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调剖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宪文 郭方元 +3 位作者 黎晓茸 王兴宏 谭俊领 徐春梅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98,共4页
安塞油田三叠系长6储层渗透率(1~3)×10 3μm2,在92口见水油井中,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见水油井29口。靖安油田三叠系长4+5储层平均渗透率1.447×10 3μm2,在68口见水油井中,见注入水油井41口,由于裂缝沟通,不少油井投产初期... 安塞油田三叠系长6储层渗透率(1~3)×10 3μm2,在92口见水油井中,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见水油井29口。靖安油田三叠系长4+5储层平均渗透率1.447×10 3μm2,在68口见水油井中,见注入水油井41口,由于裂缝沟通,不少油井投产初期即见注入水;姬塬油田侏罗系延9油藏平均渗透率66.9×10 3μm2,吸水厚度仅占油层厚度的35%,部分油井水淹,而大部分油井注水不见效。通过对低渗透裂缝油藏调剖实验研究,确定采用体膨颗粒和聚合物弱冻胶复合调剖工艺,在实施调剖的20个井组中,有19个井组吸水指数明显降低;有11个井组取得了增油、降水效果;有5个井组含水率下降;有3个井组,由于裂缝封堵强度过大,导致调剖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裂缝油藏 体膨颗粒 聚合物弱冻胶 调剖剂 注水井调剖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blocking process of gelled particles in porous media with remaining polymers 被引量:1
2
作者 Feng Qihong Zhang Ge +1 位作者 Yin Xiaomei Luan Zhiy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84-288,共5页
Gelled particles can be transferred deeply inside oil reservoirs to block water channels due to their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welling, deformation, and synergetic effect (reacting with polymers),... Gelled particles can be transferred deeply inside oil reservoirs to block water channels due to their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welling, deformation, and synergetic effect (reacting with polymers), and then the injection profiles are significantly modified. At present, research on gelled particles is mainly focused on laboratory studies of drive mechanisms, and rarely on mathematical models describing the blocking process of gelled particles. In this paper, the blocking process of gelled particles is divided into two sub-processes: deposition and desorption due to particle deform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filtration theory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characteristics of gelled particles on the blocking process. Blocking laws were simulated and researched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of the blocking of gelled particles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confirm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lled particles profile control blocking process numerical simulation swelling synergetic effect deformation
下载PDF
缓膨高强度深部液流转向剂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唐孝芬 刘玉章 +3 位作者 杨立民 魏发林 马涛 马红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4-497,共4页
基于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改善水驱技术发展要求,通过材料分子结构设计,在常规吸水体膨网络结构中引入控制吸水速度的高分子网络,形成具备缓膨、高强、性能可调等综合特性的互穿网络结构体系。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方... 基于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改善水驱技术发展要求,通过材料分子结构设计,在常规吸水体膨网络结构中引入控制吸水速度的高分子网络,形成具备缓膨、高强、性能可调等综合特性的互穿网络结构体系。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进行了材料微观结构分析,观察到材料互串结构的均匀性。静态吸水体膨实验表明,缓膨颗粒转向剂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悬浮分散性,完全吸水膨胀时间大于20 d,吸水后弹性模量在104Pa以上,远高于常规体膨颗粒类转向剂。填砂管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深部注入性能及吸水体膨封堵性能,可有效克服常规体膨颗粒材料吸水膨胀速度过快、强度较低、进入地层深度有限等不足,为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聚驱)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膨颗粒 吸水体膨 强度 深部调剖 转向剂
下载PDF
吸水膨胀树脂复合堵漏剂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翟科军 范胜 +3 位作者 方俊伟 于洋 谢海龙 马喜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6-203,共8页
