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悟:对武术的解释 被引量:38
1
作者 戴国斌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3,共3页
解释学作为一种理解的理论是 2 0世纪令人瞩目的一股世界性哲学思潮 ,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武术作出适合时代精神的新解释。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 ,从体悟武术的“前提、双向性、对话性、历史性、循环性、创造性”等对武术的意义作出新的诠释。
关键词 武术 解释学 理解 体悟 文本 读者 作者
下载PDF
从关联理论看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伊俐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0-13,共4页
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从作者对语境的选择和读者对语境的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问题。阐述语境一方面制约书面中话语的生成,另一方面也影响书面语篇的话语理解,成功的书面语篇交际,是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恰当选择... 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从作者对语境的选择和读者对语境的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问题。阐述语境一方面制约书面中话语的生成,另一方面也影响书面语篇的话语理解,成功的书面语篇交际,是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恰当选择,旨在说明关联理论对深入研究书面语篇的生成和理解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书面语篇 语境选择 读者 作者
下载PDF
从功能角度看旅游资料英译 被引量:18
3
作者 苏丽琴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85-87,共3页
根据彼得·纽马克的理论 ,旅游资料属于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章 ,其核心是读者。旅游资料英译应侧重译文和读者。为求得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在旅游资料英译中 ,可采用解释、增补、类比、删减、创造性翻译等手法。
关键词 旅游资料 读者 翻译手法 呼唤功能 解释 增补 类比 删减
下载PDF
诗歌译文的文本差异与读者反应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陆如钢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2-55,共4页
诗歌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不同艺术创作手段之间的形式转换,译者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因而译出语文本则存在许多意义空白和未定点,而导致了诗歌译文文本的差异,这些差异又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反应。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文本差异 读者反应
下载PDF
伊瑟尔的阅读理论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林晓青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4期2-5,共4页
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研究文学阅读活动,并建构了文本与读者双向作用的阅读理论。通过对伊瑟尔的阅读理论与西方现象学、阐释学等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其阅读理论中两级理论、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 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研究文学阅读活动,并建构了文本与读者双向作用的阅读理论。通过对伊瑟尔的阅读理论与西方现象学、阐释学等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其阅读理论中两级理论、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隐含的读者等概念的分析,文章论述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形成、理论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接受理论 阅读活动 文本 读者
原文传递
历史性——从《挑战》看姚斯的接受理论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桂芝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8-80,共3页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文本的历史性 社会发展的历史性 接受主体的历史性
下载PDF
意境的接受美学解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车永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5,共5页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出读者接受与意境呈现的状态,更能明辨作者意境、作品意境与读者意境的消融,为传统意境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接受美学 文本 召唤结构 读者接受
下载PDF
在阳光与阴影的街上——网络文学现状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燕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100-107,共8页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网络文学 ,可以看到网络意识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 ,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 ,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本...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网络文学 ,可以看到网络意识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 ,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 ,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入手 ,思考网络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 作家 文本 发表 读者 定义 传播
下载PDF
教育政策文本分析的诠释学路径及其价值意蕴 被引量:3
9
作者 祁占勇 于茜兰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7,共9页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教育政策文本分析 作者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作者之死”的再审视 被引量:4
10
作者 史凤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发现它的产生、发展轨迹及其中的变化与反复。这与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把玩文字的游戏创作风格有关,也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性。"作者之死"的思想脉络包含着比学界对"作者是否死了"的争议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将"作者之死"放入他更大的思想框架中和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有助于对此观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形成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文本 语言 读者 罗兰·巴尔特 “作者之死”
下载PDF
伊瑟尔的“游戏”概念 被引量:4
11
作者 贺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8,共12页
在伽达默尔作为往返运动的艺术游戏和解释学对话的启发下,伊瑟尔从文学、人类学和效应美学角度建立了他的游戏概念。游戏不仅指文学文本中现实、虚构和想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而且指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虚构由选择、组... 在伽达默尔作为往返运动的艺术游戏和解释学对话的启发下,伊瑟尔从文学、人类学和效应美学角度建立了他的游戏概念。游戏不仅指文学文本中现实、虚构和想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而且指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虚构由选择、组合与自我暴露这三种虚构行为组成,虚构行为导致了现实的虚拟和想象的现实化。文本中的空白和对传统规范的否定引发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交流和读者对文本意向的具体化。文学游戏的目的在于表现人的可塑性和人的全部可能性,即拓展人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游戏 现实 虚构 想象 文本 读者 互动
