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消化道黏膜下小间叶组织瘤超声内镜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开光 丁西平 +4 位作者 吴正祥 张明黎 王巧民 郑帮海 贾勇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间叶源瘤的超声微探头(MPS)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共诊治76例上消化道间叶源瘤,所有患者均由MPS和胃镜诊断,47例行MPS指导下内镜切除术,43例进行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43例确诊患者中...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间叶源瘤的超声微探头(MPS)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共诊治76例上消化道间叶源瘤,所有患者均由MPS和胃镜诊断,47例行MPS指导下内镜切除术,43例进行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43例确诊患者中,平滑肌瘤22例,间质瘤17例,分别占51.2%和39.5%,合计占90.7%,均在MPS指导下成功切除,并发症少见。结论绝大多数间叶源性瘤是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分别位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MPS能准确诊断间叶源瘤,但不能区分平滑肌瘤和间质瘤,间叶瘤内镜下切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 间叶组织瘤 内镜诊治
下载PDF
人胃癌及胃间质细胞肿瘤Epstein-Barr病毒的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唐运莲 冬毕华 +2 位作者 甘润良 曾庆彪 蒋日成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年第1期11-13,18,共4页
目的 探讨Epstein -Barr病毒感染对人类胃肿瘤发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取冰冻组织及石蜡切片提取DNA ,用PCR方法扩增EBV -DNABamHI-W片段 ,阳性者提示有EBV感染。分析EBV阳性胃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结... 目的 探讨Epstein -Barr病毒感染对人类胃肿瘤发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取冰冻组织及石蜡切片提取DNA ,用PCR方法扩增EBV -DNABamHI-W片段 ,阳性者提示有EBV感染。分析EBV阳性胃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 0 9例胃癌中共有1 8例检出EBV -DNA(阳性率为 1 6.5 % ) ,3例胃间质细胞肿瘤中有 1例EBV -DNA阳性 (阳性率为 33.3% )。EBV阳性胃肿瘤分化程度低 ,淋巴结转移率低 (r =- 0 .1 76,P =0 .0 31 ) ,富于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胃肿瘤的发生。Eps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间质细胞肿瘤 EB病毒 检测
下载PDF
胃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3
作者 张德巍 高英 杨大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透、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本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为5.5cm^21cm,平均为11.8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9例(100%)、CD34阳性7例(77.8%)、Vimentin阳性7例(77.8%)S-100阳性5例(55.6%),Actin阳性4例(44.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胃恶性间质瘤,根治性手术减少手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瘤 间叶组织肿瘤
下载PD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for gastric submucosal lesions 被引量:49
4
作者 Ioannis S Papanikolaou Konstantinos Triantafyllou +1 位作者 Anastasia Kourikou Thomas Rsc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1年第5期86-94,共9页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SMTs) are a rather frequent finding,occurring in about 0.36%of routine upper GIendoscopies.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has emerged as a reliable investigative procedure for evaluation of ...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SMTs) are a rather frequent finding,occurring in about 0.36%of routine upper GIendoscopies.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has emerged as a reliable investigative procedure for evaluation of these lesions.Diagnostic EUS has the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intramural tumors from extraluminal compressions and can also show the layer of origin of gastric SMTs.Tumors can be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their layer of origin,echo pattern and margin.EUS-risk criteria of their malignant potential are presented,although the emergence of EUS-FNA has opened new indications for transmural tissue diagnosis and expanded the possibilities of EUS in SMTs of the stomach.Tissue diagnosis should address whether the SMT is a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 or another tumor type and evaluate the malignant potential of a given GIST.However,there seems to be a lack of data on the optimal strategy in SMTs suspected to be GISTs with a negative EUS-FNA tissue diagnosis.The cur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as well as open questions regarding their treatment are also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ultrasound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 EUS-guided fne needle ASPIRATI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下载PDF
