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媒介功能考察美典类型——论高友工对莱辛诗画论的修正
1
作者 石了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34,共7页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qu...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功能的抽象性艺术才是抒情艺术,这种认识拓展深化了莱辛的"媒介决定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高友工借取西方乐论反观中国抒情诗(律诗),着重论述了中国抒情诗的"空间象征性",不仅修正了莱辛将叙事诗当成诗的认识偏限,而且将中国抒情诗以时间性的艺术媒介展现一个心理空间架构的特质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莱辛 中国抒情诗 抒情美典 艺术媒介
下载PDF
近十年来中国现代歌词国内研究综述
2
作者 郑铭 《职大学报》 2021年第6期63-67,47,共6页
歌曲艺术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各个时代产生的独具艺术魅力的歌词作品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歌词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笔者从学科理论建构、历史梳理、创作研究、... 歌曲艺术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各个时代产生的独具艺术魅力的歌词作品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歌词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笔者从学科理论建构、历史梳理、创作研究、词作家与作品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十年来中国现代歌词国内研究中的成绩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歌词 歌词发展史 歌词文体学 文化研究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文”:中国抒情技艺的一个秘密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晓明 《长江学术》 2016年第2期25-33,共9页
一般论述皆从"和谐"这一美学意义上理解"物相杂故曰文"(《易传》)、"物一无文"(《国语》),本文从更具体的角度讨论,提出:"文"即相间与交错之美。"相间"即变化与区分,"交错"... 一般论述皆从"和谐"这一美学意义上理解"物相杂故曰文"(《易传》)、"物一无文"(《国语》),本文从更具体的角度讨论,提出:"文"即相间与交错之美。"相间"即变化与区分,"交错"即联系与互动。中国美文的音、篇、句以及兴象风神意境,皆离不开这两个要素。因而"文"既是诗学的观念结构本身,亦是形而下的技艺奥秘。本文重点讨论有关"音成文"一题,钱锺书先生的疏失,以及相间与交错为语文技术,如何落实为具体的篇文和句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间 交错 中国抒情
下载PDF
郭沫若与英国文学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丽耘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7-90,共4页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 碰撞 主体选择性 西方浪漫主义 中国抒情主义
下载PDF
从汉字本源看中西方诗歌发展轨迹之迥异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传彪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82,共6页
汉语具有简隽、含蓄、内蕴、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汉语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比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重要得多。然而在欧洲,世所公认的最伟大的诗歌作品,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弥尔顿的《失乐园》等几乎全是叙事诗。我们从文字的... 汉语具有简隽、含蓄、内蕴、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汉语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比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重要得多。然而在欧洲,世所公认的最伟大的诗歌作品,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弥尔顿的《失乐园》等几乎全是叙事诗。我们从文字的源头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汉字与西方字母拼音文字的差异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抒情诗 欧洲诗歌 表意文字 拼音文字
下载PDF
“淡”与“抒情自我”——抒情传统视域下“淡”范畴的重新审视
6
作者 曹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本文从抒情传统的视域讨论“淡”与“抒情自我”,源自对抒情“主体性”的发现与思考。文章基于中国文化“言志”与“抒情”的统一,从抒情传统的理论体系、庄学的发展脉络透视“淡”与“抒情自我”的关系。先由主体性、境界、物我关系三... 本文从抒情传统的视域讨论“淡”与“抒情自我”,源自对抒情“主体性”的发现与思考。文章基于中国文化“言志”与“抒情”的统一,从抒情传统的理论体系、庄学的发展脉络透视“淡”与“抒情自我”的关系。先由主体性、境界、物我关系三个层面,探索“淡”成为集体价值、理想、心境的过程及其在文艺中的实现方式。再从批评史的脉络勾勒“淡”在音乐、诗歌、书法和绘画理论中的发展历程,重新思考“淡”的风格论意义及其在中国抒情传统中的位置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 范畴 抒情自我 抒情传统 “美典”
下载PDF
关于《金锁记》的叙事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吉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04,共6页
《金锁记》呈现多维的叙事学特点,即中国抒情主义叙事传统,西方现实主义叙事传统和中国现代小说话语的参照系统。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性与西方写实主义的真实性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主题性对文本叙事的渗入构成了小说的叙事力量。
关键词 《金锁记》 叙事 抒情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现代小说话语参照系统
下载PDF
陆机“赋体物而浏亮”与中国抒情传统中“体物”诗学诗艺的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任树民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3,共6页
中国抒情美学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除了在"情志"聚焦范围下被选择呈现外,还有一个穷形尽相,曲尽物貌,求情感、情景、情事之妙的"体物"传统。"体物"诗学诗艺关联着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 中国抒情美学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除了在"情志"聚焦范围下被选择呈现外,还有一个穷形尽相,曲尽物貌,求情感、情景、情事之妙的"体物"传统。"体物"诗学诗艺关联着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物"。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体物"这个理论命题。当超越"赋体物"这一单纯文体自觉的层面来理解"体物"的时候,"赋体物而浏亮"对"言志""缘情"主导下的中国抒情传统"感兴"论述是一个重要补充。职是之故,"赋体物而浏亮"的理论贡献和诗学意义需要放在"中国抒情传统论"中来认真地整理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体物而浏亮 “体物”诗学 中国抒情传统
