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美学三十年 |
高建平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9
|
|
2
|
尼采与启蒙二重性 |
孙周兴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5
|
|
3
|
疫情之下,机遇之上: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新思考 |
罗月红
刘国建
|
《高教学刊》
|
2021 |
11
|
|
4
|
“科玄论战”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新启示 |
连冬花
武杰
|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5
|
救亡语境下启蒙思潮的中国化话语论析——以抗战前夕新启蒙运动为中心 |
庞虎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6
|
影像中的民族身份建构与启蒙新变——以《云上太阳》为例 |
阮青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7
|
通俗化与伦理世界的重建——作为“新启蒙”故事的《小二黑结婚》 |
朱康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8
|
马克思的启蒙批判与当代中国的“新启蒙” |
郗戈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9
|
激进与保守之争:重评“五四” |
李永东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0
|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
陈萍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1
|
艺术“突围”与文化“暴动”——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和“五四”文化启蒙关系再梳理 |
邵向阳
杨荷泉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12
|
审核评估对高校自我评估的新启示 |
白菁
甄真
|
《教育教学论坛》
|
2020 |
2
|
|
13
|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
贺昌盛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4
|
两次启蒙,一个问题——论启蒙的误区及其超越 |
张川平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5
|
八十年代:“新启蒙”背景下的苦难叙事 |
毕光明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6
|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写作知识语境 |
曾令存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7
|
对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思考 |
陈志波
余海岗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1 |
1
|
|
18
|
关于文明与暴力的历史文化之思 |
旷新年
|
《学术前沿》
CSSCI
|
2017 |
1
|
|
19
|
毛泽东中国工业化思想的新启示 |
周普杰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