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酸中甲苯半间歇硝化过程的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利平 陈网桦 +3 位作者 李春光 刘颖 张幼平 彭金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为了解甲苯在混酸中硝化的危险性,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甲苯、混酸及一硝基甲苯的热分解情况,用反应量热仪(RC1e)研究搅拌速度、温度及硝酸过用率3因素对目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混酸分解温度最低,而当目的反应的3因素出现异常,... 为了解甲苯在混酸中硝化的危险性,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甲苯、混酸及一硝基甲苯的热分解情况,用反应量热仪(RC1e)研究搅拌速度、温度及硝酸过用率3因素对目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混酸分解温度最低,而当目的反应的3因素出现异常,以及反应过程中发生冷却失效时,均可导致硝化反应体系不稳定,此时若不停止加料,并采取措施,易引起混酸的分解,进一步可引起一硝基甲苯的分解,导致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硝化 热危险性 放热速率 反应量热仪 差示扫描量热 反应失控
下载PDF
FOX-7合成过程中硝化反应的热危险性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诚 朱勇 +2 位作者 王伯周 陆洪林 周彦水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6,共4页
利用全自动反应量热器(RC1e)测定了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合成过程中的硝化反应热释放速率及传热系数、比热容。结果表明硝化反应加料过程中的平均放热速率约为80 W,保温反应过程中的平均放热速率约为40 W,物料放热量为375.2... 利用全自动反应量热器(RC1e)测定了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合成过程中的硝化反应热释放速率及传热系数、比热容。结果表明硝化反应加料过程中的平均放热速率约为80 W,保温反应过程中的平均放热速率约为40 W,物料放热量为375.22 kJ·mol-1,理论绝热温升为483.8 K。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微商热重(TG-DTG)法分析了中间体2-(二硝基亚甲基)-5,5-二硝基嘧啶-4,6-二酮的热稳定性,其分解分为两个阶段,起始分解温度为30℃,第一阶段分解峰温为67.01℃,放热量为201.2 J·g-1;第二阶段分解峰温为87.15℃,放热量为1046.6 J·g-1,表明中间体的热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FOX-7 反应量热器 硝化反应 反应热 热危险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融灾害发展预测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中琼 吴青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4-461,484,共9页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多年冻土面积最大的区域,气候变化引起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上升、地下冰融化、多年冻土退化等问题。借助ARCGIS技术手段,通过地下冰计算模型和Stefan公式计算研究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多年冻土面积最大的区域,气候变化引起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上升、地下冰融化、多年冻土退化等问题。借助ARCGIS技术手段,通过地下冰计算模型和Stefan公式计算研究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的地下冰体积含冰量和活动层厚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将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但本世纪末多年冻土将发生大范围的退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将Nelson热融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式进行修正,对研究区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估区划。最大的危险区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山南麓、青南山原中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喜马拉雅山南麓部分区域,在未来几十年内有加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活动层 地下冰 热融灾害 区划
下载PDF
中俄原油管道漠河至大庆线典型区域热融灾害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范善智 李国玉 +2 位作者 穆彦虎 王永平 王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6-461,486,共7页
根据高温、高含冰量、高油温等冻土区埋地管道热融灾害易发性条件,选取自然环境、冻土特征、管道扰动3个方面10个指标,建立了冻土区输油管线热融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漠大线364km处研究区域水文、冻土工程地质的复杂性和指标评价等级... 根据高温、高含冰量、高油温等冻土区埋地管道热融灾害易发性条件,选取自然环境、冻土特征、管道扰动3个方面10个指标,建立了冻土区输油管线热融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漠大线364km处研究区域水文、冻土工程地质的复杂性和指标评价等级界线的模糊性,采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原理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模型,并对该研究区域管线热融灾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管线诱发热融病害的主导因素为:年平均油温、冻土含冰量、年平均地温,且其潜在风险处于较差等级,其中,自然环境因子、冻土特征因子、管道扰动因子潜在风险皆处于较差等级,这与管道全年正温运行、地表扰动、热融沟积水下渗等引起管-土融化圈逐年扩大的病害问题相符。依不同病害区显著特征修正部分评价指标后,该模型可以推广应用到漠大线管线病害综合评价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中俄原油管道 热融灾害 模糊综合评判法
