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针顶距控制TAD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旭 徐贤 +1 位作者 吴韦 谭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分析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通过针顶距(K-wire apex distance,KAD)控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的可靠性。[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44例股... [目的]分析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通过针顶距(K-wire apex distance,KAD)控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的可靠性。[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4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测量术中KAD与术后TAD并行相关分析。[结果]42例患者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1—23周,平均13周,术中针顶距(KAD)13~31mm,平均21.75mm,术后尖顶距(TAD)18~35mm,平均24.61mm。1例脑梗塞复发,无感染、螺旋刀片退出断裂及切出股骨头、深静脉血栓、髓内钉断裂、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正侧位测量导针尾端至关节面的距离之和(KAD)可获得有效TAD控制,对预防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尖顶距
原文传递
术中尖顶距控制在PFNA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任磊 孙永青 郝敬东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10期887-889,共3页
目的研究术中控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5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术中应用测量缩放比例控制最佳的... 目的研究术中控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5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术中应用测量缩放比例控制最佳的TAD近似值,并测量术后首次的TAD值、术后6个月复查的TAD值,将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4周,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91.3%,Parker评分平均8.09分。术中测得尖顶距近似值为16.24~27.17mm,平均(22.23±2.18)mm。术后标准方法测得尖顶距为15.38~26.82mm,平均(21.09±2.60)mm,行两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有显著的相关性(r=1.25,P<0.001)。术后6个月测得尖顶距15.97~26.33mm,平均(20.23±2.45)mm,与术后TA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通过测量缩放比例控制最佳的TAD近似值,对预防螺旋刀片切割、穿出股骨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顶距 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头髓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尖顶距与螺旋刀片移位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海丰 王华 +2 位作者 张英琪 周家钤 袁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34-1238,共5页
目的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与螺旋刀片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87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 目的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与螺旋刀片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87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32例,女55例;年龄80~101岁,平均84.7岁。均为低能量损伤所致单侧新鲜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31-A1型33例,31-A2型35例,31-A3型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6 d,平均3.7 d。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TAD,按TAD大小分为A组(TAD<20 mm)和B组(TAD>20 mm)。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螺旋刀片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发生情况。结果根据术后即刻TAD值,A组49例,TAD为8.9~19.7 mm,平均18.6 mm;B组38例,TAD为20.1~41.4 mm,平均27.7 mm。8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8个月,平均11.7个月。术后3例(均为B组患者)发生螺旋刀片切割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其中1例向上切出股骨头,2例向内穿透股骨头;余84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股骨干骨折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A、B组患者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适当缩小螺旋刀片TAD值(15~20 mm),可以增加初始稳定,并不增加螺旋刀片移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尖顶距 螺旋刀片 向上切出 向内穿透
原文传递
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旭 徐贤 +1 位作者 吴韦 谭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分析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系统(Asian intramedullary hip system,ASIAN IM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ASIAN IMHS治疗3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按AO/ASIF分型,31-A1型10例,31-A2型13例,31-A3型1... 目的分析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系统(Asian intramedullary hip system,ASIAN IM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ASIAN IMHS治疗3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按AO/ASIF分型,31-A1型10例,31-A2型13例,31-A3型11例。结果32例患者获得6~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1~23周,平均14.5周,尖顶距平均值24 mm,无术中并发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髓内钉断裂、股骨干骨折、拉力螺钉松动断裂及切出股骨头、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ASIAN IMHS基于亚洲人解剖特点设计,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确实、并发症少及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推荐。术中C臂正侧位测量克氏针尾端至关节面的距离之和对预防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系统 股骨转子间骨折 尖顶距
下载PDF
解剖型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冯佳慧 胡传真 +5 位作者 茅凌洲 朱裕昌 张铭煜 钱星宇 李少华 蔡新宇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38-242,共5页
