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变车道诱导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丽丽 曲昭伟 王殿海 《交通与计算机》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为寻求可变车道的诱导方法,提出基于双停车线的主、预信号诱导方法,对双停车线的布局方法和预信号的配时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主、预信号之间的距离;对主、预信号之间的配时关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主预信号周期之间的关系、车道属性过... 为寻求可变车道的诱导方法,提出基于双停车线的主、预信号诱导方法,对双停车线的布局方法和预信号的配时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主、预信号之间的距离;对主、预信号之间的配时关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主预信号周期之间的关系、车道属性过渡过程中预信号的配时方案以及双停车线之间的距离对信号配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车道 诱导方法 预信号 配时方案
下载PDF
可变车道的城市路网备用容量模型 被引量:9
2
作者 张鹏 李文权 常玉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为了研究车道分配对路网容量的影响,通过分配道路的双向车道数和设置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参数,建立了双层规划的路网备用容量模型.上层模型用于路网车道分配和信号配时参数联合优化,以使路网容量最大;下层模型是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可预测司... 为了研究车道分配对路网容量的影响,通过分配道路的双向车道数和设置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参数,建立了双层规划的路网备用容量模型.上层模型用于路网车道分配和信号配时参数联合优化,以使路网容量最大;下层模型是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可预测司机对于某种路网车道分配和信号设置的择路行为.用基于灵敏度的启发式算法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合理调节路网路径的阻抗,使交通量的分布更均衡,路网备用容量比现有模型增大了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车道 备用容量 信号配时 用户均衡 双层模型
下载PDF
信号交叉口可变导向车道上游检测器布设及触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洋 林浩 +1 位作者 顾姗姗 陈峻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98-1302,共5页
为提高设有可变导向车道的信号交叉口进口道车辆运行效率,使上游车队平滑过渡到进口道,对可变导向车道上游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明确进口道上游车辆换道的主要区域及换道特性,为可变导向车道上游检测器的布设提供了依据.同时,基于检测器... 为提高设有可变导向车道的信号交叉口进口道车辆运行效率,使上游车队平滑过渡到进口道,对可变导向车道上游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明确进口道上游车辆换道的主要区域及换道特性,为可变导向车道上游检测器的布设提供了依据.同时,基于检测器数据的可变导向车道控制策略,提出检测器的触发条件及触发时间点的选取方法,通过VISSIM仿真和具体实例对给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且提出的触发条件和触发时间点能够使进口道上游车辆平滑过渡到进口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导向车道 进口道上游 换道行为 触发时刻
下载PDF
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技术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靖雯 《时代农机》 2017年第2期29-30,共2页
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技术是改善发动机燃油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发动机整体性能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发动机气门正时技术和气门升程技术,并举例说明可变气门时实际应用。正时技术主要控制气门的开闭时间,而升程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技术是改善发动机燃油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发动机整体性能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发动机气门正时技术和气门升程技术,并举例说明可变气门时实际应用。正时技术主要控制气门的开闭时间,而升程技术控制气门开度,需要结合两项技术实现可变气门的综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发动机 可变气门 正时技术 升程技术
下载PDF
交叉口同向可变车道动态控制与信号配时优化研究
5
作者 招晨 方天 《交通与港航》 2024年第4期76-81,91,共7页
为提高设置可变车道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进口道同向可变车道动态控制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首先,根据交叉口车辆到达–离去曲线法,对车流欠饱和及饱和两种状态下可变车道的动态控制阈值进行了研究;然后,以提前启亮时间... 为提高设置可变车道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进口道同向可变车道动态控制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首先,根据交叉口车辆到达–离去曲线法,对车流欠饱和及饱和两种状态下可变车道的动态控制阈值进行了研究;然后,以提前启亮时间、有效绿灯时间、信号周期和相位最小绿灯为约束条件,以交叉口车均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控制,通过MATLAB编制程序,构建了设置可变车道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动态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采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和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叉口 可变车道 动态控制 信号配时 VISSIM仿真
下载PDF
测控系统设计中的实时时钟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培先 王涛 +1 位作者 任文 王佳琳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9-241,共3页
相关文献在对并行实时时钟芯片DS12C887的论述中,大多以基于复杂指令体系结构的MCS-51系列微控制器为例进行说明,且很少涉及对芯片自身特性的测试,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测控系统设计参考;根据几种测控系统设计需求,自行设计电路完成对芯片... 相关文献在对并行实时时钟芯片DS12C887的论述中,大多以基于复杂指令体系结构的MCS-51系列微控制器为例进行说明,且很少涉及对芯片自身特性的测试,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测控系统设计参考;根据几种测控系统设计需求,自行设计电路完成对芯片自身特性测试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MCS-51相关指令内部微操作剖析,揭示了基于精简指令体系结构的PIC微控制器读、写芯片微时序软实现机理;给出可变采样周期、可变定时同步测频以及上电BIT等应用研究;指出应用芯片"中断功能"无法产生中断请求信号、交替改变芯片为"维持-激活"状态时发生总线竞争以及上电读异常等问题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微时序 更新结束中断 周期性方波 可变定时
下载PDF
