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苏鲁区UHP变质岩构造学及流变学演化 被引量:6
1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1 位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0-167,共18页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成一个巨大的UHP/HP变质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之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一碰撞带过程的窗口。观察的显微构造及组构指出,UHP/HP变质带内岩石变形机制,无论是在榴辉岩相阶段还是在榴辉岩相后阶段,都是以塑性流变为主,其力学行为和组构特征都受组成矿物的强度、强度差等流变学特征,以及变形物理环境如压力、温度、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和流体含量等的制约。在俯冲/碰撞带内的变形分解作用于岩石圈不同层次及不同的构造阶段都曾发生,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应变局部化形成具高应变的剪切带网络,且一般显示典型的布丁-基质或碎斑-基质构造及流变学型式。根据构造、岩石、变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资料,借助于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提出一个大别-苏鲁区UHP/HP变质岩石流变学演化的工作模式,它涉及早期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三叠纪(~250~230Ma)大陆深俯冲/碰撞、UHP/HP变质岩形成,相继深埋岩石的多期折返。特别强调UHP/HP岩石向地壳表层的折返,主要是构造过程,地面侵蚀作用是次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区 榴辉岩 超高压(uhp) 岩石圈流变学 强度差 变形分解作用 俯冲 折返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对人参化妆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国华 何绍玉 郑毅男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0-653,660,共5页
采用500MPa超高压对人参化妆品均质2min,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超高压对人参化妆品的均质效果优于常规均质。采用所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均质前后人参化妆品中6种主要人参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超高压均质对化妆品中人参皂苷的含... 采用500MPa超高压对人参化妆品均质2min,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超高压对人参化妆品的均质效果优于常规均质。采用所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均质前后人参化妆品中6种主要人参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超高压均质对化妆品中人参皂苷的含量基本无影响。Rp-HPLC的条件为YMC反相C18柱以乙腈—水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5mL/min,6种主要人参皂苷在60min内被检出。加样回收率为95.2%~97.9%,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化妆品 显微观察 人参皂苷 超高压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南部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的多时代演化 被引量:32
3
作者 徐惠芬 杨天南 +1 位作者 刘福来 J.G.Liou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1-378,T003,T004,共10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广泛分布有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系列,有关其形成的时代和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岩石露头表现为强烈的片麻理,并且多数和榴辉岩及榴辉岩相岩石密切伴生。其岩石类型有变化,从斜长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二长花...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广泛分布有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系列,有关其形成的时代和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岩石露头表现为强烈的片麻理,并且多数和榴辉岩及榴辉岩相岩石密切伴生。其岩石类型有变化,从斜长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演化到花岗岩。矿物和地球化学变化也较大。从残留的高压和超高压矿物及其退变质反应等,说明它们中有部分曾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该变质带南部连云港地区4个二长花岗片麻岩-花岗岩岩体中精选的单颗粒锆石,运用Pb-Pb法(质谱计双带源逐层蒸发-沉积法)和U-Pb法(离子探针SHRIMP分析),获得的年龄值跨度大,从859Ma到150Ma,分别属于4个年龄段(时段),但是主要数据集中在600~859Ma和220~250Ma两个时段。锆石的形貌特征研究显示,这些花岗片麻岩-花岗岩是苏鲁高压变质带中长期演化的产物,其物质来源与古元古代,乃至太古宙变质表壳岩密切相关。新元古代大量岩浆结晶型锆石指示了当时存在强烈的花岗岩浆活动,导致大量花岗岩类岩石的形成。古生代(加里东期)和中生代早期(印支期)分别经历了变质作用,尤其是印支期,至少一部分和榴辉岩原岩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并且伴随有地壳部分熔融,引起又一次花岗岩浆活动,再生花岗岩,该区南部东海地区尤为明显。中生代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宁期 印支期 花岗片麻岩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带 单颗粒锆石 形成时代 成因机制
下载PDF
超高压食品杀菌工艺及设备的设计 被引量:17
4
作者 潘见 张文成 陈从贵 《食品与机械》 CSCD 1999年第5期32-33,共2页
介绍了超高压食品灭菌的两种处理工艺及两类设备的设计方案 。
关键词 超高压食品 食品加工 杀菌 灭菌
下载PDF
