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冷战思维,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地区新秩序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清才 戴慧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1期3-7,共5页
当前,东北亚地区正处于冷战后的秩序重构时期。冷战时期的苏美对抗格局结束了,地区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各国相互成为重要的经贸伙伴,但是,冷战思维和安全困境仍然存在,成为建立地区新秩序的重要障碍。超越冷战思维,确立平等信任、合作... 当前,东北亚地区正处于冷战后的秩序重构时期。冷战时期的苏美对抗格局结束了,地区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各国相互成为重要的经贸伙伴,但是,冷战思维和安全困境仍然存在,成为建立地区新秩序的重要障碍。超越冷战思维,确立平等信任、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化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政治互信,建立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东北亚地区和谐秩序将是各国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地缘政治 冷战思维 区域一体化 和谐秩序 合作机制
下载PDF
论冷战结束的亚洲模式和欧洲模式 被引量:7
2
作者 钮维敢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3-40,共8页
冷战结束可以划分为欧洲模式和亚洲模式。冷战在欧洲结束具有相对彻底性,在亚洲结束则具有非彻底性。这是冷战在亚洲和欧洲结束的具体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造成的。冷战机制在欧洲和亚洲的存在和结束状况是冷战结束两种模式的基本根源... 冷战结束可以划分为欧洲模式和亚洲模式。冷战在欧洲结束具有相对彻底性,在亚洲结束则具有非彻底性。这是冷战在亚洲和欧洲结束的具体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造成的。冷战机制在欧洲和亚洲的存在和结束状况是冷战结束两种模式的基本根源。冷战结束的两种模式划分有利于人们对国际关系中冷战现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冷战结束 雅尔塔体制 旧金山体制
下载PDF
美苏意识形态分歧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嘉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09,共8页
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前,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将自己视为自由、民主、公正、和平的化身,希望美国经验和传统可以成为国际政治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前,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将自己视为自由、民主、公正、和平的化身,希望美国经验和传统可以成为国际政治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苏联确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以一国革命为基础推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二战结束以后,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愈演愈烈,双方均想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本国的理论和制度,进而为第三世界国家描绘一幅美好蓝图。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20世纪50—70年代经典现代化理论在西方知识界逐渐形成,作为同苏联进行意识形态对抗的理论武器。经典现代化理论具有历史观念和意识形态双重特质,同时它也是二战以后美国建构全球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现代化理论 美苏冷战 意识形态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沈志华教授访谈 被引量:3
4
作者 沈志华 张昕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3-24,共22页
战时后期和战后初期,美国内部的右倾变化主要是美国政治的自然走向,但苏联的一些做法加速了这个过程。苏联的外交言行不仅没有阻止美国国内对其不利的势头,反而刺激了美国右翼兴起。苏联拒绝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拒绝加入世界经济体系,... 战时后期和战后初期,美国内部的右倾变化主要是美国政治的自然走向,但苏联的一些做法加速了这个过程。苏联的外交言行不仅没有阻止美国国内对其不利的势头,反而刺激了美国右翼兴起。苏联拒绝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拒绝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给整个战后国际秩序造成缺憾。冷战起源不只是安全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安全问题,但恰恰是安全问题使得美苏走到了一起,并在一个体系内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经济问题其实是冷战起源最根本的问题,经济上不能走在一起,为冷战奠定了基础。1947年底,苏联先提出了两个阵营,这是政治上的主张;1952年又提出两个平行市场,这就是经济上的设计。苏联在政治和经济政策方面形成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而对立的基础是经济的切割。切割导致苏联后来错失战后发展机会。纵观苏联历史,苏联先后错失了三次改革的机会,为苏联解体埋下了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苏冷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 冷战起源 苏联解体
原文传递
试论日本“战后体制”的构造(1945~1952)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海燕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81,共8页
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 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战后体制"纳入战后美国的"主权"体制之中;另一方面,为阻遏共产主义发展,美国鼓励日本重整军备,使日本"战后体制"成为其冷战体制的重要构件。日本出于维护"国体"、恢复国内经济、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回归国际社会、逃避战争责任等考虑,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了"战后体制"的构建。日本"战后体制"保障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冷战功能则造成了亚洲的分裂,并阻碍着日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亚洲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战后体制 日美安保体制 美国“主权”体制 冷战体制
