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主体性与存在之思——从技术批判看海德格尔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
1
作者 赵瑜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也分为三个层次。在有着浓厚的主体性哲学色彩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暗示技术阻碍了此在实践性的在世方式;在开始反思并克服主体性问题之时,技术破坏了大地之隐匿;在完成了对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和扬弃后,技术批判走向了既控制了世界也控制了人的双重维度。但海德格尔并非主张单纯的拒斥技术和现代化,而是认为只有在艺术和诗中,才能重新回归整全的存在之思,重回精神之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批判 主体性哲学 存在之思
下载PDF
主体性的当代困境与人民主体论的重建逻辑
2
作者 余根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9-80,共12页
对现代性的批判无不伴随着“消解主体性”“超越主体性”“主体性的黄昏”等声音,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在当代进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的理论偏谬在于世界观上的唯心主义、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由马... 对现代性的批判无不伴随着“消解主体性”“超越主体性”“主体性的黄昏”等声音,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在当代进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的理论偏谬在于世界观上的唯心主义、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由马克思发端并深植于当代中国的人民主体论为突破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局限并重建当代人的主体性提供了可能路径。人民主体的客观性、人民主体的能动性、人民主体的社会性构成了其中的理论逻辑;主体个性的社会差异、主体自由的内在需求、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其中的价值逻辑;以主体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个人史,以主体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世界史、以主体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人类史构成了其中的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体论 主体性哲学 理论逻辑 价值逻辑 历史逻辑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雷扬 《鄱阳湖学刊》 2011年第5期24-30,共7页
生态文明是我国面对工业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文明理念。主客体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是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它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生态危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向一种新的指导哲学——主体间性哲学,即我与他者之间... 生态文明是我国面对工业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文明理念。主客体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是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它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生态危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向一种新的指导哲学——主体间性哲学,即我与他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主体的哲学。以主体间性哲学为指导进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还可加强此方面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危机 主体性哲学 主体间性哲学
下载PDF
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章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27-28,共2页
从古至今,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演进。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的出场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生存论问题。
关键词 主体性哲学 立体间性 批判与超越
下载PDF
主体性哲学理念: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5
作者 冯永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年第2期44-47,52,共5页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主体“人”。品德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育对象主体“人”是否在内心服膺道德和在行动上是否实践道德。因而品德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人”来进行。然而在传统的品德课程与...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主体“人”。品德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育对象主体“人”是否在内心服膺道德和在行动上是否实践道德。因而品德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人”来进行。然而在传统的品德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我们的失误之处恰恰是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主体“人”主体地位的漠视与淡忘。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品德课程改革中,应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其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哲学 课程改革 思想品德课 基础教育 价值取向 中小学
下载PDF
反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析阿尔都塞的主体哲学批判
6
作者 张一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8,共9页
本文对阿尔都塞在理论逻辑意义上拒斥人本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把“主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建构并应以“过程”概念取代之等极易引发误解的观点进行深层解读,澄清了阿尔都塞关于反人本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对一切主体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 本文对阿尔都塞在理论逻辑意义上拒斥人本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把“主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建构并应以“过程”概念取代之等极易引发误解的观点进行深层解读,澄清了阿尔都塞关于反人本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对一切主体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内涵,并作出自己的批判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人本主义 主体哲学 伪历史
下载PDF
主体性哲学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分析——以安顺学院为例
7
作者 潘桂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89-93,共5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创新性手段,该制度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在分析主体性哲学相关内容及其对导...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创新性手段,该制度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在分析主体性哲学相关内容及其对导师制借鉴意义的基础上,以安顺学院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主体性哲学理论提出完善本科生导师实施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主体性哲学 “双一流”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基于马克思历史思想的视域 被引量:3
