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瑞塘河流域水体污染时空分异特征及污染源识别 被引量:35
1
作者 马小雪 王腊春 廖玲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71,共8页
不同季节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污染源分析对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GI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8-09~2009-10温瑞塘河水的温度、DO、电导率、p H、浊度、NH+4-N、NO-2、NO-3、PO3-4、Si O2-3、H2S、TO... 不同季节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污染源分析对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GI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8-09~2009-10温瑞塘河水的温度、DO、电导率、p H、浊度、NH+4-N、NO-2、NO-3、PO3-4、Si O2-3、H2S、TOC、TN等水质参数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和潜在污染源的识别.结果表明流域内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典型污染物是TN、NH+4-N、PO3-4,主要来自于工业和生活点源;空间上水质污染程度是三级河道>二级河道>一级河道,无论几级河道市区的水质都劣于郊区和湿地;时间上水质污染程度是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另外河道周边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调水对温瑞塘河的水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异特征 污染源识别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的时空变化对紫耳箭竹种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黄慧敏 董蓉 +4 位作者 何丹妮 向运蓉 张小晶 陈娟 陶建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129-2138,共10页
选择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群落类型,研究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以及林下优势种——紫耳箭竹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Shannon多... 选择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群落类型,研究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以及林下优势种——紫耳箭竹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呈增加趋势,表明群落趋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冠层结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冠层开度和平均叶倾角减小,叶面积指数增加,冠层的消光能力增强,林下光照水平降低.上层林冠是造成林型郁闭的主要原因,其中冠层厚度和冠层面积是2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指标显著相关,对林下散射光的影响最大.冠层开度、林下光照条件均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而叶面积指数呈现增长的趋势,峰值出现在6、7月;平均叶倾角在春季达到最大值,在夏季为最小值.紫耳箭竹的生长与冠层结构和光环境密切相关,其在光照适中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生长得最好,分株粗壮、密度大(29.69±1.68株·m-2),地下茎拓展能力强;落叶阔叶林中的强光环境可能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从而对其生长产生影响;而在常绿阔叶林的低光环境下紫耳箭竹分株矮小,密度小(5.80±1.16株·m-2),克隆扩展能力降低.在森林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冠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显著影响林下光环境,过度的低光环境对紫耳箭竹种群的更新和发展有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 光环境 时空变化 种群特征 紫耳箭竹
原文传递
1956—2016年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昌明 王恺文 +2 位作者 王冠 田巍 于静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16,共6页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给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基于黄河84个子流域1956—2016年的气象水文资料,回顾了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径...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给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基于黄河84个子流域1956—2016年的气象水文资料,回顾了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径流变化的可能原因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除黄河上游部分流域外,中下游流域径流和降水普遍减小,气温普遍上升、潜在蒸散发普遍增大。(2)黄河流域径流突变主要集中在1980—2000年,突变后年径流的概率分布向低值方向集中,年均气温和潜在蒸散发向高值方向倾斜,年降水的概率分布无显著变化。(3)下垫面变化是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变化次之,两者对上游流域的作用较为分散、不确定性大,对中游黄土高原流域的作用明显且突出;潜在蒸散发对下游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大于对上游的,但总体贡献较小。明确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演变趋势,把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强度,对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水文水资源研究和流域管理实践应该长期关注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径流 水资源 时空变化特征 归因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临桂新区环城水系及会仙岩溶湿地水污染时空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邢梦龙 李海翔 +3 位作者 姜磊 凃月 曾鸿鹄 王敦球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8-176,共9页
对临桂新区环城水系和会仙岩溶湿地的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等间距布点,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地形分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对研究区域的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和污染源进行... 对临桂新区环城水系和会仙岩溶湿地的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等间距布点,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地形分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对研究区域的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和污染源进行识别和解析。结果表明,环城水系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的主要原因是TN和氨氮超标,其次是TP超标;而会仙湿地不同于环城水系,主要是TP超标。受降雨径流污染和人为因素干扰,环城水系的水质丰水期和枯水期污染都重于会仙湿地;环城水系丰水期的水污染重于其枯水期,然而会仙湿地丰水期的水污染轻于其枯水期。水质指标空间分布特征与主成分分析法表明,氮磷污染高负荷主要来自于养殖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时空分布 主成分分析 污染源
下载PDF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慧霞 卓莹莹 刘厚凤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1,共6页