原文传递
历史的钟摆--苏联解体30年以来的国际政治变迁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华胜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CSSCI 2021年第6期1-15,152,共16页
今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30年前的苏联解体改变了历史,使国际政治发生颠覆性变化,世界走向全新的方向。有观点断言历史已经终结,似乎已为这场历史巨变的结局画上句号。但30年后的今天所展现的景象却完全不同。历史的发展出乎意料,一系列... 今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30年前的苏联解体改变了历史,使国际政治发生颠覆性变化,世界走向全新的方向。有观点断言历史已经终结,似乎已为这场历史巨变的结局画上句号。但30年后的今天所展现的景象却完全不同。历史的发展出乎意料,一系列因苏联解体而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变化都发生转向乃至逆转。本文指出其中的五个方面,即冷战回潮、两极结构再现、新东西方体系重构、自由主义衰落以及大欧洲理想破灭,并对这五大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冷战 两极 东西方体系 自由主义 大欧洲
原文传递
论当代国际体系的冷战遗留属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谈东晨 钮维敢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121,共33页
当代国际体系存在的冷战遗留属性潜藏着全球安全风险。冷战后的大国博弈并非两种体系间对抗的“新冷战”,而是美苏冷战遗留的一类关系模式的延续和变形。在当代国际体系演进中,受冷战思维驱动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逻辑谋求单极格局与霸... 当代国际体系存在的冷战遗留属性潜藏着全球安全风险。冷战后的大国博弈并非两种体系间对抗的“新冷战”,而是美苏冷战遗留的一类关系模式的延续和变形。在当代国际体系演进中,受冷战思维驱动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逻辑谋求单极格局与霸权秩序,对多极化力量和中间游移力量沿用遏制战略,制造了一系列与诸多冷战遗留问题相交织的新矛盾。作者以2022年俄乌冲突为线索评估国际体系层次的安全风险,可以预见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体系霸权正在衰落,局部智能化战争、网络战和核失衡推动国际体系回归硬实力竞争逻辑,西方文化霸权使得冷战思维在国际社会认知域中加速扩散。随着国际体系的安全风险加剧,中国大战略的安全环境出现新变量,战略应对的重点在于提升内外政策抗风险能力以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反对体系割裂以构建和平发展的外交关系、平衡战略进取与定力以积极引导与维护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遗留问题 国际体系 俄乌冲突 国际安全 风险 中国战略应对
原文传递
超越地缘?全球卫星网络的创造与失败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维佳 张涵抒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3-20,共18页
本研究聚焦冷战时代的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史料梳理对比美苏两国在冷战高峰期不同的卫星通信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追溯美国所积极倡导“国际共治”的全球卫星网络从创制到失败的历史,勾勒出西方主导下“超越地缘”的独特全球传播... 本研究聚焦冷战时代的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史料梳理对比美苏两国在冷战高峰期不同的卫星通信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追溯美国所积极倡导“国际共治”的全球卫星网络从创制到失败的历史,勾勒出西方主导下“超越地缘”的独特全球传播网络构想,并探寻这种理想化愿景背后资本逐利与帝国霸权的实质,指出对新空间体系的开发与颠覆性创新是如何与单一系统的垄断和封闭性霸权相伴而生的,试为洞悉今日全球赛博空间的争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 全球卫星网络 冷战 地缘政治 单一系统
下载PDF
1960—1990年韩国地缘环境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开萍 韩增林 彭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495-505,共11页
在地缘环境系统的框架之下,以韩国为研究对象,构建韩国地缘环境研究框架.以韩国的现代史、外交史、经济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选取1960—1990年,从全球、区域的空间尺度,将影响韩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串联,... 在地缘环境系统的框架之下,以韩国为研究对象,构建韩国地缘环境研究框架.以韩国的现代史、外交史、经济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选取1960—1990年,从全球、区域的空间尺度,将影响韩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串联,系统性地解读韩国对内外政策的变化.从地缘环境演变的视角,剖析韩国地缘关系的特征、地缘结构形成的作用机制.为对传统国家的地缘环境做长时间动态的全面分析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别地缘环境 地缘环境系统 韩国 1960—1990年 冷战体系 建构作用机制
下载PDF
从“冷战”角度谈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建斌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0-64,共5页
体育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争论,无论是倡导"体育为政治服务"还是"体育政治互动"论者都承认两者间的必然关系。在"冷战"时代,体育政治化是贯穿两者关系的历史主线,该时期体育全方位服务于政... 体育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争论,无论是倡导"体育为政治服务"还是"体育政治互动"论者都承认两者间的必然关系。在"冷战"时代,体育政治化是贯穿两者关系的历史主线,该时期体育全方位服务于政治,体育具有政治象征性,甚至完全融入政治,当然也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关系的改善。我国应总结好这些经验教训,做到克服"冷战"时各国举国体制的弊端,处理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促进体育和政治双向互动,并且使体育交流更好地成为外交手段,从而发展好我国的体育事业,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举国体制 体育政治化 奥运会
下载PDF
冷战体制下日本国家软实力的展开及其问题——战后日本的亚洲经援外交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京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17,共16页
