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君书》对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构思想
1
作者 汪蕾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26-28,43,共4页
阐述了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设计和缔造的新型国家形式——中央集权制国家。探讨了《商君书》建构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制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 《商君书》 郡县制 官僚制 法制
下载PDF
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被引量:77
2
作者 曹正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5,共45页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演变。这些演变给我们提出如下三类问题:第一,在地方政治体制上,为什么一部分王朝在开国初期采用了分封制,而当王朝稳定下来之后,却又谋求削藩?第二,在边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演变。这些演变给我们提出如下三类问题:第一,在地方政治体制上,为什么一部分王朝在开国初期采用了分封制,而当王朝稳定下来之后,却又谋求削藩?第二,在边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元代和明代采用"土司制",清代却推行"改土归流"?第三,在省级政区和省级政府的设置上,为什么汉人政权表现出兴废不定和周期性循环,而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却不存在这种循环?此外,清代之后建立的汉人政权为什么又打破了这种周期循环,建立起稳定的省级政区和统一的省级政府?本文论证了上述问题可以用"风险论"——即中央政府追求"统治风险最小化"的行为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来解释,还同时比较了"风险论"与"帝国的治理逻辑"和"行政发包制模型"在解释能力上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行政成本 统治风险 郡县制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体系 封建与郡县之辨 被引量:65
3
作者 渠敬东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共31页
对于中国社会的考察,要接续潘光旦、费孝通等前辈的学术路径,回到传统社会分析的古典范畴。传统社会由殷周、秦汉之变,以及后续各代的发展变迁,均围绕着封建制与郡县制的辩证关系而展开。封建一方面以宗法、丧服、宗庙等礼制,以亲亲、... 对于中国社会的考察,要接续潘光旦、费孝通等前辈的学术路径,回到传统社会分析的古典范畴。传统社会由殷周、秦汉之变,以及后续各代的发展变迁,均围绕着封建制与郡县制的辩证关系而展开。封建一方面以宗法、丧服、宗庙等礼制,以亲亲、尊尊的差等秩序为原则,确立了君统与宗统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则以天命的神圣观,确立了君民之间的自然天养的普遍法则,使民彝与民生成为了根本的治理基础。郡县则强调战国以来的历史势变,革除了封建制各私其土的乱政之源,反而开创了一个"公天下"的世界,确立了一种超国家形态的帝国政制体系。近世以来,王夫之、顾炎武等强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旨在依据圣人对于三代之制的理解,打破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的集权制系统,重新理顺"公""私"之辨。不过,对于经学意义上的封建的考察,仍是一件需要进一步推敲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制 郡县制 双轨治理 天命 势变
下载PDF
“顾炎武方案”与央地关系构建:寓活力于秩序 被引量:36
4
作者 吕冰洋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0-65,共16页
央地关系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对经济、社会和政治运行具有重大影响。研究认为,秩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核心概念,中国央地关系深受郡县制传统的影响,郡县制传统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和建立国家秩序,但对国家治理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 央地关系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对经济、社会和政治运行具有重大影响。研究认为,秩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核心概念,中国央地关系深受郡县制传统的影响,郡县制传统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和建立国家秩序,但对国家治理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在央地关系处理中,信息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地方政府规模和数量,决定着活力与秩序这一矛盾的转化方向;顾炎武“寓封建于郡县”方案的本质,是在处理央地关系问题上同时兼顾活力与秩序的探索。借鉴顾炎武思想,本文提出“寓活力于秩序”的央地关系改革方案,即赋予县级单位更多行政和财政自主权,强调分权和活力,在县级以上单位实行中央政府的垂直管理,强调集权和秩序,形成“哑铃式分权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地关系 郡县制 财政分析 信息不对称
原文传递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26
5
