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6
1
作者 冯文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4-110,共7页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与“人文”(人道)的遥契圆融为其美学境界的。这种“自然”的复归与“栖居”的开启,对“人文”的过度发展与无限膨胀,无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可给出离“自然”太久的人类找到一条“还乡”的路。这样,人文便可失去它压抑性的含义,人便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类型 乌托邦 桃花源 后花园 大观园
下载PDF
高丽文人笔下的陶渊明形象 被引量:5
2
作者 崔雄权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0-35,共6页
宋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高丽与中国交往的频繁,以李奎报、李仁老等为代表的高丽文人一时掀起了慕陶、论陶的热潮。高丽文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对陶渊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整合式的衍生性解读,突出了陶渊明高洁... 宋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高丽与中国交往的频繁,以李奎报、李仁老等为代表的高丽文人一时掀起了慕陶、论陶的热潮。高丽文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对陶渊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整合式的衍生性解读,突出了陶渊明高洁儒雅的形象,高丽文人笔下的“归去来”和“武陵桃源”情绪得到了抒发和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文人 陶渊明 形象解读 “归去来” “武陵桃源” 情结
下载PDF
“桃花源”理想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治堂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0-23,共4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筑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产物 ,其深层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 2 )“无君论”思想的产物 ;( 3)传说、志怪小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筑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产物 ,其深层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 2 )“无君论”思想的产物 ;( 3)传说、志怪小说的模式 ;( 4 )历史的写真 ;(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蕴 农耕文明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无君论"思想 社会现实 志怪小说
下载PDF
“桃源”意象在宋代诗文中的新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卢晓河 《陇东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9-43,共5页
自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构建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桃花源"模式以来,后世历代都有借此母题以寄托理想、抒写情志的诗文。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桃源"母题的理解也发生着不同的异变。唐人笔下... 自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构建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桃花源"模式以来,后世历代都有借此母题以寄托理想、抒写情志的诗文。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桃源"母题的理解也发生着不同的异变。唐人笔下的"桃源"大多已成为神仙的居所,而宋代诗文中,"桃源"意象的涵义已由唐人的仙界回落人间,趋向现实化,其讽喻性也明显增强了。究其原因,与宋代社会现实不无关系。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北宋内忧外患,南宋半壁河山。士大夫们的参政意识和忧患意识比前代都增强了,对现实的忧患与失望使他们不可能再像唐人那样幻想在仙界找寻理想的归宿,便把目光投向了对现实的整顿。于是,"桃源"意象在宋代走向现实便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宋代 现实化
下载PDF
《桃花源记》与园林景观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寿镒 曹志强 《甘肃高师学报》 2012年第3期66-69,共4页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植物学、工程学之外,还包含着心理学、文学、美学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在这一方面,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者从中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的自然园林设计中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植物学、工程学之外,还包含着心理学、文学、美学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在这一方面,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者从中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的自然园林设计中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从园林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桃花源记》进行分析、探索,为环境设计提供一个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设计 《桃花源记》 理想境界
下载PDF
玉山草堂对桃花源理想的接受与重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建伟 黎晓茵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1-68,75,共9页
玉山草堂是对桃花源理想的现实投射,融合了文人审美理想与独特情感体验。玉山文士对桃花源文学景观的书写,拓宽了桃花源的书写视野,丰富了桃花源的人文内涵与文学价值。他们对桃花源理想的接受体现在归隐之地与人伦家园两个方面,并且实... 玉山草堂是对桃花源理想的现实投射,融合了文人审美理想与独特情感体验。玉山文士对桃花源文学景观的书写,拓宽了桃花源的书写视野,丰富了桃花源的人文内涵与文学价值。他们对桃花源理想的接受体现在归隐之地与人伦家园两个方面,并且实现了对仙境化和世俗化书写视角的超越以及文士书写视角的介入。在对桃花源接受与重构的过程中,玉山文士加强了群体身份认同并呈现出“和而不流”的独立品质,对其独立品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山雅集 玉山草堂 桃花源 文学景观
下载PDF
