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 被引量:36
1
作者 任剑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3-86,共14页
理解现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党国家的兴起,是由于帝制中国内部很难生长出民族国家,需要先知先觉的建国者促成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从理论的角度讲,后发外生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 理解现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党国家的兴起,是由于帝制中国内部很难生长出民族国家,需要先知先觉的建国者促成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从理论的角度讲,后发外生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必须借助于一种后发先至的国家建构方式,才足以解除国家建构的窘迫状态。在足以实现后发先至的国家建构方式上,只有政党国家具有优长之处。政党国家借助于高度组织化的力量,将分散的国家建构力量迅速聚集起来,以政党强大的政治意志形成国家的建构意志。在国家建设过程中,这样的国家形态也有促成国家发展奇迹的效用。但政党国家借助政治意志而非法律程序治理国家的定势,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有序。因此,它总是处在迅猛崛起和疾速衰颓的非正常状态,因此需要因势利导,进行政治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党建国 帝制中国 政党国家 先觉后觉 国家兴衰
原文传递
耦合治理结构与大国治理:对“双轨政治”的重温和拓展性解读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2-50,156,共9页
费孝通的"双轨政治"论不仅是解释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一把钥匙,而且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解释力的概念。在当下重温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阐发和拓展性解读,以"耦合治理结构"为基础去探讨大... 费孝通的"双轨政治"论不仅是解释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一把钥匙,而且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解释力的概念。在当下重温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阐发和拓展性解读,以"耦合治理结构"为基础去探讨大国治理的相关问题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以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为案例所进行的分析,初步证明了大国的耦合治理结构同它的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强耦合性的治理结构是大国实现良好治理绩效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反之,弱耦合性的治理结构则不利于良好治理绩效的实现,甚至会导致治理危机的不断累积和政治体系的最终崩溃。文章最后概括了大国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中国的大国治理和崛起也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轨政治 耦合治理结构 大国治理 中华帝国 罗马帝国
下载PDF
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被引量:16
3
作者 艾尔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4,共10页
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代,朝廷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士人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作为一种才学能力的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 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代,朝廷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士人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作为一种才学能力的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已经通过基于经学的官僚选拔渗透到国家体制之中。然而,在中华帝国后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兴衰演变,其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政治、社会、教育以及文风等方面表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 科举制度 明清历史 士子
下载PDF
“一体多面”:中华帝制时期的国家—社会关系再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黎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共36页
关于中华帝制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诸多理论概括,诸如“士绅自治”“吏民社会”“官民合作”,等等。本文从行政发包制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关于中华帝制时期国家—社会关系的现有理论概括,借助“行政外包”这一分... 关于中华帝制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诸多理论概括,诸如“士绅自治”“吏民社会”“官民合作”,等等。本文从行政发包制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关于中华帝制时期国家—社会关系的现有理论概括,借助“行政外包”这一分析概念,强调特定的治理领域特征与行政外包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揭示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逻辑。本文试图提出“一体多面”的概念,重新概括中华帝制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特征,为理解中华帝制的“权力一元性”与“治理多样性”的奇妙结合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行政外包 传统国家治理 中华帝制
下载PDF
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7
5
作者 阮云星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8年第1期1-33,共33页