为研究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以及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黄河流域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1961—2019年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1961—1... 为研究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以及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黄河流域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1961—2019年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1961—1972年和1985—2001年为两个年降水量下降期,1973—1984年和2002—2019年两个时段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1964年前后年降水量发生突变性减少。黄河流域整体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和秋季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除上游地区在冬季呈显著增加趋势外,各地区在四季表现出不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根据EOF分析,1961—2019年黄河流域年降水场前两个特征向量能较好地表达其时空变化特征,第一特征向量场呈一致性分布,第二特征向量场呈“西北-东南”反位相分布;根据其时间系数,可将黄河流域不同年份降水特征划分为4种分布形式:全流域偏少、全流域偏多、流域东南部偏多(西北部偏少)和流域西北部偏多(东南部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量 MANN-KENDALL检验 EOF分析 时空变化特征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近20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淼 赵闯 +1 位作者 孙振中 宋宏权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5-975,共11页
基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近20年来农作物病虫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探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分别以852... 基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近20年来农作物病虫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探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分别以8520.05千公顷次/年和每年0.05%的速度显著增长(p<0.01);在空间分布上,播种面积最大的山东省和河南省,病虫害发生面积也最大,发生面积均达到3.0×105千公顷次以上;从病虫害发生面积率来看,空间分布不均匀,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病虫害发生面积率较大,同时各个省份病虫害发生面积率都呈增加趋势,其中上海市和浙江省的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增加较快,年增幅分别为0.17%和0.12%,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发生面积率增加幅度较小,这种增加趋势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89.3%的省份病虫害发生率距平与平均温度距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46.4%的省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降水量距平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病虫害 时空变化特征 降水 温度
下载PDF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与发展模式展望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玮 刘玮 +4 位作者 熊峰 申静 刘意 张海东 周月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6-1402,共7页
综述了近20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相关文献,总结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现状,介绍了水质水量等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各类污水的典型处理工艺,比较了各地方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展望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制定农村污水治理... 综述了近20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相关文献,总结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现状,介绍了水质水量等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各类污水的典型处理工艺,比较了各地方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展望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制定农村污水治理方案提供依据,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机制提供指导,为农村污水处理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污水 时空变化特征 分散与集中处理 因地制宜 运营机制
下载PDF
长江流域1961~2015年不同等级干旱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午朝 高冰 马育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57,共5页
分析长江流域历史时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目前和未来的干旱应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12月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_12)对长江流域134个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流域内不同等级干旱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 分析长江流域历史时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目前和未来的干旱应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12月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_12)对长江流域134个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流域内不同等级干旱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每年发生干旱的平均次数和站点数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特旱发生次数和站点数均呈升高趋势;流域内各站点发生干旱的频率主要介于30%~35%之间,四川盆地、云南省北部、贵州省北部发生干旱的频率大多呈增加趋势,其他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以降低趋势为主。上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不同等级干旱呈现不一致的时间变化特征,发生特旱的风险呈增加趋势,不同区域的干旱变化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分区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沱江流域污染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肖宇婷 谌书 樊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81-1995,共15页
