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图志》史学价值论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侯德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4-120,共7页
《新疆图志》是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官修通志 ,它全面总结和吸收了前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研究成果 ,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总结性成果和终结的标志 ,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编纂体例谨严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全面反映了清代新... 《新疆图志》是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官修通志 ,它全面总结和吸收了前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研究成果 ,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总结性成果和终结的标志 ,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编纂体例谨严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全面反映了清代新疆地区政治、经济和自然地理情况 ,同时在国家意识、边疆意识、民族观等方面亦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新疆图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图志》 编纂体例 史学思想 学术价值
下载PDF
明代学者论历史撰述中的“心术”与“公议” 被引量:4
2
作者 毛春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138,共7页
史家品德和史书公正性问题,为历代史家所重视。明代学者从对作史之难的探讨出发,不仅对史家"心术"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使之逐步成为史学批评的一个术语,同时,他们还认为史书有"明公议"的社会功用,而史家有"持公... 史家品德和史书公正性问题,为历代史家所重视。明代学者从对作史之难的探讨出发,不仅对史家"心术"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使之逐步成为史学批评的一个术语,同时,他们还认为史书有"明公议"的社会功用,而史家有"持公议"的社会责任。明代学者的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前人对史学的认识,同时亦引起后人对史学社会价值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学者 历史撰述 “心术” “公议”
下载PDF
《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舒习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99,共6页
《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一部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历史编纂方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成熟的编撰技巧,运用纪、传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大势与各族人物活跃于民族交融历史舞... 《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一部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历史编纂方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成熟的编撰技巧,运用纪、传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大势与各族人物活跃于民族交融历史舞台上的生动事迹。《契丹国志》还客观记录了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叶隆礼有过人的史识,在史著中大量记载了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历史"资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国志》 编纂特色 史学价值
下载PDF
民族文化认同与北朝史官制度的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志刚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3,共6页
鲜卑民族之于北朝史官制度的设立、推进和创造,对发挥史学的民族文化认同功能起了重大的作用。北魏在继承汉魏著作官制的同时,发展出完备严谨的国史编纂制度。北朝几代史家则提出了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史学思想。至北齐,史官制度与史家... 鲜卑民族之于北朝史官制度的设立、推进和创造,对发挥史学的民族文化认同功能起了重大的作用。北魏在继承汉魏著作官制的同时,发展出完备严谨的国史编纂制度。北朝几代史家则提出了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史学思想。至北齐,史官制度与史家主体二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催生了设馆修史这一新的机制,其对传统史学影响深远。这是北朝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认同所结出的硕果,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和日后的民族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官制度 史学思想 设馆修史 北朝史学 民族文化认同
下载PDF
论史学对阮籍文学创作的影响
5
作者 袁亚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1-89,共9页
史学对阮籍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大。阮籍在曹魏晚期参与编纂官修史书《魏书》,而编写《魏书》也成为他创作《咏怀》诗的契机。就诗歌内容而言,亲历魏晋政权更迭的经历形成了阮籍盛衰无常的历史观,在创作时他将这种历史观注入诗歌中,使其... 史学对阮籍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大。阮籍在曹魏晚期参与编纂官修史书《魏书》,而编写《魏书》也成为他创作《咏怀》诗的契机。就诗歌内容而言,亲历魏晋政权更迭的经历形成了阮籍盛衰无常的历史观,在创作时他将这种历史观注入诗歌中,使其《咏怀》诗充满了无常之感;由于史学素养深厚,阮籍常用史学家的时空观念来思考人生,从而使其诗歌充满了时空感;此外,阮籍还以诗论史,使其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史鉴意识。就诗歌形式而言,由于文史兼通,他在创作时有时会模糊史学与文学的界限,将史书的体例引入诗歌中,从而形成叙、论结合的创作模式;在阮籍之前,汉魏文人多用“语典”,极少采用“事典”,由于精通史籍,他在诗歌中开始大规模运用“事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修史经历 史鉴意识 援史入诗 事典
下载PDF
“兰普莱希特争论”初探 被引量:9
6
作者 柏悦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98,共13页
