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温偏高温大曲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俊坤 孙志新 +2 位作者 丁峰 张殿民 王杰 《酿酒科技》 2011年第11期76-78,共3页
在原有中温曲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培曲的最高温度进行调整,结果表明,在制曲过程中,曲块入房5~7 d温度达到59℃左右。经第一次、第二次翻曲后,即将多房(5~7房)曲块进行合房,可以把顶火温度保持在60~63℃,顶火时间达到9~11 d,可使曲块... 在原有中温曲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培曲的最高温度进行调整,结果表明,在制曲过程中,曲块入房5~7 d温度达到59℃左右。经第一次、第二次翻曲后,即将多房(5~7房)曲块进行合房,可以把顶火温度保持在60~63℃,顶火时间达到9~11 d,可使曲块中产酯酵母菌增多,其液化力、蛋白质分解力得到提升,曲块具有香气较浓、表皮上霉好、曲心香味浓的特点,同时也使曲块具有一定糖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偏高温大曲 生产工艺 顶火温度 顶火时间
下载PDF
商场火灾危害性浅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克旭 高皖扬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80,共3页
运用火灾研究的基本理论对商场火灾达到的最大温度和最大温度燃烧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并将概率方法与模糊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商场火灾损失的概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目的在于为商场火灾危害性分析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为"... 运用火灾研究的基本理论对商场火灾达到的最大温度和最大温度燃烧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并将概率方法与模糊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商场火灾损失的概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目的在于为商场火灾危害性分析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为"性能化"防火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场火灾危害 持续时间 最大温度 概率模糊综合评判
下载PDF
浅析富氧对高炉炼铁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晓鹏 《天津冶金》 CAS 2019年第1期18-20,共3页
根据高炉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出高炉冶炼过程中,富氧率对高炉产量、顶温的影响,富氧、煤比与理论燃烧温度的关系,得出随着富氧率的增加,顶温逐渐降低,煤比逐渐升高;富氧率和铁水产量关系存在缓变区域,最高值对应的最佳富氧率值为4.2%。
关键词 高炉 富氧 顶温 理论燃烧温度 煤比
下载PDF
炉顶自动打水系统在长钢九号高炉空料线停炉应用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建国 陈红俊 +2 位作者 宣中忠 王保国 黄佩 《山西冶金》 CAS 2020年第5期128-129,共2页
根据高炉降料面的过程,在线实时监测风量、料线深度、热量变化、炉顶温度等参数的变化。九号高炉本次大修空料线成功的把料线空到风口中心线以下,全程顶温控制在310~370℃之间,实现了安全、高效、无爆震停炉目标,就得以于北科亿力喷枪... 根据高炉降料面的过程,在线实时监测风量、料线深度、热量变化、炉顶温度等参数的变化。九号高炉本次大修空料线成功的把料线空到风口中心线以下,全程顶温控制在310~370℃之间,实现了安全、高效、无爆震停炉目标,就得以于北科亿力喷枪专利技术和自动学习功能。本文除了介绍应用效果,还把值得推广的控制部分做了介绍,以供其他单位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料线 停炉 炉顶自动打水系统 顶温 打水量
下载PDF
高炉焦比、直接还原度及炉顶温度的联合计算 被引量:3
5
作者 那树人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47-53,共7页
本文采用分解计算的原则,利用高炉区域热平衡,推导出炼铁焦比、铁的直接还原度及炉顶温度的联合计算方法、算式。对澳大利亚学者A.K.Biswas这方面的计算作了某些修正。指出在高炉区域热平衡计算中亦应采用鼓风热焓进行计算,这可以排除... 本文采用分解计算的原则,利用高炉区域热平衡,推导出炼铁焦比、铁的直接还原度及炉顶温度的联合计算方法、算式。对澳大利亚学者A.K.Biswas这方面的计算作了某些修正。指出在高炉区域热平衡计算中亦应采用鼓风热焓进行计算,这可以排除高炉过程“内热”因素的干扰,使得计算简捷正确。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算式,如物料的渣量系数,灰石系数、焦炭碳素的有效热量等,这些算式对炼铁工艺计算都是有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焦比 直接还原度 炉顶温度 炼铁
下载PDF
新钢8号高炉提高炉顶压力的操作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先强 宫祥哲 《冶金丛刊》 2016年第3期1-3,共3页
针对8号高炉(1 050 m^3)提高炉顶压力后的影响,主要是从炉内气流的变化;炉顶温度的变化;燃料比的降低,TRT发电量的增加;炉顶设备情况;炉内操作的变化等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 炉顶压力 燃料比 发电量 顶温 设备
下载PDF
T-S型模糊控制器在热风炉燃烧过程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谭玉倩 《冶金动力》 2019年第2期72-75,共4页