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CT征象及病理学分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向群 许乙凯 +3 位作者 彭剑峰 洪勇 严宗伟 吴志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CT征象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恶性风险与发生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且CT资料完整的64例GIST患者资料,按照病灶发生部位将其分为胃间质瘤组与非胃间质瘤组... 目的对比分析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CT征象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恶性风险与发生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且CT资料完整的64例GIST患者资料,按照病灶发生部位将其分为胃间质瘤组与非胃间质瘤组。采用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之间CT影像学征象及病理学差异。其中对间质瘤的生长方式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余均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当肿瘤直径≤5 cm,非胃间质瘤恶性风险明显高于胃间质瘤(P<0.05);且CT征象分别为圆形、腔内生长方式、无坏死、轻中度强化时,非胃间质瘤组与胃间质瘤组恶性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胃间质瘤肿块>5 cm、有坏死、重度强化者及发生转移的肿瘤恶性风险更高;非胃间质瘤组内3种生长方式对应的风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腔内生长方式的恶性风险显著性高于腔外生长方式(P=0.042),且肿瘤有坏死比没有坏死恶性程度更高(P=0.001)。结论非胃来源间质瘤恶性风险高于胃间质瘤,且腔内生长方式的非胃来源间质瘤恶性程度更高,CT影像学征象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CT影像与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初探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宏伟 刘庆猛 +3 位作者 朱秀益 何平生 邱勇钢 徐林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CT影像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CT影像和病理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隐痛不适2例、体检发现3例。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CT影像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CT影像和病理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隐痛不适2例、体检发现3例。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水平部3例,升部1例。腔外生长8例,跨壁生长3例。瘤体最大径1.7~14 cm,平均6.9 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或分叶状8例。增强扫描4例显著均匀强化,7例显著不均匀强化伴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平滑肌方向分化8例,缺乏分化特征2例,神经方向分化1例。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影像和临床病理表现,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间质瘤 临床特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帆 曹杰 +6 位作者 夏金堂 黄炽明 杜洪 陈国勤 温敏杰 戴丽华 赖越元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09-411,共3页
目的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 目的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小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力方 张继新 +4 位作者 昌红 赵洪禹 曲丛玲 张建英 沈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34-1337,1342,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 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sGIS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对比分析非sGIST,并进行随访。结果 21例sGIST中女性7例,男性14例,中位年龄63岁,直径0.... 目的 探讨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 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sGIS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对比分析非sGIST,并进行随访。结果 21例sGIST中女性7例,男性14例,中位年龄63岁,直径0.5-1.5cm,主要发生于胃,全部为梭形细胞型,其中9例同时伴有胃肠道恶性肿瘤。与非sGIST相比,sGIST很少出现肿瘤内出血、坏死、黏膜侵犯、溃疡及核分裂,复发风险明显低于非sGIST;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明显低于非sGI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IST可与胃肠道恶性肿瘤同时伴发,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MVD均低于非sGIST,其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肠间质瘤 小胃肠间质瘤 微血管密度 预后
下载PDF
Role of molecular analysis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It is time to define it
9
作者 Margherita Nannini Maria A Pantaleo Guido Biasc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16期2583-2586,共4页
Sendur et al pointed out the atten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mutational analysis for adjuvant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In particu... Sendur et al pointed out the atten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mutational analysis for adjuvant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In particular, they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al dose and duration of adjuvant therapy could be defined by the mutational status of the primary disease. This comment would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centralised laboratories, give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f molecular analysis in the work-flow of all GIST, and the need of retrospective analyses for subgroups population stratified for the mutational status from the available studies in the adjuvant setting, in order to define the role of mutational analysis in choosing the optimal dose and duration of adjuvant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 KIT WILD-TYPE Molecular analysis IMATINIB ADJUVANT treatment
下载PD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presenting as palpable abdominal mass:A rare entity
10