下载PDF
语言学转向与20世纪西方文论观念的变革 被引量:4
12
作者 左其福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0-74,共5页
语言学转向是西方哲学方法论转向的成果,但与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关系密切。索绪尔切断了语言与现实、语言与主体之间的纽带,把语言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这种创新性研究对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为20世纪西... 语言学转向是西方哲学方法论转向的成果,但与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关系密切。索绪尔切断了语言与现实、语言与主体之间的纽带,把语言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这种创新性研究对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为20世纪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观念变革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转向 作者之死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帕梅拉还是沙米拉——《帕梅拉》中的文本述行
13
作者 田津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帕梅拉和沙米拉的形象之争作为一处经典疑问,引发了针对塞缪尔·理查逊的小说《帕梅拉》的批评热情。本文试图借鉴文学述行理论,从文本-读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小说在文本内外不同的述行过程及效果,阐述帕梅拉和沙米拉的建构路径,... 帕梅拉和沙米拉的形象之争作为一处经典疑问,引发了针对塞缪尔·理查逊的小说《帕梅拉》的批评热情。本文试图借鉴文学述行理论,从文本-读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小说在文本内外不同的述行过程及效果,阐述帕梅拉和沙米拉的建构路径,并指出小说在两者形象构建的罅隙中展现出主体性的述行意义,在文类进化和意识启蒙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理查逊 帕梅拉 沙米拉 文本 读者 述行
原文传递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新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它完整包括了作者...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它完整包括了作者、文本、读者三环节,而新批评是一种单一的"从形式到形式的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文本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由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漏洞和相互攻击,最终走向衰落,而"以意逆志"自从产生后就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新批评 作者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者、文本、读者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云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18-19,共2页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运作之链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拟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本和读者 作者的读者身份
下载PDF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旅游语篇翻译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海燕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7-68,共2页
旅游语篇翻译体裁属典型的"呼唤型"文本。笔者以英汉旅游篇为例,对照英汉语篇表达上的差异,提出建议:旅游语篇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核心,注重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关键词 语篇类型 旅游语篇 语篇翻译 译文读者
下载PDF
文本意义的建构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江华 《青海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46-48,共3页
文本意义的制约因素有四个 :作者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与此相应 ,文本意义的建构途径至少也有四种 :作者赋予、文本显现、读者创造和语境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种途径都不能单独决定文本的意义。因此 。
关键词 作者意图 文本 读者 语境 建构机制 文本意义
下载PDF
翻译中的意义选择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建龙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98-101,共4页
传统译论往往在翻译中的悖论上争论不休:过分强调二元对立的一方,忽视文本意义是多层次的从而容易导致片面性的错误。本文从意义的多层次性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问题主要是选择的问题,影响译者的选择的因素有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类... 传统译论往往在翻译中的悖论上争论不休:过分强调二元对立的一方,忽视文本意义是多层次的从而容易导致片面性的错误。本文从意义的多层次性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问题主要是选择的问题,影响译者的选择的因素有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这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选择 翻译目的 文本类型 读者类型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正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4-56,64,共4页
网络文学是文化衍进与文学流变联姻的产物。网络文学蕴涵的新的文化精神在网络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诸要素中均得到了体现。就作者而言 ,他们有着和传统文学作家不同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观 ;就文本而言 ,网络文学的语言和表现的内容也和... 网络文学是文化衍进与文学流变联姻的产物。网络文学蕴涵的新的文化精神在网络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诸要素中均得到了体现。就作者而言 ,他们有着和传统文学作家不同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观 ;就文本而言 ,网络文学的语言和表现的内容也和传统文学迥然不同 ;就读者而言 ,网络文学的读者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 ,他们的自主权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网络文学 作者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建筑语言的转向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又佳 《华中建筑》 2006年第6期38-41,共4页
建筑师、建筑作品与建筑的观赏者(普通市民)三者的关系随整个人类社会的语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转向。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将建筑师、建筑作品与建筑的观赏者之间的创作与被创作、解读与被解读的关系与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相类比, ... 建筑师、建筑作品与建筑的观赏者(普通市民)三者的关系随整个人类社会的语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转向。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将建筑师、建筑作品与建筑的观赏者之间的创作与被创作、解读与被解读的关系与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相类比, 分析建筑的发展、转向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及其相互关系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语言 作者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