下载PDF
试论咏物诗的起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凤琴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7-40,共4页
咏物诗所产生的最原始的根源应该归结为在人对自然界逐步认识的过程中,自然物象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象的本身成为诗人寄托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究其深层原因,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先秦歌谣... 咏物诗所产生的最原始的根源应该归结为在人对自然界逐步认识的过程中,自然物象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象的本身成为诗人寄托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究其深层原因,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先秦歌谣与《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咏物诗的发展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物诗 起源 天人合一 先秦歌谣 《诗经》
下载PDF
中西抒情诗文化精神差异探析
10
作者 袁仕萍 《襄樊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1-63,共3页
中西抒情诗作为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两地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在文化领域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西抒情诗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核心观念的不同;二、崇德... 中西抒情诗作为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两地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在文化领域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西抒情诗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核心观念的不同;二、崇德与爱智是中西抒情诗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三、直觉与分析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诗 西方抒情诗 文化精神
下载PDF
批评逻辑与意义探究——台湾“中国抒情传统”论争的反思
11
作者 石了英 《华文文学》 2022年第6期90-99,共10页
“中国抒情传统”论述在台湾历经近四十年的热议之后,2009年突遇“热讽”。批判的矛头直指此一学术谱系的理论奠基者高友工先生,龚鹏程以“戏论”“谬说”评价其学术观点,颜昆阳以“死路”“绝路”定义其研究方法。高友工在“形式”能... “中国抒情传统”论述在台湾历经近四十年的热议之后,2009年突遇“热讽”。批判的矛头直指此一学术谱系的理论奠基者高友工先生,龚鹏程以“戏论”“谬说”评价其学术观点,颜昆阳以“死路”“绝路”定义其研究方法。高友工在“形式”能够体现“精神”这一背景下,试图将“体类美典”与“文化美典”两大论述路径融合统一到对中国美学的阐发中,这种学术意图未被龚鹏程认可和理解,造成了龚鹏程的“戏论”之说。颜昆阳和高友工关于人文学术研究范式的差异理解是二人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在。龚鹏程、颜昆阳“苛评”高友工,使用了以不同观点驳斥对象论述之失误、反证说明对象论述之偏颇、先将对象论述绝对化再指陈其失当的三种批评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当下学界颇具代表性。二位教授对高友工的批判虽然“矫枉过正”,但对于“中国抒情传统”议题的持续传承与开放讨论自有其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中国抒情美学 抒情传统 龚鹏程 颜昆阳
下载PDF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抒情诗英译浅析——以《使至塞上》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326-327,共2页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汉语抒情诗更具有图形——背景的特征,由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诗。在弥补前人多以文本为主题进行研究空白的同时,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汉语抒情诗更具有图形——背景的特征,由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诗。在弥补前人多以文本为主题进行研究空白的同时,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浅议汉语抒情诗的英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汉语抒情诗 意象
下载PDF
中国抒情传统论谱系的“三代六群二系”说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宇林 《华文文学》 2021年第1期70-76,共7页
自1971年陈世骧在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上发表《论中国抒情传统》以来,经高友工之发扬,王德威之鼓吹,"中国抒情传统"论俨然当代显学。"三代六群二系"为各抒情传统论者自认、他认或追认的对中国抒情传统论述有创见... 自1971年陈世骧在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上发表《论中国抒情传统》以来,经高友工之发扬,王德威之鼓吹,"中国抒情传统"论俨然当代显学。"三代六群二系"为各抒情传统论者自认、他认或追认的对中国抒情传统论述有创见的参与者。一共有二十二人得入抒情传统论述之谱系。就身份来说,有诗人、作家、学者甚至有曾入仕的文人。而从涵盖的范围来看,涵盖了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欧洲、北美、马华的汉学家或研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论 三代六群二系 谱系
下载PDF
跨文化语境下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与唐诗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鸿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188,共8页
跨文化语境下,海外汉学家高友工教授构建了以"中国抒情传统"为鹄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谱系,该谱系跨越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范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及其中国文学的美学特质等诸多层面,是... 跨文化语境下,海外汉学家高友工教授构建了以"中国抒情传统"为鹄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谱系,该谱系跨越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范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及其中国文学的美学特质等诸多层面,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宏大叙事。而他的唐诗研究,则是宏大叙事下一种与前者相互激发、并行不悖的个体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跨文化语境 中国抒情传统 唐诗研究
下载PDF
