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式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高晓杰 余卓平 +1 位作者 张立军 蒋励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8-921,932,共5页
以宝马轿车上选装的主动转向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模式,以及该系统可变传动比、稳定车辆等功能的实现原理和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出通过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一起实现底盘一体化集成控制将是主动... 以宝马轿车上选装的主动转向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模式,以及该系统可变传动比、稳定车辆等功能的实现原理和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出通过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一起实现底盘一体化集成控制将是主动转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 可变转向传动比 稳定性控制
下载PDF
基于稳态增益的主动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模型 被引量:15
2
作者 商高高 洪泽 +2 位作者 张红党 罗石 何仁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分析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双行星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根据前轮转角的合成机理,分别建立了方向盘转角和叠加转角的运动学模型,通过比较单、双行星齿轮机构输出轴与输入轴的转速差,发现双行星齿轮机构比单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效率高,从而进... 分析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双行星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根据前轮转角的合成机理,分别建立了方向盘转角和叠加转角的运动学模型,通过比较单、双行星齿轮机构输出轴与输入轴的转速差,发现双行星齿轮机构比单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效率高,从而进一步推导出基于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电机转角随方向盘转角及传动比的变化关系;为了改善汽车的动态转向特性及其在高速直线行驶时的抗干扰能力,以车速为输入变量,参考车辆系统稳态增益的变化范围,构建了可变传动比计算模型.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转向系统角传动比能够随着汽车行驶工况灵活变化,主动调整前轮转角,提高了汽车的操纵轻便性和行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可变传动比 传动机构 稳态增益
下载PDF
综合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反馈主动转向控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梅炜炜 高晓程 +1 位作者 赵林峰 张锐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01-1607,共7页
针对汽车主动转向控制,文章研究了基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综合反馈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整车和主动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修正变角传动比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综合反馈控制的模糊控制器,决策出合理的附加前轮转角,... 针对汽车主动转向控制,文章研究了基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综合反馈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整车和主动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修正变角传动比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综合反馈控制的模糊控制器,决策出合理的附加前轮转角,以保证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并选取典型工况对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综合反馈控制的汽车稳定性效果要优于单纯的横摆角速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角传动比 主动转向 汽车稳定性 综合反馈控制
下载PDF
线控转向系统主动转向控制策略的仿真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小兵 王保华 郑安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在CarSim中建立了线控转向整车动力学模型,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设计了可变转向角传动比;并利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线控转向系统动力模型和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在主动转向控制中,通过变传动比和横摆角速度与侧向加速度的综合反... 在CarSim中建立了线控转向整车动力学模型,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设计了可变转向角传动比;并利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线控转向系统动力模型和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在主动转向控制中,通过变传动比和横摆角速度与侧向加速度的综合反馈,控制补偿转向电机的转角。最后通过双移线试验和侧向风干扰试验仿真,并与传动机械转向和单一横摆角度反馈控制车辆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综合反馈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汽车的转向特性,并提高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 主动转向 可变转向传动比 CARSIM
下载PDF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主动转向系统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8
5
作者 冯樱 郭一鸣 王保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9-181,共3页
首先对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和简化,确定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拓扑关系;其次,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完成了主动转向系统建模和运动学仿真,并建立带主动转向子系统的整车模型;接着,讨论了转向系变传动比控制原理,研究了... 首先对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和简化,确定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拓扑关系;其次,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完成了主动转向系统建模和运动学仿真,并建立带主动转向子系统的整车模型;接着,讨论了转向系变传动比控制原理,研究了传动比随车速和转角变化的关系;最后,对传统转向汽车和实施主动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动转向系统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所建立的主动转向系统多刚体模型为深入研究主动转向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 多刚体动力学 建模与仿真 变转向传动比
下载PDF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及电机控制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赵树恩 刘成恩 刘文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74-178,共5页
