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洛阳市朱仓村M683东汉墓园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鸿亮 张海涛(绘制) +1 位作者 卜康楠(绘制) 张海涛(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61,共24页
M683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朱仓村东(图一),地处洛阳邙山陵墓群一东汉陵区陪葬墓区内(图二)。当地一直流传此墓是隋末唐初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墓冢,故俗称“李密冢”。2006年在“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第--阶段邙山古墓冢文物普... M683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朱仓村东(图一),地处洛阳邙山陵墓群一东汉陵区陪葬墓区内(图二)。当地一直流传此墓是隋末唐初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墓冢,故俗称“李密冢”。2006年在“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第--阶段邙山古墓冢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此墓,并编号为M6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洛阳市 朱仓村 M683墓园 诸侯王 东汉早期
原文传递
西汉诸侯王墓园邑制度的几个问题——以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为中心
2
作者 李银德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9,共12页
20世纪以来,西汉诸侯王墓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地下部分的墓坑(岩洞)、墓室、棺椁,以及从葬坑、祔葬墓、陪葬墓等已较为清楚。而对于诸侯王墓的地面建制,刘振东[1]、郑绍宗[2]、刘瑞[3]、刘尊志[4]等学者及《中国考古学... 20世纪以来,西汉诸侯王墓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地下部分的墓坑(岩洞)、墓室、棺椁,以及从葬坑、祔葬墓、陪葬墓等已较为清楚。而对于诸侯王墓的地面建制,刘振东[1]、郑绍宗[2]、刘瑞[3]、刘尊志[4]等学者及《中国考古学·秦汉卷》[5]先后进行过探讨,但是囿于史料缺乏和地面建筑遗存发现较少,似还缺乏充分的讨论。最近陈杰等对西汉长沙王的墓葬制度进行了研究[6],不过未涉及新公布的长沙走马楼简牍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诸侯王 定邑 园邑
原文传递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封国内史与相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美莉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2-56,共5页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十六国 南北朝 封国 内史
下载PDF
也谈西汉初期诸侯王国的法律制度——与陈苏镇先生商榷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安合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西汉初期,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及其后来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确实拥有一定的特权,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但要说诸侯王与皇帝共治天下,汉朝的法律只在汉朝直辖区适用,却令人难以信服。
关键词 西汉初期 诸侯王 法律制度 汉法 质疑
下载PDF
德国宗教改革与其三大政治势力 被引量:2
5
作者 危双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兴起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解放运动。这次运动首先在德国爆发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德国之所以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首发地,是由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并... 兴起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解放运动。这次运动首先在德国爆发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德国之所以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首发地,是由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并且在德国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以罗马教皇、皇帝、诸侯为代表的德国三大政治势力与宗教改革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三大政治势力对宗教改革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宗教改革对三大政治势力也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宗教改革 教权 皇权 诸侯
下载PDF
略论汉武帝对封国的处置 被引量:2
6
作者 邓瑞全 张振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3-56,共4页
