水能力较为接近。对油松人工林进行合理抚育间伐,保留合适密度,能改善其涵养水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调控 植被截留 枯落物持水 土壤持水 油松人工林
原文传递
浅析植物护坡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莹 《科技资讯》 2011年第6期152-153,共2页
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茎叶与截留量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植物的降雨截留作用、消弱溅蚀、固结作用、抑制地表径流等水文效应。
关键词 植物 降雨截留作用 消弱溅蚀 固结作用 抑制地表径流
下载PDF
贡嘎山地区不同植被对降水的物理过程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秀博 吴勇 王春红 《地下水》 2009年第4期142-144,160,共4页
对贡嘎山地区两种植被类型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针叶林林冠层和针阔混交林林冠层单位面积截留降雨量分别为0.14和0.27 kg/m2,亚高山针叶林树干单位面积截留量为0.005 8 kg/m2,针阔混交林树干单位面积截留量为0.006 kg... 对贡嘎山地区两种植被类型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针叶林林冠层和针阔混交林林冠层单位面积截留降雨量分别为0.14和0.27 kg/m2,亚高山针叶林树干单位面积截留量为0.005 8 kg/m2,针阔混交林树干单位面积截留量为0.006 kg/m2。通过进行不同尺度的试验,树干截留量与胸径之间呈线性相关。枯落物的截留量、滞后时间与面积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度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林冠 截留量 滞后时间 尺度效应
下载PDF
岷江流域森林植被对洪水的调节功能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强晓焕 元昌安 廖建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6-60,共5页
森林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因地区、尺度、植被类型等的变化而相差较大.通过对岷江流域不同森林植被在降水、下渗、蒸散发等各阶段作用效应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洪水的调节作用.结果指出:岷江冷杉原始林对洪水形成各阶段调节作用都比较显著,其... 森林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因地区、尺度、植被类型等的变化而相差较大.通过对岷江流域不同森林植被在降水、下渗、蒸散发等各阶段作用效应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洪水的调节作用.结果指出:岷江冷杉原始林对洪水形成各阶段调节作用都比较显著,其次人工油松林及苹果树等经济树种也有很好的截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洪水 截留 蒸散发 径流强度
下载PDF
实验条件下紫羊茅种群植被混凝土的固土护坡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熊丹伟 陈芳清 +2 位作者 谭向前 李双洋 黄永文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植被混凝土是一种近年来在工程边坡治理中广泛应用的生态防护新技术。植物在植被混凝土不同生长时间固土护坡性能的变化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紫羊茅为对象构建了植被混凝土,通过模拟边坡生长条件,测定紫羊茅植被混凝土在不同生长时间植物... 植被混凝土是一种近年来在工程边坡治理中广泛应用的生态防护新技术。植物在植被混凝土不同生长时间固土护坡性能的变化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紫羊茅为对象构建了植被混凝土,通过模拟边坡生长条件,测定紫羊茅植被混凝土在不同生长时间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特征、茎叶截留效应、以及根土复合体抗剪切强度、抗侵蚀性和根系抗拉强度,揭示了紫羊茅植被混凝土的固土护坡特性及其时间动态,以促进紫羊茅植被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紫羊茅的生长状况在成熟期(135~180 d)达到最佳。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紫羊茅茎叶最大截留量逐渐增加,而茎叶最大截留率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茎叶最大截留率在植被生长成熟期(180 d)达到最大值(72.27%),比生长初期(45 d)高33.24%。紫羊茅根系的存在能显著增强植被混凝土基材的固土性能,其抗剪性能和抗侵蚀性能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74.17%和155.23%。植被混凝土的固土性能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在临近衰亡期(225 d)达到最大值,与生长初期相比则分别增加了152.55%和86.59%。本研究可为紫羊茅植被混凝土技术在山区工程边坡生态治理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紫羊茅 截留效应 抗剪性能 抗侵蚀性能
下载PDF
滨岸植被带对漂浮物拦截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丹丹 王冬梅 +1 位作者 任远 周思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3,共6页
河流中漂浮物的存在对水质以及船只的航行造成了严重威胁,而滨岸带植物对河流漂浮物可以起到很好的拦截过滤作用。通过对漓江桂林-阳朔段沿线调查,筛选出漓江岸滩上拦截漂浮物较多的3种典型植被,选择典型样地进行实地调查,对样地内植被... 河流中漂浮物的存在对水质以及船只的航行造成了严重威胁,而滨岸带植物对河流漂浮物可以起到很好的拦截过滤作用。通过对漓江桂林-阳朔段沿线调查,筛选出漓江岸滩上拦截漂浮物较多的3种典型植被,选择典型样地进行实地调查,对样地内植被形态参数及所拦截漂浮物进行研究,探讨3种植被对漂浮物的拦截效果,并定量分析影响漂浮物拦截效果的因素,对揭示漓江滨岸带非点源污染调控、提高水资源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结果表明:1)拦截的4类漂浮物中枯草类最多(85.32%),枯枝类其次(11.44%),塑料类第3(2.33%),其他类最少(0.91%)。2)3种植被拦截漂浮物能力表现为水杨梅>一叶萩>枫杨。3)柔韧性影响漂浮物的拦截效果,水杨梅枝条刚性最强,枝条刚性强时对拦截效果有增强效应。4)3种植被的漂浮物单株拦截量与其冠幅X、冠幅Y、冠幅面积、植被体积、迎水面积均显著相关(P<0.01);与基径、高度、一级分枝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种间差异较大,冠幅对漂浮物拦截量的多少起控制作用。5)在漓江滨岸带水流较缓、洪水压力较小、漂浮物较多的植被退化区域内优先考虑栽植水杨梅,可达到更好的植被恢复及漂浮物拦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植被 漂浮物 拦截效果