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保同盟为基础形成的日本战后外交,由于缺乏独立的军事政治硬实力和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支撑,不得不走一条经济中心主义的外交路线。这种"经援外交"以由远及近的方式先后实践于东南亚、东亚和东北亚,... 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保同盟为基础形成的日本战后外交,由于缺乏独立的军事政治硬实力和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支撑,不得不走一条经济中心主义的外交路线。这种"经援外交"以由远及近的方式先后实践于东南亚、东亚和东北亚,构成了战后日本外交的亮点。然而,《旧金山和约》之单方面媾和的性质隐蔽了殖民侵略的罪恶历史,并使亚洲的"战后处理"推延到冷战之后。日本亦在推行亚洲外交过程中,有意避开了"历史"问题,这成为阻碍其深入展开的要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经援外交"也暴露出缺乏文化理念和普世价值而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力量的不足。文章将在冷战体制大背景下,阐述战后日本的亚洲外交历程,并检讨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等的辨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体制 日本“经援外交” 国家软实力
下载PDF
模拟世界共同体:“地球飞船”与冷战中期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实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蕾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70,共15页
国际理解教育在过去半个世纪虽蓬勃发展却并未实现其减少摩擦和偏见的期望。为考察这一矛盾得以发生的条件,以历史认识论来分析“国际理解”和“全球胜任力”是如何被历史性地操演为普适的教育目标的。通过梳理冷战中期地球飞船运动在... 国际理解教育在过去半个世纪虽蓬勃发展却并未实现其减少摩擦和偏见的期望。为考察这一矛盾得以发生的条件,以历史认识论来分析“国际理解”和“全球胜任力”是如何被历史性地操演为普适的教育目标的。通过梳理冷战中期地球飞船运动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地球飞船”拟像在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发现培养学生国际理解所基于的世界系统理论和模拟原则不仅让学生将真实世界的问题戏剧化和抽象化,并且将本欲去除的民族中心主义重构成了整体—局部、世界—地方、自我—他者之间的等级关系。教育研究者应转向批判性的角度来审视全球胜任力框架,为教育教学走向一种更开放、更负责任的世界理解和世界参与开辟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冷战 模拟 世界系统 地球飞船
下载PDF
文学理论的国际政治学:作为学说和作为学科的西方文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精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88,共13页
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的《文学理论》(1949年)刊行,标志着欧洲文学批评经由美国迅速转换为文学理论,即英国注重字词句细读的新批评转化为注重语义结构分析的美国新批评,发现并激活俄苏形式主义遗产,继而出现符号学、结构... 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的《文学理论》(1949年)刊行,标志着欧洲文学批评经由美国迅速转换为文学理论,即英国注重字词句细读的新批评转化为注重语义结构分析的美国新批评,发现并激活俄苏形式主义遗产,继而出现符号学、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与这些在表述上显示出科学性的理论一道的是,法兰克福学派转化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在欧美方兴未艾,伴随女权主义运动而来的女性主义、性别研究以及持续充满活力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批评和文化研究等以深刻批评资本主义若干问题著称的理论。但它们皆产生并兴盛于冷战岁月:此时苏联完善并强化一整套共产主义学说,美国主导下的"西方"为应对苏联反映论文艺学威胁,使原本只是个人经验性"文学批评",转化为学科和课程体系的"文学理论"。由此,得益于冷战格局而兴盛起来的文学理论学科,就常常和不关乎冷战意识形态的具体文学理论冲突,有关文学批评的争议不断。但冷战以苏联及其反映论体系的失败而结束,西方文论也和"历史终结论"一样获得合法性。在后冷战时代,如何使这种饱受争议的理论合理扩展,成为近40年来西方文论界最为关心的话题,但"后理论"本身也充满着国际政治学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冷战 学院制度 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泰关系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的缘起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阳林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1年第5期52-57,共6页
1953年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成立曾被泰国强指为中国蓄意对泰国进行侵略的证据,由此引发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泰关系中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只不过是美国、泰国统治集团和台湾当局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和... 1953年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成立曾被泰国强指为中国蓄意对泰国进行侵略的证据,由此引发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泰关系中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只不过是美国、泰国统治集团和台湾当局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和政治需求共同制造的一个谣言。这一问题的产生,受到了体系与单元层面因素的双重影响,它既受制于两极国际体系,与20世纪50年代东亚冷战的国际格局基本吻合,也与中泰两国的国内政治等单元层面的因素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冷战国际政治和中泰两国国内政治相互结合的产物。傣—泰民族跨越国界的分布状况是这一问题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体系与单元层面上的各种政治利益和政治需求则是这一问题产生的深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民族 中泰关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 冷战体系 泰国国内政治 中国国内政治
下载PDF
论冷战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15
作者 于宁宁 《理论观察》 2006年第1期41-42,共2页