自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便与西周以来所实行的分封制产生矛盾。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一直绵延至汉代,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加以调和。当汉政权逐步稳固、经济恢复并发展之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演变为分裂与统一之争。汉武帝采用政治与法... 自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便与西周以来所实行的分封制产生矛盾。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一直绵延至汉代,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加以调和。当汉政权逐步稳固、经济恢复并发展之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演变为分裂与统一之争。汉武帝采用政治与法律的手段强力推行郡县制,反击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事实上,汉武帝清除分封制并不彻底,一些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如他对同姓诸侯王及王子侯的严厉处置,打破了宗族势力与外戚势力的平衡,最终导致皇权易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封国 分封制 郡县制
下载PDF
Reconsidering the Late Bronze Age Decline of Southern Canaan: A Perspective from the Amarna Letters 被引量:1
7
作者 Yuan Zhihui 《中东研究》 2019年第1期77-98,268,269,共24页
晚期青铜时代,南迦南的多个遗址都衰落了。那么,谁应该为南迦南的衰落承担责任呢?一些学者认为埃及是导致南迦南衰落甚至毁灭的罪魁祸首,但有些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怀疑。鉴于埃及在南迦南建立了帝国统治,笔者拟采用沃勒斯坦的核心-边缘理... 晚期青铜时代,南迦南的多个遗址都衰落了。那么,谁应该为南迦南的衰落承担责任呢?一些学者认为埃及是导致南迦南衰落甚至毁灭的罪魁祸首,但有些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怀疑。鉴于埃及在南迦南建立了帝国统治,笔者拟采用沃勒斯坦的核心-边缘理论和韦伯的分层理论中声誉-权力范式来对此进行分析。通过阅读阿马尔那书信发现,在大国之间的书信中,各国国王关注的焦点为礼物交换,而在埃及与附属国的书信中,埃及国王与其附属国的统治者关注的焦点为南迦南的稳定和城市国家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理论 沃勒斯坦 青铜时代 礼物交换 边缘理论
下载PDF
清朝大一统进程与西北民族互市贸易格局的形成
8
作者 邓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清代西北地区形成了以甘肃为主要贸易地的民族互市贸易格局。在清朝实现大一统之前,甘肃地区即为清朝同西北诸藩部互市贸易的重要之区。乾隆朝清朝实现大一统之后,甘肃地区作为直省的边缘,同漠南蒙古、青海蒙古、新疆哈密等藩部地带广... 清代西北地区形成了以甘肃为主要贸易地的民族互市贸易格局。在清朝实现大一统之前,甘肃地区即为清朝同西北诸藩部互市贸易的重要之区。乾隆朝清朝实现大一统之后,甘肃地区作为直省的边缘,同漠南蒙古、青海蒙古、新疆哈密等藩部地带广泛接壤,是清朝经略西北边疆的支点,也是西北藩部同清朝直省互市贸易的重要区域。随着清朝大一统局面的日益巩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直省与藩部的互市贸易日益发展,大一统国家内部的民族交融局面不断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甘肃 藩部 互市贸易 民族交融
下载PDF
论“五色四藩”的来源及其内涵 被引量:13
9
作者 乌云毕力格 孔令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97,125-126,共13页
根据对蒙古文和藏文史料分析考察可以得知:"五色四藩"概念出现在十六世纪后半叶,它的出现与藏传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有关。五色来源于五方佛的颜色,四藩则指主供佛周围的四佛。青色蒙古的说法起源于蒙古对密宗金刚乘无上瑜伽... 根据对蒙古文和藏文史料分析考察可以得知:"五色四藩"概念出现在十六世纪后半叶,它的出现与藏传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有关。五色来源于五方佛的颜色,四藩则指主供佛周围的四佛。青色蒙古的说法起源于蒙古对密宗金刚乘无上瑜伽部的信仰。"五色四藩"概念在蒙古的流行反映了蒙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四藩 曼陀罗 青色蒙古 蒙古文献 民族文化交融
原文传递
清华简《系年》三晋伐齐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卫东 《晋阳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16-22,共7页
晋伐齐是战国早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对战国七雄并立形势的形成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为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材料。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的相关材料表明:三晋伐齐的直接导因是齐项子牛之祸。项子... 晋伐齐是战国早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对战国七雄并立形势的形成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为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材料。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的相关材料表明:三晋伐齐的直接导因是齐项子牛之祸。项子牛之祸,可能是田和与项子牛联手谋害田悼子而引发的内乱。三晋利用齐国内乱,联合伐齐,攻入齐国长城。三晋伐齐后,先强迫齐康公入晋军会盟,又于公元前403年会同齐康公前往朝见周威烈王,正式获得了天子的策命。清华简《系年》表明,三晋称侯在前,命侯在后,三晋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其国家政权的独立性才被周天子和列国所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项子牛之祸 平阴之战 称侯 命侯