为满足汽车高速转弯行驶时的理想转向操控性和安全性、灵敏性,分析汽车双行星齿轮机构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理想变传动比曲线及转向角叠加曲线,并采用基于电流环、转速环的双环串级PID控制策... 为满足汽车高速转弯行驶时的理想转向操控性和安全性、灵敏性,分析汽车双行星齿轮机构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理想变传动比曲线及转向角叠加曲线,并采用基于电流环、转速环的双环串级PID控制策略对主动转向助转角电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改善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助力转角电机的电流响应速度、超调量、峰值时间以及转速响应时间和车辆路径跟踪效果,从而提高汽车转向灵敏性和操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系统 变传动比 助转角电机 控制特性
下载PDF
线控转向车辆可变角传动比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文琪 吴晓东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2-427,共6页
针对线控车辆的操控性能改善问题,对线控转向系统可变角传动比特性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客观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指标多目标评价函数,结合"驾驶员-车-路"闭环系统双移线工况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不同车速对应的最... 针对线控车辆的操控性能改善问题,对线控转向系统可变角传动比特性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客观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指标多目标评价函数,结合"驾驶员-车-路"闭环系统双移线工况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不同车速对应的最优角传动比;在此基础上,考虑车辆非线性横摆角速度增益特性对驾驶员转向操作的不利影响,分析了角传动比随转向盘转角变化的特性;对固定角传动比系统和可变角传动比系统的线控车辆,分别进行了双纽线和双移线两种典型转向工况下的仿真对比实验。实验及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固定角传动比系统,具有角传动比可变优化特性的转向系统不仅能改善车辆低速转向灵敏性和中高速路径跟随性能,还能有效减小驾驶员的转向操作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 变角传动比 操纵稳定性 仿真分析
下载PDF
Robust control of hand wheel torque for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 被引量:5
8
作者 ZHAO WanZhong LI YiJun WANG ChunY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Active front steering(AFS)system has been used a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which improves the steering portability and handing stability of vehicles.It employs a steering moto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variable steer... Active front steering(AFS)system has been used a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which improves the steering portability and handing stability of vehicles.It employs a steering moto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variable steering ratio and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However,it has a serious problem of unexpected reaction hand wheel torque caused by the additional steering angle.In this paper,the optimum hand wheel torque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linear tire model.Considering the uncertainty and disturbance of the steering system and vehicle,an H∞controller is developed to make sure the hand wheel torque follows the reference torque accurately and quickly.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can compensate the unnatural reaction torque and provide a good steering feel for the d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ront steering variable steering ratio hand wheel torque H∞ control steering feel
原文传递
线控转向系统变角传动比设计及路感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晓峰 汪选要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88,共4页
变角传动比设计及路感模拟是线控转向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车辆的转向灵敏度和车速确定了变角传动比的设计方案。通过分析不同路感模拟的策略,考虑到“人-车-路”闭环系统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不同驾驶员的偏好与转向系统对道路... 变角传动比设计及路感模拟是线控转向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车辆的转向灵敏度和车速确定了变角传动比的设计方案。通过分析不同路感模拟的策略,考虑到“人-车-路”闭环系统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不同驾驶员的偏好与转向系统对道路信息的反馈,基于权重法进行转向路感的模拟。通过Carsim/Simulink仿真双移线和双纽线工况,结果表明该转向系统不但减轻了驾驶员操作负担,而且还兼顾了驾驶员的偏好,并且能够及时响应道路变化,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转向轻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系统 变角传动比 路感模拟 操纵稳定性 转向轻便性
下载PDF
考虑路面附着系数和车速的AFS可变传动比设计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学鋆 章菊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29-336,共8页
为了提高车辆在低速转向轻便性和高速转向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车速和路面附着系数的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函数。分析了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曲线设计过程、主动前轮转向(AFS)系统的传动机构,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1)根据车辆实际的横摆角速... 为了提高车辆在低速转向轻便性和高速转向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车速和路面附着系数的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函数。分析了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曲线设计过程、主动前轮转向(AFS)系统的传动机构,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1)根据车辆实际的横摆角速度增益与理想横摆角速度增益之间的误差变化规律对理想横摆角速度增益进行修正;2)综合考虑车速和路面附着系数对转向系统传动比的影响,推导路面附着系数、车速与转向系统传动比之间的函数关系。在Carsim/Matlab中搭建变比转向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传动比函数可以根据不同车速和不同路面附着系数计算出合理的传动比。在低附着路面,可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转向轻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主动前轮转向(AFS) 变传动比 稳定性和轻便性 路面附着系数
