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及领属后缀
1
作者 徐丹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2-50,共19页
文章分析了两种现象:1.甘肃—青海地区汉语和非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繁杂的语音形式;2.西北地区某些汉语方言里“名词+第三人称领属后缀”的用法。甘青地区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了“他”,还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来源于不同的非汉语言。非... 文章分析了两种现象:1.甘肃—青海地区汉语和非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繁杂的语音形式;2.西北地区某些汉语方言里“名词+第三人称领属后缀”的用法。甘青地区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了“他”,还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来源于不同的非汉语言。非汉语言之间也相互借贷,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实体借贷的网络。西北个别地区“名词+第三人称领属后缀”的用法渊源深远,应该是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在不同时期影响汉语的结果。现在在陕北地区看到的现象大概是模式借贷了上述非汉语言。今天的唐汪话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初期阶段,两种借贷方式可能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 西北地区 实体借贷 模式借贷
原文传递
日语“本人”和汉语“本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白晓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31,共6页
日语"本人"和汉语"本人"在单用式的特指用法中存在不少差异,其中尤以有无第一人称代词用法最为明显。这些差异来自二者不同的语义特征。日语"本人"偏重于"当事人"义,呈现出第三人称代词的特点... 日语"本人"和汉语"本人"在单用式的特指用法中存在不少差异,其中尤以有无第一人称代词用法最为明显。这些差异来自二者不同的语义特征。日语"本人"偏重于"当事人"义,呈现出第三人称代词的特点,而汉语"本人"则偏重于"自身"义,呈现出反身代词的特点。另外,汉语"本人"没有脱离"本~"系列词语的框架,而日语"本人"却呈现出与"本~"系列词语迥然不同的语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本人” 汉语“本人” 反身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下载PDF
从第三人称代词看汉语的欧化现象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娟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3-85,82,共4页
汉语的欧化现象一直是众多作家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人认为汉语语法变化主要是汉语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有人则认为汉语语法变化主要是受英语语法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变化并跟英语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对比来... 汉语的欧化现象一直是众多作家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人认为汉语语法变化主要是汉语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有人则认为汉语语法变化主要是受英语语法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变化并跟英语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对比来看待这种欧化现象。另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欧化"现象,既防止英语第三人称代词汉译过度欧化,又能恰当地吸收英语中的有益成分来丰富和发展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欧化
下载PDF
英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照应及其翻译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素萍 阎凯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9-111,共3页
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预指照应有着重要的语篇功能,正受到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理论层面就预指照应的理论定位及其在句子和语篇层面的功能进行探讨,有利于更通顺、精当地进行英汉翻译。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预指照应 翻译模式
下载PDF
近代汉语三身及反身代词的语义所指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牛小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115,共4页
在吕叔湘先生对近代汉语三身代词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汉语代词语义所指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近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实例说明代词的本用与活用以及这些代词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 近代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反身代词 语义所指
下载PDF
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专用字的形音厘定及其启示
6
作者 谢俊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19,共8页
古代汉语中没有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专用字,现代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专用字的出现及其形音的厘定主要与对译外文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和书面表达明晰性的需求有关。“她”与“他”读音相同且形体相似,并有相同偏旁内在的表意提示,决定了“... 古代汉语中没有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专用字,现代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专用字的出现及其形音的厘定主要与对译外文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和书面表达明晰性的需求有关。“她”与“他”读音相同且形体相似,并有相同偏旁内在的表意提示,决定了“她”比“伊”“”等字具有更高的可识性和可接受度。用“她”与“他”区分性别,符合文字构件分布的家族相似性,符合汉字模因的认知心理,符合人类认知的范畴化理论。“她”字的认可和流行既是中西语言交流的结果,也是口语称说与书面文字写作相契合的产物。这为语言规划提供了如下启示:文字的创造或借用要以刚需或实用为前提,要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文字形式要便于记写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语音的规定要考虑人们的称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字形 读音 语言规划