目的比较解剖型髓内钉(ZNN)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208例大于60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 目的比较解剖型髓内钉(ZNN)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208例大于60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ZNN治疗96例,PFNA治疗1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尖顶距、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部外侧疼痛情况和术后1年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7±5.6)个月。手术时间ZNN组(71.3±15.1)min,PFNA组(67.3±7.2)min,两组间存在差异(P=0.013)。术中失血量ZNN组为(60.1±3.8)mL,PFNA组为(59.1±5.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尖顶距ZNN组(17.3±3.2)mm,PFNA组(16.8±4.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ZNN组(15.5±2.5)周,PFNA组(15.1±1.7)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ZNN组4例(4.2%),其中1例股骨头坏死,3例髋螺钉切割,PFNA组6例(5.4%),其中2例股骨头坏死,4例髋螺钉切割,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ZNN组为(91.2±4.5)分,PFNA组为(92.5±6.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时髋部外侧疼痛发生率ZNN组为3.1%(3例),PFNA组为11.6%(13例),ZNN组明显低于PFN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ZNN和PENA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手段,ZNN组手术时间略长于PFNA组,对于不能耐受较长时间手术的老年患者推荐使用PFNA。ZNN结合了人体股骨前弓设计,对于股骨前弓较大的患者,推荐使用ZNN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 尖顶距 切割率
下载PDF
X线透视导航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邓宁 吕红斌 范红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索在X线透视导航下使用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同时,对依据导航特性设计的新型Gamma-3和以往使用的Gamma-AP内固定系统进行比较。方法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导航下行Gamma钉植入(40例使用Gamma-AP,26例使用Gamma-3)... 目的探索在X线透视导航下使用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同时,对依据导航特性设计的新型Gamma-3和以往使用的Gamma-AP内固定系统进行比较。方法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导航下行Gamma钉植入(40例使用Gamma-AP,26例使用Gamma-3),由同一观察者记录各种术中数据。结果Gamma-3治疗组较Gamma-AP组手术时间短(平均32min),切口小(平均5cm),操作中X线照射时间短(7min),且拉力螺钉位置好(顶轴距17.9mm)。结论使用导航系统微创置入Gamma钉不仅进针方向精确,拉力螺钉位置好,切口小,而且还可以减少术者的X线暴露时间。由于Gamma-3依据导航特性设计,其效果优于Gamma-AP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透视导航 GAMMA钉 顶轴距 股骨转子间骨折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7
作者 肖伟元 金翔赟 +5 位作者 周春 曹昕琪 白佳润 郭韵悦 黄平 董宇启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9期777-781,796,共6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机器人辅助组25例,其中男9例,...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机器人辅助组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3~86岁,平均(71.6±9.5)岁。传统手术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1~85岁,平均(72.4±11.0)岁。机器人辅助组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置入拉力螺钉,传统手术组以常规手术方式置入拉力螺钉。记录两组患者拉力螺钉导针穿刺次数、拉力螺钉置入过程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术后记录两组患者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及拉力螺钉位置优良率,术后完成12个月随访,记录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机器人辅助组TAD值为(13.70±1.91)mm,传统手术组为(15.77±2.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机器人辅助组拉力螺钉位置优良率为100%,传统手术组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在拉力螺钉置钉过程中,机器人辅助组导针穿刺次数为(1.0±0.2)次,传统手术组为(2.3±1.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机器人辅助组透视次数为(4.4±0.6)次,传统手术组为(5.4±1.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定位可以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拉力螺钉置入的精确度并减少术中穿刺及透视造成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科机器人 尖顶距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尖顶距测量的简便方法介绍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红川 王永才 +2 位作者 闫冰 钟浪 蒋俊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研究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测量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 TAD)的简便方法。 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对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 目的 研究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测量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 TAD)的简便方法。 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对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男14例,女21例;年龄48~88岁,平均72.3岁。均为闭合骨折;Evans分型:Ⅲ型1 例,Ⅳ型27例,Ⅴ型7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4.3 d。术中分别在正侧位透视像上测量,根据铰刀尖端与股骨头半径中点之间的关系判断TAD;术后根据X线片进行TAD测量。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第2天复查X线片测得TAD为18~24 mm,平均22.6 mm,TAD均〈 25 mm。3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6个月;弃拐行走时间为11~16周,平均13周。1例术后5 d出现肺部感染;均无髓内钉断裂、股骨干骨折、螺旋刀片退出断裂及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0个月按Parker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9分23例,8分4例,7分3例,5分2例,平均8.44分。 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利用铰刀尖端与股骨头半径中点间的关系可获得对TAD的有效控制,对预防螺旋刀片退出、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尖顶距
原文传递
