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对华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蒙伟光 李江南 +3 位作者 王安宇 冯瑞权 古志明 闫敬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8-376,共9页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凝结加热在MCS涡旋的形成期最为重要,在涡旋形成之后,影响相对减弱。(3)凝结加热通过对MCS发展过程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MCS环境场中尺度低空急流、高层辐散等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形成。(4)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对MCS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暴雨MCS发生前期,地表非绝热过程造成气压下降,导致华南南部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加大,辐合加强,从而使低层的湿度增大,气层变得更加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加热 地表通量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The Influences of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n Mesoscale Heavy Rain System 被引量:17
2
作者 许丽人 赵鸣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58-465,467-472,共14页
The mesoscal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 (MM4) in which the computations of the turbulent exchange coefficient in the boundary layer and surface fluxes are improved, i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boundary... The mesoscal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 (MM4) in which the computations of the turbulent exchange coefficient in the boundary layer and surface fluxes are improved, i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n the predictive results of the mesoscale model. Seven different experiment schemes (including the original MM4 model) designed in this paper are tested by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several heavy rain cases so as to find an improved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n the mesoscale meteorolog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seven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have some influences on the forecasts of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rain area, vertical velocity, vorticity and divergence fields, and the improved schemes in this paper can improve the precipitation forecast. Key words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 Mesoscal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NWP) - Turbulent exchange coefficient - Surface fluxes - Heavy ra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875005 and No. 49735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Mesoscal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NWP) Turbulent exchange coefficient surface fluxes Heavy rain
下载PDF
地表湍流通量计算方法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烺 李跃清 李英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1期76-80,共5页
地表通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Bowen比能量平衡法、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空气动力学方法以及以精度比较高的观测仪器为基础的涡旋相关法。本文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介绍了涡旋相关观测系统原始资料的处理方... 地表通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Bowen比能量平衡法、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空气动力学方法以及以精度比较高的观测仪器为基础的涡旋相关法。本文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介绍了涡旋相关观测系统原始资料的处理方法及一些物理量修正方案的研究进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通量 空气动力学法 涡旋相关法 质量控制 质量评价
下载PDF
地表通量输送对飑线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蔡斐 潘益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使用水平分辨率20km的RSM-RANAL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4年7月12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雷暴发生区域的西北侧约300km处有一冷锋,地面风场辐合;中低层为一致西南急流,雷暴发生区域上空300hPa... 使用水平分辨率20km的RSM-RANAL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4年7月12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雷暴发生区域的西北侧约300km处有一冷锋,地面风场辐合;中低层为一致西南急流,雷暴发生区域上空300hPa位于西风急流右后侧辐散区中;地面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2)雷暴发生前浙皖交界山区处的CAPE增至1000J/kg,CIN减至30J/kg以下;杭州湾附近的CAPE值大于2000J/kg。这些地方之后均有强对流单体生成,并成为飑线的一部分。(3)WRF模式对这次飑线过程的主要特征模拟较好,包括地面风场和飑线的结构。(4)敏感性试验指出陆面过程对本次飑线过程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潜热通量输送增大边界层湿度;另一方面通过感热通量输送改变了边界层的层结结构,使得低层辐合(或抬升)比较容易释放不稳定。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中地表条件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飑线 数值模拟 地表通量输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草甸下垫面涡旋相关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烺 李跃清 +1 位作者 李英 赵兴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3-714,共12页
目前利用涡旋相关仪观测地表通量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涡旋相关法是建立在方程假设简化的基础上,这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及通量结果的质量状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理塘站2006年7月中到8... 目前利用涡旋相关仪观测地表通量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涡旋相关法是建立在方程假设简化的基础上,这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及通量结果的质量状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理塘站2006年7月中到8月中的数据为例,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并将质量控制后的通量计算结果与原始值进行比较。质量控制后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总和有所增长,动量通量值则受质量控制影响较大。质量评价的结果为: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中高质量数据所占比例为68.2%、60.6%、6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相关法 质量控制 质量评价 地表通量
