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02
1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2 位作者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土壤有机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 被引量:278
2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9-356,共8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土壤碳循环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 确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 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土壤碳循环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 确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 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得到的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采样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 运用GIS技术, 来估算土壤碳库。经过计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总量为1 001.8×108t ,平均碳密度为10.83 kgC/m 2,这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土壤碳库 碳循环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47
3
作者 陈广生 田汉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204,共16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环境变化问题之一,它能够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碳和养分循环、能量平衡,引起温室气体释放增加等其它环境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不同,由高生物量...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环境变化问题之一,它能够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碳和养分循环、能量平衡,引起温室气体释放增加等其它环境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不同,由高生物量的森林转化为低生物量的草地、农田或城市后,大量的CO2将释放到大气中。全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同样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热带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大量的碳释放,而中高纬度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则表现为碳汇。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主要是通过模型模拟来估算的。尽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相关过程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楚,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复杂且影响广泛,对于如何量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的量化过程主要是利用经验数据来实现的,机理性不强,使得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CO2释放量的估测差异很大。除了进一步加强长期定位研究以获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定量关系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与植被动态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耦合也是今后模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大量增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的碳储存量,降低碳释放量,因此在模型中耦合管理措施来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模型 碳循环 碳源/汇
下载PDF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被引量:144
4
作者 杨元合 石岳 +25 位作者 孙文娟 常锦峰 朱剑霄 陈蕾伊 王欣 郭焱培 张宏图 于凌飞 赵淑清 徐亢 朱江玲 沈海花 王媛媛 彭云峰 赵霞 王襄平 胡会峰 陈世苹 黄玫 温学发 王少鹏 朱彪 牛书丽 唐志尧 刘玲莉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74,共41页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中和 碳循环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5
作者 耿元波 董云社 孟维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0 0~ 1 0 0 0 0 Pg C;2大气 CO2“未知汇”的量大概在 0 .7~ 3.1 Pg C之间 ,“未知汇”可能存在于中纬度地区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 CO2 排放量估计值差异较大 ,可能在 0 .6~ 3.6Pg C之间 ;4陆地碳循环模型已从静态模型发展到动态模型 ,而且更加注重大气 CO2 浓度增加和 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 C、 N、 P和 S等循环的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 碳循环 碳循环模型 生物圈 岩石圈 土壤圈
下载PDF
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平衡模拟分析 被引量:79
6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2 位作者 刘纪远 李克让 杨晓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0-400,共11页
依据陆地碳循环过程 ,基于多年平均气候数据建立陆地碳循环平衡模型 ,并模拟了陆地碳循环平衡状态下 ,我国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的主要碳通量 ,其中 ,东北地区植被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估算为 5.1 6× 1 0 8t C/a,NPP的分布由于... 依据陆地碳循环过程 ,基于多年平均气候数据建立陆地碳循环平衡模型 ,并模拟了陆地碳循环平衡状态下 ,我国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的主要碳通量 ,其中 ,东北地区植被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估算为 5.1 6× 1 0 8t C/a,NPP的分布由于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等植被、气候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总体呈现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 ,东北地区植被潜在年凋落物速率为 5.1 6× 1 0 8t C/a,凋落物年矿化分解速率为 3.61× 1 0 8t C/a,凋落物年腐殖化速率为 1 .55× 1 0 8t C/a,凋落物碳库为 4.67× 1 0 8t C,土壤有机碳年分解速率为 1 .55× 1 0 8t C/a。通过探讨各主要碳库和碳通量的大小以及空间分布特点 ,描绘了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平衡状态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 NPP、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的分解速率对于整个陆地碳循环过程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陆地碳循环 碳平衡 模型 空间分布 土壤 分解速率 大气 二氧化碳 全球变化
下载PDF
陆面碳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评述 被引量:63
7
作者 杨昕 王明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27-435,共9页
陆面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对碳循环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主要问题——碳元素的源和汇、“漏失汇”(missing sink)、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土壤呼吸、CO2 的“施肥效应”、目前和末次冰期极盛时陆... 陆面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对碳循环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主要问题——碳元素的源和汇、“漏失汇”(missing sink)、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土壤呼吸、CO2 的“施肥效应”、目前和末次冰期极盛时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反褶积”(deconvolution)分析方法以及气候变化对净碳通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及其进展情况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总结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存在的问题 ,并对有关研究结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碳循环 碳源和汇 CO2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被引量:56
8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 2010年第2期20-22,F0003,共4页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机理。上述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对中国碳汇大小的估计在0.19—0.24PgC/yr之间。这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我国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28%—37%。同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位于中国南部。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汇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纪远 于贵瑞 +2 位作者 王绍强 岳天祥 高志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7-405,共9页
