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法测定灵芝孢子油中5种有机酸的含量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瑜杰 张丽 丁安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建立灵芝孢子油中5种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选用色谱柱为HP-5MS(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弹性石英毛细管柱,150m×0.25mm×0.25μm);色谱柱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为165℃,保持40min,... 目的建立灵芝孢子油中5种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选用色谱柱为HP-5MS(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弹性石英毛细管柱,150m×0.25mm×0.25μm);色谱柱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为165℃,保持40min,以30℃/min的速率升至280℃,保持2min。结果十四酸、十五酸、十六酸、亚油酸和油酸分别在0.0126。0.0630mg、0.03680~0.1840mg、0.80230~4.0116mg、1.8528~9.2640mg、7.6225~38.113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6.98%~98.32%,RSD为2.28%~2.52%。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控制灵芝孢子油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十五酸 十六酸 油酸 亚油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灵芝孢子油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拉曼光谱法定量分析山茶油中脂肪酸 被引量:15
2
作者 郝勇 孙旭东 耿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37-140,共4页
利用拉曼光谱对山茶油中两种脂肪酸(棕榈酸和十四烷酸)进行快速定量分析。配制70个山茶油样本用于拉曼光谱的采集,分别采用原始光谱、小波导数光谱和矢量归一化光谱,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建立山茶油中棕榈酸和十四烷酸的偏最小二乘(PLS... 利用拉曼光谱对山茶油中两种脂肪酸(棕榈酸和十四烷酸)进行快速定量分析。配制70个山茶油样本用于拉曼光谱的采集,分别采用原始光谱、小波导数光谱和矢量归一化光谱,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建立山茶油中棕榈酸和十四烷酸的偏最小二乘(PLS)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拉曼光谱经标准正态变量(SSNV)预处理,结合SPA方法可以实现模型的优化,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提高,建模变量得到精简,棕榈酸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由0.917和2.191优化为0.981和1.078,建模变量由4000精简为44;十四烷酸模型的Rp和RMSEP分别由0.940和0.058优化为0.969和0.047,建模变量简化为43。该研究为山茶油中脂肪酸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拉曼光谱 棕榈酸 十四烷酸 连续投影算法
下载PDF
豆蔻酸对茄子幼苗生长和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宝利 武建霞 +2 位作者 尹玉玲 韩琳 孙传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123,共4页
采用模拟结合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豆蔻酸对茄子幼苗生长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豆蔻酸浓度为0.05-1 mmol·L-1时,随浓度的增加,豆蔻酸对茄子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加,在1 mmol&#... 采用模拟结合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豆蔻酸对茄子幼苗生长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豆蔻酸浓度为0.05-1 mmol·L-1时,随浓度的增加,豆蔻酸对茄子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加,在1 mmol·L-1时促进作用最大,而后随着浓度增大,又表现出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豆蔻酸对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起到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增加作用强度增大。当浓度增至1 mmol·L-1时,表现的抑制作用最强;在0.05-1 mmol·L-1时,豆蔻酸对叶片防御酶CAT、POD、PPO和PAL活性均表现促进作用,且在1 mmol·L-1的促进作用最大。豆蔻酸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茄子幼苗的生长并提高叶片防御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蔻酸 茄子 幼苗生长 防御酶活性
下载PDF
十四烷酸插层稀土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宁 李先铭 《中国塑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97,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6种十四烷酸插层稀土(镧/铈/镨/钕/铕/钐)类水滑石,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进行表征。利用刚果红法及转矩流变仪法研究了其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作用,通过紫外光谱分析了热稳定机理。结果表明,6种类水...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6种十四烷酸插层稀土(镧/铈/镨/钕/铕/钐)类水滑石,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进行表征。利用刚果红法及转矩流变仪法研究了其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作用,通过紫外光谱分析了热稳定机理。结果表明,6种类水滑石对PVC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作用,其中,掺杂镧的类水滑石的热稳定效果较好,与硬脂酸锌、季戊四醇复配后可延长PVC静态及动态热稳定时间分别为110、35 min,塑化扭矩及平衡扭矩分别为51、30 N·m;类水滑石复配前后都能较好地抑制PVC长链共轭多烯的形成,减缓样品着色,复配后效果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稀土 十四烷酸 水滑石 热稳定剂
