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古今学者对性善论的批评:回顾与总结 |
方朝晖
|
《国际儒学(中英文)》
|
2021 |
6
|
|
2
|
孟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之修养 |
姜强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3
|
|
3
|
德非性与性趋善——从德·性论探析伊藤仁斋古义学之返古开新 |
贾晰
|
《日本问题研究》
|
2022 |
0 |
|
4
|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
杨英法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2
|
|
5
|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
吴言动
王非
彭凯平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6
|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
马跃如
王文胜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7
|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 |
郑晓纯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8
|
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对中国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
陈驰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9
|
泛组织传播:对“孔孟”为中心的儒家传播思想考察 |
阳海洪
阳海燕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0
|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 |
于述胜
周卫勇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1
|
中西自由观比较 |
罗晓明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2
|
老子人性问题研究 |
王奕博
孙永为
|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13
|
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经济学解析 |
周建波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4
|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
陈徽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3
|
|
15
|
东西方基于人性善恶选择治理制度的比较 |
丁鹏
张锐智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2
|
|
16
|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研究——以孟子、荀子和韩非子为中心 |
黎千驹
|
《武陵学刊》
|
2021 |
2
|
|
17
|
孟子性善论的五重层次 |
宋立林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
2
|
|
18
|
潜意识的人性善恶论对解读诸葛亮的影响——兼论性恶论下的历史研究对民族精神的消解 |
付开镜
董坤玉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9
|
从“恻隐之心”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德本体论逻辑演化的唯物史观解析 |
尉迟光斌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20
|
戴震性善论对荀子性恶论的探讨和纠偏 |
曹旻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