摩托车发动机可变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雪雁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CAS 2013年第3期89-93,共5页
在广泛参阅国内外发动机可变技术的研究及产品应用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摩托车发动机可变技术的特点及发展重点,阐述了可变技术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的发展、应用及作用,对现有摩托车发动机可变技术进行分类介绍,总结不同可变技术的结构、工... 在广泛参阅国内外发动机可变技术的研究及产品应用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摩托车发动机可变技术的特点及发展重点,阐述了可变技术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的发展、应用及作用,对现有摩托车发动机可变技术进行分类介绍,总结不同可变技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并指明了可变技术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可变技术 可变相位 可变压缩比 摩托车
下载PDF
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控制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屈小贞 陈双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9年第4期12-14,共3页
介绍了一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该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是基于油压作用,使滑移环形钢珠保持架在套筒上左右滑移来实现保持架外壳和套筒的相对转动,以实现固定在外壳上的正时链轮或带轮与连接套筒的凸轮轴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凸轮轴... 介绍了一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该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是基于油压作用,使滑移环形钢珠保持架在套筒上左右滑移来实现保持架外壳和套筒的相对转动,以实现固定在外壳上的正时链轮或带轮与连接套筒的凸轮轴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凸轮轴上的凸轮相位连续可变,使气门开启时间始终处于理想状态,能兼顾发动机低速及高速不同工况,以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提高动力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气门 正时 保持架 套筒 凸轮相位
下载PDF
宝马全可变电子气门控制系统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振东 刘琼 胡可 《内燃机》 2007年第3期22-25,共4页
详细介绍了宝马全可变气门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该系统包括Valvetron ic机构和VANOS机构,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连续调节气门的正时与升程,实现发动机的无节气门负荷调节,降低了发动机的泵气损失,改善了发动机的性能。
关键词 可变气门 升程 正时
下载PDF
Semi-empirical modeling of volumetric efficiency in engines equipped with variable valve timing system 被引量:1
10
作者 Mostafa Ghajar Amir Hasan Ka Kaee Behrooz Mashad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132-3142,共11页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air charge esti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demanding tasks in control of today'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Specifically,using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 involves strict control of the ...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air charge esti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demanding tasks in control of today'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Specifically,using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 involves strict control of the air/fuel ratio around the stoichiometric point and hence requires an accurate model for air charge estimation.However,high degrees of complexity and nonlinearity of the gas flow in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make air charge estimation a challenging task.This is more obvious in engines with variable valve timing systems in which gas flow is more complex and depends on more functional variables.This results in models that are either quite empirical(such as look-up tables),not having interpretability and extrapolation capability,or physically based models which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onboard applications.Solving these problems,a novel semi-empirical model was proposed in this work which only needed engine speed,load,and valves timings for volumetric efficiency prediction.The accurac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model is shown by its test o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ree distinct engines.Normalized test errors are 0.0316,0.0152 and 0.24 for the three engines,respectively.Also the perform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neural networks as typical black box models.While the complexity of the model is less than half of the complexity of neural networks,and its computational cost is approximately 0.12 of that of neural networks and its prediction capability in the considered case studies is usually more.These results show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over conventional black box models such as neural networks in terms of accuracy,generalizability and computational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 modelin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park ignition engine volumetric efficiency variable valve timing
