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明松江园林的诗性阐释与士林风尚的变迁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新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8,共7页
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晚明时期松江地区掀起了修建园林的高潮,这些园林是江南诗性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体现了鲜明的审美自由精神,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园林的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所以它们表现出浓厚的文人趣味和诗画情... 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晚明时期松江地区掀起了修建园林的高潮,这些园林是江南诗性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体现了鲜明的审美自由精神,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园林的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所以它们表现出浓厚的文人趣味和诗画情趣,折射出晚明松江士林风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松江 园林 江南诗性文化 海派文化 士林风尚
下载PDF
晚明经济生活中的诈骗现象二则
2
作者 赵轶峰 孙强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9-42,共4页
以《杜骗新书》中的有关史料为主要线索,对晚明民间经济生活中的零售业诈骗现象和运输业诈骗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经济诈骗是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风气变化的结果,与政府和法律的社会控制力的不足及对经济生活保障能力的微弱有直... 以《杜骗新书》中的有关史料为主要线索,对晚明民间经济生活中的零售业诈骗现象和运输业诈骗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经济诈骗是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风气变化的结果,与政府和法律的社会控制力的不足及对经济生活保障能力的微弱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经济生活 经济诈骗
下载PDF
晚明文学娱情观简论
3
作者 周远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5-27,共3页
在晚明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经过历史积累的文学娱情观终于成说立言,并突破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而流行于晚明文坛。这使文学一定程度上从政治教化之工具角色中走了出来,其独立性和娱情性也因此而突显出来,性情文学、趣味文学、闲适文学... 在晚明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经过历史积累的文学娱情观终于成说立言,并突破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而流行于晚明文坛。这使文学一定程度上从政治教化之工具角色中走了出来,其独立性和娱情性也因此而突显出来,性情文学、趣味文学、闲适文学也从而大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文学 娱情观
下载PDF
《韵表》浊上变去情况研究——词汇扩散理论的又一力证
4
作者 王艳华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73,共5页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字是共时现象表现历时变化,符合词汇扩散理论,说明它所体现的这种方言的声调正处于浊上变去的进程当中,正可以印证后来衢州方言声调的情形,体现了它的方言特点。已变字数量少说明仍处于变化的前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表》 明末 吴语 浊上变去 两读 词汇扩散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治理黄河技术述论——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孟艳霞 裴永亮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明中后期的黄河治理技术已相当成熟。护河堤有缕堤、遥堤、格堤、月堤、护缕堤等不同功用的筑堤,并有“昼防、夜防、风防、雨防”,“官防、民防”等规定。针对河道的治理主要为闸坝之制,对闸坝的选址、用料、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 明中后期的黄河治理技术已相当成熟。护河堤有缕堤、遥堤、格堤、月堤、护缕堤等不同功用的筑堤,并有“昼防、夜防、风防、雨防”,“官防、民防”等规定。针对河道的治理主要为闸坝之制,对闸坝的选址、用料、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河沙淤积的治理采用挑浚法,主要表现为拖淤和放淤。对河图的绘制也已相当成熟,河图大量出现。这些设施和技术不仅对有效治河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古代黄河的治理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后期 治黄技术 黄河下游河道
下载PDF
明代中晚期小说与士人的慕俗心态
6
作者 蒋玉斌 杨欣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3-67,共5页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期,这一时期的小说突出表现了这一时期士人强烈的慕俗心态。其慕俗心态在小说中主要通过“极大热情地关注世俗生活”、“对金钱的向往之情”、“自身原始欲望的下意识满足”等三个方面呈现出来,产生这种...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期,这一时期的小说突出表现了这一时期士人强烈的慕俗心态。其慕俗心态在小说中主要通过“极大热情地关注世俗生活”、“对金钱的向往之情”、“自身原始欲望的下意识满足”等三个方面呈现出来,产生这种慕俗心态的原因主要在于明代中晚期个性思想的张扬和当时尚利与奢侈的社会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中晚期 小说评论 士人 慕俗心态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戏曲演出查禁个案考述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维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2,共5页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执政者虽然没有颁布戏曲艺术的查禁法令,但一些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对于戏曲演出的管理依然严格。文...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执政者虽然没有颁布戏曲艺术的查禁法令,但一些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对于戏曲演出的管理依然严格。文章考辨戏曲演出史料,发现魏校、甘士价、刘宗周等曾经查禁戏曲演出,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查禁 明中后期 魏校 甘士价 刘宗周
下载PDF
明中晚期民间筵宴观戏风尚初探
8
作者 杨琼 王胜鹏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100-102,共3页
明中晚期,随着市镇经济的勃兴,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民间消费意识的逐渐增强,筵宴观戏成为民间宴饮生活中的流行风尚,并成为明代宴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筵宴观戏风尚主要分为庆贺祭典、交际应酬、玩赏娱乐三种类型,对戏曲艺术、餐... 明中晚期,随着市镇经济的勃兴,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民间消费意识的逐渐增强,筵宴观戏成为民间宴饮生活中的流行风尚,并成为明代宴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筵宴观戏风尚主要分为庆贺祭典、交际应酬、玩赏娱乐三种类型,对戏曲艺术、餐饮行业以及民众的精神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晚期 筵宴 观戏风尚
下载PDF
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以浙江余姚江南徐氏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常建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70,共11页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地方志从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风俗 明代中后期 社会变迁 余姚江南徐氏
下载PDF
从实用到审美:晚明时期骈文的嬗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金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8,共8页
晚明时期,骈文由此前的实用性书写向审美性书写转折。骈文书写发生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抒情性表达与自娱性表达与此前相比日渐增多。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促成了骈文书写的复苏。而晚明时期骈文书写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原因乃在... 晚明时期,骈文由此前的实用性书写向审美性书写转折。骈文书写发生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抒情性表达与自娱性表达与此前相比日渐增多。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促成了骈文书写的复苏。而晚明时期骈文书写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原因乃在于这一时期尚情的文学思潮的泛滥与当时人们极力追求享乐的社会背景下以文自娱文学风尚的影响。因此,晚明时期骈文书写由实用性向审美性转折,不但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尚情、反俗、尚雅的文学精神,而且揭开了清代骈文复兴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骈文书写 实用性 审美性
原文传递
明代中后期“诗在布衣”现象论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榆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82-86,108,共6页
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布衣诗人大量涌现,在数量与成就上,几乎与仕籍文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立言不朽的价值观及诗文可以用作谋生工具等诸多因素关系密切。而"诗在布衣"的出现,不仅打破... 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布衣诗人大量涌现,在数量与成就上,几乎与仕籍文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立言不朽的价值观及诗文可以用作谋生工具等诸多因素关系密切。而"诗在布衣"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士大夫长期主盟文坛的局面,也改变了诗文优劣的评判权力和文人地位高下的认同方式,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诗在布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