下载PDF
基于FLUXNET站点数据的中纬度森林对地表通量的影响
6
作者 崔亚朱 华文剑 +2 位作者 葛骏 刘殊瑜 陈虹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利用最新FLUXNET数据集,采用森林站和非森林站(开阔地)的对比分析用以表征毁林的作用,探讨中纬度地区毁林对地表通量和波文比的季节和日内影响。结果表明,毁林使得地表通量和波文比降低,其中以感热通量的减少为主。通过对比不同森林类... 利用最新FLUXNET数据集,采用森林站和非森林站(开阔地)的对比分析用以表征毁林的作用,探讨中纬度地区毁林对地表通量和波文比的季节和日内影响。结果表明,毁林使得地表通量和波文比降低,其中以感热通量的减少为主。通过对比不同森林类型毁林发现,在日尺度上,地表通量变化在正午达到最强值,混合林地表通量变化相比于常绿针叶林较强,而弱于落叶阔叶林。在季节尺度上,感热通量在常绿针叶林和混合林中减少,潜热通量则在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中减少。通过对不同气候区下地表通量变化发现,毁林使得常湿冷温气候地表通量以潜热通量减少为主,而常湿温暖气候以感热通量减少为主。夏干温暖气候下冬季感热通量减少,潜热通量增加,夏季则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少。整体而言,不同森林类型毁林影响地表通量变化的符号存在差异,而背景气候也决定了地表通量变化是以感热还是潜热通量变化为主。研究揭示了中纬度毁林对地表通量的影响,可以为中纬度地区植被恢复/造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观测依据,也可以为模式检验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林 森林类型 地表通量 波文比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英 卢萍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4期49-55,共7页
本文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温江和大理大气边界层野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站包括风温湿、辐射、湍流通量等在内的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两站风速值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温江站冬季4~10 m风速在白天出现随... 本文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温江和大理大气边界层野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站包括风温湿、辐射、湍流通量等在内的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两站风速值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温江站冬季4~10 m风速在白天出现随高度减小的现象.温江站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西北风和南风为主;大理站冬季以东南风为主,其次为西南风,夏季则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两站近地层逆温和逆湿现象都非常显著.(2)同一季节温江站大气逆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大于大理站,向下短波辐射小于大理站.温江站地表长波辐射总是大于大气逆辐射,而大理站白天地表长波辐射大于大气逆辐射,晚上则相反.(3)温江站感热通量冬季大于大理站,夏季小于大理站,而潜热通量无论冬夏都要小于大理站.两站潜热通量均大于感热通量,并且大理站潜热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值全天始终大于零.无论冬夏,温江站土壤热通量都要小于大理站,随着深度的增加两站土壤热通量均有位相上的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 微气象学特征 地表通量
下载PDF
我国范围内多个再分析地表通量数据集的可信度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韩兴 汤燕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1-239,共9页
利用NCEP/NCAR(NCEP1)、NCEP/DOE(NCEP2)及ECMWF的再分析地表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资料,以及由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的我国地表通量的气候值(以下简称气候值),采用可视化分析、统计分析和天气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三组再分析数据集的地表... 利用NCEP/NCAR(NCEP1)、NCEP/DOE(NCEP2)及ECMWF的再分析地表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资料,以及由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的我国地表通量的气候值(以下简称气候值),采用可视化分析、统计分析和天气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了三组再分析数据集的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以及基于地表热通量的鲍文比和地表热源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和年变化,并与气候值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尽管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三组再分析数据集潜热通量的值明显偏大),但不同再分析地表通量所反映的我国不同季节地表感、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和年变化趋势与气候值的分布是一致的.总的来看,ECMWF再分析是最合理的,其次为NCEP2,最后为NCE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析数据集 地表通量 中国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董思言 延晓冬 +2 位作者 熊喆 石英 王娟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71-4879,共9页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C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LUC90资料后,中国及东北、华北、华南夏季平均气温增加,但只有东北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小,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0.01)。中国及东北、华南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并且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少。中国及华北和华南对冬季气温年际变率的模拟改善好于夏季。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冬季净辐射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夏季大,而夏季潜热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冬季大。雨养农田转变森林、草地、灌溉农田过程造成通量变化,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不同分区季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数值模拟 气温 地面通量
下载PDF
非均匀地表的湍流通量和掺混高度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成 陈家宜 蔡旭晖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19,共5页
叙述了掺混高度的概念及运用。利用大涡模拟作为手段,研究了地表平坦但地表热通量非均匀情况下的掺混高度。考察了地表热通量非均匀性尺度、风速以及非均匀性强度对掺混高度的影响,发现掺混高度是否存在以及高度受非均匀尺度和风速大小... 叙述了掺混高度的概念及运用。利用大涡模拟作为手段,研究了地表平坦但地表热通量非均匀情况下的掺混高度。考察了地表热通量非均匀性尺度、风速以及非均匀性强度对掺混高度的影响,发现掺混高度是否存在以及高度受非均匀尺度和风速大小的影响非常明显,受非均匀性强度的影响不明显。若规定掺混高度出现在垂直湍流热通量水平涨落的标准差减为地表感热通量标准差5%的高度,这时掺混高度可以拟合为Zb=C1wmw′Θθ′0sfc.LhaUetebro,其中a=1.266,b=0.854,Cwm=3.205×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大气边界层 地表通量 掺混高度 大涡模拟
下载PDF
Mosaic方法在非均匀下垫面上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金华 胡非 李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91,共9页
