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 被引量:87
1
作者 李长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3-119,共7页
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师生关系,解释并解决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在古典的目的论语境中,师生是亲密的友爱的,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并且,学生要敬畏教师。而在现代机械论的语境中,师生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友爱的、... 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师生关系,解释并解决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在古典的目的论语境中,师生是亲密的友爱的,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并且,学生要敬畏教师。而在现代机械论的语境中,师生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友爱的、是契约式的而非伙伴式的,是平等的但缺乏教育性的。当下师生关系在走向民主与平等,但同时也出现了疏离和冲突等不良症候。回归古典的目的论师生关系,重温目的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友爱性以及敬畏性,有助于我们当下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机械论师生关系
原文传递
能动司法与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 被引量:79
2
作者 劳东燕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28,共16页
在目的理性的刑法体系之内,刑事政策被定位为方法论层面的合目的性考虑。这种体系性思想要求刑法解释论摆脱传统的范式,而实现向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的转型。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具有目的导向性、实质性、回应性与后果取向性的特点。... 在目的理性的刑法体系之内,刑事政策被定位为方法论层面的合目的性考虑。这种体系性思想要求刑法解释论摆脱传统的范式,而实现向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的转型。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具有目的导向性、实质性、回应性与后果取向性的特点。由于倡导司法能动,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有助于解决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体系的自我演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司法 实质解释 目的理性 解释方法 刑事政策
原文传递
再谈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被引量:61
3
作者 许渊冲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90,127,共8页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源自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老子提出的"信"和"美"、"名"和"实"的矛盾,是文学译论中的本体论;孔子提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论,是译论中的认识论;"学而...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源自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老子提出的"信"和"美"、"名"和"实"的矛盾,是文学译论中的本体论;孔子提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论,是译论中的认识论;"学而时习之"的实践论,是译论中的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译论中的目的论。老子提出的矛盾论后来发展为直译与意译,信达雅,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的矛盾。孔子提出的艺术论后来发展为郭沫若的"创译论"和茅盾的"艺术价值"论或"提高到艺术创作水平"的理论。孔子提出的方法论发展为"三化论"(等化,浅化,深化),目的论又使"三化"发展为"优化论"(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不只是翻译原文的文字,而是要译出原文所写的现实,解决原文"名"与"实"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美论 三似论 三化论 三之论 创译论 优化论
原文传递
法秩序的统一性与违法判断的相对性 被引量:46
4
作者 京藤哲久 王释锋(译) 甄贞(校)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20年第1期145-160,共16页
通过梳理法解释学领域中的问题思考与体系思考的两种解释方式能够引出法秩序的统一性和违法判断的相对性议题。在法哲学层面有"存在论"与"目的论"的学说对立,而基于比较法视角,德国与日本在法秩序统一性相关理论和... 通过梳理法解释学领域中的问题思考与体系思考的两种解释方式能够引出法秩序的统一性和违法判断的相对性议题。在法哲学层面有"存在论"与"目的论"的学说对立,而基于比较法视角,德国与日本在法秩序统一性相关理论和违法判断理论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地就法秩序的统一性含义问题、法秩序的统一性与违法判断统一性、违法判断相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进行评述,展示其各自理论形成的逻辑进路,分析德日理论出现差异的社会环境原因。法秩序的统一性并非绝对地要求排除规范之间的矛盾,违法判断的统一性理论也并非法秩序的统一性要求的必然归结,反倒是违法判断的相对性理论更能符合法秩序在目的论层面上的统一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秩序的统一性 目的论 违法判断的统一性 违法判断的相对性
下载PDF
对我国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梳理与评判——自组织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构建 被引量:34
5
作者 邵桂华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2-78,共7页
体育教学的目的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对体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探讨,往往要回归到对体育教学目的论的反思和重构。从我国古代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再到建国后的“以政治为中心”、“以体质为中心”、“以技能、技术为中心”、“... 体育教学的目的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对体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探讨,往往要回归到对体育教学目的论的反思和重构。从我国古代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再到建国后的“以政治为中心”、“以体质为中心”、“以技能、技术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和“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我国的体育教学目的论几经变革,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传统的体育教学目的论,以“工具主义”为其核心,往往将体育教学导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摆脱恶性循环的途径,则在于坚持新的、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本质上不同于“工具主义”的体育教学目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目的论 工具主义 评判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法哲学基础 被引量:30
6
作者 骁克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当下人工智能主体学说面临诸多问题,需从法哲学视角予以审视。就人工智能本体而言,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宜纯粹以客体相待;从他者期望视角观察,人工智能拥有道德责任能力,系道德主体。法律主体理论经历了由自然人有限人格到全面人格,再... 当下人工智能主体学说面临诸多问题,需从法哲学视角予以审视。就人工智能本体而言,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宜纯粹以客体相待;从他者期望视角观察,人工智能拥有道德责任能力,系道德主体。法律主体理论经历了由自然人有限人格到全面人格,再到自然人、法人综合人格的演化过程,呈现客观化趋势,不唯理性、意志等主观要素论,其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提供了栖居空间。在目的论意义上,人工智能能够推动积极向善,助力美好生活,实现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作为法律主体具有合目的性。在当代,传统主体哲学转向,人的哲学危机引发新思考,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客体范式发生变化,客体主体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实践显现一种哲学可能性,即主体不限于人,从而强化了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人格 主体哲学 主体客观化 目的论
