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古今市民大众文学的“文学链” |
范伯群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5
|
|
2
|
摩登的绘影——张碧梧的时装画创作 |
李斌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0 |
|
3
|
“化蛹成蝶”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
张南南
|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历史夹缝中的“鸳鸯蝴蝶派”电影 |
张巍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5
|
鸳鸯蝴蝶派作家与市民社会 |
刘铁群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6
|
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接受 |
李斌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4
|
|
7
|
新旧互望:论鸳蝴散文及其与海派散文的关系 |
陈啸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8
|
文化对峙与融合:从鸳鸯蝴蝶派到通俗小说新类型 |
司新丽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9
|
现代性建构:被忽视的途径——重识文学研究会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 |
董丽敏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3 |
2
|
|
10
|
“鸳蝴派”始基徐枕亚的舛错婚恋与哀情文学生涯 |
陈世强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1
|
现代性追求与反思: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与文化产业 |
李松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2
|
传统与现代之间——略论民初言情小说 |
单昕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5 |
2
|
|
13
|
论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的传承和超越 |
李爱红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4
|
从鸳鸯蝴蝶派的反击看新文学中心化的生成 |
韩晨辉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22 |
1
|
|
15
|
常熟徐枕亚及鸳鸯蝴蝶派小说家著述考略 |
曹培根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6
|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与欧洲感伤主义思潮 |
王木青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7
|
近十年鸳鸯蝴蝶派研究述评 |
朱妍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1
|
|
18
|
1920-30年代中国文学对早期中国电影叙事和表意功能的影响 |
冯果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9
|
“蝴蝶效应”与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
王献玲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
2018 |
1
|
|
20
|
鸳鸯蝴蝶派的游园与城市消费空间再生产 |
李斌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