本文是笔者"宗族风土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近世福建义序黄氏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部分。笔者采用了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分析和福建地方社会风土考察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根据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观察和对族谱等第一手资料的解读... 本文是笔者"宗族风土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近世福建义序黄氏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部分。笔者采用了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分析和福建地方社会风土考察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根据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观察和对族谱等第一手资料的解读,勾勒了宋代末期到民国中期义序宗族的历史。义序个案提示,虽然族产和乡绅的能动性时宗族的组织化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作用,但父系的观念系谱和以此为基础的宗族乡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是近世宗族存续的文化前提和社会基础。这种宗族的风土性渊源于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结构性要求和以儒教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的长期渗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宗族自身亦成为晚期王朝统治和德治政治文化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风土 义序宗族 观念系谱 近世 历史人类学
原文传递
象征与合法性:帝制中国的合法化途径与策略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星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7,共9页
政治统治可被视为权力合法性的实践与生成过程,而合法性实践既是统治者迎合"文化剧本"、即呈现和表演都深藏于一个文化传统中的合法性信仰的过程,又是统治者对这些合法性信仰的操控过程。正是这种表演和谋划,直接导致了帝制... 政治统治可被视为权力合法性的实践与生成过程,而合法性实践既是统治者迎合"文化剧本"、即呈现和表演都深藏于一个文化传统中的合法性信仰的过程,又是统治者对这些合法性信仰的操控过程。正是这种表演和谋划,直接导致了帝制中国的一整套合法性的象征系统如礼乐制度、政治制度、政策过程与文化符号等等;存在于这一象征系统中的元叙事,就是以现实中的君主("时君")为指向的合法性论证,各种种种后果主义、功利主义、化约主义和命定论则是这种合法性论证的基本策略和逻辑,其目的在于缩小甚至混淆现实中的统治者(时君)与"理想君主"之间的界限,以缓解那"永恒的合法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合法性 帝制中国
下载PDF
法家的历史名声以及帝制中国的“法家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洪兵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6,共12页
法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这个学派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调功利与实用,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崇尚实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贵族阶层,驱民以农战,以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来实现富国强兵。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好名... 法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这个学派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调功利与实用,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崇尚实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贵族阶层,驱民以农战,以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来实现富国强兵。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好名声,也有坏名声,且坏名声远远多于好名声。法家人物残忍与刻薄之性格,形成了残忍与刻薄之思想,此种思想之实践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纵观帝制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明确赞赏法家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始终存在。法家人物公正诚信的法治精神、法家学说的务实品格以及法家学派的历史功绩,成为后世法家历史好名声的主要内容。法家以君权或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前提来谋划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强国家”传统。法家有关人类政治的深刻思考,使得帝制中国每一时代的统治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法家 历史名声 帝制中国 法家议题
原文传递
乡村控制:萧公权对帝制中国晚期社会的探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丁卫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113-118,共6页
萧公权对帝制中国晚期社会的乡村控制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乡村控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和解的方式与程序。萧公权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地方社会史主题,并对海外中国研究领域产生... 萧公权对帝制中国晚期社会的乡村控制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乡村控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和解的方式与程序。萧公权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地方社会史主题,并对海外中国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中国 乡村控制 纠纷解决 和解
下载PDF
帝制中国治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启示——以《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罗雪飞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6,共15页
治道是帝制中国时期君主和士大夫共同关心的话题,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基本问题。《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作为君主和士大夫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记录,渗透着对治道的关注。这种治道观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垂拱而治、推行仁政、... 治道是帝制中国时期君主和士大夫共同关心的话题,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基本问题。《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作为君主和士大夫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记录,渗透着对治道的关注。这种治道观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垂拱而治、推行仁政、心存敬畏乐听谏言、选贤任能以治民、裁汰为害最甚者。这种治道观有三个主要特征:主体的精英化、宗旨的王道化、载体的明确化。这种治道观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精英自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中国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治道观 王道
原文传递