原文传递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现象浅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娟娟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7-90,共4页
认知语言学家VanHoek认为决定英语中参照点选择的因素有三:显著性,概念关联性及线性语序。其中线性语序对参照点选择影响较弱。有汉语研究者认为,VanHoek的理论模式也适用于汉语句子,而另一些汉语研究者则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 认知语言学家VanHoek认为决定英语中参照点选择的因素有三:显著性,概念关联性及线性语序。其中线性语序对参照点选择影响较弱。有汉语研究者认为,VanHoek的理论模式也适用于汉语句子,而另一些汉语研究者则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原则,即同一甸子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性结构中的顺序必须是名词在前,代词在后。汉语中线性原则有没有绝对优先性?汉语中存不存在类似英语的后照应现象?须作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后照应 线性语序
下载PDF
后指照应的分类及其翻译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更春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37-139,共3页
对英语中的后指照应现象进行了句法分类,探讨后指照应的使用所产生的文体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常用的一些翻译策略。
关键词 后指照应 第三人称代词 翻译
下载PDF
《型世言》中“来”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正超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3-117,共5页
《型世言》中的"来"字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它可以位于处置式和工具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位置上,回指上文出现的人或事物,并兼表单数和复数;还有用作位于处置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定语的。这种用法类同于《型世言》中可... 《型世言》中的"来"字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它可以位于处置式和工具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位置上,回指上文出现的人或事物,并兼表单数和复数;还有用作位于处置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定语的。这种用法类同于《型世言》中可以出现在相同位置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包括"他"、"她"和"它")的功能。文章藉此探讨了这种"来"的身份、来历以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处置式 型世言
下载PDF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翻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04-105,共2页
第三人称代词作为衔接手段在英汉两种语言文本中的运用有所差异,这与英汉两种语言所受的不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意识到这些差异,才能使译文贴切、自然,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翻译 差异
下载PDF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与法语相应结构的对比
11
作者 侯瑞琴 贾秀英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2-35,52,共5页
认知语言学家Van Hoek通过对英语句子内部照应现象的分析,认为确定观念参照点的三个因素中,显著性和观念联系性对句内共指的影响要优先于线性语序,而一些汉语研究者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文章从法语入手,对法语中的照应现象作一分... 认知语言学家Van Hoek通过对英语句子内部照应现象的分析,认为确定观念参照点的三个因素中,显著性和观念联系性对句内共指的影响要优先于线性语序,而一些汉语研究者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文章从法语入手,对法语中的照应现象作一分析,检验Van Hoek的照应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法语中的句内及语篇照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单向性 前照应 后照应
下载PDF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下指翻译浅析
12
作者 董娟娟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5-86,89,共3页
指称词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其中,第三人称回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a)又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下指现象,这使他们之间存在可译性。但由于这两种语言自身存在的不同特点、不同文化... 指称词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其中,第三人称回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a)又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下指现象,这使他们之间存在可译性。但由于这两种语言自身存在的不同特点、不同文化及人们的不同思维方式,下指在这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以及人们对其使用的倾向也不相同。本文试图分析英汉第三人称代词下指的不同点,并围绕这些不同点讨论一些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下指 翻译 可及性
下载PDF
谈英汉翻译教学中语篇衔接意识的训练——一次翻译作业的实验报告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琼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67,共4页
本文从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差异入手,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翻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英汉对比过程中第三人称代词冗余现象的敏感性没有能够很快建立起来。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把衔接手段对比... 本文从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差异入手,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翻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英汉对比过程中第三人称代词冗余现象的敏感性没有能够很快建立起来。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把衔接手段对比作为一个有机部分,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最终使其建立不同语言的语篇衔接意识,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第三人称代词冗余 翻译教学 对比 衔接手段
