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被引量:162
1
作者 程叶青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20,共8页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区域格局 商品粮基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18
2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88-1194,共7页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重心 驱动机制 区域效应 中国
原文传递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被引量:108
3
作者 仇焕广 雷馨圆 +1 位作者 冷淦潇 刘明月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7,共16页
粮食安全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辨析新时期粮食安全的保障逻辑对把握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选择合理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政策目标... 粮食安全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辨析新时期粮食安全的保障逻辑对把握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选择合理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政策目标和保障路径的演进历程,认为新时期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协调考虑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能力安全等多元目标。由于不同目标间并非总具有一致性,从理论上辨析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数量安全与能力安全、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五对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寻求最优粮食安全保障手段。从理论上看,粮食安全是保障食物安全的基础,食物安全是居民消费升级对粮食安全的必然拓展;能力安全是实现长期数量安全的关键,也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内涵;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也是中国未来消费转变的必然趋势;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在短期内存在权衡与取舍,而从长期看生态资源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居民营养需求,但较高的粮食损失和浪费率、不合理的居民饮食结构等因素导致中国粮食进口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食物安全 能力安全 营养安全 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108
4
作者 张洪程 张军 +7 位作者 龚金龙 常勇 李敏 高辉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6-704,共19页
【目的】旨在阐明"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并从栽培角度系统研究其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方法】2010—2011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扬州、兴化、东海),以当地代表性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徐稻3号、连粳7号、徐优... 【目的】旨在阐明"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并从栽培角度系统研究其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方法】2010—2011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扬州、兴化、东海),以当地代表性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徐稻3号、连粳7号、徐优733等)和籼稻品种(两优培九、Ⅱ优084、新两优6380、扬两优6号等)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籼粳稻的生育安全性、产量、品质、温光资源利用、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和倒伏性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机插和摆栽两种轻简栽培条件下,粳稻生育安全性优于籼稻,后期耐低温,灌浆持续时间长。两年粳稻的平均产量,扬州分别为10.90和10.87 t.hm-2,兴化分别为10.93和10.65 t.hm-2,东海分别为10.49和10.41 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粳稻群体颖花量与籼稻相当或略少于籼稻,但籽粒的充实性状优于籼稻,这也是粳稻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粳稻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籼稻,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稍逊于籼稻。"籼改粳"生产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粳稻全生育期较籼稻明显延长,灌浆后期粳稻更能适应温凉天气,增加水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使得粳稻能够安全成熟;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能够增加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同时,粳稻后期能够适应低温天气而不早衰,维持强壮根系和较高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保证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结论】在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条件下,粳稻更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生育后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不仅能够安全成熟,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综合生产力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改粳 产量 品质 生育安全性 生理生态特征
下载PDF
环境规制、农业绿色生产率与粮食安全 被引量:94
5
作者 展进涛 徐钰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内容,衡量农业绿色生产率有利于判断当前的发展位点,且合理的农业环境规制是促进绿色生产效率提升和解决粮食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引入碳排放交易和排污费征收标准,在将考虑了环境成本的... 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内容,衡量农业绿色生产率有利于判断当前的发展位点,且合理的农业环境规制是促进绿色生产效率提升和解决粮食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引入碳排放交易和排污费征收标准,在将考虑了环境成本的农业绿色GDP作为产出运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核算中国2000—2015年省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采用GMM方法检验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并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具体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环境规制因素对两者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间全国平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 10%,呈现明显的时序波动性以及地区之间的梯度性特征;②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安全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③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而过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反过来会抑制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增长;④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安全均产生正向影响,激励性碳排放交易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安全分别产生了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自愿性环保投资规制仅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因此,精心设计环境监管工具,改善环境规制政策的适度性和适用性,建立强化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实施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排污交易机制,大力整合不同类型环境法规从而构建均衡的"环境规制组合"体系,是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和保障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生产率 粮食安全 环境规制 因果关系 联立方程模型
下载PDF
虚拟水贸易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应用 被引量:82
6