下载PDF
聚醚酯改性有机硅消泡剂的制备 被引量:4
5
作者 窦尹辰 郭睿 +1 位作者 乔宇 师丹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以含氢硅油、十四酸烯丙基聚醚酯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合成了聚醚酯改性硅油,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和核磁表征。探讨了温度、时间和原料比对Si—H转化率的影响,测定了其水溶液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并将其制成消泡剂乳液研究了消... 以含氢硅油、十四酸烯丙基聚醚酯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合成了聚醚酯改性硅油,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和核磁表征。探讨了温度、时间和原料比对Si—H转化率的影响,测定了其水溶液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并将其制成消泡剂乳液研究了消泡性能。结果表明,在85℃、6 h、n(CC)∶n(Si—H)=1.3∶1时,Si—H转化率为87.6%;聚醚酯改性硅油水溶液在质量浓度0.3 g/L时表面张力为28.6 mN/m;配制的消泡剂乳液消泡时间5 s,抑泡高度3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烯丙基聚醚 聚醚酯 改性硅油 消泡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超疏水/超亲油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洋洋 丁忠伟 刘丽英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21-25,共5页
以金属铜丝网为基体,利用表面控制氧化法制备了新型超疏水/超亲油膜。首先用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钾溶液浸泡铜网制备氧化铜膜,然后用正十二硫醇和十四酸对其改性。结果表明,加入十四酸可改善膜表面微结构的尺寸和致密性,所制得膜的疏水性... 以金属铜丝网为基体,利用表面控制氧化法制备了新型超疏水/超亲油膜。首先用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钾溶液浸泡铜网制备氧化铜膜,然后用正十二硫醇和十四酸对其改性。结果表明,加入十四酸可改善膜表面微结构的尺寸和致密性,所制得膜的疏水性优于仅用正十二硫醇进行改性的膜;当十四酸的浓度为1 mmol/L时,所制备膜的疏水性最好,水在膜上面的接触角可达158.6°。将所制备的膜用于油-水混合液的分离,起始含油量3 g/L,当油相以半乳化状态存在于混合液中时,分离后水中含油量小于0.3g/L;当油相以完全乳化状态存在于混合液中时,分离后水样中含油量约为0.8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网 十四酸 超疏水 超亲油 分离性能
下载PDF
电化学辅助构建金属铜仿生超疏水界面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万强 田雨会 +1 位作者 刘佳祺 陈新华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75-79,共5页
以金属铜为电极于十四酸的乙醇溶液中进行电解,在阳极构建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仿生界面.研究电解时间、电解液浓度及电解电压对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影响,当电解时间为1 h,电解液浓度为0. 1 mol/L,电解电压为5 V时,铜基表面具有优良的... 以金属铜为电极于十四酸的乙醇溶液中进行电解,在阳极构建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仿生界面.研究电解时间、电解液浓度及电解电压对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影响,当电解时间为1 h,电解液浓度为0. 1 mol/L,电解电压为5 V时,铜基表面具有优良的超疏水性能.用接触角测量仪对该界面进行浸润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对去离子水的静态接触角为161°,滚动角小于3°.扫描电镜图片显示铜表面具有大小均匀且整齐排列的花簇状结构.红外光谱显示上述花簇的化学成分是铜的十四酸盐,其低表面能及其微纳米结构使得该表面具有良好的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电解 超疏水
下载PDF
十四烷二酸改性PET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倩 夏峰伟 +4 位作者 常玉 戴志彬 唐建兴 曹正俊 周刚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十四烷二酸是一种长碳链二元酸,常用于制备高性能工程塑料。本文采用十四烷二酸改性PET聚酯,研究超长链二元酸对PET制备过程及共聚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聚合过程中,随着十四烷二酸含量增加,缩聚反应变快。利用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 十四烷二酸是一种长碳链二元酸,常用于制备高性能工程塑料。本文采用十四烷二酸改性PET聚酯,研究超长链二元酸对PET制备过程及共聚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聚合过程中,随着十四烷二酸含量增加,缩聚反应变快。利用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差式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对聚合物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十四烷二酸含量增大,聚酯的T_g、T_m、T_c和T_(mc)均呈线性下降,过冷度升高,结晶度下降,为制备柔软性可纺性良好的聚酯纤维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烷二酸 改性 热性能 结晶性能
下载PDF
Larvicidal and repellent activity of tetradecanoic acid against Aedes aegypti(Linn.) and Culex quinquejasciatus(Say.)(Diptera:Culicidae) 被引量:1
9