原文传递
汉语篇章层级对第三人称回指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榕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77,共7页
本文通过分析真实语料总结出汉语篇章层级和第三人称回指形式之间的对应规律:零形回指一般出现在小句层,而代词或NP出现在篇章句层。本文还提出了第三人称回指形式使用的篇章层级序列,并且讨论了叙述文中常见的回指形式出现顺序。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 零形回指 篇章层级 话题链
下载PDF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 被引量:29
15
作者 雒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49,共3页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他”和非“他”型,由于语用的不同而叠置存在。非“他”形式有六种类型,“民勤型”、“兰州型”、“宕昌型”、“定西型”、“武威型”、“甘谷型”,都是羡称形式,其中“甘谷型”跟吴语区的一些方...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他”和非“他”型,由于语用的不同而叠置存在。非“他”形式有六种类型,“民勤型”、“兰州型”、“宕昌型”、“定西型”、“武威型”、“甘谷型”,都是羡称形式,其中“甘谷型”跟吴语区的一些方言形式相同。这些类型的来源,(1)有继承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彼”和“其”的,(2)有远指词“那”变来的,(3)有“人家”合音及其不同音变来的。“(3)”这种形式,有语法化的倾向。有些方言已经完成,其后可加“们”、“家”等复数后缀;有些方言正在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方言 第三人称代词类型 语源 语法化
下载PDF
旁称代词“别人”的产生和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景盛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7-41,共5页
汉语旁称代词“别人”在南北朝译经中已见用例,隋唐时期,用例逐渐增多。到元明清时期,“别人”已在口语中取代了“他人”的位置。“别人”成为旁称代词系统主要成员后,汉语旁称代词系统出现了由“别人、他人、人家、旁人”构成的新格局... 汉语旁称代词“别人”在南北朝译经中已见用例,隋唐时期,用例逐渐增多。到元明清时期,“别人”已在口语中取代了“他人”的位置。“别人”成为旁称代词系统主要成员后,汉语旁称代词系统出现了由“别人、他人、人家、旁人”构成的新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人 旁称代词 系统 演变
下载PDF
英汉语篇代词下指照应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芳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17-119,共3页
运用衔接理论,探讨了英汉语篇中代词下指照应现象,指出两者在代词下指照应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英汉语篇中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都可以用来预指下文的名词,并和下文所指对象构成一种下指照应关系,因此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同时,在英汉... 运用衔接理论,探讨了英汉语篇中代词下指照应现象,指出两者在代词下指照应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英汉语篇中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都可以用来预指下文的名词,并和下文所指对象构成一种下指照应关系,因此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同时,在英汉广告、新闻导语和文学作品等文体中,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下指有聚焦信息和营造悬念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照应 功能
下载PDF
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汉语方言第三人称代词类型特征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层次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精一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9-318,383,共10页
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南段人称代词"他"读上声与"我"、"你"同调,存在类推牵引关系。中段"他"读阴平与"我"、"你"不同调,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北段阴平与上声单字调合流,&q... 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南段人称代词"他"读上声与"我"、"你"同调,存在类推牵引关系。中段"他"读阴平与"我"、"你"不同调,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北段阴平与上声单字调合流,"他"与"我"、"你"也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存在类推牵引关系的南段地区属中原官话。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的中段、北段地区属晋语。本文依据近代文献及跨语言比较的资料,分析沿河地区第三人称代词的历史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陕西 黄河 第三人称代词 类推牵引
原文传递
《傲慢与偏见》中译本第三人称代词翻译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1-83,共3页
由译林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在第三人称代词翻译时各采取人称重复及人称替代的翻译策略。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两种翻译方法带来译文风格的不同。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翻译 人称重复 人称替代
下载PDF
山西阳泉方言的他称代词“伢”及相关用法
20
作者 史子豪 宗守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5-101,共7页
“伢”在山西阳泉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他称代词,与同为他称代词的“他”和“人家”有同有异,其中异大于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伢”的指代功能越来越弱,逐渐发展为一个强调标记,与名词性成分连用时,“伢”还显示出了强调代词的... “伢”在山西阳泉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他称代词,与同为他称代词的“他”和“人家”有同有异,其中异大于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伢”的指代功能越来越弱,逐渐发展为一个强调标记,与名词性成分连用时,“伢”还显示出了强调代词的功能。“伢”同“人家”和“他”相比,在具体的使用情境中具有主客观分工,总体说来,“伢”的主观性要强于“人家”,而“人家”的主观性又强于“他”。“伢”在晋语区及其他部分方言片区内普遍存在,但不同地区的用法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他称代词 强调标记 主客观分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