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榜样背后的两个伦理学理论问题——论美德的统一性与连贯性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永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93-97,共5页
人们对道德榜样的质疑牵涉到两个伦理学理论问题,一个是美德的统一性,另一个是美德的连贯性。前者与道德主体拥有美德的数量相关,后者与道德主体美德的稳固程度相关。道德榜样不一定具有所有的美德,也不一定在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美德。... 人们对道德榜样的质疑牵涉到两个伦理学理论问题,一个是美德的统一性,另一个是美德的连贯性。前者与道德主体拥有美德的数量相关,后者与道德主体美德的稳固程度相关。道德榜样不一定具有所有的美德,也不一定在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美德。进行道德人格评价时既要谨慎又要宽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榜样 美德的统一性 美德的连贯性
下载PDF
论“道德捉迷藏悖论”的成因、后果和治理路径
2
作者 童谨 《武陵学刊》 2024年第5期18-26,共9页
有德之人通常不事张扬,国家和社会则致力找出有德之人并公开表彰,借此开展社会道德教育,这两种做法导致了“一方躲避、一方寻找”的“道德捉迷藏悖论”。该悖论的成因包括:个体德性的内敛性和社会表彰的外显性之间的矛盾、日常道德教育... 有德之人通常不事张扬,国家和社会则致力找出有德之人并公开表彰,借此开展社会道德教育,这两种做法导致了“一方躲避、一方寻找”的“道德捉迷藏悖论”。该悖论的成因包括:个体德性的内敛性和社会表彰的外显性之间的矛盾、日常道德教育忽略综合培育施惠和受惠的相关德性,以及传统伦理思想缺少建构“德福一致”社会支持系统。“道德捉迷藏悖论”既不利于完善“德福一致”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不利于持续发挥道德的社会调节作用。消解该悖论的途径包括观念转变、教育变革和制度改进。综合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力量,建立和完善促进“德福一致”的长效社会支持系统,将逐渐消解“道德捉迷藏悖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捉迷藏悖论 德福一致 社会道德实践闭环 社会支持系统
下载PDF
德福一致的问题实质、可能路径与理想形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志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7,共9页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精神幸福能否一致,而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物质幸福能否一致。行为的道德性质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由规律,幸福后果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然规律,自由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分离导致合德行为并不必然给行为者带来物质幸福。要建立德行与行为者物质幸福的可靠联系,需要以共同体主义超越自由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合社会性”打破“合自由性”与“合自然性”的康德式分离,使合德行为可以因为必然合乎社会规律而获得来自社会的物质幸福。严格避免“因善得祸”和“因恶得福”,才有可能遏止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全面实现“因善得福”和“因恶得祸”,更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福一致 道德冷漠 社会正义 共同体主义
原文传递
“德福一致”:政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础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2,共5页
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 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任何道德价值原则又都是奠定在一定的人学本体论之上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在于人学本体论。从现代人学本体论出发,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既应坚持对个体权利的道德辩护,实现"德福一致",又应坚持对整体的伦理关怀,实现"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其中"德福一致"是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是现代政治的最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在于制度的"德福一致"即制度道德。制度道德既在于制度制定又在于制度执行,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制度中的人。因此,探讨新时期关于制度和制度中人的建设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 德福一致 道德人格 制度道德
原文传递
儒家自然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德福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儒家天命及其德福一致信仰是以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特质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思想基础的。而以"天人相分"为哲学基础的自然理性主义(荀学)传统,深刻检讨、批判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儒家天命及其德福一致信仰是以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特质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思想基础的。而以"天人相分"为哲学基础的自然理性主义(荀学)传统,深刻检讨、批判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及天命神学,从而在哲学上瓦解了天命德福一致信仰的根基。天人相分观念下的德福思想,就其追究天人关系事实的客观性与知识理性而言,确有其进步的一面,但这种儒家自然理性主义的极端追求对天命德福一致信仰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漠视,也丧失了儒家更为本质的精神——人文关怀。这是儒家精英主义的一种典型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儒家 德福一致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下载PDF
德性是实现幸福最可靠的唯一保证——论荷斯特豪斯的德性幸福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艳 张光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737-741,共5页