针对热风炉燃烧过程的复杂性、参数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别是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煤气压力波动频繁,结合现场操作人员经验,采用T-S型模糊控制器根据煤气压力和拱顶温度的变化对煤气阀门做出相应的调整,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应用实现了燃... 针对热风炉燃烧过程的复杂性、参数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别是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煤气压力波动频繁,结合现场操作人员经验,采用T-S型模糊控制器根据煤气压力和拱顶温度的变化对煤气阀门做出相应的调整,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应用实现了燃烧过程的优化控制,节约能源,易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炉 燃烧过程 煤气压力 拱顶温度 T-S型模糊控制器
下载PDF
新钢8号高炉提高炉顶压力的操作实践
8
作者 朱先强 宫祥哲 《冶金丛刊》 2016年第2期27-29,共3页
针对8号高炉(1050 m^3)提高炉顶压力后的影响,主要是从炉内气流的变化;炉顶温度的变化;燃料比的降低,TRT发电量的增加;炉顶设备情况;炉内操作的变化等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 炉顶压力 燃料比 发电量 顶温 设备
下载PDF
济钢3200m^3高炉优化布料模式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孟令君 高贤成 +2 位作者 董龙果 张小伟 张熙玮 《山东冶金》 CAS 2011年第1期52-54,共3页
济钢为进一步降低3200m3高炉燃料消耗,寻找适应自身原燃料条件、强化水平高的布料模式,进行了取消中心加焦的优化布料试验,整个试验过程炉况运行正常,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平台漏斗料面结构,煤气利用率提高2.78%,燃料比下降10~15kg/t,炉缸... 济钢为进一步降低3200m3高炉燃料消耗,寻找适应自身原燃料条件、强化水平高的布料模式,进行了取消中心加焦的优化布料试验,整个试验过程炉况运行正常,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平台漏斗料面结构,煤气利用率提高2.78%,燃料比下降10~15kg/t,炉缸工作状态进一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布料模式 煤气利用率 燃料比 透气性 炉顶温度
下载PDF
青岛特钢3号高炉停炉实践
10
作者 郭凯峰 郑希全 李振 《山东冶金》 CAS 2022年第4期6-8,共3页
对青岛特钢3号1200 m^(3)高炉降料面停炉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总结。通过合理控制停炉负荷,提前更换漏水的风口小套,充分检验炉顶雾化打水系统能九增加炉顶放散阀超限自动泄压功能,严格控制停炉过程中的风量、顶压、顶温、煤气成分等关键... 对青岛特钢3号1200 m^(3)高炉降料面停炉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总结。通过合理控制停炉负荷,提前更换漏水的风口小套,充分检验炉顶雾化打水系统能九增加炉顶放散阀超限自动泄压功能,严格控制停炉过程中的风量、顶压、顶温、煤气成分等关键参数,最终实现安全平稳停炉,共用时17 h24 min,全过程未发生爆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降料面 停炉 雾化打水 顶温
下载PDF
习酒浓香型制酒糟醅接种探讨
11
作者 李辉煌 杨刚仁 +3 位作者 滕钰 王秀龙 邓军成 余文丽 《酿酒科技》 2020年第1期38-41,45,共5页
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入窖糟醅正常升温规律为"前缓、中挺、后缓落"。但是在母糟活力差、环境气温低等条件下,会引起入窖糟醅无法正常升温。具体表现为升温幅度小、顶温不高、升温慢或不升温现象。因主发酵期糟醅未能正常升温,... 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入窖糟醅正常升温规律为"前缓、中挺、后缓落"。但是在母糟活力差、环境气温低等条件下,会引起入窖糟醅无法正常升温。具体表现为升温幅度小、顶温不高、升温慢或不升温现象。因主发酵期糟醅未能正常升温,糟醅中的淀粉得不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排次酒的产量和质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借鉴酱香的堆积升温的原理,将小部分入窖糟醅进行堆积发酵,自然网罗微生物,待堆积顶温达到要求时,与入窖糟醅进行拌和后入窖发酵,目的是同酱香堆积一样起到"二次制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窖糟醅 接种 堆积发酵 升温幅度 顶温
下载PDF
串级调控系统的优化及在焦炉加热中的应用
12
作者 于励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3-74,89,共3页
焦炉的加热过程是单个燃烧室间歇、全炉连续、受多种因素干扰的热工过程,是典型的大惯性、非线性、时变快的复杂系统。论述了焦炉加热串级调控计算机优化控制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系统应用。
关键词 焦炉加热 蓄顶温度 串级调控
下载PDF
通过增加炉温对还原剂的补偿控制来减少氨逃逸
13
作者 蒋雪玲 高国防 +2 位作者 陈玉青 金顺龙 张汉威 《能源与节能》 2018年第1期73-74,78,共3页
分析了SNCR主要控制模式及增加炉膛顶部温度为补充控制信号对还原剂流量调节阀进行补偿控制的模式,并对这种补偿控制模式在光大常高新环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厂的试验验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焚烧炉 脱硝技术 反馈信号 炉顶温度 氨逃逸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红外云图云顶黑体温度的分析 被引量:56
14
作者 石定朴 朱文琴 +2 位作者 王洪庆 陶祖钰 顾雷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00-611,共12页