下载PDF
氟吗啉合成工艺热危险性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程春生 秦福涛 +2 位作者 魏振云 任忠宝 明旭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27-1231,共5页
氟吗啉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合成工艺热危险性和动力学研究将解决工程问题,并保障安全生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仪(DSC-TG)测试主要原料、中间体和产品的热稳定性,采用反应量热仪(RC1)研究反应热行为,同时开展反应动力学研究.研究结... 氟吗啉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合成工艺热危险性和动力学研究将解决工程问题,并保障安全生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仪(DSC-TG)测试主要原料、中间体和产品的热稳定性,采用反应量热仪(RC1)研究反应热行为,同时开展反应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中间体(3,4-二甲氧基苯基)(4-氟苯基)甲酮吸热分解温度为559.3 K,乙酰吗啉吸热分解温度为478.2 K,氟吗啉吸热分解温度为638.6 K.氟吗啉合成反应摩尔放热量为15.44 kJ/mol,绝热温升Tad为9.1 K,本研究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较小.氟吗啉合成反应动力学方程为:3 0.57A A Ar kC 8.34×10Cα-==,对主要中间体(3,4-二甲氧基苯基)(4-氟苯基)甲酮的反应级数为0.57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吗啉 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仪(DSC-TG) 分解温度 反应量热(RC1) 热危险性 动力学
原文传递
2,6-二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合成过程硝化反应安全风险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许诚 王彬 +5 位作者 刘红利 张红武 张义迎 王伯周 邓明哲 翟连杰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0,共6页
为了分析2,6-二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PYX)合成过程硝化反应的热危险性,以2,6-双(苦氨基)吡啶(PAP)为原料,经硝化反应制备得到了PYX,利用反应量热仪(RC1)测定了该硝化反应热数据,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绝热量热仪分别对PAP、PYX和硝化... 为了分析2,6-二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PYX)合成过程硝化反应的热危险性,以2,6-双(苦氨基)吡啶(PAP)为原料,经硝化反应制备得到了PYX,利用反应量热仪(RC1)测定了该硝化反应热数据,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绝热量热仪分别对PAP、PYX和硝化液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测试,并计算了硝化液的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硝化反应的摩尔生成焓Δm H r为-686.8 kJ/mol,绝热温升ΔT ad为76.8 K;硝化反应的最大累积度为48.7%,发生冷却失效时,体系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MTSR为86.6℃;DSC测得PAP和PYX的分解峰温分别为312.74℃和377.77℃;利用绝热加速度量热仪(ARC)测得绝热条件下,硝化液的T D24为221.3℃;综合反应量热数据和绝热量热数据得出,该硝化反应发生冷却失效后有可能引起冲料,但触发其二次分解反应风险较低。因此,需设置加料、搅拌与温度的联锁和蒸发冷却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2 6-双(苦氨基)-3 5-二硝基吡啶 PYX PAP 反应量热 热危险性 硝化反应 耐热炸药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对双氧水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希增 朱顺兵 张文兴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3-176,共4页
为了研究金属离子对双氧水在绝热条件下分解特性的影响,利用泄放尺寸设计装置VSP2模拟双氧水及分别掺杂0.01%质量分数Fe^(2+)、Fe^(3+)、Gu^(2+)的双氧水在绝热条件下的反应失控过程,得到绝热分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依此推算出该... 为了研究金属离子对双氧水在绝热条件下分解特性的影响,利用泄放尺寸设计装置VSP2模拟双氧水及分别掺杂0.01%质量分数Fe^(2+)、Fe^(3+)、Gu^(2+)的双氧水在绝热条件下的反应失控过程,得到绝热分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依此推算出该4种试样25 kg包装下的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以及绝热条件下到达最大反应速率的时间TMRad。结果表明,Fe^(2+)、Fe^(3+)、Gu^(2+)使双氧水的起始分解温度T0、SADT、TMRad均降低,提高了双氧水的热危险性。在Fe^(3+)的作用下,双氧水在常温下就发生缓慢分解,发生失控的可能性最大;掺杂了Gu^(2+)的双氧水分解反应最剧烈,热失控严重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金属离子 热失控 VSP2 双氧水 热危险性
下载PDF
多灾害环境下热防护服装防护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卢业虎 王丽君 《服装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31-39,共9页