下载PDF
基于变增益的操纵杆线控转向变传动比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宏宇 宗长富 何磊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98,共5页
采用操纵杆代替传统线控转向(Steer-by-wire,SBW)系统中的转向盘,研究这种新型SBW系统的转向变传动比设计方法。建立整车2自由度动力学参考模型,针对采用操纵杆控制汽车转向运动的结构和性能特点,通过分析基于定横摆角速度增益所设计的... 采用操纵杆代替传统线控转向(Steer-by-wire,SBW)系统中的转向盘,研究这种新型SBW系统的转向变传动比设计方法。建立整车2自由度动力学参考模型,针对采用操纵杆控制汽车转向运动的结构和性能特点,通过分析基于定横摆角速度增益所设计的转向变传动比应用在操纵杆SBW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分别设计车速因子和转角因子,提出保证汽车转向增益呈线性变化的转向变传动比变增益设计方法,并通过Matlab/Simulink对整车动力学模型和转向变传动比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固定型驾驶模拟器对提出的操纵杆SBW系统变传动比方法进行试验和验证。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在提出的操纵杆SBW系统转向变传动比作用下,驾驶员可以准确地实现转向意图,保证整车具有良好的运动轨迹跟踪能力,同时也保证汽车较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线控转向 变转向传动比 操纵杆
下载PDF
基于自抗扰技术的汽车变传动比转向控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玉 桑楠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2-459,共8页
针对汽车定传动比转向特性存在的不足,提出用前馈和自抗扰反馈的汽车转向变传动比控制算法,实现汽车主动前轮转向。设计了前馈控制器和自抗扰反馈控制器,前馈控制器实现汽车转向传动比随车速在12-24之间变化,自抗扰反馈控制器跟踪理想... 针对汽车定传动比转向特性存在的不足,提出用前馈和自抗扰反馈的汽车转向变传动比控制算法,实现汽车主动前轮转向。设计了前馈控制器和自抗扰反馈控制器,前馈控制器实现汽车转向传动比随车速在12-24之间变化,自抗扰反馈控制器跟踪理想参考横摆角速度。建立车辆闭环控制模型,控制Car Sim车辆模型进行双移线、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和对开路面试验,并与PID控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前馈和反馈控制器实现了变传动比转向控制,车辆路径跟踪性能好、响应超调量小、响应时间短以及抗干扰能力强,且各项性能优于PID控制,改善了汽车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技术 主动前轮转向 变传动比 操纵稳定性 自抗扰控制器 PID控制
下载PDF
可变转向比技术在汽车转向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欢 《天津汽车》 2009年第12期49-51,共3页
现在人们对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传统的转向系统无法满足低速时的灵活性与高速时的稳定性要求,可变转向比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文章介绍了当前应用和开发的可变转向比转向系统,指出该系统使汽车具有... 现在人们对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传统的转向系统无法满足低速时的灵活性与高速时的稳定性要求,可变转向比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文章介绍了当前应用和开发的可变转向比转向系统,指出该系统使汽车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变转向比技术是未来转向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转向比 电动助力转向 主动前轮转向 线控转向
下载PDF
乘用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控制研究
14
作者 王天婷 杨标 +1 位作者 宋志鹏 田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9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而且还可以弥补转向干预时方向盘力矩的突变。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转向盘反力矩模型,设计了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器以及转向干预...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而且还可以弥补转向干预时方向盘力矩的突变。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转向盘反力矩模型,设计了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器以及转向干预时的力矩补偿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主动前轮转向的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器能够较好地实现实际车辆对理想车辆的跟踪,可以有效地避免行车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事故;此外基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力矩补偿控制能较好地改善转向盘反力矩突变导致的驾驶员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用车 主动前轮转向 变传动比 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 力矩补偿控制
下载PDF
提高驾驶舒适性和稳定性的主动式前转向控制策略研究
15
作者 吴镇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了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驾驶员的舒适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可变转向比主动前转向控制器。研究了转向灵敏度和偏航增益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该特性建立了方向盘转角和纵向速度之间的三维图。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了主动前转... 为了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驾驶员的舒适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可变转向比主动前转向控制器。研究了转向灵敏度和偏航增益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该特性建立了方向盘转角和纵向速度之间的三维图。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了主动前转向控制器。在主动前转向控制器执行机构的约束条件下,确定了控制器的最优解。并利用商业软件CarSim和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3D-VSR图的主动式前转向控制器能够减轻驾驶员在低速时的转向负担,提高高速时的驾驶稳定性,并在紧急避让机动中提供快速的转向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转向比 驾驶舒适性 转向灵敏度 偏航增益率
下载PDF
主动前轮转向变传动比曲线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兵 范璐 骆晨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3-78,共6页
传统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理想变传动比曲线非光滑,会导致电机转矩波动等问题.本文基于车辆模型,通过对比分析5种拟合变传动比曲线的性质,设计光滑的拟合变传动比曲线.分析表明,改进型S函数变传动比曲线与理想变传动比曲线非常接近,并且其... 传统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理想变传动比曲线非光滑,会导致电机转矩波动等问题.本文基于车辆模型,通过对比分析5种拟合变传动比曲线的性质,设计光滑的拟合变传动比曲线.分析表明,改进型S函数变传动比曲线与理想变传动比曲线非常接近,并且其使电机角加速度突变最小,从而能使电机转矩的突变最小,具有最优综合性能.在MATLAB/Simulink中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型S函数变传动比曲线的优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 变传动比曲线 最小二乘法 仿真
下载PDF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设计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兵 范璐 吕绪宁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813-2818,共6页