下载PDF
明末秦藩世系考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志胜 王浩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124,共7页
秦藩为明代诸藩之首。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大军攻陷西安,擒获末代秦王,秦藩宣告灭亡。对于明末秦藩世系,以《明史》为代表的诸多史籍皆以为秦王朱谊漶之后,就是末代秦王朱存枢。然而,根据出土的朱存枢墓志、朱存机墓志及康熙《... 秦藩为明代诸藩之首。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大军攻陷西安,擒获末代秦王,秦藩宣告灭亡。对于明末秦藩世系,以《明史》为代表的诸多史籍皆以为秦王朱谊漶之后,就是末代秦王朱存枢。然而,根据出土的朱存枢墓志、朱存机墓志及康熙《陕西通志》等文献,朱存枢仅为秦世子,并未封秦王。隆庆之后秦王世系应为:靖王朱敬镕—敬王朱谊澏—肃王朱谊漶—景王朱存机,而末代秦王实为朱存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诸藩 秦藩世系 墓志
下载PDF
蒙古文历史文献中涉及“国”及其相关概念的一些表述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乌兰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5-84,125,共10页
蒙古文历史文献记载了古代蒙古人对"国"及其相关概念的一些表述方法。其中,"国"一词以ulus(兀鲁思)表示,由"人众"、"百姓"之义引申而来。对蒙古自身政权及周边国家范围的概念性认识,蒙元时期... 蒙古文历史文献记载了古代蒙古人对"国"及其相关概念的一些表述方法。其中,"国"一词以ulus(兀鲁思)表示,由"人众"、"百姓"之义引申而来。对蒙古自身政权及周边国家范围的概念性认识,蒙元时期主要反映为"日出至日落之地",16世纪中叶至清末则集中体现为"五色四藩国"的说法。古代蒙古人对汉地的称谓,不同时期有所区别,先后使用过Qitad^Kitad(乞塔惕)、Nanggiyad^Nanggiyas(囊家歹~囊家思)、Jauqud^Jaqud(爪忽~札忽惕)等名称,以及Dumdadu ulus(中国)之名。这些相关表述,包含蒙古人传统观念的因素,也存在外来文化影响的因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是有发展和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文历史文献 “国”的概念 日出至日落之地 五色四藩国 中国
原文传递
孔门封建考:论孔门为模拟封建关系组建的小共同体
13
作者 李竞恒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5,159,共8页
孔子教授门徒,并非只是后世意义上的“教育”或“教学”活动,孔门本身就是模仿封建时代君臣、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小共同体。孔子“师”的身份,最初源自掌管领土、属民、军队的封建贵族,此类“师”在金文中多见。“夫子”之称,也源自早... 孔子教授门徒,并非只是后世意义上的“教育”或“教学”活动,孔门本身就是模仿封建时代君臣、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小共同体。孔子“师”的身份,最初源自掌管领土、属民、军队的封建贵族,此类“师”在金文中多见。“夫子”之称,也源自早期军事贵族,周代多有领主被称为“夫子”。“弟子”,则源自宗法组织中有血缘关系的子弟,和宗族首领之间为君臣关系,而弟子称“徒”,也源自封建时代步行的宗族子弟。弟子加入孔门,行“委质”之礼,也是封建时代封臣对封君效忠的仪式,弟子之间的关系则模仿西周宗法血缘称“朋友”。束脩并非只是简单的“学费”,而是共同体成员同食的祭肉。君、亲、师有着共同的来源,封建宗法组织的“君”从血缘而言作为父家长是“亲”,作为首领又掌管领导和教化功能,角色为“师”,孔门则是以模拟血亲的关系,实现了君、亲、师合一的新方式,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共同体建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门 封建 共同体 模拟 君臣
原文传递
英国的封君封臣制度述论
14
作者 张莹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3-77,共5页
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封建制度核心制度之一,它与一并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内涵。该制度下,封君主要以封臣提供数量不等的且自备武器装备的骑士为条件向封臣分封土地。英国的封君封臣制度由法兰西地区传入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关键词 欧洲中世纪 封君封臣关系 封臣 骑士领 权利与义务
下载PDF
禹会涂山之意义及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维扬 《蚌埠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80-183,共4页
通过文献分析认为,禹会涂山的传说可能具有真实事实的背景,而蚌埠禹会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使得学者们可以细致分析这一活动的内容和性质,这对于了解包括夏史在内的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及早期历史是有严肃的意义的,并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 大禹会诸侯 涂山 早期国家 特点
下载PDF
论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性质与用途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尊志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7,共13页
