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8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龚剑秋 司马振奋 +1 位作者 张芳 梁文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通过核心肌群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变化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 目的通过核心肌群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变化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2组治疗4周、8周后的疼痛NR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表面肌电图测试结果。采集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及臀中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疼痛NR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及臀中肌的IEMG、RMG、M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各部位肌肉IEMG、RMG、M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持续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肌群的募集能力和耐疲劳性能,并同时改善其腰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物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核心肌群 核心稳定性训练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表面肌电与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丛芳 李建军 +4 位作者 周红俊 郑樱 林歆 吴琼 金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盆底表面肌电(sEMG)值与国际SCI数据集肠功能基础数据集问卷调查指标的相关性,为SCI患者水疗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2006年颁发的SCI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将180例残损分级为A级、...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盆底表面肌电(sEMG)值与国际SCI数据集肠功能基础数据集问卷调查指标的相关性,为SCI患者水疗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2006年颁发的SCI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将180例残损分级为A级、B级、C级和D级的SCI受试者分别分成A组、B组、C组和D组。应用标准的Glazer盆底sEMG评估方案及设备,对患者进行肛门括约肌sEMG值的测定,同时进行国际SCI数据集肠功能基础数据集——数据表的问卷调查。结果 Glazer评估中各个收缩阶段的盆底sEMG检测值与SCI肠功能问卷调查中的便意、主要排便方法、平均排便时间、便失禁的次数、需要外用衬垫或塞子5项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各个收缩阶段的盆底sEMG检测值也与SCI残损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Glazer盆底sEMG评估与国际SCI数据集肠功能基础数据集的问卷调查对SCI患者水疗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盆底 表面肌电 肠功能基础数据集
下载PDF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大腿前后肌群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窦祖林 姜丽 +1 位作者 何萃 温红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协调性的变化,为针对性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1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18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取俯卧位进行主...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协调性的变化,为针对性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1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18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取俯卧位进行主动膝关节屈伸运动,采集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及半腱半膜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病例组患者双大腿肌群均采集,对照组仅采集左侧大腿肌群。以标准化均方根值(stRMS)、协同收缩率(CR)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伸膝时,病例组患者偏瘫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病例组患者健侧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偏瘫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病例组偏瘫侧CR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CR值(P〈0.05),结论脑梗死后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功能均有受损,其中伸膝肌以股直股受损明显,屈膝肌群中半膜半腱肌及股二头肌受损程度相当,偏瘫侧膝伸屈肌群拮抗一收缩模式异常。康复治疗应加强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训练,改善异常收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腿肌肉 表面肌电 康复
原文传递
利用EMG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数目估算法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神经元发放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姚博 杨基海 +3 位作者 陈香 吴德 钱玲玲 周逸峰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3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障碍分级和康复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利用表面肌电信号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发放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评估提供一种量化指标。方法采用平滑非线性能量算子(smoothed nonlinear ... 目的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障碍分级和康复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利用表面肌电信号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发放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评估提供一种量化指标。方法采用平滑非线性能量算子(smoothed nonlinear energy operator,SNEO)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表面肌电信号中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数目进行估计,获得MUAP的平均发放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IPI),并根据医生采用的分级结果和健康人MUAP平均发放时限的早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对14名不同运动障碍级别脑瘫患者的实验结果显示,其肌电信号MUAP的IPI与他们活动度的级别即运动障碍的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采用IPI参数能够反映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 表面肌电信号 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数目估计 平滑非线性能量算子 平均发放间隔
下载PDF