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宇 董慕达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共28页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双重责任,分析官员如何维护地方利益。基于对东汉时期政府结构、政治思想和晋升制度的考查,本文提出三种解释:实际需求、儒家意识形态和声誉机制。此观点在实证中得到一定支持。运用东汉时期的官方档案和古代碑刻等原始资料,本文对韦伯有关中华帝国治理制度的分析提出质疑,并对存在了2000多年的"低效率"机制背后潜在的社会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官僚科层组织 汉代 中华帝国 儒教 地方利益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版权形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朝晖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8年第3期113-118,125,共7页
文章提出中国古代的版权形态具有三个特征:个别保护、局部协调与载体依赖。首先揭示个体出版者如何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维护其版权,其次介绍古代民间的几种版权管理实践,然后指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权与其物理载体——书版紧密联系,最... 文章提出中国古代的版权形态具有三个特征:个别保护、局部协调与载体依赖。首先揭示个体出版者如何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维护其版权,其次介绍古代民间的几种版权管理实践,然后指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权与其物理载体——书版紧密联系,最后探讨了形成这些版权特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版印刷 中国古代 版权
下载PDF
千年运河: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杨方 陈熙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25-36,共12页
后勤补给历来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粮食的供应尤为关键。春秋争霸战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运河,其主要目的即是便于粮食等后勤补给物资的转运,秦汉时期为了征伐南越而修建了灵渠,曹魏为平定北方开挖了一系列的运河,隋唐... 后勤补给历来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粮食的供应尤为关键。春秋争霸战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运河,其主要目的即是便于粮食等后勤补给物资的转运,秦汉时期为了征伐南越而修建了灵渠,曹魏为平定北方开挖了一系列的运河,隋唐以后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后勤补给线,而且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成为维持整个帝国运转的大动脉。在传统时代,陆运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长距离粮食转运效率极低,而水运则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开挖运河,连接天然河道,构建快速的后勤补给线为中国历代军事家和战略家所重视,成为中华帝国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年运河 中华帝国 军事大动脉 运输效率 后勤补给 粮草 沈括
原文传递
血浓于水:精英亲缘网络与古代中国的国家建设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裕华 杨端程(译) 王裕华(校)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163,共13页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认为以亲缘为基础的制度会阻碍国家建设。文章指出,当精英网络在地理上遍布全国时,亲缘网络就能跨越地区间的差异,将利己的精英团结起来建设一个强国家,这是因为国家能在广阔的领土上提供保护与正义的规模经济。对...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认为以亲缘为基础的制度会阻碍国家建设。文章指出,当精英网络在地理上遍布全国时,亲缘网络就能跨越地区间的差异,将利己的精英团结起来建设一个强国家,这是因为国家能在广阔的领土上提供保护与正义的规模经济。对此,文章以北宋熙丰变法期间官员对变法的偏好为例进行了讨论。文章利用官员的墓志铭建构了他们个人的亲缘网络,并从档案中搜集了有关他们政治态度的数据。在控制了官员个体、家庭与地理特征后,统计分析表明,官员亲缘网络在地理分布上的跨度越大,官员就越倾向支持变法。文章的发现强调了精英的社会结构在促进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对以往欧洲中心主义文献中未充分研究的对象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网络 地理分布 古代中国 国家建设
原文传递
论帝制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星久 邢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8期5-11,共7页
所谓"制度精神",主要是指一种制度所蕴含的有关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假设或预判,以及该制度设计的主要"用意"(价值导向、目标约束)和实施方法、原则。通过历史和逻辑结合的方法可以发现,蕴含于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 所谓"制度精神",主要是指一种制度所蕴含的有关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假设或预判,以及该制度设计的主要"用意"(价值导向、目标约束)和实施方法、原则。通过历史和逻辑结合的方法可以发现,蕴含于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中的主要精神包括:关于预判人性存在缺陷、假定人具有以权谋私可能性的"幽暗意识";关于最大限度地监控、防范人性缺陷,保证各级当权者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及关于兼顾监察绩效与行政效率、惩治腐败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各项实施原则与操作方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权力监控领域内带有普遍性或规律性的认识,对于重构我国当代权力监控体制与廉政文化的"人学"基础,澄清廉政建设中若干重大认识问题,构筑起科学合理的权力监控机制和制度体系,提升预防与惩治腐败方面的操作性智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中国 监察谏议制度 制度精神
下载PDF
明清年号探微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33,共11页
以帝王世系载述国家年序,是帝制时期内政外交彰显皇权合法性、神圣性的需要。汉武帝首创"年号",一直到清末宣统,年号沿用2033年。两汉至两宋,大多数帝王凡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患、天灾等大事、要事,都另建年号,... 以帝王世系载述国家年序,是帝制时期内政外交彰显皇权合法性、神圣性的需要。汉武帝首创"年号",一直到清末宣统,年号沿用2033年。两汉至两宋,大多数帝王凡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患、天灾等大事、要事,都另建年号,以示更始,故一帝少则数个,多则十余个年号,给记史造成不便,于是就有趋简之势,元代一位皇帝只用一个或两个年号,而明清两代实行"一帝一年号"制,年号成为帝王代称(如永乐帝、康熙帝)。然在明清五百年间,或因某些帝王非常规更迭,或因离析政权自建年号,年号仍呈现复杂状貌,本文作细致梳理,列表呈现,并略述越南、朝鲜、日本等汉字文化圈诸国对汉以来年号制(尤其是明清年号制)的仿效及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号 一世一元 帝制中国