选取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排污系数法对2007、2017年沱江流域28个区县的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并使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法揭示流域污染负荷时空变化与社会经... 选取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排污系数法对2007、2017年沱江流域28个区县的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并使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法揭示流域污染负荷时空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4种污染负荷在时间尺度上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尺度上呈高度异质性.其中,COD污染负荷增长量和增长率最大,分别为87556.54 t、24.16%.上游龙泉驿区COD、NH3-N污染负荷增加量最大,分别为7988.15、469.83 t,而TN和TP增加量最大的区域出现在下游的龙马潭区和泸县,分别为1556.08、181.93 t.(2)污染负荷与农业经济社会指标相关性较强,COD、NH3-N、TN和TP污染负荷与非农业人口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由2007年的0.460、0.218、0.226和0.184变为2017年的0.953、0.938、0.881和0.871,且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大面积分布的地区污染更加严重.(3)4种污染负荷的污染源聚类结果均发生变化,这与其他污染源类型向城镇污染源类型转变相关,发生转变的区县多数集中在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大面积分布的区域,且这些区域城镇化率或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的变化量均较大,如中游的乐至县、雁江区、东兴区等.聚类未发生变化的区县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草地,其城镇化率或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的变化量均较小,如下游的自流井区和中游的内江市市中区等.对沱江流域污染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的探讨可为该流域污染物总量调控和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负荷 时空变化特征 多元统计法 沱江流域
原文传递
乌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重现期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俊超 彭涛 王清 《暴雨灾害》 2019年第3期267-275,共9页
基于1960—2016年乌江流域4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计算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分析了研究时段内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平均极端持续强降水次数和对应降水量... 基于1960—2016年乌江流域4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计算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分析了研究时段内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平均极端持续强降水次数和对应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1)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和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均通过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暴雨强度呈不显著性增加趋势;5-10月各旬暴雨等级面雨量及日数变化基本一致,5月中旬至8月上旬呈单峰型分布,暴雨强度呈波动增减分布。(2)近57a乌江流域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3)乌江流域发生极端持续强降水年平均次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但极端持续强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采用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法计算了乌江流域5个代表站不同重现期日最大降水量值,发现不同站点日极端最大降水量重现期水平差异明显,重现期时间尺度存在临界点,约为5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广义极值模型 重现期估计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燕 程瑞梅 +4 位作者 杨邵 沈雅飞 肖文发 雷蕾 王晓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497-2504,共8页
通过测定2009、2015年三峡库区秭归段典型植被(次生灌丛、弃耕地)消落带不同淹水高程(高程145~175 m)和对照高程(175~185 m)土壤重金属含量,揭示其年际时空变异特征,并运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对不同年限不同高程土壤中各类型重金属进行... 通过测定2009、2015年三峡库区秭归段典型植被(次生灌丛、弃耕地)消落带不同淹水高程(高程145~175 m)和对照高程(175~185 m)土壤重金属含量,揭示其年际时空变异特征,并运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对不同年限不同高程土壤中各类型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所测各年限不同高程土壤重金属含量为:铁>锰>铜(锌)。随水淹年限增加,次生灌丛比弃耕地积累更多的重金属;土壤重金属在低海拔地区的积累过程更加明显,且各水淹高程倾向于积累更多的铜、铁;而对照高程中倾向于积累更多的锌、锰。各植被类型土壤重金属存在迁移:随水位涨落周年增加,次生灌丛消落带各水淹高程的重金属铜、锌含量增加,增幅较2009年分别达41.1%、23.1%、50%、9.3%和28.6%、50.0%、38.6%、56.8%;而弃耕地重金属铜、锌含量减少,下降范围分别达28.3%~48.5%和15.5%~29.9%。通过污染评价可得:在经历7次水位涨落周年后,次生灌丛土壤主要受重金属铜、锌、铁、锰综合性污染;而弃耕地土壤主要受重金属铁、锰复合型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重金属 迁移规律 时空变异 污染特征
原文传递
祁连山南坡2000—2020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童珊 曹广超 +2 位作者 闫欣 刁二龙 张卓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1-503,共13页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探讨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对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及政策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植被覆盖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或地形变化等单一因素对植被的影响研究,缺...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探讨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对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及政策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植被覆盖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或地形变化等单一因素对植被的影响研究,缺乏对气候条件、地形变化及人口特征等多因素对植被综合作用影响的研究,不利于对植被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的客观判断。为深入了解祁连山NDVI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本文以祁连山南坡这一典型区域为例,基于2000—2020年NDVI数据及气象、土壤、植被、地貌、地形、人口等要素,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研究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南坡近20年植被覆盖呈逐渐变好趋势;(2)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为319.77 m,迁移速率为15.23 m/a;其次,草地植被覆盖重心迁移距离为116.12 m,迁移速率为5.23 m/a,林地与耕地植被重心迁移距离最小,分别为4.66 m与1.30 m,迁移速率分别为0.22 m/a与0.66 m/a;(3)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祁连山南坡植被覆盖最主要的因素为年均温、DEM、土壤类型及植被类型,评价指标交互组合表现出6.67%的独立现象、35.56%的双因子增强的现象、57.77%的非线性增强的现象;(4)祁连山南坡植被生长最适宜范围为平均温度为0.6℃~2℃、相对湿度为43.91%~48.74%、坡度为0°~7.27°、降雨为204.03~335.97 mm、人口密度为133.98~204.03人/km2、土壤类型为棕黑毡土、植被类型为高寒禾草、苔草草原、地貌为中起伏低山、DEM为3005~3263 m及坡向为北坡时。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长与植被恢复情况,并为生态工程及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迁移特征 地理探测 祁连山
下载PDF