荷斯特豪斯认为,德性是实现幸福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特性,德性有利于德性拥有者,但德性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而只是最可靠的唯一保证。荷斯特豪斯的德性幸福思想既延续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所一贯主张的德福一致思想,又为现实生活中的&qu... 荷斯特豪斯认为,德性是实现幸福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特性,德性有利于德性拥有者,但德性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而只是最可靠的唯一保证。荷斯特豪斯的德性幸福思想既延续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所一贯主张的德福一致思想,又为现实生活中的"无德有福"现象留下了存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幸福 德福一致
下载PDF
伦理思想体系框架下的扬雄德福观探微
7
作者 桑东辉 《唐都学刊》 2022年第5期67-72,共6页
在扬雄的思想体系中,伦理道德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及其主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是以太玄形式构建的宇宙本体论,还是“罔、直、蒙、酋、冥”的消息盈虚等辩证逻辑思维等,都是为其伦理思想服务的。德福观是扬雄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扬雄的思想体系中,伦理道德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及其主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是以太玄形式构建的宇宙本体论,还是“罔、直、蒙、酋、冥”的消息盈虚等辩证逻辑思维等,都是为其伦理思想服务的。德福观是扬雄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其伦理思想中一个相对完善且自成体系的子系统。扬雄德福观的本体论基础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及“三摹九据”分层下的“思福祸”三段论结构,其辩证义理则基于九度结构递嬗与阴阳昼夜变化相互结合作用下的祸福转化,其修身理念基于修德致福的德福一致论和善恶混的人性论而提出的强学力行、仁宅义路的君子修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想体系 扬雄 德福观 修身理念 德福一致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心性论发展的天命线索
8
作者 陈晨捷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50,共7页
心性论发源于原始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商初,而西周的天命观则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天命依据(此即"德命观")。周人的立国叙事中隐含着其天命观的两个重要分支:一为文、武受命,为"人为论"之渊薮;一为太王、王季受命,为&qu... 心性论发源于原始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商初,而西周的天命观则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天命依据(此即"德命观")。周人的立国叙事中隐含着其天命观的两个重要分支:一为文、武受命,为"人为论"之渊薮;一为太王、王季受命,为"天意论"之理论根源。两者均承认天命的道德性,信奉善恶报应,坚持德福一致;其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从善或作恶取决于人自身,而后者则认为心性的善恶由天而定。但自西周晚期起,"人为论"逐步沉寂,"天意论"日渐兴起。"天意论"的理论延伸是为"命定论",孔子的天命观可为其代表,不过,孔子"圣人"神话的破灭却促使儒家德命观向"时命观"转化,而儒家的道德哲学也因此摆脱了功利主义的藩篱,进而获得独立性与自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心性论 德福一致 天命
下载PDF
从“至善”到“圆善”——论牟宗三对康德之最高善的融摄与超越
9
作者 张少恩 杜磊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提出了"至善"论,其所论之最高善即德福一致。康德还进一步从人性论入手论述了善恶观、善与德福的关系等。康德之理论对牟宗三《圆善论》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灵感。牟宗三先生吸纳和融...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提出了"至善"论,其所论之最高善即德福一致。康德还进一步从人性论入手论述了善恶观、善与德福的关系等。康德之理论对牟宗三《圆善论》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灵感。牟宗三先生吸纳和融摄了康德"德福一致"的思想内核,在思想脉络上与康德的内在逻辑相一致,但是,牟宗三关于最高善的实现过程与康德的观点相差甚远。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建构借鉴的是基督教模式,其凭借"自由意志"、"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来确保"至善"体系的建立;而牟宗三则从"圆善"和"无限智心"出发对康德"至善"的实现路径给予批判,并最终展示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而超越于康德的"至善"进路。牟宗三以人皆可呈现之创生性的"无限智心"(仁心、道德本心)来消解康德的三大"设准";然后,牟先生会通中西,分判儒、释、道三教,最后归宗于儒;他以"道德本心"来挺立道德主体,重铸了德慧一致的圆善论体系。牟先生对康德"至善"思想作了消融及提升,构建了现代性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牟宗三 “至善” “圆善” 德福一致 “无限智心”
下载PDF
论道德回报与惩罚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及其路径
10
作者 张波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2-15,共4页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应对道德滑坡现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道德滑坡的原因不仅有市场经济的冲击,还有道德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缺乏完善的道德回报与惩罚机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应对道德滑坡现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道德滑坡的原因不仅有市场经济的冲击,还有道德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缺乏完善的道德回报与惩罚机制,善良的行为得不到奖励和保护,丑恶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不利于引导与激励人们的道德行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建立道德回报机制,建立起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机制,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现代道德机制是应对当代中国道德滑坡问题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回报 道德惩罚 福德一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