8
作者 丁匡一 杨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26,共5页
前提检审、历史结构、方法论原则与价值导向是中国现代管理哲学基础的基本层面。从辛亥革命后的历史与实际出发,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析为从单极主体性哲学到多元博弈性哲学的结构性历史变迁,阐释了历史辩证法作为中国现代管... 前提检审、历史结构、方法论原则与价值导向是中国现代管理哲学基础的基本层面。从辛亥革命后的历史与实际出发,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析为从单极主体性哲学到多元博弈性哲学的结构性历史变迁,阐释了历史辩证法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原则,并将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视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哲学基础 历史结构 历史辩证法 方法论 物化管理 单极主体性哲学 以人为本
下载PDF
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定位和四个层次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旭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96-104,共9页
在后主体性哲学的视野下对生态文明的哲学定位做出探讨发现,对生态文明既不应该作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也不应该作生态中心主义的解读。生态文明是后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它包含生态哲学、生态经济、生态审美、生态伦理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 在后主体性哲学的视野下对生态文明的哲学定位做出探讨发现,对生态文明既不应该作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也不应该作生态中心主义的解读。生态文明是后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它包含生态哲学、生态经济、生态审美、生态伦理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展开都需要超越主体性思维、继承古代文化中生态文明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主体性哲学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刍议主体间性网络课程及其建构路径
10
作者 范茗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22期126-127,共2页
主体间性网络课程的构建主要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基础载体,在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考察科学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构建教师、学生、文本和技术之间多重交往体系的新型课程形态。新时期构建主体间性网络课程... 主体间性网络课程的构建主要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基础载体,在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考察科学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构建教师、学生、文本和技术之间多重交往体系的新型课程形态。新时期构建主体间性网络课程,能够形成课程优势,通过目标设定、呈现方式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评价创新等促进课程作用的发挥,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主体间性网络课程以及建构路径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哲学 网络课程 课程体系
下载PDF
“主体”概念献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主客体框架批判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晓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往往按照主客体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它们用能动性和自主性来定义主体,而这样定义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因为,这样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起来。从主客体框架来思考哲学问题... 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往往按照主客体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它们用能动性和自主性来定义主体,而这样定义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因为,这样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起来。从主客体框架来思考哲学问题的研究思路是由启蒙运动以来近代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局限在这种近代哲学的框架中,使它无法有说服力地探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制约,无法深入社会历史的微观领域,从参与者的视角来探讨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哲学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5
12
作者 骆郁廷 付玉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共9页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仅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而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从历史哲学基础看,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主体哲学基础看,坚持和肯定...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仅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而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从历史哲学基础看,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主体哲学基础看,坚持和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主体,是享有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主体,是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主体;从实践哲学基础看,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实现的,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哲学基础,对于深刻理解和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增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自觉殊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初心使命 历史哲学 主体哲学 实践哲学 唯物史观 群众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双重批判及其逻辑构建
13
作者 姜汪维 张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触及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但混淆了劳动的社会形式与物质规定,因而未能发现“非生产性劳动”中精神生产的独特规律。以康德的先验主体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体为代表...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触及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但混淆了劳动的社会形式与物质规定,因而未能发现“非生产性劳动”中精神生产的独特规律。以康德的先验主体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体为代表的德国主体哲学,讨论了精神主体自我生成的动力机制,为马克思有关人的主体能动性理论提供了思想来源。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性为逻辑起点,辩证分析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关系,通过对“生产主义”劳动的批判和对自由劳动的揭示,指明了精神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了科学的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研究,对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产理论 资本逻辑 主体哲学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超越主体哲学的困境——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路径的思索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晓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47,共9页