作者 徐旺生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4期95-101,共7页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期运动,发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结合农业产生特点,指导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中国人生产与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期运动,发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结合农业产生特点,指导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中国人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其产生的客观基础与黄河流域处于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有关;其产生的主观背景与中国古代社会悠久的农耕历史、发达的农学思想、和谐的文化理念相关;其产生的技术条件与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知识有关;其产生的制度因素与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度与重农政策密切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和谐模式的产物,不同于西欧以征服和控制自然为目的的工业文明。因此,"二十四节气"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现实价值,尤其是当中国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中心时,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名片,体现出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农耕基因 和谐理念 郡县制度
下载PDF
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 被引量:13
6
作者 施铁靖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本文根据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古代民族地区的重要建树:治陇6年,镇抚边众,开渠引水,郡中乐业,开创了安抚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的羁縻政策,为后世封建民族羁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经略岭南3年,... 本文根据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古代民族地区的重要建树:治陇6年,镇抚边众,开渠引水,郡中乐业,开创了安抚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的羁縻政策,为后世封建民族羁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经略岭南3年,百越民众“奉行马将军故事”,马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法律形式巩固自己斗争成果的将军,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百越地区郡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岭南地区社会进步和民族和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援 羁縻政策 郡县制 马将军故事 铜鼓
下载PDF
“强政权、弱国家”:中国历史上一种国家强弱观 被引量:13
7
作者 曹正汉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83,10,共20页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深思,并逐渐形成一种解释性观点,所谓“强政权,弱国家”。这种观点认为,郡县制国家存在着一种内在缺陷:在这一类国家中,统治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所谓“天下之势一矣”...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深思,并逐渐形成一种解释性观点,所谓“强政权,弱国家”。这种观点认为,郡县制国家存在着一种内在缺陷:在这一类国家中,统治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所谓“天下之势一矣”;但是,强大的政权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阻碍了国家共同体的发展,随着中央政权衰落,国家共同体将面临瓦解,所谓“天下震动,有土崩之势”。本文把这种观点发展成一种理论分析模型,论证了“强政权,弱国家”作为一种类型的国家,是政权建设与国家共同体建设的冲突所导致的一种结果。同时,本文还论证了强政权为什么导致了弱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权 国家共同体 国家建设 郡县制
原文传递
新疆建省之前的郡县制建设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润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2,140,共10页
新疆建省之前,基层改置郡县的建设已经展开,尤其是新疆北路的郡县制建设,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东部,以巴里坤为行政中心,将安西道从哈密移驻于此,而后建立镇西府。西部以伊犁为中心,最初仅驻扎伊犁将军,后建立伊犁直隶... 新疆建省之前,基层改置郡县的建设已经展开,尤其是新疆北路的郡县制建设,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东部,以巴里坤为行政中心,将安西道从哈密移驻于此,而后建立镇西府。西部以伊犁为中心,最初仅驻扎伊犁将军,后建立伊犁直隶厅,并从理事同知改为抚民同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发展最快,呈现出行政力量上的扩展。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设立都统,在军政体制上获得与伊犁将军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安西道改为镇迪道,并设立迪化直隶州及所属县分,让乌鲁木齐在郡县制建设上也更为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建省 郡县制 乌鲁木齐都统 巴里坤 伊犁将军 行政建置
原文传递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 被引量:9
9
作者 荣新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4,共13页
使用历史地理信息学的方法来研究丝绸之路,是近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古代高昌地区为例,利用出土文书并根据高昌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可揭示出文书所见不同时代的地理信息。据新出资料并加以补充,还可展现出不同时期地理信息的... 使用历史地理信息学的方法来研究丝绸之路,是近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古代高昌地区为例,利用出土文书并根据高昌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可揭示出文书所见不同时代的地理信息。据新出资料并加以补充,还可展现出不同时期地理信息的丰富内涵以及有关的不同看法及文书资料的局限性。今后研究,可利用Google Earth地图与考古地图对照。一方面需要把古代文献、文书的记录还原到考古遗址当中,这样可说明这些古代城镇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另一方面需做更详细的现场调查,使遗址位置与Google Earth显示位置相勘合,以便能更准确地说明这些遗址上的文物、文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高昌 吐鲁番 郡县制 乡里制 丝绸之路