尖顶距原则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庭波 吉璐宏 唐欢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原则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62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Ⅱ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 目的探讨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原则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62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Ⅱ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1例;年龄57-84岁,平均68.1岁。摔伤137例,道路交通伤25例。根据术后X线片测量结果分为TAD≤25mm(102例)和TAD〉25mm(57例)两组,并对两组患者患髋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功能恢复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3例随访期间因非手术相关原因死亡,余15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4.1个月。20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因螺钉切出行股骨头置换,余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恢复,平均下地负重训练时间为术后(6.4±1.8)周,平均骨性愈合时间(5.4±1.3)个月,平均术后Harris评分(86.7±5.0)分。TAD≤25mm组和TAD〉25mm组在上述3个方面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FNAⅡ是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手段,但传统TAD原则可能并不适用于PFNA/PFNA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髓内钉 转子间骨折 尖顶距
下载PDF
骨距顶尖距预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粗隆间骨折的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席俊伟 耿洋 +2 位作者 高山 王光辉 张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90-894,共5页
[目的]探讨骨距顶尖距(calcar tip apex distance,calTAD)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Ⅱ)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月,对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Ⅱ内固定术。临床结果评定为... [目的]探讨骨距顶尖距(calcar tip apex distance,calTAD)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Ⅱ)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月,对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Ⅱ内固定术。临床结果评定为良好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术后达到解剖复位;(2)1年内无股骨头钉切出、髋内翻畸形、骨折移位等并发症;(3)患肢功能恢复或接近伤前状态,未达到上述标准任意一条为临床结果不良。按上述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单项因素比较两组间各指标,此外,采用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临床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ROC曲线,分析calTAD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60例患者中失访4例,156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临床结果。按前述标准,临床结果良好者110例,占70.51%;临床结果不良者46例,占29.49%。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与良好组相比,不良组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显著降低(P<0.05),Evans-Jensen分型复杂程度显著增加(P<0.05),术前合并病数目显著增多(P<0.05),calTAD显著增大(P<0.05)。逻辑回归表明,骨折Evans-Jensen分型(OR=2.121,P<0.05)和TAD(OR=4.536,P<0.05)是临床结果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骨距顶尖距预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是32.34 mm、AUC是0.759。[结论]骨距顶尖距在预测PFNA-Ⅱ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骨距顶尖距 临床结果 预测
原文传递
股骨距的完整性结合TAD值对顺转子间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传宇 史宗新 +3 位作者 于远洋 孟祥财 刘建泉 张辉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针对应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患者,结合术后尖顶距值(TAD值)研究股骨距结构对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A1/A2型)并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85例患者资料,测量并... 目的针对应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患者,结合术后尖顶距值(TAD值)研究股骨距结构对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A1/A2型)并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85例患者资料,测量并记载骨折的分型、股骨距的完整性、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及股骨头高度及TAD。对其骨折后初始及骨折愈合后X线片的相关数值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距结构完整与否对于术后稳定性影响显著;在股骨距不完整组中,TAD值对于术后稳定性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距结构完整性对于转子间骨折术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股骨距结构无法得到有效支撑的患者,控制其TAD值可以有效降低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内固定术 股骨距 尖顶距
下载PDF
“尖顶距”值与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关系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肖湘 张铁良 马宝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722-724,共3页
