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媒介功能考察美典类型——论高友工对莱辛诗画论的修正 |
石了英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2
|
近十年来中国现代歌词国内研究综述 |
郑铭
|
《职大学报》
|
2021 |
0 |
|
3
|
“文”:中国抒情技艺的一个秘密 |
胡晓明
|
《长江学术》
|
2016 |
3
|
|
4
|
郭沫若与英国文学 |
王丽耘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2
|
|
5
|
从汉字本源看中西方诗歌发展轨迹之迥异 |
张传彪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4 |
21
|
|
6
|
“淡”与“抒情自我”——抒情传统视域下“淡”范畴的重新审视 |
曹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关于《金锁记》的叙事学研究 |
陈吉荣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8
|
陆机“赋体物而浏亮”与中国抒情传统中“体物”诗学诗艺的建构 |
任树民
|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9
|
试论咏物诗的起源 |
杨凤琴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6 |
2
|
|
10
|
中西抒情诗文化精神差异探析 |
袁仕萍
|
《襄樊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1
|
批评逻辑与意义探究——台湾“中国抒情传统”论争的反思 |
石了英
|
《华文文学》
|
2022 |
0 |
|
12
|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抒情诗英译浅析——以《使至塞上》为例 |
张奇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3
|
中国抒情传统论谱系的“三代六群二系”说 |
王宇林
|
《华文文学》
|
2021 |
1
|
|
14
|
跨文化语境下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与唐诗研究 |
赵鸿飞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5
|
中国风歌词与宋词比较研究 |
费习宽
赵兢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16
|
中国现代散文诗中的鲁迅《野草》因子 |
王吉鹏
黎秀娥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7
|
中国风歌词融入高校古典诗词教学:价值与路径 |
吴学辉
|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二十年 |
郑依晴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16 |
0 |
|
19
|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抒情诗英译浅析 |
康楚楚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17 |
0 |
|
20
|
“诗言志”变:抒情的发明——以《诗言志辨》和《诗言志释》为中心的考察 |
杜晓杰
|
《华文文学》
CSSCI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