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今学者对性善论的批评:回顾与总结 被引量:6
1
作者 方朝晖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26-59,163,共35页
历史上对性善论的批评非常丰富,古往今来人们大约从如下七种立场出发,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批评: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齐说、性恶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不仅如此,人们还对孟子性善论的立论方法进行... 历史上对性善论的批评非常丰富,古往今来人们大约从如下七种立场出发,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批评: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齐说、性恶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不仅如此,人们还对孟子性善论的立论方法进行了批评,大体上涉及片面取证、循环论证、混淆可能与事实、混淆理想与现实、门户之见、不合圣人真意等六方面。今天,任何试图为性善论辩护、或倡导性善论的行为,都不能忽视这些学说。人性善恶的争论延续了几千年,至今未有定论,导致分歧无法化解的重要原因包括学者们对于人性的概念、内容、类型以及善恶的标准迄无共识,往往各说各话;另一方面,从历代大批学者对性善论的批评与回应,并形成那么多观点和流派,也可窥见孟子对东亚乃至今日世界人性论研究的推动作用之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孟子 性无善恶 性超善恶 人性恶
原文传递
孟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之修养 被引量:3
2
作者 姜强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修养理论,其一是持之以恒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内心修养方法,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其二是“明人伦”的教育原则,培养其道德人格。前者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后者则须借助于外部的作用,其理论的积...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修养理论,其一是持之以恒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内心修养方法,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其二是“明人伦”的教育原则,培养其道德人格。前者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后者则须借助于外部的作用,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修养 性善论 存心养性
下载PDF
德非性与性趋善——从德·性论探析伊藤仁斋古义学之返古开新
3
作者 贾晰 《日本问题研究》 2022年第5期47-61,共15页
东亚复古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伊藤仁斋,以自觉性批判的方式试图跨越朱子学而直返孔孟之道,创建了返古开新的古义学。位于古义学核心纲领“性道教”中的德·性论,在批判朱子学与会通孔孟方面别具一格。其反对宋儒将“德”训为“得于心”... 东亚复古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伊藤仁斋,以自觉性批判的方式试图跨越朱子学而直返孔孟之道,创建了返古开新的古义学。位于古义学核心纲领“性道教”中的德·性论,在批判朱子学与会通孔孟方面别具一格。其反对宋儒将“德”训为“得于心”,而将之看作仁义礼智之总名,并与“道”之意涵相勾连,从而诠释出具有超越性、本体意味的“本然之德”;又批判宋儒以仁义礼智为性、将性分为气质之性与本然之性,以及将孟子之性善论看作性皆善的观点,而融贯孔子之“性相近”与孟子之“性善”,得出性具有“不齐”与“趋善”两个特征。由伊藤仁斋之德·性论,既可窥见其独特的古义学建构,亦可反思宋儒的理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藤仁斋 本然之德 性善论 古义学
下载PDF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英法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横暴等事情时天生的心态,主要指精神心理的倾向性。二者都切实有据,言之成理,但都有不合逻辑之处。性善论与性恶论实际相互补充,可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论” “性善论” 荀子 孟子
下载PDF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吴言动 王非 彭凯平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39,共6页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支持了这一结论,发现中国被试相对于美国被试,对于人性的主观评定更倾向于性善的一端(研究1)。这种人性观差异导致中国被试在道德方面,尤其是规范性道德(行善)方面,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1),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得到了启动实验的支持(研究2)。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了人们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理论 人性观 性善论 性恶论 禁止性道德 规范性道德
下载PDF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6
6
作者 马跃如 王文胜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经孟子加以总结的这一儒家教育思想,成为秦汉以后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当前,教育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归纳虽然是正确的,但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还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儒家教育思想运用于现代教育的前提。因而,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求放心 五伦关系
下载PDF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晓纯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51-53,共3页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性恶论 存心养性 化性起伪
下载PDF
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对中国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陈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1,共7页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关键词 宪法价值 性善论 性恶论 可塑论
下载PDF