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叶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1-148,共8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矿物学和岩石学进展。针对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区域片麻岩围岩是否经历超高压变质的问题 ,研究者在常规岩石学和矿物学手段不能奏效的情况下 ,引入显微喇曼光谱测试 ,最终在各种类...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矿物学和岩石学进展。针对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区域片麻岩围岩是否经历超高压变质的问题 ,研究者在常规岩石学和矿物学手段不能奏效的情况下 ,引入显微喇曼光谱测试 ,最终在各种类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柯石英、硬玉和雯石等高压和超高压矿物包裹体 ,证明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大多数岩石曾与榴辉岩一起被俯冲到地幔深度 ,后又一起回返到地表。在喇曼光谱的测试过程中 ,发现锆石中的柯石英包裹体有 0~ 2 3 0 0MPa不等的现时晶内超压 ,并证明这种晶内超压是超高压变质岩回返过程中 ,柯石英向石英转化而导致的体积膨胀造成的。研究者在产于青岛仰口榴辉岩的石榴子石中发现大量单斜辉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出熔 ,精细的晶体化学和岩石学研究证明出熔前的石榴子石形成于大于 70 0 0MPa的压力条件 ,说明苏鲁地区的部分陆壳岩石可能曾被俯冲到大于 2 0 0km深的地幔。岩石学研究发现产于桃行地区的榴辉岩在角闪岩相区域退变质之前 ,在 4 0~ 5 0km的浅部地幔深度发育有一期高压麻粒岩相 过渡榴辉岩相变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期变质是由于峰期的多硅白云母在回返到 4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大别山-苏鲁地区 矿物学 岩石学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变形分解作用对榴辉岩透镜体群发育的影响——以碧溪岭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1 位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22,共8页
确定超高压变质岩体的大小、分布、构造关系及变质演化 ,是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 ,榴辉岩及变质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 ,一般成厘米至公里尺度的布丁或透镜体 ,散布于片麻岩及面理... 确定超高压变质岩体的大小、分布、构造关系及变质演化 ,是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 ,榴辉岩及变质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 ,一般成厘米至公里尺度的布丁或透镜体 ,散布于片麻岩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内。区域系统性的岩石学及构造学观察 ,尤其是在安徽省碧溪岭区 1∶ 1万比例尺的精细制图中证实 ,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群的形成 ,主要是多期及递进变形分解作用的结果 ,造成了网络状线形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流变学组合型式。榴辉岩与围岩片麻岩的过渡关系也证实 ,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体是“原地”形成的。榴辉岩体的形态、大小及空间分布规律特征 ,不支持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属构造混杂岩的推论 ,而是反映了超高压及角闪岩相条件下不均匀韧性流动的应变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透镜体 超高压变质岩 变形分解作用 流变学型式 大别-苏鲁区 碧溪岭地区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超高压杀菌白萝卜汁的关键工艺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夏旸 张甫生 +2 位作者 陈芳 吴继红 胡小松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2,共5页
探讨白萝卜汁的热烫、酶解以及超高压杀菌工艺。结果表明:100℃热烫3min能使硫代葡萄糖苷酶完全失活;在酶解温度40℃、pH5.0、酶用量0.15g/L、酶解时间60min条件下,白萝卜的出汁率可达到81.48%;超高压处理对白萝卜汁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探讨白萝卜汁的热烫、酶解以及超高压杀菌工艺。结果表明:100℃热烫3min能使硫代葡萄糖苷酶完全失活;在酶解温度40℃、pH5.0、酶用量0.15g/L、酶解时间60min条件下,白萝卜的出汁率可达到81.48%;超高压处理对白萝卜汁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且随压力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杀菌效果增加;经加速实验评价,500MPa处理1min可作为白萝卜汁的杀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萝卜汁 超高压 热烫 酶处理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成因:矿物化学和铂族元素证据 被引量:3
8
作者 谢志鹏 王建 Keiko Hattori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119-131,共13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部的仰口和梭罗树地区分布有大量蛇纹岩岩块和透镜体,矿物学和矿物化学表明它们的原岩分别为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蛇纹岩全岩亏损弱不相容元素(Al、Ti、V),富集强相容元素(Ni、Cr、Co)和Ir族PGE(IPGE:Ir、Os、Ru)以及...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部的仰口和梭罗树地区分布有大量蛇纹岩岩块和透镜体,矿物学和矿物化学表明它们的原岩分别为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蛇纹岩全岩亏损弱不相容元素(Al、Ti、V),富集强相容元素(Ni、Cr、Co)和Ir族PGE(IPGE:Ir、Os、Ru)以及高IPGE/PPGE值。铬尖晶石具有高Cr#(0.57~0.79)。测试数据表明,蛇纹岩的原岩为华北克拉通边缘下部的弧前地幔橄榄岩。研究区的蛇纹岩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对比显示,其与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表明蛇纹岩的原岩为华北克拉通古老的岩石圈地幔残留。与区域内的石榴橄榄岩/石榴辉石岩不同,蛇纹岩未经历深俯冲过程及超高压变质作用,它们很可能在地幔楔部位与折返过程中的陆壳板片相结合,一起折返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铂族元素 大陆岩石圈地幔 蛇纹岩 岩石学