作者 Manoj R Bhambare Jayashri S Pandya +1 位作者 Sudatta B Waghmare Tilakdas S Shett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5年第6期98-101,共4页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 are the most common mesenchymal tumour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nual incidence of GIST in United States is approximately 3000-4000.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GIST varies wi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 are the most common mesenchymal tumour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nual incidence of GIST in United States is approximately 3000-4000.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GIST varies with location and size of tumour but GIST presenting with palpable abdominal mass is rare. We report a case of 38 years old male who presented with large abdominal lump. Computed tomography(CT) scan showed a large solid-cystic lesion encasing second part of duodenum and distal common bile duct. On C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eiomyoma, Leiomyosarcoma and GIST were made. The diagnosis of GIST was confirmed by immune-histochemical study of the biopsy material. Patient underwent pancreaticodudenectomy.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Patient was started on Imatinib therapy post-operatively. No recurrence noted at six months follow 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Abdominalmass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IMATINIB
下载PDF
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婵 施公胜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3期169-171,175,共4页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例GIST中PKC-θ蛋白的表达.结果:1...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例GIST中PKC-θ蛋白的表达.结果: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2~67柳岁,平均54岁.随访9例,死亡1例.组织学形态可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及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肿瘤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为PKC-θ87.5%(14/16),CD117 0%(0/16),CD34 62.5%(10/16),Des 6.2%(1/16),θ-SMA 31.2%(5/16),S-100 18.8%(3/16).电镜下GIST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Western blot证实了PKC-θ在CD117阴性GIST中的表达.结论:CD117阴性GIST可通过免疫标记PKC-θ和及电镜检测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D117 蛋白激酶C-θ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继发性耐药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传 王宁(综述) 王雅杰(审校)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进展期或手术不能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患者.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容易产生耐药,耐药机制主要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其中继发性耐药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焦点.通过...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进展期或手术不能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患者.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容易产生耐药,耐药机制主要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其中继发性耐药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焦点.通过对继发性耐药机制的研究,可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抗药性 肿瘤
原文传递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越 吴建华 吴东方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比较舒尼替尼和大剂量伊马替尼用于既往伊马替尼治疗耐药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二线治疗的成本-效果。方法:基于Ⅲ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数据,结合我国相关药物和不良反应治疗成本,利用TreeAge软件建立Markov模型,对两种用药方案进行成... 目的:比较舒尼替尼和大剂量伊马替尼用于既往伊马替尼治疗耐药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二线治疗的成本-效果。方法:基于Ⅲ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数据,结合我国相关药物和不良反应治疗成本,利用TreeAge软件建立Markov模型,对两种用药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进口药组大剂量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5 806.19元/质量调整生存月(QALM)和20 330.79元/QALM,计算得到增量成本-效果比超出意愿支付阈值,舒尼替尼为优势药物。国产药组大剂量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855.50元/QALM和15 101.70元/QALM,伊马替尼为优势药物。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一致。结论: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进口药组舒尼替尼治疗比大剂量伊马替尼治疗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但在国产药组中大剂量伊马替尼比舒尼替尼治疗具有经济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 成本-效果分析 药物经济学
下载PDF
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
14
作者 冷冬妮 刘英娜 +1 位作者 马恒辉 周航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1950-1952,共3页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s。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32-67岁,平均54岁...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s。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32-67岁,平均54岁。随访9例,1例死亡。组织学形态可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以及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三类。肿瘤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为DOG1 81.2%(13/16),CD117 0%(0/16),CD34 63%(10/16),Des 6%(1/16),α-SMA 31.3%(5/16),S-100 12.5%(2/16)。电镜下GISTs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结论:CD117阴性GISTs可通过免疫标记DOG1及电镜检测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D117 DOG1 超微结构
下载PDF
c-kit-D816V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构建及药物筛选
15
作者 张丽琴 赵宇明 +7 位作者 郭瑶 常志广 余柳婷 裴汉中 张玉龙 庄晓梅 杨明 陈韵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2年第3期19-26,共8页