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Mosaic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运用于模式中计算地表通量的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下垫面的非均匀分布会引发局地环流,非均匀分布的空间尺度较大时,所引起的环流甚至可以达到海陆风的强度。这种环流的存在直接影响到... 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Mosaic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运用于模式中计算地表通量的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下垫面的非均匀分布会引发局地环流,非均匀分布的空间尺度较大时,所引起的环流甚至可以达到海陆风的强度。这种环流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次网格地表通量的计算。次网格地表非均匀分布,尤其是大尺度模式中的次网格非均匀分布,必将影响地表通量的计算。本文针对次网格地表非均匀问题,设计了高分辨率的Mosaic试验和非均匀试验,开展了不同背景风情况下的一系列数值试验,以探讨这种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在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运用Mosaic方法计算得到的地表潜热通量偏小,背景风较小的时候偏差较大,背景风增强时偏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非均匀地表 Mosaic方法 地表通量 背景风
下载PDF
基于通量方差法对青藏高原东侧高寒草甸地表通量的估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英 卢萍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确定了温度、水汽和CO2的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情况下随稳定度变化的通量方差关系,采用通量方差法对感热、潜热和CO2通量进行计算,... 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确定了温度、水汽和CO2的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情况下随稳定度变化的通量方差关系,采用通量方差法对感热、潜热和CO2通量进行计算,并与涡旋相关系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表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呈较规则的日循环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也较明显,雨季(5—9月)潜热大于感热,干季则以感热为主,CO2通量以6—9月最大。在不稳定条件下,温度、水汽和CO2的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的变化均满足-1/3规律,其通量方差相似性常数分别为1.2、1.4和0.9。通量方差法估算的通量值与涡旋相关观测的通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估算感热通量的效果优于潜热通量和CO2通量。该方法高估了感热通量尤其是潜热通量,而低估了CO2通量。利用直接观测的感热通量计算潜热通量和CO2通量可改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下垫面 通量方差法 涡旋相关法 地表通量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Fluxes and Surface Parameter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13
作者 Wei Li Tetsuya Hiyama Nakako Kobayashi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3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Turbulent fluxes were measured by an eddy covariance system at three levels over an intricate land surface o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consisting of heterogeneous flat terrain and a large valley 500 maw... Turbulent fluxes were measured by an eddy covariance system at three levels over an intricate land surface o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consisting of heterogeneous flat terrain and a large valley 500 maway from the observation site to the southeast. The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sensible heat (CH),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moisture availability (β) were also analyz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e flux footprint was carefully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A relatively dry period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existed from June to the first week of July 2004 when the land surface offered turbulent energy to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mainly by sensible heat flux with a maximum value of around 230 Wm-2. A wet duration lasted from the second week of July to the end of September 2004 with very frequent rainfall events in conditions when the winds were mainly from the southeast;latent heat flux was dominant during the wet season and reached a peak value of around 280 Wm-2. The surface parameters of CH and β were calculated when the mean winds coming from the flat terrain, i.e., from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The values of CH ranged between 0.004 and 0.006 during the observational year of June 2004 to June 2005. The surface moisture availability β changed with seasons as anticipated with high values during June and July 2004 and lowest values around0.03 inFebruary 2005. Its peak value of 0.91 occurred in July;the mean value of β during the wet season was 0.29.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β indicated that changes in soil water content contributed much to variations of surface moisture availability 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surface fluxes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Soil Moisture AVAILABILITY
下载PDF
AREM模式陆气通量对不同类型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陶恒锐 周海申 +1 位作者 熊春晖 王秋良 《暴雨灾害》 2012年第2期107-115,共9页
以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系统性降水和2003年8月2—3日江西等省的局地热对流性降水个例为例,利用AREM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陆气通量对两种不同类型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气通量通过改变大气层结稳定度,影响大气中不稳定能量的聚... 以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系统性降水和2003年8月2—3日江西等省的局地热对流性降水个例为例,利用AREM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陆气通量对两种不同类型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气通量通过改变大气层结稳定度,影响大气中不稳定能量的聚集、释放,从而对这两次降水过程产生影响。由于水汽来源不同,陆气通量对两类降水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水汽主要来源于地表蒸发的局地热对流性降水,陆气通量不仅使大气动力结构场显著改变,还使中高层大气水汽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降水发生时间、强度均发生显著改变;对于水汽主要来源于远程输送的系统性降水,陆气通量所引起的大气层结稳定度变化只对动力结构场产生一定影响,对中高层水汽含量影响微弱,对降水过程和降水量也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通量 系统性降水 局地热对流性降水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一次暴雨过程的模拟对行星边界层参数化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左志燕 康红文 《新疆气象》 2004年第2期4-6,10,共4页