作者 Sivakumar R Jebanesan A +1 位作者 Govindarajan M Rajasekar P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9期706-710,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arvicidal and repellent efficacy of tetradecanoic acid against Aedes aegrpti(Ae.aegypti) L,and Culex quinquefasciatus(Cx.quinquefasciatus) Say(Diptera: Culicidae).Methods:Larvicidal...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arvicidal and repellent efficacy of tetradecanoic acid against Aedes aegrpti(Ae.aegypti) L,and Culex quinquefasciatus(Cx.quinquefasciatus) Say(Diptera: Culicidae).Methods:Larvicidal efficacy of tetradecanoic acid was tested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against the early third instar larvae of Ae.aegypti and Cx.quinquefasciatus. The repellent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against two mosquito species at three concentrations viz..1.0.2.5 and 5.0 ppm under the laboratory conditions.Results:The tetradecanoic acid was found to be more effective against Cx.quinquefasciatus than Ae.aegypti larvae.The LC<sub>50</sub> values were 14.08 ppm and 25.10 ppm,respectively.Tetradecanoic acid showed lesser repellency against Ae.aegypti and Cx.quinquefasciatus.The highest repellency was observ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5.0 mg/cm<sup>2</sup> provided 100%protection up to 60 and 90 min against Ae.aegypti and Cx.quinquefasciatus respectively.Conclusions:From the resul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e tetradecanoic acid is a potential for controlling Cx.quinquefasciatus and Ae.aegypti mosquito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decanoic acid LARVICIDAL ACTIVITY REPELLENT ACTIVITY AEDES aegypti CULEX quinquefasciatus
下载PDF
肉豆蔻酸/棕榈醇共晶物作为相变材料的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蛟龙 任子真 李贵强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36-238,281,共4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肉豆蔻酸、棕榈醇及其二元体系的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肉豆蔻酸/棕榈醇二元体系呈现共晶行为,共晶熔融温度为36.72℃,熔化潜热为141.41 J/g.共晶物中棕榈醇的质量分数为60%.加速热循环试验表明,共晶混合物...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肉豆蔻酸、棕榈醇及其二元体系的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肉豆蔻酸/棕榈醇二元体系呈现共晶行为,共晶熔融温度为36.72℃,熔化潜热为141.41 J/g.共晶物中棕榈醇的质量分数为60%.加速热循环试验表明,共晶混合物的共晶熔化温度和相变潜热在300~1000次热循环后没有明显变化,证明共晶混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肉豆蔻酸/棕榈醇共晶物可以作为热能储存的相变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酸 棕榈醇 相图 热性能
下载PDF
川射干黄酮胶囊中非黄酮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帅 袁崇均 +2 位作者 罗森 吴燕 王笳 《四川中医》 2016年第12期145-146,共2页
目的:研究川射干黄酮胶囊中非黄酮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射干黄酮胶囊中分离、鉴定了6个非黄酮化合物,分别为软脂酸(1)、十四酸(2)、4-羟基... 目的:研究川射干黄酮胶囊中非黄酮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射干黄酮胶囊中分离、鉴定了6个非黄酮化合物,分别为软脂酸(1)、十四酸(2)、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3)、胡萝卜苷(4)、B-谷甾醇(5)、白藜芦醇(6)。结论:分离出的非黄酮成分为其药理作用阐明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射干黄酮胶囊 软脂酸 十四酸 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 胡萝卜苷 B-谷甾醇 白藜芦醇 非黄酮
下载PDF
基于红外ATR光谱的茶油棕榈酸和十四烷酸含量快速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勇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红外ATR光谱法(ATR-IR)用于山茶油中棕榈酸和十四烷酸含量的快速分析。配制了72个山茶油样本用于ATR光谱的采集,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用于光谱有效信息的提取,小波压缩(wavelet compression,WC)方法用于建模变量的优化,偏最小二乘回归(p... 红外ATR光谱法(ATR-IR)用于山茶油中棕榈酸和十四烷酸含量的快速分析。配制了72个山茶油样本用于ATR光谱的采集,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用于光谱有效信息的提取,小波压缩(wavelet compression,WC)方法用于建模变量的优化,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PLS)用于脂肪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结果表明,ATR光谱经小波导数(wavelet derivative,WD)―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预处理后,棕榈酸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由原始光谱的0.789和3.332改善为0.908和2.653;十四烷酸模型的Rp和RMSEP分别由0.870和0.087改善为0.948和0.058;建模变量经WC预处理后由原始光谱的2 500个分别减小为190和180个,为山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红外ATR光谱 棕榈酸 十四烷酸 小波压缩
下载PDF
十四酸、十六酸的热容和熔化焓
13
作者 邢军 孟霜鹤 谭志诚 《大连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28-31,共4页