根据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位置、置放方式、完残情况、伴出器物等可知,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具体性质和实际用途主要包括修墓遗留工具、配合加固用具、用作陪葬器物、盗墓者遗落物品等四种。相关性质和用途既体现... 根据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位置、置放方式、完残情况、伴出器物等可知,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具体性质和实际用途主要包括修墓遗留工具、配合加固用具、用作陪葬器物、盗墓者遗落物品等四种。相关性质和用途既体现出对铁质生产工具基本功能的运用、借鉴和发展变化,也反映了相应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诸侯王墓 铁质生产工具 性质与用途
原文传递
从身份到契约:中世纪晚期英格兰领主附庸关系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91,共7页
中世纪西欧领主附庸关系是构成西欧封建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与采邑制一起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内涵。领主附庸关系是指以"采邑"为纽带结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附庸与领主之间不仅有身份差距,他们的关系还包含一定的契约... 中世纪西欧领主附庸关系是构成西欧封建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与采邑制一起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内涵。领主附庸关系是指以"采邑"为纽带结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附庸与领主之间不仅有身份差距,他们的关系还包含一定的契约因素。中世纪晚期,领主附庸关系的根基与内容都在发生变化,附庸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独立性增强,对领主的人身依附性减弱,甚至逐渐退化为一种象征意义,他们之间的身份等级基调褪色,契约精神强化,双方由领主与附庸的身份关系逐步向平等的契约关系发展,英格兰随之迈进现代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主附庸关系 身份 采邑 封建义务 契约
原文传递
汉代玉衣起源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照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9,共11页
中国古代玉殓葬盛行,汉代达到顶峰,玉衣出现是重要标志,其体量较大,制作工艺复杂,成为汉玉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学界已经基本清楚了玉衣的名称、使用制度和制作方法,但是对于玉衣起源问题仍然不很明晰,为此笔者拟结合近年来考古新发现... 中国古代玉殓葬盛行,汉代达到顶峰,玉衣出现是重要标志,其体量较大,制作工艺复杂,成为汉玉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学界已经基本清楚了玉衣的名称、使用制度和制作方法,但是对于玉衣起源问题仍然不很明晰,为此笔者拟结合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成果,从玉衣的出现时间、演变轨迹和产生原因入手,对玉衣起源问题再作深入探讨。一、玉衣起源说的质疑玉衣,又名“玉匣”“玉柙”“玉”,是以玉片连缀而成的殓葬衣服,长期以来不为人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地区 楚国 玉衣 同姓诸侯王 西汉
原文传递
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原因新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永美 《唐都学刊》 2009年第1期12-16,共5页
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不能只归结为刘邦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实的出现,必定有其时代的需要,所以应看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推动作用。且从刘邦本人及其集团对他的影响来看,刘邦潜意识中也有分封... 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不能只归结为刘邦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实的出现,必定有其时代的需要,所以应看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推动作用。且从刘邦本人及其集团对他的影响来看,刘邦潜意识中也有分封异姓王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邦 异姓王 刘邦集团 游侠精神 平民政权
下载PDF
禹会遗址祭祀礼仪遗存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驽 《蚌埠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76-180,188,共6页
通过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分析,说明了禹会祭场是夏禹以涂山为核心的治淮工程中大会群后举行誓师、告成、封赏祭仪的场所,同时也作为禹征三苗大会群后的场所。比较了禹会祭场形状与殷墟时期王陵大墓的形状,以禹会祭场的角度,探讨了禹... 通过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分析,说明了禹会祭场是夏禹以涂山为核心的治淮工程中大会群后举行誓师、告成、封赏祭仪的场所,同时也作为禹征三苗大会群后的场所。比较了禹会祭场形状与殷墟时期王陵大墓的形状,以禹会祭场的角度,探讨了禹会涂山事件的历史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会遗址 祭祀礼仪 遗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