下载PDF
目的论研究在中国 被引量:17
7
作者 潘艳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论是由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始创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倡导者们试图把翻译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目的论的法则是: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论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目的论是由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始创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倡导者们试图把翻译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目的论的法则是: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论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文章以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与目的论相关的2 8篇文章为基础,试着对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功能派 翻译 功能派翻译理论
下载PDF
再论“主体民族志”:民族志范式的转换及其“自明性基础”的探求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炳祥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72,124-125,共13页
民族志的出现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但其"自明性基础"并未真正确立。20世纪20年代最先出现的民族志因追问"异文化是什么"而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科学民族志范式,但这种追问因"描述异文化悖论"而出现"... 民族志的出现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但其"自明性基础"并未真正确立。20世纪20年代最先出现的民族志因追问"异文化是什么"而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科学民族志范式,但这种追问因"描述异文化悖论"而出现"表述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民族志因追问"异文化是怎样被认识的"而成为认识论(知识论)意义上的后现代民族志范式,但这种追问因缺乏人类整体目光而不能克服"反思本文化悖论"。提出"主体民族志"的概念具有探索意义,它以人类前途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因而是目的论意义上的民族志范式。主体民族志试图探索民族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明性基础",这种探索将人类学还原为真正"研究人类的学问",将民族志还原为真正的"人类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范式 主体民族志 本体论 认识论 目的论
原文传递
古典公民教育透析——一个目的论的视角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长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9-135,共7页
目的论是古典政治哲人解释人事的基本原理,也是古典公民教育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古典目的论看来,人有其内在的目的;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属于城邦的公民;公民内在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公民教育。在古典目的论的谱系中,苏格拉底是奠基者... 目的论是古典政治哲人解释人事的基本原理,也是古典公民教育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古典目的论看来,人有其内在的目的;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属于城邦的公民;公民内在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公民教育。在古典目的论的谱系中,苏格拉底是奠基者,他最早提出了目的论,将公民视为向善的存在,并由此规定了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公民德性,使公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柏拉图是古典目的论的发展者,他明确提出了"善的理念",并认为它是理想公民的真正之爱,理想的公民教育在于引导公民转离幽暗洞穴,朝向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典目的论的最好阐释者,公民所爱欲的善不再是形而上的,而是实践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培育良好的习惯,促进公民善的实践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德性 好人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理解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纪实美学——是数字技术的挑战还是摄影技术的挑战?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志敏 赵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4,共5页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的"目的论"错误。这同时也决定了巴赞的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局限性。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关系的表述,主要特点是突出了电影的客观性,即再现功能,或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的表现功能。这是理论表述上的明显失误。这种失误不是历史性的失误,应该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美学 摄影影像 本体论 目的论
下载PDF
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万俊人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3-19,共7页
力求在普世伦理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解释伦理正义这一基本概念。通过检省目的论与道义论两种经典的普遍伦理学探究方式,深入探究了正义或道义与功利或人权两种基本的社会伦理选择方略及其正当合理性;进而借助于比较分析的方法,努力厘定... 力求在普世伦理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解释伦理正义这一基本概念。通过检省目的论与道义论两种经典的普遍伦理学探究方式,深入探究了正义或道义与功利或人权两种基本的社会伦理选择方略及其正当合理性;进而借助于比较分析的方法,努力厘定伦理正义的规范特性、伦理正义原则的制定程序及其获取普遍有效性的条件,并证明在普世伦理的价值系统中,伦理正义相对于功利价值的优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正义 功利 人权 道义论 目的论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能昌 海默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7,共7页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 ,它对伦理学的重大贡献就在于 :一方面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 ,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 ,另一方面 ,在道德问题上他却不是诉诸“建构理性” ,而是主张一种“教化理性” ,即与情感感受、行...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 ,它对伦理学的重大贡献就在于 :一方面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 ,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 ,另一方面 ,在道德问题上他却不是诉诸“建构理性” ,而是主张一种“教化理性” ,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 ,认为在道德上 ,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 ,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目的论 建构理性 教化理性 伦理德性 理智德性 德性论
