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网络语言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芙 黄海军 孙元元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6-49,共4页
随着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文章重点分析了英汉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面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的语言变体,人们应该采取客观、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积极引导网络用语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语言变体 网语特点
下载PDF
论语义的明晰性——对语义模糊论的反诘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汗青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89,共3页
语义模糊性是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语义模糊理论相关论述反证,并力图从语言符号的变异性、语言对世界的表征性以及模糊限制词语使用等角度出发,运用符号学和语言哲学等相关知识来证明语义的明晰性、确定性。
关键词 语言的变异 语言表征性 模糊限制词 语义明晰性
原文传递
网络语言的模因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冰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6期44-46,共3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互联网进行日常交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应运而生。利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以模因论理论学说为基础,从网络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两种主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互联网进行日常交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应运而生。利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以模因论理论学说为基础,从网络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两种主要途径来分析网络语言模因类型,并总结了网络语言模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模因论 语言变异
下载PDF
“大华语”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3
4
作者 周清海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9,95,共7页
文章对"大华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及"大华语"的现状,说明造成这种现状的特殊原因;第二部分谈及"大华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应采取的对策;第三部分谈及目前应该做些什么。
关键词 华语 大华语 语言的社区变体 汉语的分裂 汉语的大融合
下载PDF
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梅丽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5,共9页
本文考察了不同汉语水平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zh、ch、sh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zh、ch、sh的过程中存在系统语音变异,变异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影响.卷舌声母习得与后接元音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本文考察了不同汉语水平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zh、ch、sh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zh、ch、sh的过程中存在系统语音变异,变异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影响.卷舌声母习得与后接元音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后接元音/i/对习得有消极影响.ch是习得难点,后接元音/i/、/u/不利于学习者发送气音.此外,日本学习者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中也存在自由变异.不同习得阶段卷舌声母自由变体隐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得 声母 音变 普通话 语音 学习者 元音 过程 消极影响 日本
原文传递
语言变异的模因理据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144,共3页
依据阅读实践,本研究认为语言模因基因型变异的认知推理存在逆推过程。读者凭借对原始模因的理解与感知,依据单词字母的构型特征,通过刺激反应、反射、分析、联想、推理等认知过程,使大脑快速有效地识别出变异模因的表达形式,从而将变... 依据阅读实践,本研究认为语言模因基因型变异的认知推理存在逆推过程。读者凭借对原始模因的理解与感知,依据单词字母的构型特征,通过刺激反应、反射、分析、联想、推理等认知过程,使大脑快速有效地识别出变异模因的表达形式,从而将变异模因还原为原始模因,最终破解其含义,准确提取其所承载信息的内容与意义。这一观点对语言研究及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启示人们应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抵制消极、错误的模因,弘扬积极、正确的模因,以确保语言习得过程中输入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 语言变异 认知逆推过程 模因理据
下载PDF
变通乃翻译基本属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传彪 《中国科技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4,共4页
变通是翻译的基本属性。传统译论强调忠实,不太认可变通,但在翻译实践中变通却经常出现,甚至必不可少。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结构及各自文化系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客观现实,变通既是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也是非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 变通 翻译 语言差异 文化差异
原文传递
大陆与香港语词融合社会心理透视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静 徐雪平 《常熟高专学报》 2002年第1期86-88,共3页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新时期大陆与香港两地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投射到语言现象中 ,语音、语词、语法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 ,尤以语词为甚。两地语词呈现出互动融合的发展态势。究其根源 ,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语汇...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新时期大陆与香港两地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投射到语言现象中 ,语音、语词、语法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 ,尤以语词为甚。两地语词呈现出互动融合的发展态势。究其根源 ,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语汇和社会结构间的矛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中国大陆 香港 语词融合 社会心理 语言 社会结构 趋异心理 趋同心理