热防护服具有减缓热传递、减少穿着者皮肤损伤的作用。为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开发性能优良的热防护服刻不容缓。通过总结近几年多灾害环境下热防护服的研究进展,概括热防护服的产品标准和测试标准,从灾害因... 热防护服具有减缓热传递、减少穿着者皮肤损伤的作用。为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开发性能优良的热防护服刻不容缓。通过总结近几年多灾害环境下热防护服的研究进展,概括热防护服的产品标准和测试标准,从灾害因子、服装因子和人体因子3方面分析影响服装防护性能的因素,预测热防护服防护性能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热防护材料的性能测试标准相对比较成熟,而服装整体性能的测试体系仍不完善;热防护服的防护性能取决于灾害因子、服装因子和人体因子的单一和交互作用;服装热湿传递模拟从一维单层干态模型逐步发展到三维单层CF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灾害 防护性能 热防护服 空气层 热湿传递
下载PDF
烯草酮合成工艺热危险性及动力学 被引量:5
9
作者 程春生 魏振云 +1 位作者 李全国 马晓华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1,125,共4页
[目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热重(DSC-TG)分析和反应量热(RC1),开展烯草酮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中间体O-3-氯-2-丙烯基羟胺分解温度为106.9℃,5-(2-乙硫基丙基)-2-丙酰基-3-羟基-2-环己烯-1-酮的吸热分解温度为273.3... [目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热重(DSC-TG)分析和反应量热(RC1),开展烯草酮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中间体O-3-氯-2-丙烯基羟胺分解温度为106.9℃,5-(2-乙硫基丙基)-2-丙酰基-3-羟基-2-环己烯-1-酮的吸热分解温度为273.3℃,烯草酮表现为吸热和放热2段分解过程,放热和吸热分解温度分别为120、268.2℃。烯草酮合成反应摩尔放热量为-49.03 kJ/mol,绝热温升为21.27 K,反应存在大量热累积。热失控条件下,反应体系最高温度(MTSR)为54.27℃,小于中间体、产品的分解温度和体系沸点,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较小。烯草酮合成反应对O-3-氯-2-丙烯基羟胺的反应级数为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草酮 绝热温升 分解温度 热危险性 动力学
原文传递
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氧化合成热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春生 秦福涛 +2 位作者 魏振云 任忠宝 明旭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66,共6页
为研究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氧化合成的热危险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和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热分解情况,采用反应量热仪(RC1)研究反应温度、双氧水滴加速度和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 为研究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氧化合成的热危险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和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热分解情况,采用反应量热仪(RC1)研究反应温度、双氧水滴加速度和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吸热热分解温度为149.5℃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表现为吸热和放热2段分解过程,吸热和放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34.4℃和456℃。反应放热速率主要为加料控制,但是,存在一定的热累积。热失控体系最高温度(MTSR)低于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和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分解温度,高于体系沸腾温度,在热失控的条件下,反应体系容易导致冲料危险;在优惠的工艺条件范围内,提高反应温度,延长滴加时间,可降低反应的MTSR,提高热转化率和反应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基-2 3-二甲基丁酰胺 差示扫描量热(DSC) 分解温度 反应量热(RC1) 放热速率 热危险性
下载PDF
FOX⁃7合成过程中水解反应的热危险性及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诚 胡建建 +3 位作者 周诚 刘鑫 张义迎 李亚南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0-255,共6页
利用反应量热仪(RC1),测定了以2‑(二硝基亚甲基)‑5,5‑二硝基‑2H‑嘧啶‑4,6‑二酮(TNMPO)为原料,经水解反应制备FOX‑7工艺的热流曲线,对水解反应的工艺热危险性进行了分析,采用定温实验,利用n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不同温度下的水解反应速率... 利用反应量热仪(RC1),测定了以2‑(二硝基亚甲基)‑5,5‑二硝基‑2H‑嘧啶‑4,6‑二酮(TNMPO)为原料,经水解反应制备FOX‑7工艺的热流曲线,对水解反应的工艺热危险性进行了分析,采用定温实验,利用n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不同温度下的水解反应速率进行了拟合,进而获得了水解反应的表观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20℃条件下,TNMPO水解制备FOX‑7反应的摩尔生成焓为-46.563 kJ∙mol^(-1),绝热温升为9.1 K。若水解反应发生失控,反应体系可到达的最高温度(MTSR)为29.1℃。对2‑(二硝基亚甲基)‑5,5‑二硝基‑2H‑嘧啶‑4,6‑二酮(TNMPO)的反应级数为0.9317,表观活化能E_(a)为73.2 kJ∙mol^(-1),指前因子A为5.03×10^(9)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二氨基‑2 2‑二硝基乙烯(FOX‑7) 反应量热 热危险性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某乘用车机舱散热性能仿真分析及改进措施