基于《桃花源记》空间意象的陵园叙事性设计研究--以黄石市章山生态人文纪念园为例
7
作者 邱岚 甘伟 +1 位作者 张紫薇 洪宗禹 《中外建筑》 2023年第1期81-86,共6页
生老病死的话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陵园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桃花源”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被视为理想世界,符合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针对陵园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研究引入文学叙事相关方... 生老病死的话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陵园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桃花源”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被视为理想世界,符合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针对陵园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研究引入文学叙事相关方法,运用叙事性设计建构形成新的设计架构,即梳理“事件线索”—搭建“结构模式”—提炼“主题元素”—编排“空间情节”4个层面探讨陵园空间设计。以黄石市章山生态人文纪念园为实践案例,以“桃花源”的空间意象为基础,对叙事性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和讨论,通过叙事空间设计组织以及空间认同感的塑造,有效打造出符合人们想象的理想空间,以期为陵园空间设计提供新的借鉴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叙事性设计 空间意象 陵园设计
下载PDF
论唐代的桃花诗
8
作者 舒红霞 田苗苗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5-49,共5页
唐代桃花诗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达思想情感多种多样,有缠绵的爱意,有悲苦的忧愁,有自然之心,有仙骨道气。在艺术上主要是以形写神,比兴寄托,个性鲜明,风格多样。唐代桃花诗是对古代桃文化历史的继承,是陶渊明桃花源思想的诗... 唐代桃花诗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达思想情感多种多样,有缠绵的爱意,有悲苦的忧愁,有自然之心,有仙骨道气。在艺术上主要是以形写神,比兴寄托,个性鲜明,风格多样。唐代桃花诗是对古代桃文化历史的继承,是陶渊明桃花源思想的诗意描述,更是繁荣的唐代社会雍容华贵、热情奔放的完美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桃花诗 桃花源
下载PDF
乡城县奇特的旅游景观资源
9
作者 姚学良 罗寿林 +2 位作者 周家元 游再平 王邦全 《四川地质学报》 2000年第4期307-310,共4页
对“三江并流” ,世外桃园的乡城地区的奇特旅游景观 ,罕见的地方情趣作简要介绍 ,为发展该区的旅游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景观 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 生态景观
下载PDF
破解陶渊明之谜
10
作者 姚良柱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1-84,共4页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毁誉交加?文章对这些做了客观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 田园诗 悠然飘逸 金刚怒目
下载PDF
又说桃源铜仁——从九龙洞的得名说起
11
作者 刘瑜安 《铜仁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5-57,共3页
九龙洞得名的多种说法,足见九龙洞洞名文化之多彩。九龙洞是桃源铜仁的一处重要景观,集山、水、林、洞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武陵主峰梵净山下的辰沅之源头。锦江铜仁,是桃花源中的城市。宋代命名的湖南桃源... 九龙洞得名的多种说法,足见九龙洞洞名文化之多彩。九龙洞是桃源铜仁的一处重要景观,集山、水、林、洞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武陵主峰梵净山下的辰沅之源头。锦江铜仁,是桃花源中的城市。宋代命名的湖南桃源县,是人们寻找桃花源八百年而不得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寻找桃花源的出发点而非终点。今日之铜仁,不再是"缘溪行"方可进入之地。她有了铁路、公路、飞机,正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洞 锦江 桃源 铜仁
下载PDF
论《桃花源记》的思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荣桂 张晓鹃 张元凯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51-52,共2页
《桃花源记》的光辉在于它有进步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一方面具有反封建性 ,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从而使该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反封建 人民性 思想意义 社会意义 主题思想
下载PDF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新解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玉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8-89,92,共3页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桃花源诗》 外人 外地人 衣着 服式形式 散文
下载PDF
传统与范式:金华文学的生态意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全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68-72,共5页
金华文学的生态意识源远流长,其来有自,是为浙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浙江文化的表征之一。金华乃人文之渊薮,文学生态意识自古代文学时期,由科举仕宦的传统肇起;至现代文学时期,因家国乡土范式得以沉淀;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又显现了... 金华文学的生态意识源远流长,其来有自,是为浙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浙江文化的表征之一。金华乃人文之渊薮,文学生态意识自古代文学时期,由科举仕宦的传统肇起;至现代文学时期,因家国乡土范式得以沉淀;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又显现了因生态文明发展而创新承续的态势。这种时代特征,分别源于教育传承中地理环境影响下的自然观,婺学经世致用理念下的社会观,历史命运冲击中的启蒙观以及觉醒后植根于新中国文学体系中的人文观。金华文学的生态意识,不仅在作家群体,也在普通民众中形成追寻桃源范式的人文认同,影响波及域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华文学 生态意识 生态传统 桃源范式
下载PDF
《桃源三访》与《桃花人面》版本比较
15
作者 金艳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31-34,共4页