下载PDF
二语习得中的石化成因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晓岚 肖惜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X期7-8,共2页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许多语言学习者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出现相对的瓶颈期,无论怎么样努力都不能使自己习得的外语水平有所提高,被称为石化现象。该文立足于研究者们提出的石化现象解释理论模式,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语言的不断变化发...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许多语言学习者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出现相对的瓶颈期,无论怎么样努力都不能使自己习得的外语水平有所提高,被称为石化现象。该文立足于研究者们提出的石化现象解释理论模式,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语言的不断变化发展,进一步分析石化现象产生的文化原因及语言客观原因,从而提高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现象 文化解释 语言变化解释
下载PDF
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建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这种视角综合了历时和共时研究,认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的变异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局限于从社会文化视角讨论,认为语言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语言模因为了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这种视角综合了历时和共时研究,认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的变异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局限于从社会文化视角讨论,认为语言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语言模因为了复制和传播而进行的"生存之战"。这些研究忽视了影响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一个重要语用因素——语境。语境功能说为研究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文章试图把语言模因置于语境之中,从语言模因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来解读语言模因变异的发生,身处语境中的语言模因宿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模因复合体。研究结果认为语境对语言模因的变异具有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模因变异 解释功能 制约功能
下载PDF
“非……不……”语句模式从日常语言到立法语言的变异
11
作者 杨淑慧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27-131,共5页
现代汉语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拥有丰富的语料资源,立法语言是民族共同语在法律语境中的具有特殊用途的语言变体,它虽然不具有特殊的语言材料或完全独立的语法体系,但由于法律本身的特殊要求,变异和创造出一些超越常规使用的句法形式,赋予... 现代汉语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拥有丰富的语料资源,立法语言是民族共同语在法律语境中的具有特殊用途的语言变体,它虽然不具有特殊的语言材料或完全独立的语法体系,但由于法律本身的特殊要求,变异和创造出一些超越常规使用的句法形式,赋予它们固定的语言功能,并在立法行文当中普遍地、高效地使用。"非……不……"就是一个异常独特的句式,探究其从日常语言到立法语言的承袭和变异,从语言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其在立法实践和立法理论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句模式 日常语言 立法语言 变异
下载PDF
安康方言的变异现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桃 《安康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86-90,共5页
近年来 ,安康方言产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突出表现在语音、词汇两方面。这种语言变异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发展 ,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年龄、职业、性别、文化修养、知识水平、个性爱好、社会心理状态等 。
关键词 语言变异 安康方言 语音 词汇 中原官话 社会心理 普通话
下载PDF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语言变异研究
13
作者 崔萍萍 《黑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66-167,共2页
近年来,网络语言的研究集中在社会语言学、语境、句法、文化心理、语言适应理论和认知角度。研究者重点关注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包括其中英文形式的优缺点、特殊的构词形式,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然而,作为人... 近年来,网络语言的研究集中在社会语言学、语境、句法、文化心理、语言适应理论和认知角度。研究者重点关注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包括其中英文形式的优缺点、特殊的构词形式,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然而,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热点现象,网络语言变异的复制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忽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描写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力争在兼顾描写系统性的前提下,通过语言现象生成原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基于模因论视域下网络语言变异的结构生成原理。基于前人的研究,有必要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模因论视角研究网络语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语言变异 模因论
下载PDF
语言模因论观照下词语的变异与翻译 被引量:15
14
作者 任开兴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12,共6页
语言变异是语言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在语言变异诸要素中,词语的变异是最为活跃的,而且是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其翻译也是令翻译者颇感头疼的问题。本文将词语变异置于语言模因论视角下探讨,旨在把握英、汉词语变异的共性和个性,寻找切入点,... 语言变异是语言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在语言变异诸要素中,词语的变异是最为活跃的,而且是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其翻译也是令翻译者颇感头疼的问题。本文将词语变异置于语言模因论视角下探讨,旨在把握英、汉词语变异的共性和个性,寻找切入点,达到破解之目的。作者认为,利用语言模因论探讨词语的变异及翻译,比以往单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考察更具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 变异 语言模因论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多面体的一面: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化过程 被引量:4