下载PDF
西方学术视野中的帝制中国法律文化图景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刘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17,共14页
西方学界对帝制中国法律的认识受到"现代主义"价值的影响,"现代主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关于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的认识,认为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是"东方社会",将帝制中国法律与西方... 西方学界对帝制中国法律的认识受到"现代主义"价值的影响,"现代主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关于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的认识,认为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是"东方社会",将帝制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对立,并注重批判帝制中国法律的"专制主义";二是关于帝制中国法律的制度功能认识,认为帝制中国法律的主要功能是社会秩序控制,同样将帝制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对立。"现代主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洞见与偏见并存。西方学界内部对"现代主义"中国法律史研究进行深刻反思。其反思对于国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有诸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理论 帝制中国 中国法律史 “东方社会” 跨文化理解
原文传递
边疆地区权力结构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解释
17
作者 梁银湘 《昆明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1-40,共10页
从帝制中国的权力结构来看,历代王朝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其地方权力游离于中央政府的监控之外,不管是核心地区还是边疆地区的地方精英,也不管是内地的子民还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帝制中国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来吸纳地方精英,也需要通过... 从帝制中国的权力结构来看,历代王朝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其地方权力游离于中央政府的监控之外,不管是核心地区还是边疆地区的地方精英,也不管是内地的子民还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帝制中国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来吸纳地方精英,也需要通过教化来驯服大众。从权力结构和儒学南传两个角度考察边疆地区的权力结构,"驯服—建制化"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种政治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多元 多元一体 权力结构 政治权力 帝制中国
下载PDF
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毕奥南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6,共8页
作为国家理念的体现,疆域概念产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由于古今中国国家性质不同,王朝中国的疆域概念与现代中国主权、领土不能用简单的继承或对接来解释。在王权泛化或王权至上观念的影响下,王朝中国的疆域话语尽管受到地理知识限制,但... 作为国家理念的体现,疆域概念产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由于古今中国国家性质不同,王朝中国的疆域概念与现代中国主权、领土不能用简单的继承或对接来解释。在王权泛化或王权至上观念的影响下,王朝中国的疆域话语尽管受到地理知识限制,但仍坚持认为在可知范围内,王朝中国天子有权实行统治。这种深受王朝国家理念影响的疆域话语对古代疆域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常见的5个古代中国疆域概念为例,“天下”有广狭二义,一是普天之下,一是华夏诸国;“四海”即四方,有时包括四夷,有时不包括;“中国”概念迭加变化整合,各朝“中国”范围不尽相同;“疆域”是一国统治范围的宣示;“版图”则是王朝国家行政地区。本文通过追溯原本词义,认为上述概念原意与后世借用,因语境变化,语义发生差异;进而提出,学术用语与习惯说法应有区别,这不仅是运用概念准确与否的问题,而且也涉及研究价值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朝中国 王权 疆域 天下 四海
原文传递
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后滨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4-69,84,共7页
中国传统史学和政治有着特殊的关联 ,对王朝更迭和治道兴衰的历史现象的探讨 ,构成了对治国理论进行探讨的核心内容。“贞观之治”是唐代以后中国政治传统和历史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治世而非盛世。贞观君臣... 中国传统史学和政治有着特殊的关联 ,对王朝更迭和治道兴衰的历史现象的探讨 ,构成了对治国理论进行探讨的核心内容。“贞观之治”是唐代以后中国政治传统和历史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治世而非盛世。贞观君臣以尧舜之世、唐虞之道为自己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思想 ,并将抽象的帝道、王道落实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 ,将自己时代定位为用唐虞之道开创的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世。传统史学也是将贞观之治作为一个治世来看待的。唐代以后 ,治国者往往不再把五帝三王视为楷模 ,而是把贞观之治视为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之治 中国 古代政治 唐代 治国方略 施政措施 治国理论
下载PDF
从“乡”到“城”——中国近代公共空间的转型与重构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宇振 《新建筑》 2012年第5期45-49,共5页
回顾中西学者关于近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讨论;归纳传统中国"公"观念的三重空间维度;进而辨析公共空间的三种内涵;比较分析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空间的特点,指出传统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是一... 回顾中西学者关于近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讨论;归纳传统中国"公"观念的三重空间维度;进而辨析公共空间的三种内涵;比较分析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空间的特点,指出传统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网络化、关联化的结构,与资本主义公共空间因劳动分工的阶层化形成的明晰空间关系位置与边界不同。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对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构造,需要更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公共空间 资本主义公共空间 转型与重构 绅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