采用GMS卫星红外云图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等值线分析方法,对1992年8月初在中国3个地区,不同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即西南低涡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和副高内部的MCS进行了分析。结... 采用GMS卫星红外云图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等值线分析方法,对1992年8月初在中国3个地区,不同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即西南低涡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和副高内部的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BB等值线分析方法能较细致地揭示MCS的形成过程。冷云盖周围TBB等值线疏密所反映的云顶温度梯度,对MCS的发展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文中还给出了一个在消散阶段出现涡旋状结构的MCS。这种涡旋结构不同与北美发现的中层中尺度气旋,它可能是凝结加热所产生的对流层高层的高压反气旋环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中尺度对流 复合体 云顶温度
下载PDF
卫星亮温资料四维同化方案及其对“7·20”武汉特大暴雨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5
15
作者 孟智勇 徐祥德 陈联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3-676,共14页
作者首次把与云参数相关的云顶亮温(TBB)资料直接用于中尺度模式MM5V2的牛顿张驰逼近(nudging)四维同化过程,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场的nudging四维同化来确定云顶高度的方法,并利用lh间隔的TBB-nudging方案成功地模拟了“7·20”... 作者首次把与云参数相关的云顶亮温(TBB)资料直接用于中尺度模式MM5V2的牛顿张驰逼近(nudging)四维同化过程,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场的nudging四维同化来确定云顶高度的方法,并利用lh间隔的TBB-nudging方案成功地模拟了“7·20”武汉大暴雨过程。TBB-nudging试验的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中尺度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7·20”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这预示着把卫星遥感资料(例如TBB等)用于中尺度模式的同化过程有可能提高中尺度暴雨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亮温资料 云顶温度 四维资料同化 暴雨 武汉市 1998年 7月 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PDF
FY?4A卫星云顶参数精度检验及台风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崔林丽 郭巍 +2 位作者 葛伟强 燕亚菲 罗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6-203,共8页
基于2018年中国东南沿海台风观测实例,以美国EOS/MODIS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为参照,对我国FY-4A静止气象卫星的云顶高度(Cloud Top Height,CTH)、云顶温度(Cloud Top Temperature,CTT)和云顶气压(Cloud Top P... 基于2018年中国东南沿海台风观测实例,以美国EOS/MODIS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为参照,对我国FY-4A静止气象卫星的云顶高度(Cloud Top Height,CTH)、云顶温度(Cloud Top Temperature,CTT)和云顶气压(Cloud Top Pressure,CTP)三个产品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其在台风应用中的表现。结果表明:FY-4A卫星云顶参数产品与MODIS和Himawari-8同类产品均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FY-4A与MODIS的相关系数最大(r≥0.98),平均值偏差最小,特别是在具有深厚密蔽云的台风中心和内雨带区,各卫星反演参数的精度更加接近,如在台风中心,FY-4A与Himawari-8的CTT、CTH和CTP分别相差0.78℃、30 m和0.2 hPa。FY-4A云顶参数产品质量可靠,与MODIS和Himawari-8等国际同类卫星精度相当,适合深厚的台风云系分析。偏差产生主要受透明薄卷云和小尺度云存在的影响,这与仪器的空间分辨率、不同仪器对云的探测能力以及云检测算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四号 云顶高度 云顶温度 云顶气压 交叉验证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云特性分析及在FY-2云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3-681,共9页
云检测中所使用的云检测阈值正确与否是关系到云检测精度的重要因素。该文利用1983年7月—2007年6月ISCCP数据对覆盖我国及周边区域不同云类云顶温度的年、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云顶温度的分布特征;对晴空下垫面与最暖云云顶温度差... 云检测中所使用的云检测阈值正确与否是关系到云检测精度的重要因素。该文利用1983年7月—2007年6月ISCCP数据对覆盖我国及周边区域不同云类云顶温度的年、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云顶温度的分布特征;对晴空下垫面与最暖云云顶温度差随纬度分布特征、不同区域晴空下垫面及云顶温度与晴空地表温度差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这些特征及每3 h的晴空下垫面24年平均亮温作为云检测算法的背景场,用以判识实时动态提取云检测阈值的合理性。个例分析表明:利用多年平均晴空下垫面温度及最暖云云顶温度与晴空下垫面温度之差,可有效识别云检测阈值的合理性,合理的阈值有助于提高连续多日被云覆盖及冰雪下垫面条件下的云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晴空下垫面温度 云顶温度 云检测