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测定了两种分析纯级脂肪酸十四酸和十六酸在80~370K温区的热容,获得固液熔化相变的热力基础数据:熔点分别为326.998K和335.934K,熔化焓分别为45.876kJmol^(-1)和49.065kJmol^(-1),熔化熵分别为104.5JK^(-1)mol^(-1... 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测定了两种分析纯级脂肪酸十四酸和十六酸在80~370K温区的热容,获得固液熔化相变的热力基础数据:熔点分别为326.998K和335.934K,熔化焓分别为45.876kJmol^(-1)和49.065kJmol^(-1),熔化熵分别为104.5JK^(-1)mol^(-1)和146.4JK^(-1)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十六酸 热容 熔化焓 脂肪酸 绝热量热
下载PDF
碳酸钙晶型的肉豆蔻酸调控研究
14
作者 王倩倩 白春华 +1 位作者 任慧 李光辉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2,41,共5页
采用硝酸钙和碳酸钠的复分解反应制备碳酸钙,通过加入肉豆蔻酸对碳酸钙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调控,采用SEM、XRD、FT-IR、TG和XPS等方法研究了添加肉豆蔻酸对碳酸钙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肉豆蔻酸之后,碳酸钙的晶体结构由球... 采用硝酸钙和碳酸钠的复分解反应制备碳酸钙,通过加入肉豆蔻酸对碳酸钙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调控,采用SEM、XRD、FT-IR、TG和XPS等方法研究了添加肉豆蔻酸对碳酸钙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肉豆蔻酸之后,碳酸钙的晶体结构由球霰石变成方解石,形貌由球形变成了不规则的长方体形;碳酸钙的表面全部被活化,由亲水性变成疏水性,表面疏水后,碳酸钙的团聚程度明显降低;肉豆蔻酸的羧基阴离子和钙离子发生了化学结合反应,增强了碳酸钙结构的稳定性。总之,肉豆蔻酸的加入为碳酸钙的晶型调控与表面改性提供了一条简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肉豆蔻酸 晶型
下载PDF
非正常食用油鉴别新方法(二):特征奇数碳脂肪酸的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检测 被引量:19
15
作者 金静 王龙星 +5 位作者 陈吉平 田玉增 邹黎黎 张保琴 王淑秋 王幸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00-1107,共8页
通过对脂肪酸的非靶标/靶标筛查,确立了非正常食用油(俗称地沟油)的内源性特征指示物:两种奇数碳脂肪酸,包括源自动物油的13-甲基十四烷酸和源自加热植物油的十一烷酸。并借助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依据不同极性气相色谱柱的保留作用,... 通过对脂肪酸的非靶标/靶标筛查,确立了非正常食用油(俗称地沟油)的内源性特征指示物:两种奇数碳脂肪酸,包括源自动物油的13-甲基十四烷酸和源自加热植物油的十一烷酸。并借助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依据不同极性气相色谱柱的保留作用,不仅实现了不同碳数烷酸以及同碳数烷酸异构体之间的有效分离,达到了对13-甲基十四烷酸和十一烷酸准确定量的目的;而且实现了对目标化合物的在线净化、富集。凭借该项检测方法,参加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第四、五批地沟油盲样考核。经过不断完善,该方法阴性样品的正确率提高到100%,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达到71%和75%。再结合辣椒碱指标,从内、外源指示物两方面全面、准确地对食用油样品进行判定,使得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9%和100%。目前,该方法已经入选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四大地沟油鉴定仪器分析方法,正等待权威部门的协同性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法 13-甲基十四烷酸 十一烷酸 奇数碳脂肪酸 地沟油 食品安全
下载PDF
13-甲基十四烷酸对氧反常诱导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和形态学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余涓 胡桂芳 +1 位作者 翁绳美 巢苹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探讨13-甲基十四烷酸(13-MTD)对氧反常诱导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和形态学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并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法鉴定。将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13-MTD... 目的探讨13-甲基十四烷酸(13-MTD)对氧反常诱导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和形态学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并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法鉴定。将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13-MTD组,每组设6个复孔。氧糖剥夺3h/再复氧糖24h(OGD3h/R24h)方法制备神经元氧反常模型,于再复氧糖即刻分别给予13-MTD 5、10、20、40mg/L干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磺酰罗丹明B(SRB)法测定神经细胞存活率;吖啶橙/溴乙啶(AO/EB)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元呈现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1),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可见核内染色质边集或凝聚成块状,胞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消失等;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13-MTD可有效改善上述变化(P<0.05,P<0.01),使神经元形态及其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恢复,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以13-MTD 20mg/L改善更显著(P<0.01)。结论 13-MTD对氧反常诱导的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改善神经细胞形态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甲基十四烷酸 氧反常 超微结构损伤 皮质神经元 免疫荧光 大鼠
下载PDF