下载PDF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高速变螺距分件供送螺杆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全来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6-70,共5页
高速变螺距分件供送螺杆是包装机械中供送系统的重要基础构件,是整个设备的咽喉。研究提出用人工蜂群算法优化螺杆结构参数,高速变螺距分件供送螺杆优化模型以螺杆螺旋线总长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螺旋线最大圈数为设计变量,以供送过程中螺... 高速变螺距分件供送螺杆是包装机械中供送系统的重要基础构件,是整个设备的咽喉。研究提出用人工蜂群算法优化螺杆结构参数,高速变螺距分件供送螺杆优化模型以螺杆螺旋线总长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螺旋线最大圈数为设计变量,以供送过程中螺杆对包装容器保持有阻挡作用,以及加速度的最大变化率小于预定值为约束条件。结果表明,经过人工蜂群算法优化后获得的最优螺旋线最大圈数能有效减小高速变螺距分件供送螺杆的长度,为高速变螺距分件供送螺杆参数的合理选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螺距 分件供送螺杆 人工蜂群算法 优化
下载PDF
基于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液压可变气门驱动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利锋 苑明海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6-180,共5页
为提高气门开启和关闭反应速度,降低气门升程实际输出误差,采用液压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并对跟踪效果进行仿真验证。创建发动机气门系统简图模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活塞动力学方程式;对无凸轮气门机构进行改进,设计新型液压可变气门... 为提高气门开启和关闭反应速度,降低气门升程实际输出误差,采用液压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并对跟踪效果进行仿真验证。创建发动机气门系统简图模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活塞动力学方程式;对无凸轮气门机构进行改进,设计新型液压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利用旋转阀打开和关闭液压缸和高、低压液压源之间的流动连接,从而控制液压缸的进油和出油。设计了2个反馈PID控制器,用于精确控制气门开启和关闭正时以及气门升程。采用MATLAB软件对气门开启和关闭角度及气门升程进行仿真,并与改进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前,发动机气门开启和关闭角度突然变化时,波动幅度较大,控制系统反应速度较慢,气门升程跟踪误差较大;改进后,发动机气门开启和关闭角度突然变化时,波动幅度较小,控制系统反应速度较快,气门升程跟踪误差较小。采用液压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可以提高气门正时和升程的灵活性,控制系统输出精度较高,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气机构 液压 可变气门 气门正时 气门升程 PID控制器
下载PDF
一种发动机可变定时配气机构的分析和研究
13
作者 刘雪洪 《现代机械》 2005年第5期12-14,共3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可变定时配气机构。对其工作原理与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其结构组成及运动原理,并绘制了传动和调节的机构运动简图和算出了机构的自由度。建立了参数化的三维模型,并用反转法绘制了摆动输出凸轮的轮... 本文研究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可变定时配气机构。对其工作原理与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其结构组成及运动原理,并绘制了传动和调节的机构运动简图和算出了机构的自由度。建立了参数化的三维模型,并用反转法绘制了摆动输出凸轮的轮廓曲线。研究表明,机构的关键技术是根据发动机的需要来确定最佳的杆长参数及理想的输出凸轮轮廓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设计 发动机配气机构 可变定时 计算机辅助设计 汽车发动机 配气机构 定时 可变 凸轮轮廓曲线 机构运动简图 设计思路 工作原理 运动原理
下载PDF
改善大功率车用发动机低工况性能的AVIEIT系统
14
作者 张有 顾宏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5-448,共4页
随着大功率车用发动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低工况供气不足将导致大功率车用发动机低工况性能恶化 .采用了 AVIEIT系统改善大功率车用发动机低工况性能并降低其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整机性能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 AVIEIT系统 ,大功率车... 随着大功率车用发动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低工况供气不足将导致大功率车用发动机低工况性能恶化 .采用了 AVIEIT系统改善大功率车用发动机低工况性能并降低其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整机性能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 AVIEIT系统 ,大功率车用发动机最大扭矩工况的燃烧过量空气系数由 1 .447提高到 1 .562 ,涡轮前排气温度降低了 45℃ ,发动机最大爆发压力由 1 5.4MPa降低到 1 4.9MPa,改善了大功率车用发动机的低工况性能 ,同时降低了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而油耗率只增加了 1 .6g/( k W·h) ,达到了预定设计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可变正时 AVIEIT系统 低工况性能 汽车
下载PDF
全可变电子气门控制系统探讨
15
作者 杨振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3-86,共4页
介绍了宝马全可变气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该系统包括Valvetronic机构和VANOS机构,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连续调节气门的正时与升程,实现发动机的无节气门负荷调节,降低了发动机的泵气损失,改善了发动机的性能。
关键词 可变气门 升程 正时
原文传递
Smart product design for automotive systems
16
作者 A.Galip ULSOY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Automobiles evolved from primarily mechanical to electro-mechanical,or mechatronic,vehicles.For example,carburetors have been replaced by fuel injection and air-fuel ratio control,leading to order of magnitude improve... Automobiles evolved from primarily mechanical to electro-mechanical,or mechatronic,vehicles.For example,carburetors have been replaced by fuel injection and air-fuel ratio control,leading to order of magnitude improvements in fuel economy and emissions.Mechatronic systems are pervasive in modem automobiles and represent a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mechanics,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They are smart systems,whose design is more challenging than the separate design of their mechanical,electronic and computer/control components.In this review paper,two recent methods for the design of mechatronic componen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problems in automotive control are highlighted.First,the combined design,or co-design,of a smart artifact and its controller is considered.It is shown that the combined design of an artifact and its controller can lead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sequential design.