作者 马静 汪党献 +1 位作者 A. Y. Hoekstra 夏海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借助虚拟水的概念,分析以粮食为载体的虚拟水国际、区际流量关系,以勾勒我国虚拟水贸易的基本格局。通过对未来我国在不同粮食发展战略下的粮食供需情况,确定我国粮食进口基本规模,对未来我国虚拟水贸易格局进行展望。分析结果表明... 借助虚拟水的概念,分析以粮食为载体的虚拟水国际、区际流量关系,以勾勒我国虚拟水贸易的基本格局。通过对未来我国在不同粮食发展战略下的粮食供需情况,确定我国粮食进口基本规模,对未来我国虚拟水贸易格局进行展望。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我国北方通过粮食贸易向南方地区输出的虚拟水量达到184亿m^3。我国北方地区以有限的水资源在支持其他区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30年中国将面临新增粮食需求1.4亿~2.0亿t的巨大压力,在保持较高自给水平的前提下,我国虚拟水贸易的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外流域调水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和造福中国人民的重大举措。虚拟水战略可作为跨流域调水的补充,在保障缺水地区水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粮食安全 区域 贸易
下载PDF
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4
7
作者 李茂松 李章成 +4 位作者 王道龙 杨修 钟秀丽 李正 李育慧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60,共6页
根据我国近50年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和促进粮食产量的因素(耕地资源、化肥施入量、农机动力、农用水资源、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 根据我国近50年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和促进粮食产量的因素(耕地资源、化肥施入量、农机动力、农用水资源、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不仅需要有外部资源及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进行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自然灾害 粮食安全 相关性
下载PDF
供给侧生产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1
8
作者 杜志雄 韩磊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4,共13页
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粮食供给侧生产端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在质量效益和专业化水平不断... 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粮食供给侧生产端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在质量效益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风险的防范面临挑战;粮食生产成本的攀升和比较收益的下降,使农业支持家庭生计的功能不断弱化,导致农户种粮意愿普遍降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引致种植结构调整,使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政策成本上升。粮食生产主体结构与行为、生产成本与比较收益、供需匹配关系等生产端的重要变化,对粮食供给能力进而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此,需要优化粮食安全目标,合理协调“保产量”与“优结构”的关系;完善价格激励机制,以需求升级为导向优化生产结构;优化收储调控机制,增强粮食安全风险应对能力;多举措提高农户种粮和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的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端 生产主体 成本收益 供需匹配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被引量:81
9
作者 刘彦随 翟荣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6,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区域上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粮食产销格局已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利用相关统计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区域上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粮食产销格局已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利用相关统计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基于区域粮食产量差异和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验证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总体特征。在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略有增加的背景下,部分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粮食生产呈现快速下降态势。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在发掘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保障和稳定基地化的农业生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区域格局 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供给侧进口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6
10
作者 杜志雄 高鸣 韩磊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0,共16页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近二十年来,粮食进口规模持续增长,粮食进口结构不断优化,极大地缓解了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有效满足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消费需求,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得更平。同时,粮食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进程加速,其...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近二十年来,粮食进口规模持续增长,粮食进口结构不断优化,极大地缓解了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有效满足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消费需求,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得更平。同时,粮食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进程加速,其在重心上不断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转移,中国规避粮食进口渠道单一带来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粮食进口的主动权得到强化,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得更稳。虽然粮食进口价格的波动有所减弱,为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国内外粮价倒挂曾一度加剧,凸显了国产粮食的市场竞争劣势。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检验与夯实了中国在国际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利用国外粮食资源与市场的能力,也暴露出中国长期以来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所可能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对此,应借国际粮食贸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经历大调整之"时机",注重实现国内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继续将粮食进口渠道的重心从传统的欧美布局转向"一带一路"区域,用农产品金融工具强化价格风险管理,并以"食物安全"的观念丰富和完善粮食安全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进口 进口渠道 粮食价格 新冠肺炎疫情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 被引量:74
11
作者 邹健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66-1377,共12页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增长速率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同时这种提升态势将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推移;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特性,使得在经济较发达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已逐步由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转向了耕地面积的保护,由此导致耕地资源的数量成为了左右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这也为当今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和战略提供了现实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土地集约利用 粮耕弹性系数 粮食生产 安全格局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自给率研究——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分析 被引量:73
