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美学三十年 被引量:19
1
作者 高建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7,共9页
过去30年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1978—1985年的"美学热";1986—1989年的学院化倾向和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1990—1995年美学被冷落以及这时出现的西方后学与新保守主义的合流;1996—2000年美学的复苏,以及... 过去30年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1978—1985年的"美学热";1986—1989年的学院化倾向和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1990—1995年美学被冷落以及这时出现的西方后学与新保守主义的合流;1996—2000年美学的复苏,以及对先锋派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关注,艺术走出自律思想的兴起;2001年以后的新世纪,主要是探讨在新的国际语境中发展中国美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启蒙 文化学热 美学重建
下载PDF
尼采与启蒙二重性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周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有着明显反启蒙立场的尼采为何又声称要唤回启蒙精神?尼采到底是启蒙的敌人还是新启蒙主义者?本文从尼采与卢梭、尼采与伏尔泰的复杂关系入手,解析尼采启蒙思想的悖论性,即政治上的反启蒙立场与哲学上的新启蒙主张之间的紧张状态,并认... 有着明显反启蒙立场的尼采为何又声称要唤回启蒙精神?尼采到底是启蒙的敌人还是新启蒙主义者?本文从尼采与卢梭、尼采与伏尔泰的复杂关系入手,解析尼采启蒙思想的悖论性,即政治上的反启蒙立场与哲学上的新启蒙主张之间的紧张状态,并认为这种悖论姿态的根源是蕴含在尼采哲学深处的二重性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哲学 卢梭和伏尔泰 二重性 新启蒙
下载PDF
疫情之下,机遇之上: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新思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月红 刘国建 《高教学刊》 2021年第11期42-45,共4页
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成为这个春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质性的解构和异质性的认同是线上教与学的新特点;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是这个春天线上教学有效... 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成为这个春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质性的解构和异质性的认同是线上教与学的新特点;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是这个春天线上教学有效性的体现;疫情防控条件下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课程思政 线上教学 新思考
下载PDF
“科玄论战”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新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连冬花 武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2,共4页
"科玄论战"使科学的至尊地位进一步增强,传统儒学的地位日趋衰落。今天从"权力的转移"视角对论战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探析,可以为当代提供一些新的启迪和警示:权力可以促进知识生产,但真正的知识不是靠权力生产... "科玄论战"使科学的至尊地位进一步增强,传统儒学的地位日趋衰落。今天从"权力的转移"视角对论战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探析,可以为当代提供一些新的启迪和警示:权力可以促进知识生产,但真正的知识不是靠权力生产出来的;社会权力特别是政治权力不宜渗透到知识生产过程;知识与权力相互蕴含但不等同,混淆两者关系不仅会带来学术、权力腐败,而且会影响社会主流话语权的宣传,严重时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知识 权力 新启示
原文传递
救亡语境下启蒙思潮的中国化话语论析——以抗战前夕新启蒙运动为中心 被引量:4
5
作者 庞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41,共8页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以文化救亡为使命,历经反复碰撞与考量,终于在以抗战前夕新启蒙运动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化思想体系。该体系以依据论———根基论———主体论———途径论———目标论为框架,并在领导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以文化救亡为使命,历经反复碰撞与考量,终于在以抗战前夕新启蒙运动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化思想体系。该体系以依据论———根基论———主体论———途径论———目标论为框架,并在领导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运行方案上作出了大胆探索,为中国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亡 抗日战争 中国化 新启蒙运动
下载PDF
影像中的民族身份建构与启蒙新变——以《云上太阳》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阮青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彰显"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如何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质,通过跨文化互动,自信地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是当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关键。《云上太阳》突破了以...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彰显"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如何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质,通过跨文化互动,自信地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是当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关键。《云上太阳》突破了以往少数民族电影"启蒙与拯救"的传统模式,运用原生态记录手法,完成了民族身份的自我建构与确认,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和诗意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全球化 民族身份建构 启蒙新变
原文传递
通俗化与伦理世界的重建——作为“新启蒙”故事的《小二黑结婚》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99,共7页
赵树理将其自1941年开始明确推动的文艺通俗化运动视作“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视作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实现“‘文化大众化’的‘新启蒙’”。这一启蒙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相对于“五四”启蒙诉诸人的觉醒而言,这一启... 赵树理将其自1941年开始明确推动的文艺通俗化运动视作“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视作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实现“‘文化大众化’的‘新启蒙’”。这一启蒙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相对于“五四”启蒙诉诸人的觉醒而言,这一启蒙在人的觉醒之上,诉诸大众的意识,诉诸大众作为大众的意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伦理世界。“文化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而且意味着,大众通过文化成为大众本身。《小二黑结婚》正是赵树理通俗化实践的产物,它是一个通俗故事,更是一个新启蒙故事。小二黑与小芹通过“相好”获得了人的自然的觉醒,通过结婚,在一个已瓦解了的旧乡村秩序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世界,这个新的伦理世界,其一端是自然,另外一端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通俗化 新启蒙 伦理世界
下载PDF