15
作者 钟建军 陈中永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51-1154,共4页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社会互动情景中的言语活动,"热"的社会化过程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第二语言情景下的文化心理参照系认知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是第二语言的言语能力重要内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言语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社会互动情景中的言语活动,"热"的社会化过程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第二语言情景下的文化心理参照系认知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是第二语言的言语能力重要内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言语变异现象部分源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语言学习 言语能力 社会化 文化适应能力 第二语言变异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地位与类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渝光 杨瑞鲲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6-10,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是客观存在于云南各民族社会实际交际之中的汉语,是交际中介语。从汉语的学科体系来看,其地位是汉语的民族变体,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依据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的不同,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具体的形态,其...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是客观存在于云南各民族社会实际交际之中的汉语,是交际中介语。从汉语的学科体系来看,其地位是汉语的民族变体,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依据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的不同,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具体的形态,其使用和习得方式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汉语 交际中介语 汉语的民族变体
下载PDF
上古楚方言性质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建忠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由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断,华夏语至晚在黄帝时期应已形成。楚人源自中原华夏,约夏末商初迁入江汉流域,与土著融合而为"荆蛮"。楚人南迁时的语言是华夏语,其在文化、经济上均优于当地土著,在迁入江汉平原后,与当地土著的语言互相... 由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断,华夏语至晚在黄帝时期应已形成。楚人源自中原华夏,约夏末商初迁入江汉流域,与土著融合而为"荆蛮"。楚人南迁时的语言是华夏语,其在文化、经济上均优于当地土著,在迁入江汉平原后,与当地土著的语言互相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蛮化夏言——楚方言。楚方言是华夏语的方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楚方言 性质 蛮化夏言
下载PDF
论英语语境与语言选择
18
作者 袁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8-81,共4页
本文从情景语言的定义,情景语言的研究发展阶段,情景语言的范畴和划分等四个方面探讨情景语境与语言选择的关系。
关键词 英语 语境 情景语言 语言选择 语言变体 社会变体
下载PDF
海上丝绸之路的语言共变:基于广州的语言景观分析
19
作者 巫喜丽 范露 《城市观察》 2023年第3期123-136,163,164,共16页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普遍语言实践,能为社会变迁提供重要的历史物证。对外交流引起语言的变异发展,语言的发展又推动着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料的钩沉,以广州海关港口、宗教文化交往的遗迹遗存和广州外...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普遍语言实践,能为社会变迁提供重要的历史物证。对外交流引起语言的变异发展,语言的发展又推动着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料的钩沉,以广州海关港口、宗教文化交往的遗迹遗存和广州外销画中的语言景观为线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语言共变现象。结果表明:语言景观变化与社会语境高度耦合。南海神庙、粤海关等遗址的语言景观经历了建筑命名、设置主体、语码选择等变化,特别是对外交往的语言在近代曾由汉语为主体短暂转换为汉英双语,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发展以及海事政策变迁对语言的影响。光孝寺、怀圣寺、石室圣心大教堂、巴斯墓地等宗教商贸交流遗迹的语言景观多语现象明显,其语言选择与异域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密切相关,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对民间话语景观的影响。广州外销画的语言景观则反映了十三行时期广州对外传播的双语化和英语本土化特征,在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上发挥了积极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枢纽提供了语言学方面的佐证,有助于深化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构、互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十三行 语言共变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地位与类型
20
作者 王渝光 杨瑞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1-4,7,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是客观存在于云南各民族社会实际交际之中的汉语,是交际中介语。从汉语的学科体系来看,其地位是汉语的民族变体,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依据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的不同,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具体的形态,其...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是客观存在于云南各民族社会实际交际之中的汉语,是交际中介语。从汉语的学科体系来看,其地位是汉语的民族变体,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依据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的不同,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具体的形态,其使用和习得方式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汉语 交际中介语 汉语的民族变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