下载PDF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与上地壳高速体体积大于大别;而莫霍面下凹程度不如大别地区,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显示了苏鲁地区曾发生过更激烈的俯冲与折返构造运动,与大别地区相比,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然而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后期等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地段的造山、演化过程中,在构造运动基本相似的背景下,存在着区域性特征。苏鲁地区的造山运动以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有起始略晚、发生时期较短但相对激烈、结束早、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等特征。笔者分析了苏鲁区域性特征形成的主要构造原因是,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其中,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的大区域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可能是该区俯冲到地幔内的超高压变质岩能够大量折返回地表或上地壳的重要构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地壳结构 P波速度高速异常 郯庐断裂 扩张应力场
下载PDF
西藏蛇绿岩中不寻常的地幔矿物群 被引量:22
10
作者 白文吉 杨经绥 +2 位作者 方青松 颜秉刚 史仁灯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4-150,共7页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铬铁矿中,首次发现由100余种(亚种)矿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合金、氧化物、硫(砷)化物和硅酸盐。根据实验资料,其中一部分是超高压成因矿物,可能来自地球核-幔边界,是地球外核与下地幔底部硅...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铬铁矿中,首次发现由100余种(亚种)矿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合金、氧化物、硫(砷)化物和硅酸盐。根据实验资料,其中一部分是超高压成因矿物,可能来自地球核-幔边界,是地球外核与下地幔底部硅酸盐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另一部分矿物可能来自下地幔、过渡带和上地幔。西藏地幔矿物群,无论在矿物学和地球动力学上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蛇绿岩 铬铁矿 地幔矿物群 地球动力学 矿物学 超高压矿物
下载PDF
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董树文 武红岭 +1 位作者 刘晓春 薛怀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 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 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岩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俯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岩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 65~80 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陆点碰撞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别山 喜马拉雅碰撞带 力学分析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1 位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71-82,共12页
大别—苏鲁是世界上超高压 (UHP) ( >2 .7GPa)和高压 (HP)变质岩石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通过区域研究 ,尤其是在选择的 30多个关键位置上不同尺度构造记录的深入观察 ,结合已有的可利用的变质、热事件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 ,揭示... 大别—苏鲁是世界上超高压 (UHP) ( >2 .7GPa)和高压 (HP)变质岩石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通过区域研究 ,尤其是在选择的 30多个关键位置上不同尺度构造记录的深入观察 ,结合已有的可利用的变质、热事件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 ,揭示出它们曾遭受过一个复杂的从深俯冲到折返构造演化历程 ,识别出 5个主要的构造变质事件 :( 1)由块状榴辉岩中发育的微弱面理和线理所代表的第 1期变形变质事件 (D1) ;( 2 )面状榴辉岩中发育的含拉伸线理的透入性主面理、中小型鞘状褶皱及网络状韧性剪切带 ,代表第 2期构造变质事件 (D2 ) ;( 3)第 3期变形事件主体发生于麻粒岩 /角闪岩相后成合晶形成之后 ,主要构造记录是区域性陡倾斜面理及不均一置换的成分层、榴辉岩透镜体及布丁群、面理内褶皱、网状韧性剪切带系统以及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和含榴花岗质岩石组构 ;( 4)区域性的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剪张作用 (D4)形成缓倾斜角闪岩相主面理及线理、穹状及弧形构造和多层韧性拆离带 ,它们主导了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构造几何图像 ;( 5 )第 5期构造热事件 (D5)表现为不均一断块抬升、红色沉积盆地发育及大规模的岩体和岩脉就位 ,代表造山晚期的构造揭顶及坍陷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区 构造演化 超高压(uhp)岩石 大陆深俯冲 折返 造山带流变学 变形分 解作用
下载PDF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海地区富钛榴辉岩及金红石矿的成因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大志 张泽明 +1 位作者 沈昆 赵旭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9-849,共11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地区有富Fe-Ti的钛铁矿榴辉岩和富Ti的金红石榴辉岩。富Fe-Ti榴辉岩的次要矿物主要由钛铁矿和钛磁铁矿组成,可含少量金红石,具有很低的SiO2(38.0%~42.3%)、Na2O+K2O(0.48%~2.13%)和Zr、Nb、Ta、Ba、Rb、RE...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地区有富Fe-Ti的钛铁矿榴辉岩和富Ti的金红石榴辉岩。富Fe-Ti榴辉岩的次要矿物主要由钛铁矿和钛磁铁矿组成,可含少量金红石,具有很低的SiO2(38.0%~42.3%)、Na2O+K2O(0.48%~2.13%)和Zr、Nb、Ta、Ba、Rb、REE含量,很高的FeO(18.24%~25.33%)、V和Co含量,并具有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明显的正Eu异常;富Ti金红石榴辉岩含有丰富的金红石和磷灰石,SiO2含量范围(38.0%~54.8%)较宽,FeO含量较低,P2O5含量较高(可达4.1%),而且TiO2与P2O5含量具正相关性。相对于原始地幔岩,富Ti金红石榴辉岩具有Rb、Th、K、Nb、Pr、Nd、Eu、Ti、Lu的负异常和Ba、Sr、Zr的正异常,并具相对较高的REE含量,LREE富集和HREE亏损的REE分配型式。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Fe-Ti榴辉岩的原岩是变质的Fe-Ti辉长岩,是基性岩浆强烈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层状侵入体的特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榴辉岩 Fe—Ti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苏北东海地区