马克思的启蒙批判与当代中国的“新启蒙” 被引量:3
8
作者 郗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8,共8页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启蒙传统的基础上扬弃了启蒙的内在局限、超越了启蒙的传统视域。从思想发展史来看,马克思经历了从继承启蒙到超越启蒙的思想发展,并扬弃了启蒙的精神原则、政治规划与经济规划。马克思所理解的启蒙传统也呈现出三重面...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启蒙传统的基础上扬弃了启蒙的内在局限、超越了启蒙的传统视域。从思想发展史来看,马克思经历了从继承启蒙到超越启蒙的思想发展,并扬弃了启蒙的精神原则、政治规划与经济规划。马克思所理解的启蒙传统也呈现出三重面相:精神运动、意识形态与物化的经济制度。从问题意识来看,马克思开启了对启蒙主义的"内在批判",揭示了启蒙传统的历史局限性与内在矛盾:形而上学抽象性质;普遍性与特殊性、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分裂;资本主义物化形式。当代中国需要的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启蒙"。新启蒙的合理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启蒙应当是扬弃"西化教条"和"复古教条"的启蒙。在新启蒙中,尤其要处理好"个体启蒙"与"公共启蒙"、"市场启蒙"与"社会启蒙"的关系,规避"资本启蒙",推进"人民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启蒙批判 新启蒙 当代中国
原文传递
激进与保守之争:重评“五四”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永东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97,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以及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激进 保守 新启蒙主义 新保守主义
下载PDF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0-143,共4页
文革结束后,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被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新拾起。20世纪80年代初的启蒙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合谋的倾向,因此,一些学者倾向于把1984年后的启蒙主义称为新启蒙主义。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既有渴慕西方现代化的同质性诉求,... 文革结束后,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被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新拾起。20世纪80年代初的启蒙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合谋的倾向,因此,一些学者倾向于把1984年后的启蒙主义称为新启蒙主义。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既有渴慕西方现代化的同质性诉求,又有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潜在性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启蒙主义逐渐丧失批判和诊断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能力,走向了分化,但是启蒙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文化立场和话语方式,仍然具有存在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新启蒙主义 思潮 新时期 演进
下载PDF
艺术“突围”与文化“暴动”——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和“五四”文化启蒙关系再梳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向阳 杨荷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61-66,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对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西方思想的输入和宣扬,从思想文化层面启蒙愚昧麻木落后的国民,但其理论宣传和创作实践的分离,却使得"五四"启蒙最终陷入了"启而尚蒙"的悲哀;20世纪8... "五四"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对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西方思想的输入和宣扬,从思想文化层面启蒙愚昧麻木落后的国民,但其理论宣传和创作实践的分离,却使得"五四"启蒙最终陷入了"启而尚蒙"的悲哀;20世纪80年代文学试图延续并完成"五四"没有完成的启蒙任务,但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却远离了现代启蒙精神,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的命运,并很快被20世纪90年代的物质主义所解构。然而,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传统人文精神的启蒙与滋养,因此,启蒙并没有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启蒙 20世纪80年代 文学思潮 新启蒙
下载PDF
审核评估对高校自我评估的新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菁 甄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13期82-83,共2页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我国继水平评估之后的一种新型评估模式,是在总结了前期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寻求到的更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途径。审核评估工作的推进,能促进高校进一步更新理念,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我国继水平评估之后的一种新型评估模式,是在总结了前期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寻求到的更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途径。审核评估工作的推进,能促进高校进一步更新理念,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高校自我评估产生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核评估 自我评估 新启示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昌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0,共6页
中西方关于"启蒙"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文语境中的"启蒙",其原初涵义为康德所说的"对于自身的反思",是一种"自身/自身"的对话结构;汉语语境中的"启蒙",沿袭儒家的"教化&... 中西方关于"启蒙"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文语境中的"启蒙",其原初涵义为康德所说的"对于自身的反思",是一种"自身/自身"的对话结构;汉语语境中的"启蒙",沿袭儒家的"教化"理路,由"圣人"向"不知者"传达其"所知",是一种"自身/他者"的对话结构。现代中国文学的启蒙运动表现为"逆向双轨"的模式,但却缺乏鲁迅那种"自审"式的觉醒。文学的新启蒙主义注重带有原创特征的"内发性"资源,呼唤真正具有精神追问的、有思想深度的、风格独特的、不可归类的"创造型"作家与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启蒙理念 新启蒙主义
下载PDF
两次启蒙,一个问题——论启蒙的误区及其超越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川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7,325-326,共12页
"我是谁?"是对人的本体追问,这一问题在中国近现代直至当代的历史溯源和梳理,涉及两次启蒙运动及其缺陷,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原则使"五四"启蒙运动由"立人"转向"立国",80年代的"新启蒙... "我是谁?"是对人的本体追问,这一问题在中国近现代直至当代的历史溯源和梳理,涉及两次启蒙运动及其缺陷,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原则使"五四"启蒙运动由"立人"转向"立国",80年代的"新启蒙"又在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意义上从"肯定人的主体性"到寻求身份认同,个人主体确立的任务一再延宕,从根本上违背了康德对启蒙的阐释。面对启蒙"轮回"的"教训"和"误区",个人主体的确立呈现更复杂的景观,知识分子群体尤其需要以其深广学识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助力实现全民启蒙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主体建构 新启蒙 知识分子 尊德性 道问学