泛组织传播:对“孔孟”为中心的儒家传播思想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阳海洪 阳海燕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4-98,共5页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为在"礼崩乐坏"时代重建理想的"礼治"社会,儒家传播思想从"性善论"的逻辑前提出发,把传者和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传播效果等基本的传播命题都纳入到"家国"...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为在"礼崩乐坏"时代重建理想的"礼治"社会,儒家传播思想从"性善论"的逻辑前提出发,把传者和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传播效果等基本的传播命题都纳入到"家国"秩序中来思考,并对此做出了种种规定,呈现出"泛组织传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组织传播 儒家 性善论 礼治
下载PDF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述胜 周卫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传统,认定大自然本善,故人与万物之性皆善;而人得天地理气之粹,故拥有天地间至贵至灵的至善之性。在方法论上,刘咸炘论性善还有一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自当一体"之论。此论有三个要点:其一,当然(善)本于自然,是对于自然的肯定与实现,不自然者必不当然;其二,不当然(恶)是对于自然的否定与背离,不当然者必非自然;其三,善(当然)与恶(不当然)并非并存之二物,而是一物之二态,即正常之态与负变之态。明乎此,乃能知恶是非自然的,因而也是反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性善论 自当一体 两端相对 正负相对
下载PDF
中西自由观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晓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中国人的自由观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 ,它与性善论相联系。即是说 ,当人达到了“至善”境界 ,他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诱惑 ,从而他也就获致了自由 ;西方人的自由观注重外在的物质自由 ,它与性恶论相联系。即是说 ,为了企达自由状态 ,人必须... 中国人的自由观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 ,它与性善论相联系。即是说 ,当人达到了“至善”境界 ,他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诱惑 ,从而他也就获致了自由 ;西方人的自由观注重外在的物质自由 ,它与性恶论相联系。即是说 ,为了企达自由状态 ,人必须防止被他人强制。中国人由于对人性作了过于乐观的的估计 ,因而忽略了制度性构建 ;西方人由于被功利主义所诱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性善论 性恶论 法制他律 道德自由
下载PDF
老子人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奕博 孙永为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87-192,共6页
认为正确认识"人性论"问题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关系对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解读。针对学界对老子"人性"思想的不同看法和研究,认为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都是对当时社... 认为正确认识"人性论"问题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关系对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解读。针对学界对老子"人性"思想的不同看法和研究,认为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老子的思想自然也不例外。老子对他所处的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老子向人们传达的"人性"是朴实无华、善良本真的人性,老子主张人应当诉诸内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老子是"性善论"的首创者和践行者,"性善论"贯穿于老子思想体系的始终,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人性 性善论
下载PDF
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经济学解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建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5-152,共8页
作为一个从经济方面入手的政策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存在着某些比较明显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的设计上由国家实行"制民之产",反对土地的自由买卖;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主张劳役地租,反对实物地租;在农工商的... 作为一个从经济方面入手的政策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存在着某些比较明显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的设计上由国家实行"制民之产",反对土地的自由买卖;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主张劳役地租,反对实物地租;在农工商的关系上要求主张自由价格,反对国家力量的介入,等等。除此而外,"仁政"思想还缺乏在当时社会推行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对君主的激励不足,不能解决统治者迫切需要的"富国强兵"问题、政权安全问题和天下统一问题,这是战国统治者对孟子敬而远之,认为其"迂远而阔于事情",不愿意实施其主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政 性善论 资源的有限性
原文传递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3-17,共5页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关键词 性善论 集义 养气 孟子
下载PDF