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的时空格局、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及未来情景等前沿科学问题 ,提出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 ,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 /储量与碳循环过程的综合网络观测、生物过程的适应性实验研究以及河流碳输运过... 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的时空格局、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及未来情景等前沿科学问题 ,提出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 ,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 /储量与碳循环过程的综合网络观测、生物过程的适应性实验研究以及河流碳输运过程研究为支撑系统的自下而上途径、与以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和对地观测数据生态参量反演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经相互验证和尺度转换模型实现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 ,开展综合观测、调查、比对分析、模拟和评价研究 ,把握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与过程规律 ,辨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地球信息科学 全球变化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carbon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in 21st century 被引量:53
10
作者 JI JinJun HUANG Mei LI KeR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6期885-898,共14页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carbon exchange between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the atmosphere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carbon exchange between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the atmosphere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AVIM2).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ming 100 a, for SRES B2 scenario and constan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 will be decreased slowly,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as well as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will also be decreased. The carbon sink for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ll become totally a carbon source by the year of 2020, while for B2 scenario and chang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NPP for China will increase continuously from 2.94 GtC·a?1 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3.99 GtC·a?1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will increase to 110.3 GtC. NEP in China will keep rising during the first and middle periods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reach the peak around 2050s, then will decrease gradually and approach to zero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ycle AVIM2 CLIMATE change B2 SCENARIO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原文传递
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及其趋势 被引量:40
11
作者 王绍强 陈育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4期64-72,共9页
对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OBM、TEM、CASA、CARAIB、DEMETER-1、IMAGE2.0、SIB2等模型进行了评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国内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 对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OBM、TEM、CASA、CARAIB、DEMETER-1、IMAGE2.0、SIB2等模型进行了评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国内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发展特点:已经从静态模型转向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动力学特点,并且集成陆地表层碳循环的各个过程,与气候模型耦合研究陆地表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建立生态生理模型和决定植被对气候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机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动态响应和相互作用,揭示其中的反馈机制;加强各种情景研究,同时包括人为的影响,尤其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陆地碳存储的影响,预测未来全球陆地表层的动态变化及其反馈;由于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重要的数据来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陆地表层碳循环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这些正是我国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应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表层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循环模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彭琴 董云社 齐玉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74-883,共10页
碳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关键的两大生源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不仅各自对全球变暖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两者的循环过程显著耦合,互相影响各自的作用和效果。从氮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土壤呼吸作用影响的角度入手,综述... 碳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关键的两大生源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不仅各自对全球变暖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两者的循环过程显著耦合,互相影响各自的作用和效果。从氮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土壤呼吸作用影响的角度入手,综述了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碳排放这两个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特征和机理,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对氮素变化响应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相关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固定 碳排放
下载PDF
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全球温暖化 被引量:31
13
作者 方精云 位梦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3-121,共9页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综述并分析了全球温暖化与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指出近代全球大气CO2和CH4浓度显著增加,并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上升与全球温暖化密切相关,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北极地区的夏...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综述并分析了全球温暖化与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指出近代全球大气CO2和CH4浓度显著增加,并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上升与全球温暖化密切相关,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北极地区的夏季温度显著上升.通过分析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基本特征,发现北极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土壤碳库,占全球土壤碳库总量的237%—323%;虽然该系统目前起着大气CO2汇的作用,但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的气温上升将对北极土壤碳库和CO2的源汇功能产生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全球温暖化