按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黑格尔早就意识到主体哲学的困境,并试图在反思哲学的框架中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而马克思在早期则延续了黑格尔的思路,用"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借此来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 按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黑格尔早就意识到主体哲学的困境,并试图在反思哲学的框架中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而马克思在早期则延续了黑格尔的思路,用"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借此来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但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超越了早期的思路。在这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具有精神能力或者改造自然能力的人,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人。然而,哈贝马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认为马克思仍然停留在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中,没有能够克服主体哲学的困境。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研究主客体关系,看不到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的新思路,甚至退回到主体哲学的框架之中。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成熟时期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困境的新思路,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参与者视角与观察者视角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哲学 马克思哲学 哈贝马斯 主客体
原文传递
从先验自我到关系本体——马丁·布伯对主体自我中心论的超越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建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9-165,311,共7页
笛卡尔确立了近现代哲学的主体形而上学范式,但这种形而上学体系始终面临着唯我论的难题。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与他人意识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确立,但他并没有摆脱自我中心论。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则将自我与他人置于非对象... 笛卡尔确立了近现代哲学的主体形而上学范式,但这种形而上学体系始终面临着唯我论的难题。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与他人意识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确立,但他并没有摆脱自我中心论。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则将自我与他人置于非对象化的对话关系之中,有效地克服了自我中心论。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为我们解决主体哲学的唯我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哲学 唯我论 意识辩证法 关系本体论
下载PDF
从实体理性到实践历史性--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哲学思想的再思考
16
作者 王林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3年第2期92-98,共7页
马克思主体哲学思想历经了从“理性”到“历史性”的嬗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之前他主要承接了近代主体哲学的基本框架,即以理性为中心阐发其主体性思想。直到写作《手稿》时期,马克思主体性哲学思想才发生了决... 马克思主体哲学思想历经了从“理性”到“历史性”的嬗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之前他主要承接了近代主体哲学的基本框架,即以理性为中心阐发其主体性思想。直到写作《手稿》时期,马克思主体性哲学思想才发生了决定性的分野。《手稿》主体思想奠基于“劳动(实践)”概念所开辟出来的现实领域;“劳动(实践)”概念的决定性意义就在于它是在“对象性活动”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批判中所达成的本体论变革,形成了与“理性—主体”完全不同的“历史性—主体”范式;从而在“历史性”原则的基础上,《手稿》建构起“现实个体”和“社会总体”的双重主体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历史性 理性 主体哲学 主体维度
下载PDF
当代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辉 《唐都学刊》 2008年第2期61-64,共4页
揭示审美现代性在现代生活中的悖论性命运,并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对这一悖论性命运的发生进行批判,从而昭示审美现代性可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主体性哲学 感性
下载PDF
走向学科哲学:来自儿童哲学的学科育人启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澍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28,共7页
现代学校的分科教学带来了学科规训、学业压力、学习焦虑等问题,导致了学科育人困境,体现了康德提出的"如何在强制中培养自由"难题的强制性。进一步的追问是,学科教学如何能够实现儿童自由精神和民主品格的养成,此为学科育人... 现代学校的分科教学带来了学科规训、学业压力、学习焦虑等问题,导致了学科育人困境,体现了康德提出的"如何在强制中培养自由"难题的强制性。进一步的追问是,学科教学如何能够实现儿童自由精神和民主品格的养成,此为学科育人难题。儿童哲学在儿童观、认识论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主张悬置权威,希望在自由思考的氛围中培养儿童的自由人格,以此弥补学科教学的短板,突破学科育人的困境。儿童哲学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即为学科哲学。走向学科哲学的学科教学意味着利用学科内容的哲学资源、学科视角的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实现育人的目标。走向学科哲学的实践路径是强调思维本位、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科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哲学 学科教学 学科育人 儿童哲学
下载PDF
浅论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 被引量:1
19
作者 卜祥记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4-7,共4页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差异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间接地流露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立场 自我意识 实体哲学 主体哲学 哲学意识
下载PDF
希腊化哲学的怀疑主义效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章雪富 《哲学门》 CSSCI 2013年第1期233-248,共16页
怀疑派被称为希腊化哲学三大派之一,然而怀疑派对整个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早期哲学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评估。本文论述了怀疑派与斯多亚派、学园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关系,阐释了怀疑派之于希腊哲学的转折性贡献。希腊哲学由此从实体性哲学... 怀疑派被称为希腊化哲学三大派之一,然而怀疑派对整个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早期哲学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评估。本文论述了怀疑派与斯多亚派、学园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关系,阐释了怀疑派之于希腊哲学的转折性贡献。希腊哲学由此从实体性哲学进入非实体性哲学时期,更意味着拉开了主体性哲学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疑主义 斯多亚学派 学园派 新柏拉图主义 实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