肌电学方法在面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凤麟飞 吴江恩 +1 位作者 薛浩伟 后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ENoG)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在评价面神经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面神经功能评价提供客观的实验参数。方法:通过运用House-Brackmann(HB)分区评价系统和ENoG、sEMG,评价腮腺手术对面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选择50例...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ENoG)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在评价面神经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面神经功能评价提供客观的实验参数。方法:通过运用House-Brackmann(HB)分区评价系统和ENoG、sEMG,评价腮腺手术对面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选择50例行单侧腮腺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30 d进行ENoG及sEMG检测,记录波幅(Am)及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计算得出神经变性率(DR)和平均发放间隔(IPI),并在同一时间点记录患者的HB分区评价分级。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健、患侧面神经间A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分区评价面神经功能级别越低,DR值越小。在面神经功能评价Ⅳ-Ⅴ级病例中,健、患侧MUAP个数比及IPI参数较术前水平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ENoG的Am和DR参数可作为临床评价面神经功能的客观参考指标,sEMG参数在评价面神经功能领域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手术 面神经功能 神经电图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基于mAR模型的小儿脑瘫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相干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冯辉 王乾 +1 位作者 吴德 陈香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4年第4期349-354,364,共7页
目的本文对小儿脑瘫患者行走过程中下肢主要肌肉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基于多变量AR模型的相干性分析,以探索脑性瘫痪对下肢肌肉活动的影响。方法利用多变量自回归模型的方法计算正常组和两组不同级别脑瘫组儿童在行走过程中下肢胫前肌、腓... 目的本文对小儿脑瘫患者行走过程中下肢主要肌肉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基于多变量AR模型的相干性分析,以探索脑性瘫痪对下肢肌肉活动的影响。方法利用多变量自回归模型的方法计算正常组和两组不同级别脑瘫组儿童在行走过程中下肢胫前肌、腓肠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两两之间的相干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股外侧肌与股直肌信号相干系数在3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Ⅰ-Ⅱ级脑瘫患者相干系数高于正常组,Ⅲ-Ⅳ级脑瘫患者低于正常组,而其他肌肉间的相干性在不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干性系数可作为一种探索肌肉活动相互间关系的手段,从神经控制的角度为研究小儿脑瘫患者异常步态的形成原因提供参考。从相干性分析中还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 表面肌电信号 相干性分析 多变量AR模型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冯小军 周云 +4 位作者 吴建贤 江炎 刘奕 洪永锋 丁呈彪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外...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椎旁痛点治疗,1周2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包括平均肌电波幅(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治疗2周后NRS、ODI评分减低,AEMG和MPF增加,MFs绝对值降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RS、ODI、MFs、MPF第1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周结束后治疗组的NRS、ODI、AEMG及MFs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缓解LDH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评分以及腰部肌肉的电生理状况,提高肌肉的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体外冲击波 表面肌电信号 临床疗效评价
下载PDF
体表子宫肌电监测技术在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中的临床探索
8
作者 程丹玲 杨金英 +3 位作者 周冰倩 潘秀玉 董婷婷 刘慧姝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913-918,共6页
目的 应用体表子宫肌电监测技术探讨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时子宫肌电活动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促宫颈成熟的单胎、头位孕妇89例,观察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后子宫肌电活... 目的 应用体表子宫肌电监测技术探讨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时子宫肌电活动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促宫颈成熟的单胎、头位孕妇89例,观察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后子宫肌电活动情况,并比较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不同时间出现子宫肌电爆发波的孕妇间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1)控释地诺前列酮栓放置后肌电爆发波出现时间与促宫颈成熟耗时、临产间隔、放置至分娩用时呈正相关(P<0.05);(2)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后,3 h内出现子宫肌电爆发波组孕妇肌电强度显著高于3 h后出现组(P<0.05),且具有更短促宫颈成熟耗时、临产间隔、放置至分娩用时,以及更高24 h内分娩率(P<0.05),两组间总产程时长、产后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较早出现子宫肌电活动的孕妇促宫颈成熟时间更短、24 h阴道分娩率更高,但需重视产后出血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地诺前列酮栓 引产 体表子宫肌电监测技术 促宫颈成熟
下载PDF
基于表面电极肌电信号研究平衡功能训练对帕金森患者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颖 张亚军 +2 位作者 钱辉 蓝美洁 张宏卫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14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表面电极肌电信号研究平衡功能训练对帕金森(PD)患者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P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分组列表,并将对应的编号放入密闭不透明的信封中,由试验者拆... 目的探讨基于表面电极肌电信号研究平衡功能训练对帕金森(PD)患者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P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分组列表,并将对应的编号放入密闭不透明的信封中,由试验者拆开信封以确定分组,将受试者随机分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和功能训练组,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n=40)按专科医生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功能训练组(n=40)对受试者进行每周5次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参数、步态参数、平衡功能(BBS评分、UPDRS3.0评分)、睡眠状况、心肺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周后,功能训练组RMS、iEMG、MNF、MF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功能训练组步长、步速、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UPDRS3.0评分低于对照组(t=12.122,P<0.05)。治疗4周后,功能训练组PSQI评分、VO2peak、6MWD、FEV1、FVC、FEV1/FV、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表面电极肌电信号研究平衡功能训练应用于帕金森疾病中,能够改善其步态,进而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极肌电信号 平衡功能训练 帕金森 运动控制能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慧 杨柳 周成 《当代医学》 2022年第17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P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P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20例。