12
作者 杨明智 裴源生 李旭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1-889,共9页
由于统计口径与计算方法的不同,粮食自给率的计算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得出的中国粮食安全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从而引起国内各界的广泛争议。为了准确分析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情势,避免误判对相关决策造成误导,有必要对粮食的统计口径和自给... 由于统计口径与计算方法的不同,粮食自给率的计算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得出的中国粮食安全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从而引起国内各界的广泛争议。为了准确分析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情势,避免误判对相关决策造成误导,有必要对粮食的统计口径和自给率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用三种粮食自给率计算方法—定额统计法、流向统计法和消费统计法,测算中国2000-2016年的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定额统计法计算结果容易造成失真,流向统计法与消费统计法计算结果较为准确;(2)谷物和口粮自给率更能反映中国实际的粮食供需情况;(3)中国谷物自给率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高于100%。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会造成耕地被侵占、粮食需求激增等严重问题,口粮生产仍然不能放松,建议未来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小麦、稻米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给率 粮食需求 粮食消费 粮食库存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增产加剧污染?——基于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67
13
作者 罗斯炫 何可 张俊飚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31,共24页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政策为切入点,将2004年全国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发现:①基础回归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显著...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政策为切入点,将2004年全国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发现:①基础回归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尤其针对氮污染排放量;②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述削减效应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即通过发挥粮食作物生产的规模效应以降低化肥污染排放量;③异质性分析表明,促进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有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效应,进而实现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据此,本文研究为粮食主产区内不存在增产加剧污染的可能性提供了经验性证据,也为在粮食安全的目标下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粮食主产区 粮食安全 化肥面源污染
原文传递
以食物系统保证食物(含粮食)安全——实行草地农业,全面发展食物系统生产潜力 被引量:66
14
作者 任继周 南志标 林慧龙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1-10,共10页
食物、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由此构成的营养级组成“食物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系统既是能的载体也是能的流程,它将能异化为社会产品———食物。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决定性地作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对食物=粮食=... 食物、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由此构成的营养级组成“食物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系统既是能的载体也是能的流程,它将能异化为社会产品———食物。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决定性地作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对食物=粮食=谷物的传统概念,形成畸形的食物结构。畸形的食物结构又导致畸形的农业结构,两者互为因果,酿成我国农业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其性质属悖离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系统相悖”,非枝节措施所能解决。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离开食物系统的全面开发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全面改造。草地农业系统是食物生产与生态建设兼顾的生态农业系统。它的4个生产层,即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全面开发建设,适应我国人民食物成分中动物性食物的成倍增长,谷物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并从多方面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草地农业,预期可以新增土地资源0.79亿hm2农田当量,可满足我国食物中长期规划7亿t食物当量的目标,其中2亿t口粮和5亿t非口粮。农民增收为目前的1.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粮食 食物安全 草地农业 系统耦合
下载PDF
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效应——基于粮食主产区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6
15
作者 徐斌 孙蓉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111,共15页
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背景,通过文献梳理出我国未来仍需维持较高的粮食生产能力以保证"口粮安全"。农业保险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维持收入稳定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本文通过建... 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背景,通过文献梳理出我国未来仍需维持较高的粮食生产能力以保证"口粮安全"。农业保险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维持收入稳定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本文通过建构两组模型、四个方程,比较分析农业保险引致的耕地面积和农资投入各自变化对农业收入及其占比的影响效应;基于全国八大粮食主产区的微观调查数据,验证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实际作用效果;并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区域差异进行甄别。研究显示,现阶段农业保险促进了农户农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其种粮积极性的提升并不理想,收入结构不同的地区农业保险的效果亦存在差异。结合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农业现代化趋势,尝试提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保险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保险 农户行为 模糊聚类分析法
原文传递
大食物观下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研究 被引量:62
16
作者 刘长全 韩磊 +2 位作者 李婷婷 王术坤 罗千峰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57,共25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分析了粮饲结构调整对破解农业结构矛盾、保障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的作用,提出了大食物观视角下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表明:在“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情况下,对... 本文研究了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分析了粮饲结构调整对破解农业结构矛盾、保障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的作用,提出了大食物观视角下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表明:在“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情况下,对口粮自给率标准与形势的认识误区导致了粮饲结构错配问题的深化和累积;饲料粮生产面临资源潜力开发水平低与空间错配问题,包括“高潜低用,低潜超用”问题和更突出的实际优势品种与潜在优势品种偏离问题;饲料粮的科技投入与科技支撑更加不足;饲料粮的对外依赖面临更大脆弱性,体现为进口对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和对少数来源地的依赖度更高。模拟分析显示,在不影响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粮饲结构调整能够降低食物供给总体对外依赖度,提高饲料粮自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饲料粮 供给安全 自给率 结构错配