下载PDF
质疑“皇权不下县”——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新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9-59,共11页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000万人至6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000万人至6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以什伍编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的保甲体系,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因此,由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纯属于一种毫无历史根据和主观臆断的无稽之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权专制 宗族自治 封建制 郡县制 小县治 乡里制度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震中 姚圣良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M0002,共18页
本文提出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要素有四个方面: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的根基要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多彩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血脉要素;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纽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养成的情感要素;以... 本文提出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要素有四个方面: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的根基要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多彩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血脉要素;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纽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养成的情感要素;以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要素。这四大要素分属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关系认同和经济生活认同等四个层次.是一个系统内互为关联的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县制"大一统"国家 中华文化 民族平等 经济生活
原文传递
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被引量:6
12
作者 万昌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34,共5页
郡县制自秦代实行以来在名称上有诸多变化 ,两汉至隋代地方行政上曾实行州县制 ,唐代实行道县制 ,宋代实行路县制 ,元代以来实行行省制 ,但是 ,该制度的主旨未有变化。
关键词 郡县制 嬗变 中央集权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辉 齐书深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6-130,共5页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权不断巩固与发展 ,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 ,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 ,二者的长期争论反映了中央集权与...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权不断巩固与发展 ,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 ,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 ,二者的长期争论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封制 郡县制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下载PDF
试论马援南征的意义(马援研究之八) 被引量:3
14
作者 施铁靖 《河池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69-72,共4页
根据史实、史料客观地论述了马援南征的历史意义 :推动了汉代广西地区郡县制发展 ;勘定了汉代国家南部边疆 ;促进了广西古代各民族的团结。
关键词 汉代 马援 军事活动 郡县制 广西 疆界 民族团结
下载PDF
战国至西汉郡县制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建立、发展与分布 被引量:6
15
作者 艾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5,共7页
战国时期,赵、秦两国创立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建制被推广至鄂尔多斯高原地域。赵国郡县制出现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时间至迟应在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秦国在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吞并义渠戎政权后,郡县制也推行至鄂尔多斯高原地域南... 战国时期,赵、秦两国创立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建制被推广至鄂尔多斯高原地域。赵国郡县制出现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时间至迟应在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秦国在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吞并义渠戎政权后,郡县制也推行至鄂尔多斯高原地域南部。秦统一天下后,增置九原郡,并向北扩展北地郡、上郡的辖域,形成四郡并存的行政区划格局。西汉于元朔二年(前127)后相继重置九原郡——更名为五原郡,增置朔方、西河两郡。此后,形成北地、上郡、西河、云中、五原和朔方6郡分治的政区格局。元狩三年(前120),在"河南地"创建五个匈奴族属国作为特殊行政建制。此外,朔方州刺史部的监察区域包括北地、上郡、西河、朔方、五原5个郡级地方高层行政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区地理 郡县制 鄂尔多斯高原 属国都尉府