12
作者 赵国灰 廖抒华 万涛 《汽车零部件》 2022年第5期1-5,共5页
针对某车型机舱散热性能不足的问题,拟对冷却前端模块上移20 mm。根据机舱冷却模块位置改动,基于CFD软件对机舱进行三维流场和温度场分析,并验证冷却模块在3个工况下的冷却性能。对散热器与横梁下方、散热器与风扇之间存在间隙以及在怠... 针对某车型机舱散热性能不足的问题,拟对冷却前端模块上移20 mm。根据机舱冷却模块位置改动,基于CFD软件对机舱进行三维流场和温度场分析,并验证冷却模块在3个工况下的冷却性能。对散热器与横梁下方、散热器与风扇之间存在间隙以及在怠速及低速爬坡工况下存在回流进行了流场分析;对蓄电池与备胎外侧钣金件的表面温度超温进行了温度场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达到提升机舱散热性能及消除热害风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模块 CFD仿真 热害点
下载PDF
变频器的电气、热和能量的安全要求
13
作者 冯谞浩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3年第A01期181-185,共5页
简单介绍了适用于变频器产品的检测标准,重点介绍了IEC 61800-5-1:2007标准中对于变频器防触电、防过热和防能量危险方面的要求,为变频器的安全设计提供了初步的参考。
关键词 变频器 安全 触电 热危险 能量危险
下载PDF
杂质对有机过氧化物热危险性影响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文和 黄燕 胡绍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70-77,81,共9页
有机过氧化物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但由于其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发生物质自分解反应从而导致爆炸。该类物质在生产、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也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当接触到杂质(各类酸、碱、金属及有机溶剂等)时会加速或减缓物质的自分解... 有机过氧化物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但由于其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发生物质自分解反应从而导致爆炸。该类物质在生产、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也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当接触到杂质(各类酸、碱、金属及有机溶剂等)时会加速或减缓物质的自分解反应。综述了杂质对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影响,通过各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结果表明:部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对有机过氧化物有抑制分解的作用,为相关企业或部门在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储存条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质 有机过氧化物 热危险性 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芳勇 康国炼 +1 位作者 韩传茂 杨遂军 《自动化仪表》 CAS 2016年第8期43-45,共3页
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是评价自反应化学物质热危险特性的重要参数。针对现有SADT测试装置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精度低以及安全性差等问题,研发了基于等温储存试验法的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系统。通过设计热导式等温量热炉体、温度控制... 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是评价自反应化学物质热危险特性的重要参数。针对现有SADT测试装置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精度低以及安全性差等问题,研发了基于等温储存试验法的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系统。通过设计热导式等温量热炉体、温度控制以及热流采集等相关软硬件平台,实现了物质发热率自动检测和SADT解算。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安全可靠,测试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热导式量热 热流传感器 热危险 自反应物质 发热率
下载PDF
热害矿井空气能系统降温与废热提级利用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宝 张辉 +3 位作者 韩伟超 孙永东 姜志坡 石银飞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4年第3期301-304,共4页
针对目前热害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各国针对存在热害的矿井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其系统的投资与运行费用较高。提出一种利用空气能系统对矿井进行降温的新模式,结合平顶山大庄矿矿井基本情况,对机电硐... 针对目前热害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各国针对存在热害的矿井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其系统的投资与运行费用较高。提出一种利用空气能系统对矿井进行降温的新模式,结合平顶山大庄矿矿井基本情况,对机电硐室进行空气能制冷降温与废热提级利用系统设计,并对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最后与传统冷水机组制冷降温系统进行比较,空气能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为企业节能减排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能 降温 矿井热害 废热提级利用