下载PDF
超高压物理改性处理提高甜菜红的热稳定性及应用
14
作者 郑敦锦 祝顺 +4 位作者 敬思群 谭艳仪 张俊艳 郑庆东 丁志昆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6期43-50,共8页
目的:甜菜红易在碱性、高温等条件下发生褪色,分别采用超高压技术(UHP)、脉冲电场(PEF)、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技术对甜菜红进行物理改性,以吸光度值为考察指标,确定合适的提高甜菜红热稳定性的物理改性技术。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 目的:甜菜红易在碱性、高温等条件下发生褪色,分别采用超高压技术(UHP)、脉冲电场(PEF)、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技术对甜菜红进行物理改性,以吸光度值为考察指标,确定合适的提高甜菜红热稳定性的物理改性技术。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揭示了超高压处理提高甜菜红热稳定性的机制;以未经超高压处理的甜菜红作对照组、超高压处理的甜菜红为原料制作曲奇饼干,验证超高压处理提高甜菜红热稳定性作用。结果:在400 MPa、保压时间30 min、室温的处理条件下,甜菜红的热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条件下的样品;超高压处理提高了甜菜红的热稳定性,对甜菜红的特征官能团没有显著影响,但使其组分比例发生了改变;以超高压处理的甜菜红色素制作的饼干与未处理的相比,烘烤前后饼干色差变化幅度小。结论:超高压处理是提高甜菜红色素热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红 稳定性 超高压处理 表征 饼干色差
下载PDF
磁化率和密度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类型的判别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海军 金振民 欧新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3-519,共7页
为查明磁化率和密度对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100-2000m岩性的响应和判别特征,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岩石的密度和体积磁化率主要受岩性的控制.采用迫人法建立全模型,对CCSD主孔100-2... 为查明磁化率和密度对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100-2000m岩性的响应和判别特征,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岩石的密度和体积磁化率主要受岩性的控制.采用迫人法建立全模型,对CCSD主孔100-2000m井段岩心的岩性判别率达84.8%.其中,蛇纹石化橄榄岩、正片麻岩、副片麻岩、榴辉岩、角闪岩和退变质榴辉岩的判别率分别为100%、87.1%、89.7%、89.6%、96.7%和63.7%.该研究表明,密度和磁化率可以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岩性鉴别和区分提供定量约束,有利于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和测井资料的准确解析.同时,本文也是SPSS统计分析软件在超高压变质岩石类型判别方面的一个应用实例,对于其他岩石类型的判别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密度 岩性判别 判别分析 超高压岩石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东海县
下载PDF
Polyphase Deformation of the Weihai-Rongcheng UHP Unit Rocks,NE Sulu: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ie-Sulu UHP and HP Belts,China 被引量:4
16
作者 SUO Shutian ZHONG Zengqiu +1 位作者 ZHOU Hanwen YOU Zhen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2-54,共13页
Different scales of structural data reveal a complex deformation history of ultrahigh- pressure (UHP) rocks exposed in the Weihai-Rongcbeng area, NE Sulu (northern Jiangsu-eastern Shandong), eastern China. Excludi... Different scales of structural data reveal a complex deformation history of ultrahigh- pressure (UHP) rocks exposed in the Weihai-Rongcbeng area, NE Sulu (northern Jiangsu-eastern Shandong), eastern China. Excluding pre-UHP deformations, at least five major sequential deformational stages (D1-Ds) are recognized. The first deformation (DO produced a weak foliation and lineation in massive eclogites. The foliated eclogite with a dominant foliation containing a stretching and mineral lineation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I)2 deformation. Both the D1 and D2 deformations occurred under UHP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nd are well preserved in the eclogite bodies. D3 structures which developed shortly after the formation of granulite/amphibolite facies symplect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mbricated associations marked by a regional, steeply dipping foliation, compositional layering, eclogite boudinage, isoclinal folds and reverse ductile shear zones. The D3 