目的验证“尖顶距(TAD)”值与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关系,并分析其它因素对该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106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DHS)固定且病历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5例,... 目的验证“尖顶距(TAD)”值与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关系,并分析其它因素对该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106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DHS)固定且病历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5例,女41例;年龄20~83岁,平均52.4岁。Evans骨折分型:Ⅱ型19例,Ⅲ型25例,Ⅳ型32例,Ⅴ型29例,R型1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其中Ⅵ级44例,Ⅴ级34例,Ⅳ级23例,Ⅲ级5例。根据Baumgaertner等提出的预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TAD”预测值25mm分组。A组:“TAD”值<25 mm 59例,B组:“TAD”值>25 mm 47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4.5~28.0个月(平均14.45个月)随访。3例患者并发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其中“TAD”值>30 mm 15例,拉力螺钉切出1例;“TAD”值>40mm 7例,拉力螺钉切出2例(P=0.000)。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8.7岁(75~83岁),超出骨折顺利愈合的10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27.1岁(P=0.000)。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3例患者,均见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EvansⅤ型2例和R型1例。骨折复位质量:优43例,良47例,中9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1例),差7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2例)。结论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受患者年龄、骨折类型以及骨折复位稳定性等多因素影响,但是“TAD”值越高,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危险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顶距 动力髋螺钉 切出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炜昌 王荣生 +4 位作者 石裕明 何立文 许育东 王伟雄 任光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PFNA治疗10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内固定失效情况分为内固定失效组(n=15)和成功组(n=8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PFNA治疗10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内固定失效情况分为内固定失效组(n=15)和成功组(n=89),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Singh指数、骨折分型、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尖顶距(TAD)、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为变量。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5个月。104例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单因素分析显示TAD、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及基础疾病是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及基础疾病为内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基础疾病状况严重及TAD≥30mm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PFNA内固定失效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予以有效干预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SINGH指数 骨折复位质量 尖顶距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尚松 蒋赞利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24-326,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失败预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AD)及拉力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位置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失败预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骨折复位情况、尖顶距(TAD)及拉力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位置3个因素对失败预测的有效性。结果:纳入研究的249例病例,失败共21例,失败率为8.4%。切出组患者平均TAD 35 mm,未切出的患者平均TAD 24 mm。TAD是一个比较可靠的预测内固定失败的因素。内侧皮质复位情况及是否髋内翻与内固定失败相关。拉力螺钉置于股骨头颈的中下区域能有效防止螺钉切除。结论:闭合复位时尽量复位内侧皮质并避免髋内翻,将拉力螺钉置于股骨头中下区域能有效预防内固定失败,尖顶距能有效预测术后失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伽马钉 内固定失败 尖顶距
下载PDF
InterTan钉与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尖顶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仲彪 仲华 孙巍巍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InterTan和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FNA-Ⅱ (45例)和InterTan (45例)治... 目的探讨InterTan和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FNA-Ⅱ (45例)和InterTan (45例)治疗,其中PFNA-Ⅱ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5~81岁,平均71岁;InterTan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3~80岁,平均71岁。本组致伤原因:高处跌落伤32例,车祸伤26例,自行跌倒受伤32例。外侧壁危险型(对应AO分型中2.2、2.3型) 45例;外侧壁破裂型(对应AO分型中3.1~3.3型) 4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3个月和1年随访摄X线片,测量TAD,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InterTan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和3个月TAD、术前、术后1周两组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InterTan组TAD小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和1年InterTan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FNA-Ⅱ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InterTan比PFNA-Ⅱ内固定更牢固,有利于维持合适的TAD,具有更好的防切割和沉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髓内 老年人(65~79) 老年人 80以上 尖顶距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17
16
作者 汪祥 周业金 +1 位作者 李业奎 盛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4361-4367,共7页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物,非解剖复位时,选用不同类型的尾帽,可能会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物,非解剖复位时,选用不同类型的尾帽,可能会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滑动加压组42例,近端均采用滑动加压技术;非滑动加压组34例,近端均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但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6.79±0.81)周]显著短于非滑动加压组[(7.88±1.07)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无法解剖复位时,内侧皮质应力求达到正性支撑复位,近端采用滑动加压技术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正性支撑 滑动加压 股骨颈 尖顶距
下载PDF