原文传递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的空间配置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 被引量:59
17
作者 杨庆媛 毕国华 +2 位作者 陈展图 曾黎 杨人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50-2266,共17页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不仅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特点出发,围绕休耕的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休耕地空...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不仅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特点出发,围绕休耕的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休耕地空间配置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休耕试点县——贵州省晴隆县为例,综合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灰色预测模型GM(1, 1)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休耕地初判、休耕地修正、休耕地优选三个步骤实现休耕地的分区布局,据此探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空间配置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方法。结果表明:(1)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甚至极度脆弱,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2)以粮食安全约束下的耕地保有量作为休耕规模的约束条件,依据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由大到小进行筛选,得出晴隆县2015-2020年可休耕耕地规模共计13540.0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18%。(3)根据休耕规模、耕地质量、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晴隆县休耕地可按"三级五类"进行分区布局,具体布局休耕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及休耕组织方式。(4)休耕地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对象"和"规模"双重约束下的休耕地块优选问题,在此过程中,休耕对象诊断是基础,规模预测是约束,休耕项目布局是最终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 生态脆弱性 粮食安全 空间配置 喀斯特地区 晴隆县
原文传递
谁来养活中国:耕地压力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及解释 被引量:58
18
作者 罗翔 曾菊新 +1 位作者 朱媛媛 张路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16-2226,共11页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与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减少有关。近年来,中外粮食价格"倒挂"引致的粮食进口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粮食安全危机的担忧。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人能否养活自...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与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减少有关。近年来,中外粮食价格"倒挂"引致的粮食进口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粮食安全危机的担忧。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人能否养活自己?借用广泛使用的耕地压力指数,并对其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从人均耕地压力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耕地资源的变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显示:修正耕地压力指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显著为负。不仅如此,这种影响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比非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同时,通过对修正耕地压力指数的时空演变趋势考察后发现,2000-201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的修正耕地压力指数始终处于安全压力区并呈下降趋势,表明现阶段耕地资源的减少并没有显著地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从长期看,城镇化与保障粮食安全不仅目标是兼容的,如果农地政策调整得当,中国人不但能够养活自己,还能够为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做贡献。为此主要建议:耕地保护要以发挥耕地生产力比较优势为原则;农地政策的调整以农业规模化经营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耕地压力指数 粮食产量 城镇化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检讨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 被引量:43
19
作者 谭术魁 彭补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1-374,378,共5页
粮食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也不例外。在基本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思想支配下,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国内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借其基本解决了10多亿国民的吃饭问题。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新增耕地... 粮食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也不例外。在基本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思想支配下,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国内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借其基本解决了10多亿国民的吃饭问题。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新增耕地数量多、耕地质量下降严重,耕地面积的保有倍受关注、耕地集约利用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崇尚粮食区域自给、主产区优势未能发挥。在当前,积极借助粮食国际贸易巩固我国粮食安全成为必然,因而据此调整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思路迫在眉睫,具体就是,适当压缩劣质耕地,切实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安排耕地用途,进一步借助科学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开发利用 耕地质量 耕地面积 耕地集约利用 耕地资源 粮食主产区 比较优势 耕地用途 科学技术 粮食生产成本 耕地产出能力
下载PDF
以耕地资源三个安全构筑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被引量:51
20
作者 孔祥斌 陈文广 温良友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粮食生产之根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政府提出要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要求。在系统...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粮食生产之根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政府提出要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要求。在系统梳理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过程及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当前耕地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粮食霸权和极端气象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及进口造成的严峻挑战。基于此,依据国际粮食主权和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提出基于“粮食安全主权化、生态安全本地化和权益安全资产化”的耕地资源安全体系,为筑牢中国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气候变化 粮食霸权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权益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