deform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decompressional partial melting. A regional, gently dipping amphibolite facies foliation and stretching lineation, low-angle detachments, and dome- and arc-shaped structures formed during the D4 deformation stage dominate to some degree the map pattern of the Weihai-Rongcbeng UHP domain. The last stage of deformation (Ds) gave rise to the final exhumation of the UHP rocks. Ds is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 of brittle-dominated high-angle faulting associated with emplacement of large volmnes of undeformed granite plutons and dykes dated at 134-100 Ma. The deformational and metamorphic sequence followed by the UHP rocks in the Weihai-Rongcheng area is similar to that studied in the entire Dabie-Sulu UHP and HP metamorphic belts from microscopic to mapping scale. Based on structural data, combined with available petrographic, metamorphic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a speculative tectonic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he Dabie-Sulu UHP and IIP belts is proposed, involving continental subduction/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hai-Rongcheng area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tectonic evolution polyphase deformation deformation partitioning
下载PDF
大别-苏鲁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多期构造变质演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1 位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75-1188,共14页
对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UHP)变质岩的详细构造和岩石学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构造变质演化历史。除前超高压事件外,至少可识别出5个相继发育的构造变质事件或阶段(D_1-D_5)。D_1和 D_2同超高压事件与三叠纪(250~230Ma)中朝克拉通和扬子克... 对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UHP)变质岩的详细构造和岩石学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构造变质演化历史。除前超高压事件外,至少可识别出5个相继发育的构造变质事件或阶段(D_1-D_5)。D_1和 D_2同超高压事件与三叠纪(250~230Ma)中朝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间的大陆深俯冲及碰撞有关,而超高压后的 D_3和 D_4韧性变形及其伴生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和退变质作用事件,则是超高压岩石向中上地壳折返过程中(230~140Ma)发生的。碰撞后形成的 D_4构造,主导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区域尺度的构造格架。第5阶段的构造以摩擦或摩擦-粘性过渡性变形机制为主,并伴随有大规模的未变形的花岗质岩体就位,该期构造热事控制了现今大别-苏鲁地区的地貌学特征。新的构造和岩石学资料并结合可利用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提出一个涉及中朝与扬子克拉通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碰撞及相继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表的多期折返构造变质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区 超高压(uhp)变质作用 榴辉岩 深俯冲 折返 变形分解 部分熔融
下载PDF
苏鲁-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迟家店和碧溪岭石榴二辉橄榄岩橄榄石组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衍茹 金淑燕 叶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53-1159,共7页
大别山碧溪岭和山东荣成分别发育壳源和幔源的石榴二辉橄榄岩。它们在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过程中与俯冲板片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这两种原岩来源不同的石榴橄榄岩中的橄榄石具有相似的结晶学优选方位(LPO):[100]轴主板密垂... 大别山碧溪岭和山东荣成分别发育壳源和幔源的石榴二辉橄榄岩。它们在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过程中与俯冲板片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这两种原岩来源不同的石榴橄榄岩中的橄榄石具有相似的结晶学优选方位(LPO):[100]轴主板密垂直于面理面,[010]轴主极密平行于线理,这种橄榄石结晶学优选方位明显不同于高温地幔橄榄岩包体中的橄榄石组构,也不同于最近在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发现的水导致的橄榄石组构。我们认为碧溪岭和荣成石榴二辉橄榄岩中的这种橄榄石组构可能是在相对较干的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本研究为大陆深俯冲超高压变质石榴橄榄岩橄榄石组构特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 石榴二辉橄榄岩 橄榄石 结晶学优选方位
下载PDF
On Continent-Continent Point-Collis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树文 武红岭 +1 位作者 刘晓春 薛怀民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9-80,共12页