为提高低附着系数路面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基于拟合变传动比曲线,采用模糊推理方法,设计了自适应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把可变传动比功能拓展至稳定性控制层面。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的有效性... 为提高低附着系数路面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基于拟合变传动比曲线,采用模糊推理方法,设计了自适应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把可变传动比功能拓展至稳定性控制层面。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的有效性。当在线估算的路面附着系数减小时,车辆系统的增益也相应减小,从而使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响应也减小,提高了车辆在低附着路面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主动前轮转向 变传动比曲线 附着系数
下载PDF
Control of Vehicle Active Front Steering Based o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Feedback Controller 被引量:3
18
作者 桑楠 魏民祥 白玉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5年第4期461-468,共8页
A control method of active front steering(AFS)based o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technique was proposed for solving the model nonlinearity and parameter decoupling control in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methods.The AFS... A control method of active front steering(AFS)based o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technique was proposed for solving the model nonlinearity and parameter decoupling control in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methods.The AFS controller consists of the proportional and derivative(PD)feed-forward controller and the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feedback controller.To improve the steer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a vehicle,a PD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o realize variable steering gear ratio,and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vehicle when steering.A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ADRC)i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expected yaw rate of the vehicle.According to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system,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of ADRC can dynamically estim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turbance of the system,thus easily realizing the model nonlinear and parameter decoupling control.The AFS controller is simulated and validated in Matlab and CarSim.The simulating results of double lane change(DLC)test and pylon course slalom(PCS)test show that the ADRC can well control the vehicle model to complete the road simulation test of DLC and PCS with small path tracking error.The simulating results of angle step test of steering wheel show that the vehicle under the control of ADRC demonstrates good later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The controller regulates a wide range of parameters.The model has less precision requirements with good robust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technique active steering variable ratio extended state observer
下载PDF
循环球变比转向器螺母变比齿廓数值建模与加工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牛子孺 辛振波 +5 位作者 李刚炎 涂鸣 赵新学 李扬 汪力衡 王建福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1-259,共9页
循环球变比转向器中具有变化传动比齿廓的螺母是实现变比转向的关键部件,螺母变比齿廓为与之啮合的齿轮渐开线齿廓按照变比传动关系包络运动后形成的包络面,因包络过程较为特殊,导致了其建模困难,由此阻碍了变比齿廓数控加工的实现。作... 循环球变比转向器中具有变化传动比齿廓的螺母是实现变比转向的关键部件,螺母变比齿廓为与之啮合的齿轮渐开线齿廓按照变比传动关系包络运动后形成的包络面,因包络过程较为特殊,导致了其建模困难,由此阻碍了变比齿廓数控加工的实现。作者研究一种面向数控加工的变比齿廓数值建模方法,实现变比齿廓的数控端铣加工。该方法将转向器变比齿扇螺母副中的渐开线齿扇,看作无数无限接近且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与其截交后截交线的集合,与螺母齿条变比齿廓相交且平行于螺母齿条长度方向的计算直线,随螺母变比传动,与对应截交线渐开线齿廓的交点中,长度值取得极值的点为变比齿廓点。建立了变比齿廓求解数学模型,开发了求解算法,通过设置计算直线间距,生成了直接用于数控端铣等残留高度刀具路径规划的变比齿廓点云,规划了刀具路径;并且采用生成的齿廓点云,实现了刀头半径选择以及刀位点刀杆矢量的计算,实现了变比齿廓的数控端铣加工。从变比齿廓的关键设计参数"变比曲线"和"变速传动特性"入手,提出了变比齿廓设计的验证方法,通过试制样件的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克服了采用啮合原理设计变比齿廓时,建立的啮合方程的解不唯一;无法获得变比齿廓齿顶、齿根边界点的精确值;有些出于解析需要选择的参数不直接对应数控加工,数据转换时会引入原理性误差等弊端,实现了循环球变比转向器变比齿廓的数字建模和数控端铣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球变比转向器 变比齿廓 数值建模 端铣加工 传动稳定性
下载PDF
偏心齿扇的循环球式转向器变传动比设计研究
20
作者 侯训波 韩伟杰 +2 位作者 王旭光 纪帅 李振鹏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实现变间隙特性,循环球式转向器中摇臂轴上的齿扇通常设置了偏心距,该偏心齿扇是实现转向器变比传动的重要部件。由于齿扇存在偏心距,会使转向器输出的传动比曲线受到影响,尤其对变比曲线的影响更为明显,且会产生变异。以齿扇几何中... 为实现变间隙特性,循环球式转向器中摇臂轴上的齿扇通常设置了偏心距,该偏心齿扇是实现转向器变比传动的重要部件。由于齿扇存在偏心距,会使转向器输出的传动比曲线受到影响,尤其对变比曲线的影响更为明显,且会产生变异。以齿扇几何中心点和摇臂轴轴心点分别建立坐标系,计算分析了偏心齿扇在各转角点上所引起的传动比瞬时变化量,提出了用转向器期望的传动比减去该瞬时变化量来进行修正。依据瞬时修正后的传动比设计偏心齿扇的齿廓曲面,可使转向器输出期望的传动比曲线。同时,提出了定量修正传动比的简化方法,与期望值误差可控制在0.3%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球式转向器 偏心齿扇 变传动比 变间隙特性 传动比修正 期望变比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