下载PDF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 被引量:43
14
作者 Yuanhe Yang Yue Shi +25 位作者 Wenjuan Sun Jinfeng Chang Jianxiao Zhu Leiyi Chen Xin Wang Yanpei Guo Hongtu Zhang Lingfei Yu Shuqing Zhao Kang Xu Jiangling Zhu Haihua Shen Yuanyuan Wang Yunfeng Peng Xia Zhao Xiangping Wang Huifeng Hu Shiping Chen Mei Huang Xuefa Wen Shaopeng Wang Biao Zhu Shuli Niu Zhiyao Tang Lingli Liu Jingyun F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861-895,共35页
Enhancing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referred to as terrestrial C sink)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low down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_(2)) concentration and to achieve carbon neu... Enhancing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referred to as terrestrial C sink)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low down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_(2)) concentration an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estrial C sin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this review summarizes major progress in terrestrial C budget research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clarifies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terrestrial C sources and sink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and examines the role of terrestrial C sinks in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the global terrestrial C sink has been increasing from a source of (-0.2±0.9) Pg C yr^(-1)(1 Pg=1015g)in the 1960s to a sink of (1.9±1.1) Pg C yr^(-1) in the 2010s.By synthesizing the published data,we estimate terrestrial C sink of 0.20–0.25 Pg C yr^(-1)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s,and predict it to be 0.15–0.52 Pg C yr^(-1) by 2060.The terrestrial C sink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id-and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while tropical regions act as a weak C sink or source.The C balance differs much among ecosystem types:forest is the major C sink;shrubland,wetland and farmland soil act as C sinks;and whether the grassland functions as C sink or source remains unclear.Desert might be a C sink,but the magnitude and the associated mechanisms are still controversial.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 concentration,nitrogen deposition,climate change,and land cover change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terrestrial C sinks,while other factors such as fires and aerosols would also affect ecosystem C balance.The driving factors of terrestrial C sink differ among regions.Elevated CO_(2) concent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re major drivers of the C sink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while afforest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 additionally important forcing factors of terrestrial C sinks in China.For future studies,we recommend the necessity for intensive and long-term 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 carbon neutrality carbon cycle global warming
原文传递
河流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及性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5
作者 高全洲 陶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000-1002,共3页
综述河流有机碳输出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 .指出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 ,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陆地有机碳库的侵蚀通量发生了复杂变化 ;河流有机碳不但记录了流域侵蚀的历史和现状 ,还对近海沉积过程和水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河流有... 综述河流有机碳输出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 .指出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 ,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陆地有机碳库的侵蚀通量发生了复杂变化 ;河流有机碳不但记录了流域侵蚀的历史和现状 ,还对近海沉积过程和水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河流有机碳在通量和性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及流域间差异 ,且以季风流域与非季风流域之间的对比最为明显 ;随着水文动力过程的变化 ,同一流域河流有机碳的性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河流有机碳在自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 ,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可因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改造而发生变化 ,使得河流有机碳的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有机碳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碳循环 流域侵蚀 ^14C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9
16
作者 葛体达 王东东 +3 位作者 祝贞科 魏亮 魏晓梦 吴金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0-372,共13页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灵敏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标记方法,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自然丰度法、与13C贫化示踪技术结合的自由空气中气体浓度增加(FACE)实验、脉冲与连...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灵敏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标记方法,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自然丰度法、与13C贫化示踪技术结合的自由空气中气体浓度增加(FACE)实验、脉冲与连续标记法以及碳同位素高丰度底物富集标记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常用的碳同位素示踪方法;通过将长期定位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结合,量化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传输与分配特征,明确植物光合碳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稳定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阐明土壤碳动态变化(迁移与转化)和新碳与老碳对土壤碳库储量的相对贡献,评估有机碳输入、转化与稳定的生物与非生物微观界面过程机制。然而,生态系统碳循环受气候、植被、人为活动等多因素影响,碳同位素技术需要结合质谱、光谱技术实现原位示踪,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其微生物驱动机制,从而构建灵敏、准确、多尺度、多方位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体系。因此,该文以稳定碳同位素为主,综述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分析方法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归纳总结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原位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对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质 碳循环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 稳定碳同位素探针技术