空白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P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P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20例。空白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痉挛情况、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及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3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等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3组BI评分呈递增趋势,且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3组iEMG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及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PSS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痉挛情况,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肌张力,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肌肉痉挛 A型肉毒毒素 超声引导 日常生活能力 表面肌电积分值
下载PDF
基于样本熵和个体化阈值的表面膈肌肌电信号起点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翠莲 马双驰 柳叶潇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2-859,共8页
膈肌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表面膈肌肌电(sEMGdi)信号的动作区间起点检测可用于呼吸康复训练,但心电(ECG)信号的存在增加了其检测难度,故本文对此提出了基于样本熵(SampEn)和个体化阈值的起点检测方法,简称样本熵法。该方法涉及样本熵... 膈肌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表面膈肌肌电(sEMGdi)信号的动作区间起点检测可用于呼吸康复训练,但心电(ECG)信号的存在增加了其检测难度,故本文对此提出了基于样本熵(SampEn)和个体化阈值的起点检测方法,简称样本熵法。该方法涉及样本熵特征的提取,样本熵特征参数w和r0的优化,个体化阈值的选取以及判断条件的设立。同时还选用其他三种常用方法与本文所提的样本熵法进行起点检测方面的比较,即利用小波变换(WT)去噪后再分别使用均方根(RMS)和能量算子(TKE)的起点检测方法,以及不做小波变换而直接使用TKE的起点检测方法。本文共采集12名健康受试者在2种呼吸状态下的sEMGdi信号,用于信号合成和算法检测。最后以误差的绝对值累加和作为评价起点检测精度的指标。最终结果表明,样本熵法在稳定性和精度两方面皆优于其他三种方法,是一种能适应个体间差异,无需提前对sEMGdi信号进行ECG信号去噪便可获得较高精度的起点检测方法,为基于sEMGdi信号的呼吸康复训练和实时交互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膈肌肌电 起点检测 样本熵 心电信号干扰
原文传递
踝背伸和跖屈肌群的最大等长收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与同龄健康老人表面肌电图对照研究 被引量:87
12
作者 燕铁斌 Hui-Chan WYC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岁。测试时下肢固定在支架上 ,压力传感器放在足底 ,肌电图的表面电极放在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体表上 ,记录踝背伸或踝跖屈时最大等长收缩、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 ,并计算力矩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健康老人左、右侧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协方差分析 (年龄作为协变量 )发现 ,脑卒中组的患侧与对照组比较 ,踝背伸和踝跖屈力矩、积分肌电图以及协同收缩率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脑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的踝背伸协同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 ,增强这些肌群的收缩功能 ,特别是增强主动肌的收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性期 老年人 表面肌电图 最大等长收缩 踝背伸肌群 踝跖屈肌群
原文传递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低频电刺激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85
13
作者 吴霜 刘春风 +2 位作者 楚兰 王志涛 石阳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SEMG-BFT)联合低频电刺激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并对比不同性状食物在吞咽中的差异,以期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选择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SEMG-BFT)联合低频电刺激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并对比不同性状食物在吞咽中的差异,以期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选择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低频电刺激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以SEMG-BF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中文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采用颏下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检测2组患者吞咽不同性状食物时的吞咽时程和平均波幅值,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评分、GU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2周和4周后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GU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吞咽不同性状食物时的sEMG吞咽时程、平均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2周和4周后的sEMG吞咽时程、平均波幅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NK-q检验显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糊状食物的吞咽时程、平均波幅分别为(1.43±0.12)s和(23.07±7.42)μV与空吞唾液和吞咽流质食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MG-BFT联合电刺激电刺激和康复训练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而糊状食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训练工具,可用于早期吞咽功能的评定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食物性状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1
14
作者 王军 郎永斌 +5 位作者 杜江华 陈镇 朱登纳 张勇 李梦月 童培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记录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E区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同时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观察内收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GMFM?D、E区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试验组在改善D、E两大功能区和平衡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收肌和腓肠肌的RMS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且试验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悬吊运动训练 平衡功能 表面肌电图 儿童
原文传递
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状态及肌电积分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3
15