东西方基于人性善恶选择治理制度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鹏 张锐智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25-129,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东西方社会对人性的不同认知,解读东西方社会对治国模式的不同制度设计。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法治"的制度安排,而东方社会基于"人性善"的认知在治理国...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东西方社会对人性的不同认知,解读东西方社会对治国模式的不同制度设计。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法治"的制度安排,而东方社会基于"人性善"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了"人治"的治国安排。本文通过论证"法治"与"人治"的不同渊源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和"人治"是殊途同归的制度设计,然而在当代社会",法治"是更具理性与稳定性的制度安排,是和谐、繁荣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性恶论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研究——以孟子、荀子和韩非子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黎千驹 《武陵学刊》 2021年第3期13-20,共8页
孟子主张性善论,侧重于"存心养性",目的是要人们保持与生俱来的善端,并进行扩充,使自己成为像尧那样的君子。荀子主张性恶论,侧重于"化性起伪",目的是要人们通过学习和遵循礼义、法度等来矫正其与生俱来的恶,使自... 孟子主张性善论,侧重于"存心养性",目的是要人们保持与生俱来的善端,并进行扩充,使自己成为像尧那样的君子。荀子主张性恶论,侧重于"化性起伪",目的是要人们通过学习和遵循礼义、法度等来矫正其与生俱来的恶,使自己成为像禹那样的君子。从伦理价值取向来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把人培养成君子。韩非子主张性恶论,侧重于"就利去害",目的是要说明人性恶而不可能向善,只有通过法来压制其恶,这就为统治者实施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人们"就利去害"的人生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的五重层次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立林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人性论是儒家义理的基石,而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儒家人性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论,不是性向善论,其论证包含着五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人性由人禽之辨而显”,此层面是楷定人性的外延;其二,“圣人与我同类”,此层面突出... 人性论是儒家义理的基石,而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儒家人性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论,不是性向善论,其论证包含着五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人性由人禽之辨而显”,此层面是楷定人性的外延;其二,“圣人与我同类”,此层面突出“本善”非“向善”;其三,“可欲之谓善”,此层面突出内在主体;其四,“即心言性,即情显性”,此层面综合阐明性善之说;其五,“不善非才之罪”,此层面廓清恶非本有。五个层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筑了孟子人性论的义理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人禽之辨 本善论 心性情才
下载PDF
潜意识的人性善恶论对解读诸葛亮的影响——兼论性恶论下的历史研究对民族精神的消解 被引量:2
18
作者 付开镜 董坤玉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0-14,共5页
近年对诸葛亮行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潜意识的性善论模式解读与性恶论模式解读。潜意识下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群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关系。潜意识下受性恶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 近年对诸葛亮行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潜意识的性善论模式解读与性恶论模式解读。潜意识下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群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关系。潜意识下受性恶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众臣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政治关系。前者观点较合乎逻辑,后者观点难合逻辑。前者多没有否定诸葛亮的政治缺点,后者多容易掩盖诸葛亮的政治优点。前者可强化民族楷模的形象,彰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后者则容易推翻民族楷模的形象,颠覆民族精神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意识 性善论 性恶论 诸葛亮 民族精神
下载PDF
从“恻隐之心”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德本体论逻辑演化的唯物史观解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尉迟光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2,共6页
孟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提出人人皆有同感,再以"心之官则思",论述"恻隐之心",论证性善论。孟子以客观自然世界的原貌"诚"关联人类道德世界的本体"诚",揭示"天道""人道"的&qu... 孟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提出人人皆有同感,再以"心之官则思",论述"恻隐之心",论证性善论。孟子以客观自然世界的原貌"诚"关联人类道德世界的本体"诚",揭示"天道""人道"的"天人合一"。后世儒者借此不断升发,使道德本体论与宇宙本体论统一而同一,完成儒家道德本体论的证明。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儒家抽象的人性善论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恻隐之心 性善论 天人合一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戴震性善论对荀子性恶论的探讨和纠偏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旻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79,共6页
人性论自孔子以后,便沿着孟荀的性善与性恶两种路径发展。戴震的性善论体现出"阳孟阴荀"的特征,明面上尊孟,实际上受荀子影响更深。但戴震对荀子思想不仅有吸收,更有超越。一方面他以荀子的血气之说为其人性论的基础;另一方... 人性论自孔子以后,便沿着孟荀的性善与性恶两种路径发展。戴震的性善论体现出"阳孟阴荀"的特征,明面上尊孟,实际上受荀子影响更深。但戴震对荀子思想不仅有吸收,更有超越。一方面他以荀子的血气之说为其人性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从性善的立场上指出了荀子性恶论中礼义在性之外的弊端,并赋予心知使人性可以为善的重要作用,提出以血气心知之性言善,最终完成了从性恶到性善的转折,贯通了孟荀人性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性恶 戴震 荀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