原文传递
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oir in China 被引量:17
17
作者 WANG Shao-qiang1, ZHOU Cheng-hu1, LI Ke-rang1, ZHU Song-li2, HUANG Fang-hong1 (1.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3-13,共11页
The paper respectively adopt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very soil stratum from 2473 soil profil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 content of soils is estimated by utilizing conversio... The paper respectively adopt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very soil stratum from 2473 soil profil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 content of soils is estimated by utilizing conversion coefficient 0.58. In the second soil survey, the total amou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s about 924.18xl08t and carbon density is about 10.53 kgC/m2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rea of 877.63x106hm2 survey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 is that the carbon storage increases when latitude increases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carbon storage decreases when longitude reduces in northern China. A transitional zone with great variation in carbon storage exists. Moreover,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of carbon density with decrease of latitude in western China. Soil circ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lobal change, but with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soil spatial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ecause the structure of soil is inhomogeneous, it could bring some mistakes in estimating soil carbon reservoirs. It is necessary to farther resolve soil respir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conversion and other questions by developing uniform and normal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sam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cosystem global change soil carbon reservoir carbon cycle
下载PDF
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媛媛 季宏兵 +2 位作者 罗建美 李甜甜 江用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5期90-95,共6页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主要对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介绍了陆地生态系...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主要对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两个主要碳库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总结了陆地碳汇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气候变化对碳失汇的影响,提出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应采用多尺度的研究方法,并简要叙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汇 气候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s of terrestrial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n China during 1981―2000 被引量:15
19
作者 TAO Bo1, CAO MingKui1, LI KeRang1, GU FengXue1, JI JinJun1,2, HUANG Mei1 & ZHANG LeiMing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5期745-753,共9页
As the third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 has highly vari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eco- logical pattern in both space and time. Quantification of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dynamic of terrestrial e... As the third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 has highly vari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eco- logical pattern in both space and time. Quantification of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dynamic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and global carbon budget.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high-resolution climate database and an improved ecosystem process-based model to quantify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ynamic of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in China and it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1981 to 200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P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Positive NEP (carbon sinks) occurred in the west of Southwest China, southeastern Tibet, Sanjiang Plain, Da Hinggan Mountains and the mid-west of North China. Negative NEP (carbon sources) were mainly found in Central China, the south of Southwest China, the north of Xinjiang, west and north of Inner Mongolia, and parts of North China. From the 1980s to 1990s,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NEP occurred in the middle of Northeast China Plain and the Loess Plateau and decreasing trends mainly occurred in a greater part of Central China. In the study period, natural forests had minimal carbon uptake, while grassland and shrublands accounted for nearly three fourths of the total carbon terrestrial uptakes in China during 1981―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spatial PATTERNS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陆地总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精度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尚荣 李静 柳钦火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4-252,共19页
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 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感GPP产品在不同植被类型的估算精度。通过对比全球碳通量站网络GPP数据表明,MODIS/GPP产品在全球估算结果具显著相关性(R2=0.59)及中等标准误差(RMSE=2.86 g C/m2/day),估算精度较高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草地等;估算精度较低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稀树草原等。本文对GPP产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通过综述前人研究中发现的遥感估算GPP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的提高卫星遥感GPP产品估算精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陆地生态系统模型 MODIS/GPP产品 BESS/GPP产品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