19世纪末,围绕着兰普莱希特著多卷本《德意志史》及其文化史观,德国史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结果不仅兰普莱希特本人身败名裂,他所倡导的史学革新也备受阻挠。兰普莱希特著作和理论的缺陷、他对兰克史学和政治的历史编纂的批判否定... 19世纪末,围绕着兰普莱希特著多卷本《德意志史》及其文化史观,德国史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结果不仅兰普莱希特本人身败名裂,他所倡导的史学革新也备受阻挠。兰普莱希特著作和理论的缺陷、他对兰克史学和政治的历史编纂的批判否定,是引发争论的最主要原因。而争论的"半途而废"和传统史学的重新巩固也与兰普莱希特的妥协让步有密切关系。兰普莱希特在争论中的明显失败,对于德国史学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教训十分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普莱希特 文化史编纂 史学争论
原文传递
未竟的志业:顾颉刚与中国通史编纂 被引量:7
7
作者 李长银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中国通史编纂是顾颉刚史学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受"新史学"思潮影响而主要致力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则因时局的变动而主要致力于通俗中国通史和中华民族通史的编纂;时过境迁,进... 中国通史编纂是顾颉刚史学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受"新史学"思潮影响而主要致力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则因时局的变动而主要致力于通俗中国通史和中华民族通史的编纂;时过境迁,进入20世纪50年代伊始,他则不得不因社会语境的变迁而放弃了中国通史编纂。因此,中国通史编纂只能被视为顾颉刚史学人生中一种未竟的志业。然而,这并不影响顾颉刚中国通史编纂在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史上的地位。大体而论,顾颉刚中国通史编纂的学术特征,基本吻合于梁启超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总体设想。进言之,顾颉刚不仅在观念层面继承了梁启超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总体设想,还在实践层面予以具体操作,因而其中国通史编纂是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中国通史编纂 “新史学” 中国现代学术史
原文传递
国史视角下体育大事记撰写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戴羽 吴颖冰 +4 位作者 刘青 崔莉 王宏江 陈沫 何文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48,共4页
体育大事记是记录体育史的重要体裁。文章结合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2019)》的子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大事记(1949-2019)》的编写实践对体育大事记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体育大事记的优势在于以大... 体育大事记是记录体育史的重要体裁。文章结合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2019)》的子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大事记(1949-2019)》的编写实践对体育大事记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体育大事记的优势在于以大事件为纲,以时间为序,还原体育发生、发展的原始景象与历史脉络,全方位展示体育历程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体育大事记"事条"选择应坚持大事、要事、特事、新事的收录标准,"常事不书,非常则书"。大事记撰写原则应符合"要素"的完整性、"一事一条"的独立性、整体协调有序、文字精练等要求,其撰写体例以编年为主,辅以纪事本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事记 编写原则与方法 史学理论 体育史
下载PDF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化史编写状况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柏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8-165,共8页
19世纪中叶以来德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实证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史学界则出现了文化史编写热潮。文化史固然补充了传统政治史研究的真空地带,国际史坛上文化史亦状态活跃,但德国文化史编写仍面临重重困境:除自身缺陷之外,还要面对政治史... 19世纪中叶以来德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实证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史学界则出现了文化史编写热潮。文化史固然补充了传统政治史研究的真空地带,国际史坛上文化史亦状态活跃,但德国文化史编写仍面临重重困境:除自身缺陷之外,还要面对政治史强有力的压制,需要突破德国"历史主义"主导下的学术氛围与政治环境的双重夹击。因此,德国文化史发展的"先天不足"为德国传统史学走向20世纪新史学转型的艰难之路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史学 文化史编写 史学转型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著编纂的求真原则
10
作者 刘太祥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01-104,共4页
中国传统史著编纂坚持求真的原则 ,用实事求是的态度 ,采取科学的方法 ,广泛地搜集史料 ,精审地考证和选择史料 ,保证史料的客观性 ;秉笔直书 ,评价公允 ,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 ,客观地探讨历史发展规律 ,体现出先进的思想 ;保存了大量的... 中国传统史著编纂坚持求真的原则 ,用实事求是的态度 ,采取科学的方法 ,广泛地搜集史料 ,精审地考证和选择史料 ,保证史料的客观性 ;秉笔直书 ,评价公允 ,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 ,客观地探讨历史发展规律 ,体现出先进的思想 ;保存了大量的科学内容 ,为人们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达到了史学经世致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著 求真原则 历史编纂学 中国史学史
下载PDF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唐修正史探析
11
作者 张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8-155,共8页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从八部正史成书的时间与撰修的过程来看,唐初正史编纂的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在运用纪传体撰写断代史已成为修史范式的背景下,唐初当权者对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成就与地位,采取包容与肯定的态度,从而使唐初正史的编纂兼具断代与会通两种不同风格。在史书性质上,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可以分为官修正史和私修正史两大类型。从二十四史成书的历程来看,唐初正史的编纂处于私修向官修的范式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修正史 史学理论视野 二重性原则 内在演进逻辑 历史编纂风格 史书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