用MM5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暴雨进行模拟考察其对行星边界层参数化的敏感性。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表现在不同的地表通量和垂直混合设计上;;本文分析了MM5中4个主要方案地表通量和垂直混合参数化方案的不同以及它们对降水强度、落区和时间的... 用MM5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暴雨进行模拟考察其对行星边界层参数化的敏感性。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表现在不同的地表通量和垂直混合设计上;;本文分析了MM5中4个主要方案地表通量和垂直混合参数化方案的不同以及它们对降水强度、落区和时间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地表通量对暴雨模拟结果的影响比垂直混合方案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地表通量 垂直混合 暴雨 MM5
下载PDF
应用MODIS资料对城乡地表热通量的估算
16
作者 王桂玲 蒋维楣 +1 位作者 魏鸣 金赛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20-25,共6页
为了揭示城市热岛形成机制,基于MODIS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实测的气象资料,利用地表能量参数化方法估算了地表热通量,分析了城乡地表热通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乡地气热交换差异明显,与相关文献对比证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关键词 卫星遥感 MODIS 地表热通量 单源模式 城乡地表
下载PDF
大孔径闪烁仪研究区域地表通量的进展 被引量:46
17
作者 卢俐 刘绍民 +1 位作者 孙敏章 王介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32-938,共7页
地表湍流通量包括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准确测定对天气气候、农业、水文和水资源管理等意义重大。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尺度上有代表性的区域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特别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仍然非常困难。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孔径闪烁仪(L... 地表湍流通量包括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准确测定对天气气候、农业、水文和水资源管理等意义重大。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尺度上有代表性的区域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特别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仍然非常困难。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孔径闪烁仪(LAS)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手段。在介绍大孔径闪烁仪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大孔径闪烁仪开展区域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包括在不同地表的LAS测量与涡动相关方法有关结果的对比,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子分析,以及在区域地表通量遥感估算模型检验中的应用等,最后对大孔径闪烁仪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表通量 大孔径闪烁仪(LAS) 涡动相关方法 区域地表通量遥感估算模型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遥感和参数化模式研究城市混合层的发展机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贺千山 毛节泰 +1 位作者 陈家宜 韩淑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306,共14页
利用北京大学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观测的偏南气流条件下的混合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探测资料,研究简单天气条件下城市混合层的发展机制并与GB94的参数化方案相互映证。通过激光雷达遥感的混合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计算了混合层顶的夹卷率A... 利用北京大学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观测的偏南气流条件下的混合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探测资料,研究简单天气条件下城市混合层的发展机制并与GB94的参数化方案相互映证。通过激光雷达遥感的混合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计算了混合层顶的夹卷率A,得到其平衡夹卷阶段的值为0.24。在不考虑机械混合前提下反演了地面感热通量,结果表明遥感的反演值与梯度法的计算值有系统性偏差,但总体上仍旧有较好的相关。偏差量的大小反映了影响混合层发展的机械湍流的参数B,进一步通过GB91模式的模拟确定该参数的最佳值约为3.5。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混合层顶夹卷和机械湍流对城市混合层发展的相对重要性。采用以上分析结果开展了个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GB91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下垫面的混合层发展,但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垂直运动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冲激光雷达 混合层发展 感热通量 反演 模拟
下载PDF
论中尺度运动对大尺度模式网格平均的次网格垂直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强 曹晓彦 胡隐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3-460,共8页
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尺度运动对大尺度模式网格平均的次网格通量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制 ,提出了在大尺度模式中参数化次网格中尺度通量和地表次网格通量中尺度加强的思想方法 ,初步分析了这些参数化方法的缺陷和局限性 ,对几个在参数化中尺... 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尺度运动对大尺度模式网格平均的次网格通量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制 ,提出了在大尺度模式中参数化次网格中尺度通量和地表次网格通量中尺度加强的思想方法 ,初步分析了这些参数化方法的缺陷和局限性 ,对几个在参数化中尺度通量和地表次网格通量中尺度加强时应重点考虑的关键因子提出了建议。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模式网格 次网格中尺度通量 地表通量中尺度加强 参数化方法 中尺度运动
下载PDF
城市热岛效应地表通量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萍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7-765,共9页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更多大中城市的产生以及城市面积的扩展,导致更加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为了更加深入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根源,以西安市城区为例采用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或估算地表温度、植被指数以及地表通量等变量,不仅采...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更多大中城市的产生以及城市面积的扩展,导致更加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为了更加深入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根源,以西安市城区为例采用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或估算地表温度、植被指数以及地表通量等变量,不仅采用传统的地表温度参数理解城市热岛现象,还着重分析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地表通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西安城市建成区与郊区之间热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地表温度不仅与植被覆盖状况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地表潜热通量和实际蒸散发变量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详细分析表明拥有众多工厂企业的西安市莲湖区热岛效应尤为显著,而位于市中心的新城区次之,具有较大面积郊区的灞桥区热岛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城市绿地不仅影响城市建成区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布,还对地表通量以及实际蒸散发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调节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地表通量 NDV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