内标法测定甘油酯上的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及其在非正常油脂掺伪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静 陈吉平 +3 位作者 田玉增 邹黎黎 王龙星 李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结合非正常油脂(地沟油)的来源(加热植物油和动物油)及反映其不同来源的重要特征指示物,即连接在甘油酯上的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建立了内标法测定油脂中甘油酯上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多维气相色谱-质谱采用不分流... 结合非正常油脂(地沟油)的来源(加热植物油和动物油)及反映其不同来源的重要特征指示物,即连接在甘油酯上的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建立了内标法测定油脂中甘油酯上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多维气相色谱-质谱采用不分流进样和选择性切割可以实现在线净化和富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离度。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检出限分别达到0.070、0.006 mg/kg。此外,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正常植物油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比非正常油脂中二者的含量低。通过待测油脂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法 内标 十一烷酸 13-甲基十四烷酸 奇数碳脂肪酸 地沟油
下载PDF
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酸盐与烷醇酰胺的复配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易晓 田富全 +4 位作者 郑延成 王帅栋 蔡小军 罗芳草 常世腾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9-616,共8页
以十四酸单乙醇酰胺为原料,通过乙氧基化、磺化反应得到了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酸盐(C14NE3S),测定了C14NE3S的溶解性,C14NE3S与C14酸二乙醇酰胺(C14DN)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以及与长庆原油的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C14NE3S具有良好的耐... 以十四酸单乙醇酰胺为原料,通过乙氧基化、磺化反应得到了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酸盐(C14NE3S),测定了C14NE3S的溶解性,C14NE3S与C14酸二乙醇酰胺(C14DN)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以及与长庆原油的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C14NE3S具有良好的耐盐性,C14NE3、C14NE3S在蒸馏水中cmc分别为0.07和0.158 mmol/L。溶液热力学理论研究表明,C14NE3S与C14DN摩尔比为1∶4和2∶3时在形成混合胶束时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互作用。不同比例的复配体系界面张力为超低时对应的NaCl质量分数不同。随着复配体系中C14NE3S含量的增加,达到低或超低界面张力(10^(-2)或10^(-3)mN/m数量级)的盐质量分数范围及最高无机盐质量分数越来越大。n(C14NE3S)∶n(C14DN)=1∶4达到低界面张力时的盐质量分数为0.3%~1%NaCl,n(C14NE3S)∶n(C14DN)=2∶3和3∶2的复合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时所对应的盐质量分数分别为0.3%~3%NaCl和5%~10%NaCl,体现出表面活性剂极性增强和矿化度增加有利于界面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酸盐 烷醇酰胺 相互作用 表/界面张力 耐盐
下载PDF
异十五烷酸胶囊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
19
作者 吴斌秀 《海峡药学》 2008年第10期49-51,共3页
目的建立异十五烷酸胶囊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依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溶出度项下第二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溶出介质,转速为75r·min^-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检测波长:210nm。结果在4.44~22.2μg范围内(r=0.9998),浓... 目的建立异十五烷酸胶囊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依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溶出度项下第二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溶出介质,转速为75r·min^-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检测波长:210nm。结果在4.44~22.2μg范围内(r=0.9998),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69%,RSD为0.74%(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十五烷酸胶囊 异十五烷酸 溶出度
下载PDF
烷氧基化十四酸乙醇酰胺磺基琥珀酸单酯钠盐的表面活性研究
20
作者 吴金川 庄燕 +1 位作者 何志敏 屠雨恩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0,共3页
研究了乙氧基化和丙氧基化十四酸乙醇酰胺磺基琥珀酸单酯钠盐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随烷氧基加聚数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而最小表面张力增大,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迅速下降,而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趋于增强;二者的起泡力都下降,而泡沫... 研究了乙氧基化和丙氧基化十四酸乙醇酰胺磺基琥珀酸单酯钠盐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随烷氧基加聚数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而最小表面张力增大,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迅速下降,而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趋于增强;二者的起泡力都下降,而泡沫稳定性都较高,变化不显著。前者的润湿力不及后者,二者起泡力及泡沫稳定性的差别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氧基化 十四酸乙醇酰胺 磺基琥珀酸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