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近代中韩关系的建立(1895—1899)
1
作者 王志强 刘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9-62,共4页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中韩朝贡关系的结束。随后,中韩关系进入了韩国欲求独立自主,中国欲维持传统朝贡关系的矛盾局面,直到1899年《中韩通商条约》的签订和中韩公使级外交关系的确立,中韩近代关系才得以建立。...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中韩朝贡关系的结束。随后,中韩关系进入了韩国欲求独立自主,中国欲维持传统朝贡关系的矛盾局面,直到1899年《中韩通商条约》的签订和中韩公使级外交关系的确立,中韩近代关系才得以建立。这个过程是中韩关系由朝贡关系向近代条约关系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韩关系 朝贡关系 条约关系 《中韩通商条约》
下载PDF
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中的平等内容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育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7,共13页
晚清时期的中外条约关系具有畸形法律性质,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不平等属性之外,还附带某些平等属性的内容。其中整体性平等条约,分为综合性和具体事项两大类别,均在强权政治的大背景下昙花一现。各不平等条约中又有着平等性质的条款,在权... 晚清时期的中外条约关系具有畸形法律性质,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不平等属性之外,还附带某些平等属性的内容。其中整体性平等条约,分为综合性和具体事项两大类别,均在强权政治的大背景下昙花一现。各不平等条约中又有着平等性质的条款,在权利义务的约定方面,或给对方规定相应义务以维护中国的利益,或作对等规定予以中方某种权利。还有符合近代国家关系及其交往规则的条款,或承诺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或对国家间的交往方式和规则作了规定。另有司法互助、海难救助、中立性质等方面的条款。这些内容居于附属地位,未能改变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本质属性,但反映了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条约关系 平等内容
下载PDF
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基本理论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育民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97,159,共14页
条约关系是国际法主体之间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国际关系,具有规范性和质的规定性。其基本构成要素是条约,基本内容是缔约国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特殊的强制性规范。国际法与条约关系联系密切,其相关规范反映出传统国际法的诸多局限... 条约关系是国际法主体之间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国际关系,具有规范性和质的规定性。其基本构成要素是条约,基本内容是缔约国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特殊的强制性规范。国际法与条约关系联系密切,其相关规范反映出传统国际法的诸多局限,核心在于不承认中国等东方国家享有同等权利。条约关系与外交和战争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它的性质,是晚清国际关系规律和特征的典型反映。晚清中外条约关系反映了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其主体是不平等的。探析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助于推进相关研究,深入认识这一关系及中国近代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条约关系 基本理论
原文传递
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畸形法律性质论析
4
作者 李育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晚清中外条约所具有的国际法律性质不是正常的,而是畸形的和片面的。标榜国际法的西方国家,提出所谓"特殊国际法",其核心在于实施强权政治,否定一般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在中国和亚、非国家的适用。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属"... 晚清中外条约所具有的国际法律性质不是正常的,而是畸形的和片面的。标榜国际法的西方国家,提出所谓"特殊国际法",其核心在于实施强权政治,否定一般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在中国和亚、非国家的适用。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属"特殊国际法"范畴,是在武力强权的支撑之下形成的。奉行武力至上的列强,对国际法的进步原则作了"特殊的修改",在中国攫取种种特权。效法西方的日本继承了这一衣钵,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将这一强权逻辑推行到极致。在19世纪末的瓜分狂潮中,以"特殊国际法"为特征的传统国际法,其反动规则有了新的发展,而日本实则充当了这一新变化的始作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条约关系 畸形 法律性质
下载PDF
反思民族国家的内外观:宪法和国际法的视角 被引量:7
5
作者 孔元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28,共16页
当下的中西宪法理论,都是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前提的,它一方面将世界历史建构为一个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单向运动,进而将政治共同体建构在高度同质的人民想象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民制宪的政治行动,为成文宪法赋予价值和功能。通过追溯西... 当下的中西宪法理论,都是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前提的,它一方面将世界历史建构为一个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单向运动,进而将政治共同体建构在高度同质的人民想象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民制宪的政治行动,为成文宪法赋予价值和功能。通过追溯西方民族国家和宪法政治的生成,本文试图阐述这种以同质人民/民族为政治前提的政治想象,使其无法处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帝国问题。这使得西方世界将国际法视为同步进行的帝国建设的重要方式,并发展出殖民政治、条约关系宪法化、全球宪法等多种建构路径,但由于这些建构路径无法摆脱民族国家的思维定式,它们最终都归于失败。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近代立宪史的认识。在帝国和民族国家建设的双重视野中考察中国立宪史,将成为中国宪法和国际法理论未来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民族国家 成文宪法 条约关系宪法化 全球宪法
原文传递
试论中越宗藩关系的基础
6
作者 李志亮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2-66,共5页
中越宗藩关系持久而牢固,中越宗藩关系的基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双方实力的较量是维系中越宗藩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中越双方的相互需要不断地强化中越宗藩关系。
关键词 中越宗藩关系 探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