针对钻井堵漏中吸水树脂堵漏剂承压能力低、单一刚性颗粒碳酸钙难于堵漏、它们的颗粒大小与漏失裂缝尺寸难以匹配,均不能很好堵漏的问题,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 针对钻井堵漏中吸水树脂堵漏剂承压能力低、单一刚性颗粒碳酸钙难于堵漏、它们的颗粒大小与漏失裂缝尺寸难以匹配,均不能很好堵漏的问题,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进行聚合反应,再通过烘干、粉碎、过筛处理制备了粒径(mm)<1.00、1.00~<2.80、2.80~<4.75和4.75~<8.00的4种树脂,将该树脂与膨润土、超细碳酸钙、石棉纤维和5种粒径非球形碳酸钙颗粒进行复配,通过1~4 mm缝隙板的堵漏效果评价,优选堵漏材料的粒径和加量,形成了一种复合堵漏配方。研究结果表明:该树脂颗粒在15~30 min内吸水膨胀,在淡水和6.0%氯化钠溶液中360 min吸液倍率分别达102~234 g/g和17~23 g/g。形成的复合堵漏剂用淡水和聚磺钻井液稀释配制的密度为1.37 g/cm^(3)的堵漏浆对1~4 mm缝隙板可完全封堵,在6.9 MPa下可承压10 min,具有良好的堵漏效果。图6表3参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堵漏 吸水膨胀树脂 碳酸钙颗粒 石棉纤维 级配
下载PDF
高膨微粒调剖工艺先导性试验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何风华 刘德正 +2 位作者 樊玉生 何静 张冬梅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0,共4页
通过对调剖试验区块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试验井注水管柱的现状,设计了YHH高膨微粒调剖施工工艺,阐述了其调剖机理,通过扶余油田西24-9区块内4口注水井的调剖先导性试验取得的成果证实:对应受益井组增油控水效果显著、YHH高膨微粒调剖施... 通过对调剖试验区块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试验井注水管柱的现状,设计了YHH高膨微粒调剖施工工艺,阐述了其调剖机理,通过扶余油田西24-9区块内4口注水井的调剖先导性试验取得的成果证实:对应受益井组增油控水效果显著、YHH高膨微粒调剖施工工艺在多段分注管柱内适用,与聚合物交联、黏土、粉煤灰、石灰乳等调剖施工相比具有占井施工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的优点,为今后调剖工作的开展拓宽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膨微粒 先导性试验 施工工艺 调剖 增油控水
下载PDF
调剖剂与二元复合体系配伍性评价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进祥 隋承伯 +4 位作者 卢祥国 王荣键 王亮 李强 王树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88,共5页
针对吉林红岗油田实际开发需求,采用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开展了2种调剖剂即Cr3+聚合物凝胶和缓膨聚合物颗粒与二元复合体系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复合体系中添加Cr3+交联剂后,体系黏度随Cr3+浓度增加而降低,界面张力及其随... 针对吉林红岗油田实际开发需求,采用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开展了2种调剖剂即Cr3+聚合物凝胶和缓膨聚合物颗粒与二元复合体系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复合体系中添加Cr3+交联剂后,体系黏度随Cr3+浓度增加而降低,界面张力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受Cr3+影响不大,基本上都在10-2~10-3mN/m;而缓膨聚合物颗粒与二元复合体系接触后,体系黏度降低了50.60%~90.05%,界面张力由3.65×10-3mN/m最高上升到1.15×10-1mN/m,并且添加量越多、时间越长,影响程度越大。由此可见,Cr3+聚合物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配伍性,而缓膨聚合物颗粒则较差。流动性实验表明,在二元复合体系中加入Cr3+交联剂后,其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加了几倍到几十倍甚至更高,流度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体系 Cr^3+聚合物凝胶 聚合物缓膨颗粒 流动特性 配伍性
下载PDF
自愈合水泥浆体系在四川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炳祥 刘浩亚 +2 位作者 魏浩光 曾敏 何世明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0,共6页
针对油气井开发过程中水泥环受损产生裂缝而破坏固井封隔效果,以烃触发溶胀型聚合物为自愈合乳液粒子,形成自愈合水泥浆体系。结果表明,自愈合乳液粒子的粒径在200~250 nm,其加量为10%时水泥石吸油愈合效果及机械性能较佳;8 d内水泥石... 针对油气井开发过程中水泥环受损产生裂缝而破坏固井封隔效果,以烃触发溶胀型聚合物为自愈合乳液粒子,形成自愈合水泥浆体系。结果表明,自愈合乳液粒子的粒径在200~250 nm,其加量为10%时水泥石吸油愈合效果及机械性能较佳;8 d内水泥石裂缝愈合率达70%~100%,2 d抗压强度为16.2 MPa,弹性模量为6 GPa;渗流实验结果表明,水泥石出现大于0.1 mm裂缝时,柴油气流速由9 g/min降至6 g/min,小于0.1 mm的裂缝时柴油流速由6 g/min可降低为0。说明自愈合水泥石一旦产生损伤,裂缝中渗入的油气分子使自愈合乳液粒子自发膨胀黏连并逐步修复闭合裂隙,裂缝越小自愈合效果越好,实现了水泥石自愈合修复功能。现场应用表明,该水泥浆体系固井质量优质率达到88.9%,固井及压裂后技术套管均不带压,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完整性 水泥环裂缝 油气溶胀型粒子 自愈合水泥
下载PDF
单分散高聚物微球的合成研究
8
作者 刘开录 杨文英 《铀矿冶》 CAS 1996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用乳液聚合法和种子溶胀聚合法研究合成了单分散高聚物微球。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粒径2μm和3.1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作种子,首先用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对种子进行溶胀,然后再用单体溶胀,可合成粒径较大的约SPin、6.4μ... 用乳液聚合法和种子溶胀聚合法研究合成了单分散高聚物微球。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粒径2μm和3.1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作种子,首先用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对种子进行溶胀,然后再用单体溶胀,可合成粒径较大的约SPin、6.4μm、和8μm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单体浓度和种子浓度对聚合物微球粒径大小及其均匀性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单分散 高聚物微球 高聚物