下载PDF
绝热加速量热仪在化工生产热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7
作者 钱新明 刘丽 张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05年第4期13-18,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热危险性分析仪器———绝热加速量热仪的设计原理和内部结构,运行模式以及所能获得的温度、压力和最大温升速率时间等数据类型。并通过阐述其在化学动力学研究、自加速分解温度的计算、化学工艺安全性分析和化学工...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热危险性分析仪器———绝热加速量热仪的设计原理和内部结构,运行模式以及所能获得的温度、压力和最大温升速率时间等数据类型。并通过阐述其在化学动力学研究、自加速分解温度的计算、化学工艺安全性分析和化学工艺过程开发以及热爆炸事故原因调查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绝热加速量热仪在化工生产危险评价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量热仪 热危险性 化学生产
下载PDF
水和弱酸对过氧化氢异丙苯热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金满平 孙峰 +1 位作者 石宁 谢传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96-4102,共7页
为研究水和弱酸对过氧化氢异丙苯(CHP)热危险性的影响,利用C600微量热仪研究了CHP及CHP与不同含量水、不同含量弱酸、不同pH值弱酸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热分解的反应和放热特性,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了相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利用Semenov... 为研究水和弱酸对过氧化氢异丙苯(CHP)热危险性的影响,利用C600微量热仪研究了CHP及CHP与不同含量水、不同含量弱酸、不同pH值弱酸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热分解的反应和放热特性,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了相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利用Semenov热爆炸模型计算出了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结果表明:少量的水和弱酸都能够使CHP的起始放热温度、最大放热温度、活化能降低;弱酸的pH值对CHP的热危险性也有影响,pH值越低,CHP的热危险性越大;计算得到CHP的SADT为84℃,通过对CHP及CHP与不同含量水、弱酸和不同pH值弱酸混合物SADT进行比较,发现少量的水和弱酸均能降低CHP的SADT,弱酸的pH值对SADT也有影响,pH值越低,CHP与弱酸混合物的SADT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酸 过氧化氢异丙苯 热危险性 影响
下载PDF
一硝基甲苯硝化过程的热危险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利平 陈网桦 +4 位作者 李春光 彭金华 张幼平 刘荣海 陆立明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6-40,共5页
为获得一硝基甲苯(MNT)硝化生成二硝基甲苯反应过程中的热危险性信息,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反应体系及所涉物质的热分解行为。通过反应量热器(RC1e)对反应放热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酸最易分解,在反应后的混合体系中热分... 为获得一硝基甲苯(MNT)硝化生成二硝基甲苯反应过程中的热危险性信息,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反应体系及所涉物质的热分解行为。通过反应量热器(RC1e)对反应放热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酸最易分解,在反应后的混合体系中热分解开始温度为113.3℃。在半间歇反应条件下,若在冷却失效时立即停止MNT加料,则体系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00℃;否则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使体系绝热温升140℃以上,引起二次分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一硝基甲苯 反应过程 热危险 反应量热器 硝化反应
下载PDF
加热方式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青松 刘添添 白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4-51,共8页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面临不同受热条件下的安全性,利用圆柱加热棒和弹簧加热圈,分别以5、10℃/min的温升速率引发电池热失控并研究试验现象和数据,对热失控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过程均经历...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面临不同受热条件下的安全性,利用圆柱加热棒和弹簧加热圈,分别以5、10℃/min的温升速率引发电池热失控并研究试验现象和数据,对热失控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过程均经历蓄热阶段、排气阶段和热失控阶段;使用弹簧加热圈在5和10℃/min的温升速率下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时间相较于加热棒分别快18.3%和40.2%,热失控阶段的最高温度分别降低11.2和24.6℃;使用加热棒加热的电池燃烧更加充分,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随加热装置温升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方式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热危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