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西方翻译文学中的中国镜像、意识形态及改写——以《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倩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1-153,155,共4页
莫言小说在国际文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翻译的成功,葛浩文作为莫言最重要的译者,虽然得到莫言的高度赞扬,但他不够忠实的归化、甚至自由增删、改写的译法并非全无非议。事实上,葛浩文代表西方读者的视角,阅读莫言小说时,难免带... 莫言小说在国际文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翻译的成功,葛浩文作为莫言最重要的译者,虽然得到莫言的高度赞扬,但他不够忠实的归化、甚至自由增删、改写的译法并非全无非议。事实上,葛浩文代表西方读者的视角,阅读莫言小说时,难免带着西方现代文化的优越感和对异质文化的焦虑感,构建以意识形态区分为核心的异质的中国镜像。从《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镜像"影响着小说英译从选本到翻译策略运用的全过程。外来文化的接受从来就是个依语境的重建过程,其复杂程度远不止忠实与否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镜像 意识形态《天堂蒜薹之歌》
下载PDF
西方视野下的莫言 被引量:6
2
作者 M.托马斯.英吉 胡淑成 张箭飞 《长江学术》 2014年第1期20-26,共7页
莫言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与审美原则,力图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寻找落脚点。葛浩文的译介增强了其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红高粱家族》的叙述具有史诗般的时间跨度,但却没遵循了时间的顺序,以呈现真实世界的连续性与复杂性,与进而颠覆... 莫言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与审美原则,力图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寻找落脚点。葛浩文的译介增强了其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红高粱家族》的叙述具有史诗般的时间跨度,但却没遵循了时间的顺序,以呈现真实世界的连续性与复杂性,与进而颠覆了历史即真实这一概念,削弱读者对叙述者的完全信任,让读者参与到将历史变为传说的过程中来。《天堂蒜薹之歌》既展现了莫言对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的深刻见解,同时对人性的贪婪与堕落进行了刻画,却不乏希望。《酒国》喜剧风格明显,大量运用了自我指涉与戏仿的反讽手法,是对鲁迅"救救孩子"寓言的复杂化。莫言通过对文学创作手法的不断创新,提升了中国与世界文学的审美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 酒国 寓言 叙述
下载PDF
叙事学视域内的《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阐释 被引量:5
3
作者 韩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7-91,共5页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叙事学有很强的释解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的叙事特色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都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承袭了原作聚焦主体的非线...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叙事学有很强的释解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的叙事特色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都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承袭了原作聚焦主体的非线性出场,部分选择了作品的多重话语叙述模式,"显化"处理了视角切换和叙述层次多样性问题。译者对原文叙事艺术的策略性处理在跨越不同文化叙事隔阂的同时再现了原作的叙事艺术,促进了小说在英语语境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葛浩文 叙事学 《天堂蒜薹之歌》
下载PDF
顺应论视阈下《天堂蒜薹之歌》的乡土话语建构研究
4
作者 李宝虎 李广伟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本研究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天堂蒜薹之歌》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乡土文学话语建构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文学话语的构建一方面要从语境入手,实现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以及篇... 本研究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天堂蒜薹之歌》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乡土文学话语建构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文学话语的构建一方面要从语境入手,实现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以及篇内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的顺应;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结构入手,实现四个方面的顺应:语言、语码、语体的顺应;话语构建成分的顺应;话语和语段类型的顺应;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本研究对乡土文学话语的构建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论 《天堂蒜薹之歌》 乡土文学 乡土话语
下载PDF
葛译《天堂蒜薹之歌》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滕梅 郑许红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3期65-73,共9页
本文以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为例,以其对外传播效果为依据,分析其对外传播主体模式,并探讨其对外传播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天堂蒜薹之歌》成功传播的原因有三:一是莫言日渐上涨的国际声望促使《天堂蒜薹之歌》... 本文以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为例,以其对外传播效果为依据,分析其对外传播主体模式,并探讨其对外传播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天堂蒜薹之歌》成功传播的原因有三:一是莫言日渐上涨的国际声望促使《天堂蒜薹之歌》得以再版,而其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作品在拉近与西方读者距离的同时,也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的好奇心,使其获得读者青睐。二是国际化的出版平台拓宽了其传播渠道,扩大了其受众范围。三是文化代理人葛浩文以读者为中心,归化翻译,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度,推动了其在国外的传播。然而此书的翻译过程中,删减、改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操控手法有时并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应优先推介名人名作,积极寻找合适的文化代理人,采用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模式,主动开拓国外权威传播渠道,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上世界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蒜薹之歌》 对外传播模式 文化代理人
下载PDF
《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侯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38-142,共5页
文化负载词是一国文化的承载,通过词汇将一国的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本研究依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五类,... 文化负载词是一国文化的承载,通过词汇将一国的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本研究依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五类,采用定性的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及译者达到的目的进行研究,发现译者主要采用直译、减译、增译、文化层面转换的翻译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目的是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度,使读者更加轻松地了解中国文化,清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阅读理解之障碍,传播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目的论 葛浩文 《天堂蒜薹之歌》
下载PDF
《天堂蒜薹之歌》拟声词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译本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尹钰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07-111,共5页