尖顶距与股距尖顶距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双 张立智 张世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3-736,共4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其中不稳定型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术中尖顶距作为衡量股骨头内拉力螺钉位置是否合适的标准,已经被医生认识并接受。自尖顶距的概念提出以来,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作为判断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其中不稳定型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术中尖顶距作为衡量股骨头内拉力螺钉位置是否合适的标准,已经被医生认识并接受。自尖顶距的概念提出以来,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作为判断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位置的标准,但拉力螺钉与螺旋刀片的尖顶距是否一致仍存争议。同时尖顶距的缺陷已有文献报道,为此国外有学者提出了“股距尖顶距”的概念。本文对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的概念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尖顶距 股距尖顶距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倪明 孙万驹 +4 位作者 张芳芳 祝晓忠 窦帮 冯铁男 梅炯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4-629,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四家医院收治的42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0例,女224例;年龄45~98岁[(77.8±10.5)岁]。以骨折愈合为判...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四家医院收治的42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0例,女224例;年龄45~98岁[(77.8±10.5)岁]。以骨折愈合为判断指标,将患者分为正常愈合组和非正常愈合组。骨折正常愈合组326例,非正常愈合组98例,其中2例骨折不愈合。评估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侧别、AO分型、Evans-Jesen分型、外侧壁厚度、内侧壁支撑、尖顶距及固定材料在股骨头的位置等资料。先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末次随访时依据髋关节功能Oxford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3年[(2.2±0.3)年]。单因素分析中两组AO分型、Evans-Jesen分型、内侧壁支撑、尖顶距和主钉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折类型简单(OR=1.030)、内侧壁存在(OR=0.395)、尖顶距≤25 mm(OR=0.266)和主钉位于股骨头中下方(OR=0.986)与骨折正常愈合显著相关(P<0.05)。骨折正常愈合组的Oxford评分[(42.6±4.5)分]高于非正常愈合组[(35.4±3.2)分](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是影响骨折愈合最重要的因素,内侧壁存在、控制尖顶距≤25 mm和主钉位置偏下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危险因素 尖顶距
原文传递
尖顶距与股距尖顶距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蔡雨卫 冯俊涛 +5 位作者 陈羽 史萌 俞仲翔 房雷 周琳 徐盛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59-1363,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sian type proximal femoral nail,A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和股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患者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上述... 目的通过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sian type proximal femoral nail,A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和股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患者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上述两种概念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APFN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TAD和Cal-TAD,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其分别分为<25 mm及≥25 mm两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患者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螺旋刀片轴向移动、股骨颈内翻塌陷或螺旋刀片向上切出、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患者中TAD<25 mm 119例、≥25 mm 69例,Cal-TAD<25 mm 142例、≥25 mm 46例。TAD<25 mm、≥25 mm组间以及Cal-TAD<25 mm、≥25 mm组间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TAD<25 mm组6例(5.04%)、≥25 mm组10例(14.49%)发生并发症,Cal-TAD<25 mm组1例(0.70%)、≥25 mm组15例(32.61%)发生并发症;不同TAD患者间、不同Cal-TAD患者间,以及TAD<25 mm与Cal-TAD<25 mm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TAD或Cal-TAD控制在25 mm以内均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Cal-TAD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尖顶距 股距尖顶距 内固定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有限元法分析尖顶距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蔡群斌 邹霞 +5 位作者 胡剑涛 陈心敏 郑利钦 黄培镇 林梓凌 姜自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1-836,共6页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一种内固定方式,但仍有6%-21%的内固定失败率,而尖顶距被认为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尖顶距是指正侧位X射线片上所测量的从拉力螺钉尖端到股骨头顶点距离...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一种内固定方式,但仍有6%-21%的内固定失败率,而尖顶距被认为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尖顶距是指正侧位X射线片上所测量的从拉力螺钉尖端到股骨头顶点距离的总和,现大多数学者认为保证头髓钉尖顶距≤25 mm预后较好,但仍存在较多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尖顶距影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转子间骨折提供新思路和实验基础。方法:选取1例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切割为AO2.1型骨折的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分别得到尖顶距为15,20,25,30 mm的4个模型,导入Hypermesh 14.0软件中划分网格,再以inp格式导入Abaqus 2016中,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后提交求解,在可视化模块中查看运算结果。结果与结论:①尖顶距值过大(30 mm)或过小(15 mm)时,股骨近端应力虽减小,但股骨头颈骨块和小转子骨块位移较大,内翻较严重;尖顶距值居中(20,25 mm)时,股骨头颈骨块位移和内翻较小,小转子骨块基本无移位;②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应调整尖顶距值于20-25 mm之间,骨折端稳定、移位小,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尖顶距 股骨 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