下载PDF
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 被引量:5
16
作者 成祖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4,共6页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构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儒学也在冲突中遂渐形成了河间与中央两大儒学系统,即后世所谓的"今古文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河间儒学 封建与郡县 今古文经学
下载PDF
郡县制与大数据技术何以实现融合?--基于推拉理论的“郡县数治”应用案例研究
17
作者 何静 旷开源 《特区经济》 2024年第4期59-62,共4页
“郡县数治”是我国古代郡县制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的智慧管理系统。本文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追踪研究,分析了“郡县数治”技术应用从1.0版本“政务云服务”和2.0版本“政务云服务+征信云服务”到3.0版本“政务云服务... “郡县数治”是我国古代郡县制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的智慧管理系统。本文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追踪研究,分析了“郡县数治”技术应用从1.0版本“政务云服务”和2.0版本“政务云服务+征信云服务”到3.0版本“政务云服务+征信云服务+金融云服务”的演进过程,并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了郡县制与大数据技术融合的拉力因素、推力因素和中间障碍因素,构建了相关模型探究其得以实现融合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郡县数治”是政府职能转变、城市治理生态体系的优化以及评价机制民主化等拉力因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组织和个人服务预期、社会公平与效率预期、组织规模扩大等推力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管理风险和监督成本等中间障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县制 大数据技术 融合机理 推拉理论 案例研究
下载PDF
重访传统:从“相忘”认识近世中国的小政府特色
18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31,214,215,共18页
近代中国在西潮冲击下发生巨变,形成一些固化的认知,导致传统常被“讲错”。传统被误读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汉代确立的经典多是为“封建”时代所设计和书写的,却承担着指引郡县时代政治和民生的重大责任。充分认识封建与郡县理念的持续紧张... 近代中国在西潮冲击下发生巨变,形成一些固化的认知,导致传统常被“讲错”。传统被误读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汉代确立的经典多是为“封建”时代所设计和书写的,却承担着指引郡县时代政治和民生的重大责任。充分认识封建与郡县理念的持续紧张,才能理解大一统的中国。包括专制与自治是否并存、小政府或大政府的政治模式,以及乡土社会是流动的还是呆滞的等关键问题,都需要重新认识。通过重访并据史迹重建传统的一些基本面相,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朝廷与民“相忘”的放任理念,在古代形成了一种上有专制、下有自治的小政府模式。而其前提,正是民间自身保持活络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制 自治 小政府 封建 郡县 乡土社会 流动
下载PDF
封建与郡县:唐宋时期地方治理模式之议
19
作者 秦中亮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M0005,M0006,共14页
唐宋两代是封建与郡县之议较为集中的时期。唐代之议主要在太宗与宪宗两个时代,太宗意欲吸收西周以降封建的经验,进行宗室与功臣的同时分封。最终失败表面上是群臣反对的结果,实际上是“化家为国”背后政府形态转型的必然。宪宗时期柳... 唐宋两代是封建与郡县之议较为集中的时期。唐代之议主要在太宗与宪宗两个时代,太宗意欲吸收西周以降封建的经验,进行宗室与功臣的同时分封。最终失败表面上是群臣反对的结果,实际上是“化家为国”背后政府形态转型的必然。宪宗时期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论述,进一步证明了郡县制的优势。宋代之议贯穿两宋。北宋之初,面临辽人威胁,廖偁等人就呼吁封建。两宋之交,金人南牧,认为封建有利于危乱之世的声音越来越多,及至南宋稳定,倡议郡县才逐渐复兴。从内容上看,唐代之议,催生了关于地方官吏选拔的论题;宋代之议,则将地方官员选拔与“朋党之论”和“君子小人之辩”相联系。唐人论封建常与井田、肉刑合观。宋人在此基础上增设学校、乡射、军制。唐宋两代的讨论都围绕“大一统”框架下如何进行地方治理而展开。从结果而论,唐宋之议,皆以实行郡县制而终。史实证明:“大一统”是历史必然,郡县制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 郡县 唐宋时期 地方治理 治理模式
原文传递
从文字资料略谈秦早期政治 被引量:2
20
作者 史党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8,共8页
作者在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利用传世与新发现的秦铜器铭文,辅以玉(石)器、简牍资料,论证了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秦早期政治的特点。这些资料告诉我们以下几点:虽然在某些时段会出现卿大夫专权、权力下移的现象,但君权与公室一直... 作者在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利用传世与新发现的秦铜器铭文,辅以玉(石)器、简牍资料,论证了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秦早期政治的特点。这些资料告诉我们以下几点:虽然在某些时段会出现卿大夫专权、权力下移的现象,但君权与公室一直处于该时期权力结构的主要位置;血缘仍是重要的政治法则;异族在秦早期政治中作用明显,春期中晚期已形成一定的势力,是秦政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中央集权的另一头,地方分权行为即县制,春秋时代已在孕育之中,这与晋、楚等国的县制一样,都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早期政治 封建制 中央集权制 官僚制 郡县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