1960—2017年河西走廊东部寒潮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万荣 张弢 《干旱气象》 2019年第5期747-753,780,共8页
利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17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逐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单站和区域角度出发,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寒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单站寒潮... 利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17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逐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单站和区域角度出发,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寒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单站寒潮次数及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除武威站外寒潮频次自北向南逐渐减少,而寒潮强度则呈现南北两端强、中间弱的分布特征。单站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到次年5月,而区域性寒潮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5月,单站和区域性寒潮在春季最易发生,而最强区域性寒潮易出现在秋季。近58 a来,河西走廊东部民勤、永昌、武威3站寒潮次数均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突变点分别为1973、1973、2014年,且5站寒潮频次均存在41 a左右的周期变化;区域性寒潮频次呈现明显的"显著减少-波动变化-缓慢增加"阶段性年代际变化,但未发生显著突变,且具有42 a、15 a、8 a、4 a的变化周期。现行寒潮统计标准无法完全反映气温缓慢下降的冷空气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时空变化特征 河西走廊东部
下载PDF
基于GIS的洱海流域氮素时空分异特征及源结构解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晓琳 帅永芳 +3 位作者 张翼 郑毅 危锋 韦晓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6-827,共12页
氮是造成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明晰流域内农村及城镇的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洱海流域的总氮污染负荷及其组成结构;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细化26个子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及来... 氮是造成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明晰流域内农村及城镇的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洱海流域的总氮污染负荷及其组成结构;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细化26个子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2010和2016年的洱海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分别为2442.43、2573.10、2606.28和2389.10 t.点源污染逐年增加,面源污染在逐年减少,但面源污染依然为主要污染源.从污染组成结构上看,化肥污染、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洱海流域氮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污染负荷量的35%、24%和17%.2016年洱海流域单位面积负荷量主要集中在1000~1500 kg/km^(2),以中和溪(1857 kg/km^(2))、桃梅溪(1582 kg/km^(2))、白石溪(1541 kg/km^(2))、罗时江(1088 kg/km^(2))和波罗江(1050 kg/km^(2))子流域负荷较高.未来可通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畜禽养殖规模化,加强粪便处理技术;优化化肥和有机肥结构等措施减少总氮入湖负荷,控制洱海水体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氮素 时空分布 源结构解析 GIS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悬沙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超 丁平兴 孔亚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共7页
基于近几年大量的实测资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期间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沙浓度空间上以杭州湾测点最高,其次是长江口内、长江口外,舟山海域最低;悬沙平面分布总体态势为近岸高而外海低;长江口纵向上自... 基于近几年大量的实测资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期间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沙浓度空间上以杭州湾测点最高,其次是长江口内、长江口外,舟山海域最低;悬沙平面分布总体态势为近岸高而外海低;长江口纵向上自口内经口门向口外悬沙浓度大致呈"低-高-低"分布,沿杭州湾测点则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横向比较长江口外海滨四个测点发现其悬沙浓度自北向南顺次升高;悬沙浓度一般由表及底逐渐增大,但在不同水域其主要呈现的垂线结构类型则有所不同.时间上由于潮流的大小潮和潮周期变化,悬沙浓度还存在大小潮和涨落潮周期变化.另外,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长江口 邻近海域 时空分布 特征
下载PDF
地表水悬浮态多环芳烃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输入源响应机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彭珂醒 李瑞飞 +4 位作者 周亦辰 卓泽铭 张晋 李梅 李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45-3655,共11页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三致效应的一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地表水已成为PAHs重要的汇.由于其疏水性特征,PAHs易附着在地表水悬浮颗粒物表面,逐渐积累并可以随地表水长距离迁移而扩大其污染区域,...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三致效应的一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地表水已成为PAHs重要的汇.由于其疏水性特征,PAHs易附着在地表水悬浮颗粒物表面,逐渐积累并可以随地表水长距离迁移而扩大其污染区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对地表水悬浮颗粒物中PAHs长时间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输入源的定量解析研究,可为生态管控和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对典型地表水悬浮颗粒物中16种优控PAHs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PAHs时间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利用小波分析研究其周期变化规律;采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分析PAHs的来源,并从拟合优度、因子交换现象和PMF基础运行重现性等方面评估了源解析结果的不确定性.∑_(16)PAHs含量时间变化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地表水悬浮颗粒物中∑_(16)PAHs含量呈现显著递减趋势(P<0.05),平均值最大为6239μg·kg^(-1)(2006年),最小为2760μg·kg^(-1)(2016年).7种致癌性PAHs: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和苯并[a]蒽的含量均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苯并[a]芘、二苯并[a,h]蒽和茚苯[1,2,3-cd]芘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趋势.2002~2016年期间研究对象中PAHs含量的时序变动主要受10 a(第一主周期)和5 a(第二主周期)特征时间尺度的控制.∑_(16)PAHs含量空间分布分析表明,∑_(16)PAHs含量中位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中游(6168μg·kg^(-1))、上游(5407μg·kg^(-1))和下游(3412μg·kg^(-1)).研究期间上游∑_(16)PAHs含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中游和下游∑_(16)PAHs含量均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从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_(16)PAHs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上游和中游含量显著高于下游.源解析结果表明地表水悬浮颗粒物PAHs的主要输入源为交通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4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时空变化特征 小波分析 源解析 不确定性分析