下载PDF
用红外云图估测小区域雨强及其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兰红平 张儒林 江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6-373,共8页
在吸收国内外对卫星估测降水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深圳自动气象站网观测资料,对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反演,得到小区域红外云图对流云云顶亮温与降水强度的统计关系,建立了一个利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结合空气水汽含量,云顶... 在吸收国内外对卫星估测降水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深圳自动气象站网观测资料,对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反演,得到小区域红外云图对流云云顶亮温与降水强度的统计关系,建立了一个利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结合空气水汽含量,云顶亮温的变化进行自动短时估测小区域对流云团降雨强度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深圳本地的短时强降雨的估测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云团移动外推的办法预测未来小区域云顶亮温的变化,从而进行短时对流降雨强度的预测。这对短时强对流降雨的预报和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云图 云顶亮温 小区域雨强 短时预报
下载PDF
东亚强对流云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对流层顶关系初探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旻燕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7-949,共13页
 利用GMS5/VISSR长波红外(10.5~11.5μm)和水汽通道(6.5~7.0μm)探测原理的差异,结合红外阈值法和区域平滑滤波技术提取“高、厚、密”强对流云,分析了东亚强对流云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规律。GMS5卫星视场内各个...  利用GMS5/VISSR长波红外(10.5~11.5μm)和水汽通道(6.5~7.0μm)探测原理的差异,结合红外阈值法和区域平滑滤波技术提取“高、厚、密”强对流云,分析了东亚强对流云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规律。GMS5卫星视场内各个子地区强对流云云顶温度与发生频率的季节变化基本为单峰单谷型,前者夏低冬高,但不同地区引起的原因不同。强对流云发生频率36°N以北夏低冬高,以南夏高冬低。东亚对流层顶由冬春至夏秋升高,对流层顶气压随之降低,而对流层顶温度的季节变化以45°N为界,北部夏高冬低,南部夏低冬高。作者所研究的东亚几个子地区强对流云与对流层顶季节变化位相基本保持同步,2000年强对流云云顶温度与对流层顶温度的月均值相关系数达0.757,强对流云云顶温度与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均值相关系数达0.901,对流层顶温度比强对流云云顶温度平均低9.42℃。强对流云的发展受对流层顶制约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 5 强对流云 云顶温度 对流层顶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云南一次秋季雷暴过程的闪电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腾飞 张杰 尹丽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利用NCEP/NCAR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新一代探测资料对2010年9月21-23日的云南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移的热带低压"凡亚比"为这次雷暴云团发展提供了热带偏东风辐合及低层暖(300~302K)、中层湿... 利用NCEP/NCAR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新一代探测资料对2010年9月21-23日的云南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移的热带低压"凡亚比"为这次雷暴云团发展提供了热带偏东风辐合及低层暖(300~302K)、中层湿(相对湿度≥80%)等有利环流背景条件。中尺度雷暴云团负闪电占主导地位,发展阶段云顶亮温下降,均为负闪电,负闪电频数高达1 245次.(30min)-1;从成熟阶段到消散阶段,云顶亮温逐渐上升,负闪电逐渐减少,有少量的正闪电出现并逐渐增加。另外,雷暴云团结构和闪电空间分布不均匀,具有前部为主对流区而后部为云砧或高云的结构特征,云顶亮温前部较后部低且梯度大。密集负闪电主要出现在云顶亮温≤-60℃附近和前部大的云顶亮温梯度区,稀疏正闪电分散在密集负闪电后部和云团中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显示,雷暴云团前部云区表现为具有不均匀结构的中尺度带状回波,后部云区属于无回波区;密集负闪电主要出现在带状回波上强度≥40dBz和顶高≥10km的强回波区内及中尺度不均匀风场附近,且回波强度越强、顶高越高,负闪电越密集;发展后期稀疏的正闪电分散在强回波的后部边缘或者后部弱的对流回波和层状云回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过程 雷达回波 云顶亮温 闪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