中国风歌词与宋词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费习宽 赵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48-152,共5页
中国风歌词与宋词是一种借鉴与被借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二者有诸多共通之处。中国风歌词借鉴宋词,使其更具文学气息,散发着古典美,实现从俗到雅的蜕变;宋词也能借着中国风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获得新生命。
关键词 中国风歌词 宋词 继承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中国现代散文诗中的鲁迅《野草》因子
16
作者 王吉鹏 黎秀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5-79,共5页
中国现代散文诗在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而进一步走向高潮的光辉历程。《野草》以鲁迅先生"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血书"昭示人间,以成熟的姿态为现代散文诗撑起了一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野草》思想深厚,艺术成熟,... 中国现代散文诗在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而进一步走向高潮的光辉历程。《野草》以鲁迅先生"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血书"昭示人间,以成熟的姿态为现代散文诗撑起了一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野草》思想深厚,艺术成熟,对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开拓性的。1927年以后的中国现代散文诗从多方面体现了《野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野草》的艺术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散文诗 《野草》 象征主义
下载PDF
中国风歌词融入高校古典诗词教学:价值与路径
17
作者 吴学辉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89,112,共8页
随着诗词热的持续升温与中国风歌曲的日渐蔚然,不少学者对中国风歌曲中的歌词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国风歌词在借鉴和转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呈现出语言形式陌生化、情感表达意象化、文化价值主流化等鲜明特征,使其成为辅助古典诗词教学... 随着诗词热的持续升温与中国风歌曲的日渐蔚然,不少学者对中国风歌曲中的歌词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国风歌词在借鉴和转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呈现出语言形式陌生化、情感表达意象化、文化价值主流化等鲜明特征,使其成为辅助古典诗词教学的优质资源。将中国风歌词融入古典诗词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价值,也是对高校古典诗词教学方式优化与课程思政创新的积极回应。将中国风歌词融入古典诗词教学,应探寻中国风歌词融入古典诗词教学的知识链接点,选择中国风歌词融入古典诗词教学的方式切入点,抓住中国风歌词融入古典诗词教学的目标落脚点,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歌词 古典诗词教学 课程思政
原文传递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二十年
18
作者 郑依晴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1期74-79,102,共7页
梳理自1996年"中国抒情传统"入境至今近20年的相关论著,在历时性维度下,以2008年和2011年为界,将国内抒情传统研究分为兴起、发掘和深化三个时期。认为第一阶段(1996-2007)的抒情传统研究主要是在美学框架内,对海外抒情美学... 梳理自1996年"中国抒情传统"入境至今近20年的相关论著,在历时性维度下,以2008年和2011年为界,将国内抒情传统研究分为兴起、发掘和深化三个时期。认为第一阶段(1996-2007)的抒情传统研究主要是在美学框架内,对海外抒情美学理论进行历时性介绍,并关注其形式倾向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阶段(2008-2011),在王德威影响下,国内学者对抒情传统与现代诗学的关系进行了艺术批评、文化史层面的探究;第三阶段(2011至今),多数学者将视角转向现代性视域下的抒情传统论述及文学批评实践,其中不乏对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理论建构合法性的质疑。目前国内研究存在单一化和重复化、缺乏艺术整体层面的综合研究、缺乏自身独特性及实践效用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 抒情美学 现代性 海外汉学
原文传递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抒情诗英译浅析
19
作者 康楚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65-167,共3页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语言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被应用。而抒情诗在汉语诗歌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许多翻译家和学者们都致力于如何将汉语诗歌中的美感传达给其他国家的读者的研究。该理论通过分析抒情诗中的意象,更加精准地把握...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语言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被应用。而抒情诗在汉语诗歌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许多翻译家和学者们都致力于如何将汉语诗歌中的美感传达给其他国家的读者的研究。该理论通过分析抒情诗中的意象,更加精准地把握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着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汉语抒情诗 翻译
下载PDF
“诗言志”变:抒情的发明——以《诗言志辨》和《诗言志释》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杜晓杰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4期54-60,共7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范畴研究一直占据主导,命题研究相对处于弱势。但是作为对文学进行整体评判和规约的文论命题,对于把握古代文论的整体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诗言志"这一中国古代文论"开山的纲领"的研... 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范畴研究一直占据主导,命题研究相对处于弱势。但是作为对文学进行整体评判和规约的文论命题,对于把握古代文论的整体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诗言志"这一中国古代文论"开山的纲领"的研究方面,朱自清以扎实的考据功夫,在《诗言志辨》中还原了其"志""道"合一、"都关政教"的历史语境;身处海外的王文生,同样以扎实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在《诗言志释》中却还原了"诗言志"作为中国抒情传统重要源头的诗学内涵。二者同途而殊归,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语境对于同一命题的不同发覆,也反映了海外学人在建构中国抒情传统过程中的为抒情而抒情、整一性的"东方想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朱自清 王文生 抒情传统 东方想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