作者 黄志强 赵宁 +2 位作者 苏昭元 苏稼夫 吴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刺络拔罐与西药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组于患侧肱二头肌肌腹中...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刺络拔罐与西药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组于患侧肱二头肌肌腹中心行刺络拔罐疗法,每周二及周五治疗,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巴氯芬,每天3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即刻(综合组治疗即刻为第1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西药组治疗即刻为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即刻两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及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综合组治疗即刻IEMG高于西药组,治疗后IEMG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综合组肱三头肌IEMG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高于西药组(P<0.05)。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西药组的60.0%(18/30,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值并显著改善患侧上肢屈肘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痉挛 刺络拔罐 康复训练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非线性信号特征 被引量:53
16
作者 王健 方红光 杨红春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43,64,共6页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强度等长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 EMG非线性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与肌肉运动耐力的关系。10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本次实验。采用4 0 %、6 0 %和80 %MVC强度的等长运动试验诱发肱二头肌疲劳,同步采集该肌肉s EMG信号...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强度等长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 EMG非线性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与肌肉运动耐力的关系。10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本次实验。采用4 0 %、6 0 %和80 %MVC强度的等长运动试验诱发肱二头肌疲劳,同步采集该肌肉s EMG信号并进行非线性C(n)和% DET和线性MPF分析。研究发现1)肌肉疲劳过程中s EMG信号的MPF和C(n)呈单调递减型变化,而% DET呈单调递增型变化;2 )不同强度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MPF、C(n)和% DET变化率具有明显的运动强度依赖性并与肌肉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3)以% DET变化率反映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PF和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长运动 肌肉疲劳 表面肌电信号 非线性分析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效果 被引量:59
17
作者 王利江 刘秋燕 +1 位作者 于晓明 侯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80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和肌电生物反馈组(n=80)。常规治疗组接受运动疗法结合推拿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加用生物...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80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和肌电生物反馈组(n=80)。常规治疗组接受运动疗法结合推拿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表面肌电评价结果和选择性控制评定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踝关节PROM较治疗前显著减小(t〉9.142,P〈0.001),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值(RMS)及踝关节选择性运动控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t〉3.456,Z〉3.178,P〈0.01);且肌电生物反馈组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t〉3.737,Z=-2.748,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更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背曲,改善其尖足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尖足 生物反馈技术 表面肌电图 推拿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57
18
作者 何子龙 崔芳 +3 位作者 孙柳青 熊建美 李剑勇 邵雪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7期3368-3372,共5页
目的:观察吞咽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将患者... 目的:观察吞咽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仅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吞咽时程缩短、最大波幅值升高,且实验组的吞咽时程短于对照组,最大波幅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增大,且实验组的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SWAL-QOL总分均升高,且实验组的SWAL-QOL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ME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有效促进其吞咽功能改善,提高舌骨肌肌群肌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吞咽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舌骨喉复合体动度
原文传递
太极拳和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和表面肌电的效果 被引量:55
19
作者 杨慧馨 刘晓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讨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10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气功组和太极组,各35例。三组均行常规康复,太极组行改良的24式太极拳,气功组行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干预前... 目的探讨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10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气功组和太极组,各35例。三组均行常规康复,太极组行改良的24式太极拳,气功组行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干预前,干预4周末和8周末,采用Fuge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记录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以及踝跖屈和背屈时协同收缩率(CR)。结果对照组21例、气功组23例、太极组28例完成研究。干预8周末,太极组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踝背屈时,太极组和气功组胫骨前肌i EMG高于对照组(P <0.05);太极组胫骨前肌CR低于对照组和气功组(P <0.05)。结论太极拳和气功锻炼可增强主动肌肌力,太极拳锻炼更有助于患者偏瘫下肢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太极拳 八段锦 下肢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齐瑞 严隽陶 +2 位作者 房敏 朱燕 张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9-401,共3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图 最大等长收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