下载PDF
缓膨颗粒性能及封堵裂缝储层二氧化碳气窜效果研究
9
作者 张跃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7期42-49,共8页
针对裂缝型储层注气窜流问题,通过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缓膨颗粒微观形态、强度、粒径、溶胀性、抗剪切性、封窜效果和气驱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缓膨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骨架呈空间网状结构,存在一些分布均匀、致密的孔... 针对裂缝型储层注气窜流问题,通过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缓膨颗粒微观形态、强度、粒径、溶胀性、抗剪切性、封窜效果和气驱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缓膨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骨架呈空间网状结构,存在一些分布均匀、致密的孔洞,使其具有较高的吸水、保水能力。随溶胀时间延长、矿化度降低,缓膨颗粒弹性模量降低;与中性环境相比,缓膨颗粒在酸性环境下弹性模量较大,膨胀7d的缓膨颗粒弹性模量可达到61kPa以上,具有较高的强度。随溶胀时间延长,缓膨颗粒粒径增大,溶胀速度逐渐变快,到第10d仍然没有达到完全吸水。浓度越大、矿化度越高,缓膨颗粒溶胀速度越慢,与中性环境相比,酸性环境下溶胀速度较慢。随溶胀时间延长,缓膨颗粒抗机械剪切性变差。随匹配系数减小,封堵CO_(2)气窜效果呈“先变好后变差”趋势,匹配系数1.08效果最好。与缓膨颗粒浓度和注入量相比,匹配系数对封堵CO_(2)气窜效果影响最大。与CO_(2)驱相比,“缓膨颗粒封堵+CO_(2)驱”方式采收率较高,说明缓膨颗粒对裂缝进行了有效封堵,改善CO_(2)驱气窜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膨颗粒 CO_(2)驱 裂缝 气窜 匹配系数
下载PDF
二步溶胀法制备大粒径共聚物乳胶粒子
10
作者 赵成安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2期39-40,共2页
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引发剂,在以水为溶剂的体系中以苯乙烯为单体制备出纳米级种子微球;然后利用二步溶胀法再分别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进而制备出微米级的核壳型微球。运... 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引发剂,在以水为溶剂的体系中以苯乙烯为单体制备出纳米级种子微球;然后利用二步溶胀法再分别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进而制备出微米级的核壳型微球。运用动态激光光散射仪对粒子半径的进行表征,其中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所制备核壳型微球粒子的半径为953 nm;以苯乙烯为单体所制备核壳型微球粒子的半径为808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步溶胀法 核壳型微球 大粒径
下载PDF
壳层交联剂对聚合物中空微球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国安 张增德 +3 位作者 李佳明 李金洋 杨是佳 邓伟 《化学工程师》 CAS 2017年第7期5-7,10,共4页
以含羧基的乳胶粒为核,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多层核壳聚合物微球,经碱液处理后可得聚合物中空微球。通过TEM、SEM、激光粒度和zeta电位仪等对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研究了壳层交联剂DVB用量对聚合过程和微球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单... 以含羧基的乳胶粒为核,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多层核壳聚合物微球,经碱液处理后可得聚合物中空微球。通过TEM、SEM、激光粒度和zeta电位仪等对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研究了壳层交联剂DVB用量对聚合过程和微球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单体滴加速度有利于含羧基核乳胶粒的制备;DVB用量过多会导致种子乳液聚合不稳定,凝胶量增多;随着壳层交联剂用量的增加,碱处理后的聚合物微球依次呈现塌陷和中空结构,空心率可达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溶胀 核壳结构 中空微球 交联剂
下载PDF
阴、阳离子型淀粉接枝共聚物W/O超浓乳液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连生 杨巍 +3 位作者 万子义 秦川丽 赵隽颖 王超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86-90,共5页
以 SPAN-TOWEN为复合乳化剂、ISOPAN-M50为分散介质、直链淀粉为骨架,在不搅拌条件下,通过程控升温,用越浓 W/O乳液接枝聚合直接合成了 Fd≥0.76的交联共聚合物 W/O超浓乳液阴离子型 AGU-PA... 以 SPAN-TOWEN为复合乳化剂、ISOPAN-M50为分散介质、直链淀粉为骨架,在不搅拌条件下,通过程控升温,用越浓 W/O乳液接枝聚合直接合成了 Fd≥0.76的交联共聚合物 W/O超浓乳液阴离子型 AGU-PAM-PAANa(Ⅰ)及阳离子型 AGU-PAM-PDMDAAC(Ⅱ)。(Ⅰ)程控升温聚合的最佳升温速率为2.5℃/min,(Ⅱ)的为 3.8℃/ mm;(Ⅰ)、 (Ⅲ)的最高温升分别为90±1℃和98±1℃。动力学研究表明以内相为引发场所的超浓W/O乳液聚合不同于超浓O/W乳液聚合,而更接近悬浮聚合机理,DMDAC的聚合速度比 AANa的大, AGU对阴、阳离子的反应均有促进作用。(Ⅱ)、(Ⅰ)经水稀释后分别得到水膨胀型正、负粒子的乳液制剂(C)、(A)、(C)、(A)的流变学行为均呈假塑性流体行为,显现了EOR功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超浓乳液 不搅拌聚合 淀粉-PAM接枝共聚物 阴阳离子型水膨胀粒子 接枝聚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