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中大量使用拟声词,不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原文语境,同时使小说具有音韵之美。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葛浩文在英译《天堂蒜薹之歌》时采用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并从宏观上把握葛浩文的翻... 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中大量使用拟声词,不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原文语境,同时使小说具有音韵之美。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葛浩文在英译《天堂蒜薹之歌》时采用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并从宏观上把握葛浩文的翻译观,以期为拟声词英译提供指导。葛浩文在英译拟声词时主要采用直译法,对于不易译、不可译以及表意含糊的拟声词,采用意译、增译、减译以及造词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尽可能使译文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蒜薹之歌》 莫言 葛浩文 拟声词 翻译
下载PDF
《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中诗学操纵的体现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佳 《莆田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4-68,共5页
以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从文学风格、措辞、句子及篇章等角度探讨诗学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体现。结果表明,葛浩文的译本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融入了译入语文化体系中的文学体裁、文体风格、美学... 以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从文学风格、措辞、句子及篇章等角度探讨诗学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体现。结果表明,葛浩文的译本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融入了译入语文化体系中的文学体裁、文体风格、美学价值等诗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操纵 天堂蒜薹之歌 英译
下载PDF
意识形态对《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的操纵体现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8-101,共4页
通过分析《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探讨意识形态中各因素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体现。尽管葛浩文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时坚持忠于原著的翻译原则,但由于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个人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原著的翻译必然出现一... 通过分析《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探讨意识形态中各因素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体现。尽管葛浩文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时坚持忠于原著的翻译原则,但由于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个人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原著的翻译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操纵 天堂蒜薹之歌
下载PDF
《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晓燕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彰显了译者主体性。译者葛浩文译自己喜欢的小说时,有意美化代表自由与正义的人物,根据英语思维对文章进行重组,巧妙译出原文含义;在重量与距离的翻译上,将便捷性与精确性置于首位,特意增译对比,突显表达效果。
关键词 《天堂蒜薹之歌》 葛浩文 译者主体性 人物塑造 增译对比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意识形态的操纵——以《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为例
11
作者 吴倩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0-83,共4页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中,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葛浩文所译的莫言作品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他的翻译却受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从《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的个案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意识形态对译者翻...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中,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葛浩文所译的莫言作品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他的翻译却受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从《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的个案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运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意识形态 操纵 《天堂蒜薹之歌》
下载PDF
译者与作者的共谋:政治、审美与《天堂蒜薹之歌》的改写
12
作者 崔艳秋 洪化清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8年第1期64-75,共12页
译者是原作忠实的仆人还是作者的创作伙伴?《天堂蒜薹之歌》英译版里的改写现象给我们颇多启示。在政治审美和文学审美视角下,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文学规约与意识形态,葛浩文在翻译时对莫言原作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删节、简写、扩写并淡化... 译者是原作忠实的仆人还是作者的创作伙伴?《天堂蒜薹之歌》英译版里的改写现象给我们颇多启示。在政治审美和文学审美视角下,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文学规约与意识形态,葛浩文在翻译时对莫言原作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删节、简写、扩写并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本文比较了该书1989年台湾洪范书店的版本与2009年大陆出版的版本,同时比照葛浩文的英译版,发现三者有微妙的差别与关联,这令我们反思译者在作品重构与域外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应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勇于担当作者的创作伙伴,从而使原作在异域葆有延续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蒜薹之歌》 改写 共谋 文学审美 译者主体性
原文传递
权力视野下的《天堂蒜薹之歌》
13
作者 杜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9-51,共3页
《天堂蒜薹之歌》叙写了"天堂县"蒜农们因为蒜薹滞销而冲击县政府这一政治性事件的前前后后。本文试图采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对"天堂县"中权力的运行,权力对个人的惩戒,以及民众对权力的反抗做出一定的归纳。从而得出... 《天堂蒜薹之歌》叙写了"天堂县"蒜农们因为蒜薹滞销而冲击县政府这一政治性事件的前前后后。本文试图采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对"天堂县"中权力的运行,权力对个人的惩戒,以及民众对权力的反抗做出一定的归纳。从而得出: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结论,并从中反思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蒜薹之歌 权力 话语 运行 惩戒 反抗
下载PDF
论莫言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解构与再构
14
作者 张文诺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9期22-27,共6页
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以个人化记忆的方式叙述了天堂县"官逼民反"的蒜薹事件,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另一种现实。这是建立在个人记忆基础之上的对于80年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个人化书写,它颠覆了我们... 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以个人化记忆的方式叙述了天堂县"官逼民反"的蒜薹事件,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另一种现实。这是建立在个人记忆基础之上的对于80年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个人化书写,它颠覆了我们对于80年代中国农村的符号化记忆,这是莫言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解构与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记忆 解构 再构 天堂蒜薹之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