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artifact and controller design problems is quantified,and methods for co-design are presented.The control proxy function method,which provides ease of design as in the sequential approach and approxim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design approach,is highlighted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sign of a passive/active automotive suspension.Second,the design for component swapping modularity(CSM)of a distributed controller for a smart product is discussed.CSM is realized by employing distributed controllers residing in networked smart components,with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over the network.Approaches to CSM design are presented,as well as applications of the method to a variable-cam-timing engine,and to enable battery swapping in a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tronics automotive control CO-DESIGN component SWAPPING MODULARITY active SUSPENSIONS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engine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原文传递
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杨世友 顾宏中 郭中朝 《柴油机》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在排气管系方面,为了改善8缸柴油机的低工况性能,推出了MIXPC系统,它具有替代常规增压系统──定压系统、脉冲系统、脉冲转换系统及MPC系统的趋势;在涡轮增压器方面... 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在排气管系方面,为了改善8缸柴油机的低工况性能,推出了MIXPC系统,它具有替代常规增压系统──定压系统、脉冲系统、脉冲转换系统及MPC系统的趋势;在涡轮增压器方面,使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配气及供油正时方面,采用可变正时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设计可变正时幅度大、结构简单、控制可靠的变正时机构是研究的核心,相应地出现了顾氏系统及AVIEIT系统;在专门的控制系统方面,发展了进排气旁通系统及相继增压系统,以改善高增压柴油机的低工况性能.文章指出,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的发展须围绕如何改善高增压柴油机低工况性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同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发展新型有效的涡轮增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系统 柴油机 进展 排气管系 节能 降耗
下载PDF
可变气门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勤学 崔可润 朱国伟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根据对气门正时、气门升程、气门开启持续期及气门动作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的方式 ,对发动机各种可变气门系统进行了分类 ,介绍了不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关键词 发动机 可变气门系统 气门正时 综述 优化
下载PDF
电磁气门驱动设计及其电磁铁静吸力特性试验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雨东 李红艳 陆际清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9-344,共6页
根据双弹簧、双电磁铁的电磁气门驱动 (Electromagnetic Valve Actuation,EVA)原理 ,设计制作了用于探索性试验研究的 EVA装置及其电磁铁静吸力特性试验系统 ,测量了电磁铁的静吸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1)电磁铁的电磁力达到了设计点的... 根据双弹簧、双电磁铁的电磁气门驱动 (Electromagnetic Valve Actuation,EVA)原理 ,设计制作了用于探索性试验研究的 EVA装置及其电磁铁静吸力特性试验系统 ,测量了电磁铁的静吸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1)电磁铁的电磁力达到了设计点的要求 ;2 )在 EVA动态试验中应考虑 3个问题 ,即 :在初始化过程后期线圈逐渐减小电流、保持阶段保证电磁力大于弹簧力以及过渡过程后期线圈所通电流随气隙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铁 静吸力 特性试验 气门机构 电磁气门驱动 可变气门驱动 可变气门正时 汽车 发动机
下载PDF
车用高速汽油机电控可变配气相位系统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理光 苏岩 +2 位作者 王云开 陶建武 肖敏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4-278,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可变位置液压张紧器机构实现控制进气门关闭相位角的电控可变配气相位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对原机改动小,便于安装,成本低等优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可明显改善发动机低速转矩、高速功率特性、燃料经济性...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可变位置液压张紧器机构实现控制进气门关闭相位角的电控可变配气相位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对原机改动小,便于安装,成本低等优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可明显改善发动机低速转矩、高速功率特性、燃料经济性及部分工况的排放特性。该系统适合于顶置双凸轮轴车用高速汽油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发动机 电控可变配气相位 结构 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