原文传递
北方城市市区大气臭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与协同治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楚君 雷晓慧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2期125-128,138,共5页
臭氧气体会刺激人体器官粘膜,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当臭氧浓度过高时,也会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危害,因此需要提出臭氧污染的治理策略,降低城市市区的臭氧污染程度。提出北方城市市区大气臭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与协同治理策略,挑选沈... 臭氧气体会刺激人体器官粘膜,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当臭氧浓度过高时,也会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危害,因此需要提出臭氧污染的治理策略,降低城市市区的臭氧污染程度。提出北方城市市区大气臭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与协同治理策略,挑选沈阳作为研究区域,首先获取了沈阳的污染浓度分布数据,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氮氧化物、PM_(10)、PM_(2.5)、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对臭氧浓度分布产生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城市市区大气臭氧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月浓度变化特征以及日变化特征,最后根据臭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城市 大气臭氧污染 皮尔森相关系数 时空变化特征 臭氧治理策略
下载PDF
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栋元 金彦兆 +2 位作者 王启优 李文金 胡想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664-2676,共13页
以疏勒河流域中游绿洲为研究区,借助统计分析法、RS和GIS技术方法,选择1970、1980、1990、2000和2013年疏勒河中游绿洲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成果作为中游绿洲生态演变研究的基础资料,分析得出各种生态系统覆盖状况.根据疏勒河中游绿... 以疏勒河流域中游绿洲为研究区,借助统计分析法、RS和GIS技术方法,选择1970、1980、1990、2000和2013年疏勒河中游绿洲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成果作为中游绿洲生态演变研究的基础资料,分析得出各种生态系统覆盖状况.根据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特征,建立了基于天然植被、河流、湿地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定量化模型,并估算了不同时段不同区域流域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了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时空变化特征,从而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计算得出了疏勒河中游绿洲1970、1980、1990、2000和2013年天然植被、河流基本生态、河流输沙、河流渗漏补给、水面蒸发、湿地生态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生态环境需水量,同时得出总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17.94×108、7.51×108、6.92×108、6.63×108、5.52×108m3.1970—2013年疏勒河中游绿洲总生态环境需水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减少了12.42×108m3.1970—2013年疏勒河中游绿洲总生态环境需水量空间变化特征呈现瓜州>敦煌>玉门,同时各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均呈现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中游 绿洲 生态环境需水 时空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近50 a山东中部地区四季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环海军 刘岩 +1 位作者 姚丹丹 夏福华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3期79-85,共7页
利用山东中部地区8个气象站1966—2015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为划分依据,结合气候趋势法、Mann-Kendall法和经验正交分解法,对山东中部地区近50 a的四季开始日期及长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中部地区春... 利用山东中部地区8个气象站1966—2015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为划分依据,结合气候趋势法、Mann-Kendall法和经验正交分解法,对山东中部地区近50 a的四季开始日期及长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中部地区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秋季和冬季呈推迟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开始日期在1993年发生突变,四季开始日期的主要空间变化趋势一致,秋季变化强度中心在中北部平原,其他三季变化强度中心均出现在中部地区,四季开始日期空间变化规律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呈现区域变化的不一致性。冬季日数最多,其次为夏季,春季日数最少,春季和冬季日数呈减少趋势,冬季减少趋势显著,气候倾向率为-2.98 d/10 a,夏季和秋季日数呈增加趋势,夏季日数增加显著,四季日数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强度中心在中部地区,四季日数空间变化规律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不一致性,其中,夏季和秋季第二特征向量呈现南部山区与其他地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开始日期 四季长度 时空变化 气候趋势
下载PDF
海北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黎永鹏 赵国蓉 赵占秀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2期76-77,109,共3页
利用灾害性天气统计数据,对海北藏族自治州2009—2018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海北地区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依次是冰雹、暴雨和大风;汛期(5—9月)是灾害性天气的高发期,同时也是气象灾害的集中期;近... 利用灾害性天气统计数据,对海北藏族自治州2009—2018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海北地区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依次是冰雹、暴雨和大风;汛期(5—9月)是灾害性天气的高发期,同时也是气象灾害的集中期;近年来大风天气呈减弱趋势,而冰雹、暴雨天气呈现波动的趋势;刚察地区是3种灾害性天气的高发区,气象灾害却主要集中出现在门源地区;近年来海北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都呈增长趋势,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冰雹灾害对海北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暴雨洪涝灾害;2016年是海北地区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时空变化特征 海北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