下载PDF
目的论还是义务论——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2
13
作者 任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06,共6页
貌似对立的目的论和义务论都是通向自由的必要环节,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彰显了伦理学的内在逻辑进程:善—正当—自由,这就确证了伦理学是自由之学。
关键词 目的论 义务论 自由
下载PDF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谈新闻报道的文本功能特点及翻译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谊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8-73,共6页
从语言功能来说,新闻重在传达信息。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结合大量的实例,阐述了英汉新闻报道中的差异,提出新闻报道翻译在以保留新闻的真实性的原则下,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将信息真实、快捷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关键词 新闻翻译 功能理论 目的论
下载PDF
论童年在人生中的位置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74,共8页
童年是人生的根本,这是"儿童本位"得以支撑的基础。童年拥有丰富的天性资源。成人是童年资源的继承人、受益人。从个体发展来看,长大成人是儿童成长的目的。但从老子等人"复归于婴儿"的主张看,人生的目的是童年的复... 童年是人生的根本,这是"儿童本位"得以支撑的基础。童年拥有丰富的天性资源。成人是童年资源的继承人、受益人。从个体发展来看,长大成人是儿童成长的目的。但从老子等人"复归于婴儿"的主张看,人生的目的是童年的复归,童年依然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从种系进化来看,童年是一种自然目的。童年资源是人的全部生活和整个文明大厦的根基。不只是儿童教育应当坚守"儿童本位",文明的进步和提升也需要坚守"儿童本位"。人类社会和文化只有坚守"儿童本位",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之"人性复归"的理想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成年 目的论 儿童本位
下载PDF
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新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2-56,共5页
康德从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的思想 ,对“人是最终目的”的命题进行了论述 ,并阐述了大自然以人为目的的含义 :按照最节省原则赋予人理性并以对抗促进人的发展。康德目的论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 ,对... 康德从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的思想 ,对“人是最终目的”的命题进行了论述 ,并阐述了大自然以人为目的的含义 :按照最节省原则赋予人理性并以对抗促进人的发展。康德目的论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 ,对理解当前正在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目的论 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被引量:12
17
作者 温小军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19,共5页
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可鉴定为:基于工具论的视角,将生活经验视为课程内容学习的手段;基于目的论的视角,将学生生活经验视为课程目标;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当前实现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的主要策略有:... 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可鉴定为:基于工具论的视角,将生活经验视为课程内容学习的手段;基于目的论的视角,将学生生活经验视为课程目标;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当前实现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学生缄默知识,正视学生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经验;课程内容观照生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生活经验 课程价值 工具论 目的论 本体论
原文传递
论幸福生活权的目的论解释 被引量:12
18
作者 黄爱教 《人权》 2020年第1期43-53,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信中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要论述的学术意涵在于提出人权领域的重大概念--作为人权的幸福生活权。幸福生活权是人们追求、享有并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信中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要论述的学术意涵在于提出人权领域的重大概念--作为人权的幸福生活权。幸福生活权是人们追求、享有并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利,属于概括性权利,即"权利束"。目的论解释为幸福生活权提供了有力辩护,但是目的论解释可能会带来诸多风险,这便可能使幸福生活权陷入诸多困境,诸如陷入"人"沦落为工具而丧失尊严、损害少数个体或群体人权而丧失公正、助长政府权力的扩张可能而侵害人权、追求幸福以及幸福具有差异性而难以获得普遍认同等。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持公正原则、使政府认真对待人权以及达成追求幸福的重叠共识等,对幸福生活权的目的论解释加以合理限制,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生活权 目的论 人权 幸福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论家庭与城邦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斯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9,共7页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虽然人类的第一个自然共同体是家庭,但是唯有城邦这个习俗共同体才能成全人性的完善。城邦之于家庭的政治优先性,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家国异构和重国抑家之倾向的开端,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核心主张,其形...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虽然人类的第一个自然共同体是家庭,但是唯有城邦这个习俗共同体才能成全人性的完善。城邦之于家庭的政治优先性,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家国异构和重国抑家之倾向的开端,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核心主张,其形而上学基础在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理论(简称形质论),尤其是形式之于质料的存在论优先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家庭提供人性的质料,政体提供生活的形式,二者相结合所构成的城邦才是能够实现美好生活的人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哲学 形质论 目的论
原文传递
论意思自治的根基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政辉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8-71,共4页
意思自治构成现代合同效力的正当性基础,意思自治的本身值得做出历史和支撑理论的分析。在理论上,意思自治的兴起与教会的盟约思想相关,并经教会法而发展。在现代,意思自治的合理性有四个方面的理论支撑,分别是:自由主义;理性人,即人是... 意思自治构成现代合同效力的正当性基础,意思自治的本身值得做出历史和支撑理论的分析。在理论上,意思自治的兴起与教会的盟约思想相关,并经教会法而发展。在现代,意思自治的合理性有四个方面的理论支撑,分别是:自由主义;理性人,即人是理性动物,会趋利避害地处理自己事务;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导致西欧发展的理论与实证;从心理学证明意思自治的可能。奠定合同法自由性格的意思自治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证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自治 合同法 自由主义 盟约 合同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