整体来看,《桃花人面》与其改本《桃源三访》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优劣之分。客观地说,《桃源三访》对《桃花人面》在情节内容、剧作风格及体制等方面的改动既有锦上添花之美,亦有白璧微瑕之憾。从《桃花人面》到其改本《桃源三访》,既彰显... 整体来看,《桃花人面》与其改本《桃源三访》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优劣之分。客观地说,《桃源三访》对《桃花人面》在情节内容、剧作风格及体制等方面的改动既有锦上添花之美,亦有白璧微瑕之憾。从《桃花人面》到其改本《桃源三访》,既彰显出孟称舜杂剧创作的趋元倾向,又体现出其对元杂剧创作体制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称舜 《桃花人面》 《桃源三访》 版本
下载PDF
陶渊明人格模式的解构及其他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芳远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5期41-44,共4页
 立足东晋的社会现实背景,分析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归纳陶渊明不同于东晋士人的独特的人格模式,进而评判"桃花源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取向,指出今人对待桃花源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 陶溯明 桃花源 归隐缘由 人格模式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文徵明《花坞春云图》的图像隐喻--兼论吴门画派《桃源图》的隐性图式
17
作者 姜永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8-91,共14页
《花坞春云图》是文徵明游吴宽旧居东庄后所作的一幅山水画,既有的研究仅将之作为青绿山水画来看待,并未注意到该作品的图像隐喻。本文从细读画面入手,结合文献,对画题从字源学的角度进行考释,并参以东庄地貌的图像相印证,认为该作品实... 《花坞春云图》是文徵明游吴宽旧居东庄后所作的一幅山水画,既有的研究仅将之作为青绿山水画来看待,并未注意到该作品的图像隐喻。本文从细读画面入手,结合文献,对画题从字源学的角度进行考释,并参以东庄地貌的图像相印证,认为该作品实为隐性的"桃源图"。画面以右侧洞穴为起首,将洞穴、白云、桃花、屋舍、溪水、山石等母题绘制在"N"字状纵深折叠的空间中,并横向展开,形成一稳定的图式,以此呈现桃源内部的景象。本文通过分析文徵明对先师吴宽的追忆及其数次游东庄的心态变化,探析该作品绘制的情景,并对该图式在明代的流布及其内涵作了相关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徵明 花坞春云图 桃源图 图式 陆治
原文传递
桃花源:一个美好与无奈的握手——以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和俞孔坚相关建筑作品为例
18
作者 李银山 陈颖环 《华中建筑》 2008年第6期21-29,共9页
该文以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和俞孔坚诸多建筑作品为例,说明在现代建筑作品中也能创建美好的"桃花源"。陶渊明在他落寞无奈时写下的《桃花源记》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空间。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桃花源"或"... 该文以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和俞孔坚诸多建筑作品为例,说明在现代建筑作品中也能创建美好的"桃花源"。陶渊明在他落寞无奈时写下的《桃花源记》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空间。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桃花源"或"世外桃源"之名已成为"纯朴理想社会"和"想象中的美好人居环境"的代名词。那么,在建筑师的心目中,桃花源能是什么样子呢?所描绘出来的"桃花源"能否与《桃花源记》的"意境"吻合呢?笔者试图从贝、俞的作品中作一些有意义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 规划 建筑 景观设计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看“信、达、雅”原则对中国古典外译的指导性作用——以《桃花源记》3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家坤 王蓝雨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620-625,共6页
我国古典著作《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性散文。在其颇多英译版本中挑选了林语堂、方重及Rick Davis的译本,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理论支撑,将3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各自的优势所在并加以总结,以期对中... 我国古典著作《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性散文。在其颇多英译版本中挑选了林语堂、方重及Rick Davis的译本,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理论支撑,将3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各自的优势所在并加以总结,以期对中国古典外译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古代典籍 “信、达、雅” 跨文化翻译
下载PDF
从桃源流出的江湖--苏诗的“江湖”书写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124,178,共11页
对“江湖”的书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它是失意之人被放逐的场所,但苏轼、苏辙的诗歌则有意识地把“江湖”建构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景观的诗意空间,在宋代作家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把“江湖”描写为鱼鸟适性之处,... 对“江湖”的书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它是失意之人被放逐的场所,但苏轼、苏辙的诗歌则有意识地把“江湖”建构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景观的诗意空间,在宋代作家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把“江湖”描写为鱼鸟适性之处,有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亲朋友谊,有高人隐士、民情风俗、人文传承,充满诗意;另一方面,仕宦生涯也让他们认识到,“江湖”往往被朝廷用来放逐罪人,而且其间已经遍布着从京城延伸出来的权力脉络,并非安全的避世之处。这种矛盾的认识与宋代政治环境以及交通、通讯、商品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相应。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把“江湖”跟“桃源”相联结的诗意构思,强调“江湖”之水是从“桃源”流出。由“桃源”而“江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伸,正好与权力延伸的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江湖 桃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