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
刘要悟
柴楠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42
|
|
2
|
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 |
冯建军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92
|
|
3
|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
冯建军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6
|
|
4
|
他者性教育:超越教育的同一性 |
冯建军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2
|
|
5
|
教学交互层次对大学生在线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 |
卢强
|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4
|
|
6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恋爱中的女人》 |
卢敏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21
|
|
7
|
微博在手机图书馆中的应用 |
黄红梅
王雪莲
|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4
|
|
8
|
列维纳斯他者性视野中的公民品格及其培育 |
冯建军
|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2
|
|
9
|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对象 |
马红旗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16
|
|
10
|
想象、展演与权力:西藏旅游过程中的“他者性”建构 |
钱俊希
张瀚
|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2
|
|
11
|
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主体教育的当代价值取向 |
刘燕楠
李姣姣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1
|
|
12
|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 |
李育球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10 |
19
|
|
13
|
基于GF-1 WFV和Landsat-8 OLI提取植被信息方法比较研究 |
杨斌
高桂胜
王磊
程璐
|
《测绘工程》
CSCD
|
2018 |
16
|
|
14
|
诗歌鉴赏的差异性与诗歌翻译 |
穆诗雄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15
|
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李雁南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12
|
|
16
|
缺血性卒中TOAST、ASCO、CISS病因分型的比较研究 |
付娜娜
石正洪
|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4
|
|
17
|
乡村女性自我的再认识--一项来自恩施土家族双龙村的研究 |
崔应令
|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3
|
|
18
|
学习共同体如何迈向共生:他者性视域 |
卢强
|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
2021 |
14
|
|
19
|
从被动责任到主动责任:他者性理论的内在超越及其教育 |
杨道宇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0
|
|
20
|
“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逻辑与构建策略——基于他者性视角 |
刘来兵
余江涛
|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