下载PDF
7Be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忠林 文安邦 +2 位作者 严冬春 龙翼 周萍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5-893,共9页
7Be是由宇宙射线撞击同温层和对流层大气中氮、氧原子核而生成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由于连续沉降、半衰期短(53.3天)以及在土层中分布深度浅(约2 cm)等特点,7Be在示踪单次暴雨或短期强降雨等短时间尺度的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研究中具有... 7Be是由宇宙射线撞击同温层和对流层大气中氮、氧原子核而生成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由于连续沉降、半衰期短(53.3天)以及在土层中分布深度浅(约2 cm)等特点,7Be在示踪单次暴雨或短期强降雨等短时间尺度的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7Be法应用前景广阔。然而该技术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重要基础假设尚未得到有效验证,限制了其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简要回顾了利用7Be法定量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其示踪原理和计算模型及其最新进展;重点评述了7Be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的关键基础假设及其不确定性,以及植被截留、侵蚀分选等对7Be法评价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基础假设的验证及不确定性分析、植被影响的定量评价、示踪时空尺度的扩展以及新模型的开发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Be 土壤侵蚀 空间分布 植被截留 颗粒分选
原文传递
云南石林典型植被类型的降水垂直分配及水平汇聚规律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文荣 李玉辉 +1 位作者 曾学梅 何文静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7,35,共7页
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管理及植被恢复是岩溶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云南石林岩溶区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设置实验样地并开展了2018-2019年两个雨季的野外观测,分别对不同植被类型的降雨分配及汇聚规律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石林地区受到... 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管理及植被恢复是岩溶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云南石林岩溶区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设置实验样地并开展了2018-2019年两个雨季的野外观测,分别对不同植被类型的降雨分配及汇聚规律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石林地区受到亚洲季风的控制,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具有显著的季风区特征,即高度集中于湿季,特别是5-8月,降雨类型以小雨和中雨占主导,两者在全年降水场次中的比例分别为70%、15%;各实验观测植被类型的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以及截留量均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量的分配特征为降雨量>穿透雨量>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差别明显,变化范围为0.01%~0.36%,石漠化裸地区径流系数最大而坡耕地最小,但整体来看都非常小;产流的降雨量阈值差别较大,其范围为2.0~6.4 mm,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多,各观测样地的地表产流量也呈现增大的态势。本观测研究结果可以为岩溶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恢复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植被类型 植被截留 坡面产流 云南石林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俊 金平伟 姜学兵 《人民珠江》 2022年第12期38-45,共8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林地蒸散发及植被截留、降雨产流和土壤水等研究成果。综合来看,目前尚未有关于桉树人工林是“抽水机”的研究定论,但桉树人工林对区域水循环、水平衡负面影响切实存在。林地...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林地蒸散发及植被截留、降雨产流和土壤水等研究成果。综合来看,目前尚未有关于桉树人工林是“抽水机”的研究定论,但桉树人工林对区域水循环、水平衡负面影响切实存在。林地蒸散发、降雨截留、林地产流和土壤水受品种及林龄、冠层结构、降雨量、轮伐制度等因素影响。单株桉树与桉树人工林系统蒸散发规律基本一致,日蒸散发量为0.5~6.5 mm,显著高于其他林分,且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趋势。不同桉树人工林降雨截留量差异较大,一般占降雨量的10%~30%,总体与降雨量间呈正相关变化关系,且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趋势。营造桉树人工林后区域地表产流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干旱年份更为显著。但砍伐后集水区基流量、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均逐渐增加并恢复至造林前水平。营造桉树人工林后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均呈下降变化趋势,随林龄增加对土壤水负面影响作用逐渐下降。但短伐连栽桉树人工林对土壤水负面影响作用较大,即使在降雨充沛的雨季土壤水也难以得到有效补给。目前中国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后续应加强长序列多时空尺度定位监测,开展桉树人工林物理水文模型研发等工作,为桉树人工林营造、砍伐管理及土壤水利用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产流 植被截留 蒸散发 土壤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