下载PDF
八十年代:“新启蒙”背景下的苦难叙事 被引量:1
15
作者 毕光明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35,共8页
无论从叙事对象还是叙事主体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苦难叙事都带有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愫。这种人道主义属性,明显继承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也可以看到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精神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苦难叙事自然地具有启蒙主义精... 无论从叙事对象还是叙事主体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苦难叙事都带有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愫。这种人道主义属性,明显继承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也可以看到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精神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苦难叙事自然地具有启蒙主义精神。书写苦难,是对人遭受身体和精神痛苦的同情与悲悯,也是对社会正义的期待和认同,它的潜话语是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生存和幸福才是最高的准则。这样的苦难书写,反过来也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人的发现的启蒙思潮的澎湃向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新启蒙 反思文学 苦难叙事 启蒙主义精神
下载PDF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写作知识语境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令存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9,共11页
在作为知识谱系的"80年代"中,包括当代文学史在内的文学史编写是个能够以小见大的命题,它沉淀了新时期文学界有关"现代化"与艺术审美的想象。历史地看,在影响80年代乃至后来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因素中,首先值得关注的... 在作为知识谱系的"80年代"中,包括当代文学史在内的文学史编写是个能够以小见大的命题,它沉淀了新时期文学界有关"现代化"与艺术审美的想象。历史地看,在影响80年代乃至后来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因素中,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以"回归五四"为目标的思想哲学根基。其次,是多元共生的新文学话语场态,包括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理论视野中的"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版图重绘;夏志清等人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传扬;"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建构及文学研究"向内转"观点的提出;有关"纯文学"观念的构想,等等。此外,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当代文学史叙述模式的失效,也直接影响到80年代包括当代文学史在内的文学史写作。清理80年代文学史写作知识语境,是为了能够更客观地"回到历史情境中去"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文学史写作 新文学话语场态 当代文学史叙述模式
下载PDF
对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志波 余海岗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34-38,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民族救亡与自救的新思想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相比,它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理性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及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新理性主义;提出对文化采取辩证和理... 20世纪3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民族救亡与自救的新思想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相比,它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理性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及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新理性主义;提出对文化采取辩证和理性态度,以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文化综合为建构新文化的方针;提出以大众启蒙代替市民启蒙,通过新思想新文化的普及而达到民族的自觉和思想的解放。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倡导者的离弃,它的影响又是有限的,最终只能以夭折而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启蒙运动 理性 新文化
下载PDF
关于文明与暴力的历史文化之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旷新年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11期66-83,共18页
"新启蒙"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重要的话语装置。它在否定和"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同时,肯定和赞美西方殖民主义。西方现代文明被简单地称为"三百年文明",中国革命被诠释为"救亡压倒启蒙",于是"... "新启蒙"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重要的话语装置。它在否定和"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同时,肯定和赞美西方殖民主义。西方现代文明被简单地称为"三百年文明",中国革命被诠释为"救亡压倒启蒙",于是"做西方三百年殖民地"这一"新启蒙"的最高理想方案呼之欲出。"新历史小说"成为"新启蒙"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表达。"新历史小说"对现代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暴力进行简单和庸俗化的表现,却没有看到,一方面,中国现代暴力的根源在西方殖民主义;另一方面,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获得了独立的印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迫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本文通过司马迁、鲁迅、本雅明和法农等人的创作和理论论述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重新审视和批判暴力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殖民主义 新启蒙 新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下载PDF
毛泽东中国工业化思想的新启示
19
作者 周普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9,共3页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关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两步走"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关于试办托拉斯经济;关于工业化方针政策;注意警惕和防...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关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两步走"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关于试办托拉斯经济;关于工业化方针政策;注意警惕和防止"左"的错误干扰等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工业化 新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