冷战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亚太地区挑战不断出现,日本对外战略面临新的选择。1995年起,日本开始外交努力,以赋予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新内涵。从此,日美安全保障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 日美关系 冷战 安全保障
下载PDF
战后美国举国冷战体制的建立与50年代思想学术界“共识”的形成
16
作者 曲升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0-476,共7页
战后50年代美国思想学术界“共识”的形成,与美国举国冷战体制的建立这一体制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其中,反共产主义的宣传和政策促进了自由-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一致的形成;军事、情报机构与科学和思想界的结合及“军事-工业-学术复合体”... 战后50年代美国思想学术界“共识”的形成,与美国举国冷战体制的建立这一体制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其中,反共产主义的宣传和政策促进了自由-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一致的形成;军事、情报机构与科学和思想界的结合及“军事-工业-学术复合体”的出现,则加深了知识和权力的高度共生关系。同时,这种“共识”也是思想学术界自觉选择与塑造的结果,这点可从战后美国史学界“反进步主义史学”潮流的兴起得到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体制 共识 反共 军事-工业-学术复合体 反进步主义史学
下载PDF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国际体系变迁的影响
17
作者 罗锋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0-65,共6页
战争往往是导致国际体系变迁的重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国际体系的本体要素、权力结构、制度构成、观念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东亚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战后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变对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 战争往往是导致国际体系变迁的重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国际体系的本体要素、权力结构、制度构成、观念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东亚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战后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变对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为二战重大历史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 东亚国际体系 本体要素 结构要素 冷战体系
下载PDF
约翰逊政府对德军事补偿谈判述论
18
作者 忻怿 曹国涛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6-53,共8页
驻德美军的长期固守是美国欧洲冷战战略之关键,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德围绕驻德美军开支分配矛盾升腾,肯尼迪政府开启美德军事补偿问题谈判,谋求减少驻军开支,舒缓国际收支困境。约翰逊政府萧规曹随,经过内部协调改变先前军事补偿策略,... 驻德美军的长期固守是美国欧洲冷战战略之关键,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德围绕驻德美军开支分配矛盾升腾,肯尼迪政府开启美德军事补偿问题谈判,谋求减少驻军开支,舒缓国际收支困境。约翰逊政府萧规曹随,经过内部协调改变先前军事补偿策略,联合英国一同对德谈判,督促西德扩大购买美英军品和公债,促使西德不将所持美元兑换成黄金,另通过“双重基地”模式部分削减驻德美军。约翰逊政府对德军事补偿谈判及相关协定暂时舒缓了美德就驻军开支的矛盾,缓解了美元货币体系的“特里芬困境”,维稳了美德同盟,但谈判过程中对西德国家利益的冲击亦深化了波恩的战略自主认知,凸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对欧提供安全公共产品与维稳美元币值之间的战略两难。约翰逊政府处理军事补偿问题的遗留点直至尼克松政府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后才告一段落,但围绕驻军开支分配的纠葛长期构成美国及其盟友关系中的深层抵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约翰逊政府 美德关系 军事补偿 同盟体系 特里芬困境
下载PDF
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党政治因素分析
19
作者 陈旭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5-67,共3页
与西方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相比,历史上美国两党制度形成了一些能够影响其政策制定的突出特点。冷战后国际环境出现了新变化,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主张遏制中国。适应这一主流舆论,在具体操作层面,两党政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西方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相比,历史上美国两党制度形成了一些能够影响其政策制定的突出特点。冷战后国际环境出现了新变化,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主张遏制中国。适应这一主流舆论,在具体操作层面,两党政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两党政治下,对华政策往往被两党当作争取各种利益的一张“牌”来利用,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国的对华外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冷战时期 两党政治 对华政策 影响
下载PDF
冷战时期美巴关系中的美国两党制因素
20
作者 兰江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5年第2期8-11,108,共4页
在影响冷战时期美巴关系的诸多因素中,美国两党制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分析巴基斯坦与美国两个主要政党相互的认知和政策取向,然后再以卡特执政时期和里根执政时期的美巴关系发展为例,分析其对美巴关系带来的影响,最后对于冷战... 在影响冷战时期美巴关系的诸多因素中,美国两党制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分析巴基斯坦与美国两个主要政党相互的认知和政策取向,然后再以卡特执政时期和里根执政时期的美巴关系发展为例,分析其对美巴关系带来的影响,最后对于冷战时期美巴关系中的美国两党制因素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时期 美巴关系 美国两党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