Up to now it is known that almost all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of non-impact origin occurred in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 as has been evidenced by many outcrops in the eastern hemisph... Up to now it is known that almost all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of non-impact origin occurred in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 as has been evidenced by many outcrops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are represented by coesite- and diamond-bearing eclogites and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c rocks formed at 650-800℃ and 2.6-3.5 GPa, and most of the protoliths of UHP rocks are volcanic-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continental crust. From these it may be deduced that deep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may have occurred. However, UHP rocks are exposed on the surface or occur near the surface now, which implies that they have been exhumed from great depths. The mechanism of deep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and subsequent exhuma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of the research on continental dynamics, but there are divergent views. The focus of the dispute is how deep continental crust is subducted so that UHP rocks can be formed and what mechanism causes it to be subducted to great depths and again exhumed to the shallow surfac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ontinental process and mechan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Dabie collisional belt-an UHP metamorphic belt where the largest area of UHP rocks in the world is expo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riations of viscous stresses and average pressure in the viscous fluid caused by tectonism with rock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es to production of UHP. Cal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anomalous stress state on the irregular boundary of a continental block may give rise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t local places (where the compressional stress may be 5-9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ir surroundings). The tectonic stresses may account for 20-35% of the total UHP. So we may infer that the HP (nigh-pressure)-UHP rocks in the Dabie Mountains were formed at depths of 60-80 km. Thus 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genetic model of UHP rocks-the point-collision model. This model conforms to the ba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collision model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Dabie Mountains Himalaya collision zone mechanical analysis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Aeromagnetic Anomalies of the Sulu Ultrahigh-Pressure(UHP) Metamorphic Belt,Eastern China
20
作者 Ning Qiu,Qingsheng liu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14-215,共2页
The Sulu ultra-high pressure(UHP)metamorph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is well known as the eastern extension of the Qingling-Dabie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 The Sulu ultra-high pressure(UHP)metamorph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is well known as the eastern extension of the Qingling-Dabie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The main hole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CCSD)project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Sulu UHP metamorphic belt(34°25′N/118°40′E),about 17 km southwest of Donghai County.Integrate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using gravity,magnetic,d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AGNETIC ultrahigh-pressure(uhp) METAMORPHIC belt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CCSD) SULU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