目的建立过表达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c-kit基因突变小鼠红白血病HCD57细胞株,以应用于抗癌小分子药物筛选。方法以带有人c-kit-D816V基因突变质粒为模板,设计并合成引物,PCR扩增c-kit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用限制性内切... 目的建立过表达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c-kit基因突变小鼠红白血病HCD57细胞株,以应用于抗癌小分子药物筛选。方法以带有人c-kit-D816V基因突变质粒为模板,设计并合成引物,PCR扩增c-kit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进行单酶切,采用同源重组法构建pMSCV-c-kit-D816V表达载体。采用酶切和基因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利用Lipofectamine 3000将重组质粒和辅助质粒共转染GP2-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收集、浓缩病毒上清液。将制备好的逆转录病毒感染HCD57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筛选单克隆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c-kit基因表达。采用CCK-8法进行小分子靶向药物筛选实验。结果酶切鉴定结果显示,电泳后重组质粒单酶切后可见约为693、2250和6488 bp大小的3条DNA条带,与载体及c-kit基因片段大小相符;DNA测序结果显示,c-kit基因成功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中。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的HCD57单克隆细胞株高表达C-kit蛋白。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伊马替尼对HCD57-c-kit-D816V细胞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帕博西尼、达沙替尼、艾德拉尼均对HCD57-c-kit-D816V细胞抑制作用明显。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C-kit蛋白稳定表达的HCD57细胞系构建成功,药物初筛实验成功,可用于抗癌小分子药物筛选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稳定表达 HCD57 抗癌小分子药物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8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陆琪 李蔚萍 +4 位作者 程爱群 李翔 王巍 唐健雄 袁祖荣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7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食管1例,胃部4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23例,结肠3例,直肠3例,盆腔和后腹膜9例。行腹...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7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食管1例,胃部4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23例,结肠3例,直肠3例,盆腔和后腹膜9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7例;1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79例行开腹手术,其中8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71例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55例获随访,13例术后复发,其中10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病人需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外科手术 靶向治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CT增强扫描在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和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17
作者 郑晨 齐雪梅 +1 位作者 梁长虎 孙晓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探讨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CT增强扫描的特征,并分析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IAF和GIST分别16例。16例IAF中13例... 目的探讨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CT增强扫描的特征,并分析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IAF和GIST分别16例。16例IAF中13例行三期增强扫描(包括2例复发病例),3例仅行双期增强扫描,16例GIST均行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有平扫CT图像,分别测量病灶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或延迟期的密度,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方式,并分别获得两组病例的强化曲线。结果 16例IAF中14例单发,2例多发,1例两次复发;位于肠系膜2例,腹腔6例,腹膜后2例,盆腔5例,肾上腺区1例;IAF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较低的强化程度,以及延迟强化的特征,GIST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两者的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方式鉴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F的强化曲线呈上升型,GIST呈抛物线型。结论增强CT能显示IAF的特征。IAF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较低的强化程度、延迟强化的特征和强化曲线的类型对鉴别GIST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阴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与治疗 被引量:11
18
作者 汤艳梅 方晓红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91-1192,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阴道间质瘤(extra-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stromal tumour,EGIST)临床表现、病理、治疗。方法:对1例于6月3日~7月13日住院治疗的患者(术后病理分析为中度恶性阴道间质瘤)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种抗体CD117、C...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阴道间质瘤(extra-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stromal tumour,EGIST)临床表现、病理、治疗。方法:对1例于6月3日~7月13日住院治疗的患者(术后病理分析为中度恶性阴道间质瘤)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种抗体CD117、CD34、S-100、SMA并进行分析。结果:CD117(+)、CD34(+)、S-100(-)、SMA(-)。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明确有利于该病的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外间质瘤 阴道肿瘤 原癌基因CD117 CD34 治疗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谭学明 赵冉 +5 位作者 王燕 朱敏 孙永珍 招鹏 朱友 杨光旭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1658-1661,共4页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SE组(n=60)和EFTR组(n=53),对两组手术情况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ESE组操作时间[(57.1±25.1)min vs(72.4±20.0)min]、住院时间[(8.3±2.5)d vs(10.5±3.5)d]短于EFTR组,住院费用[(27418.3±5520.8)元vs(30147.8±4819.5)元]低于EFT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术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5.07±12.09)月,均无间质瘤复发。患者总满意度为98.0%(96/98)。结论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可靠、安全。相较于EFTR术式,采取ESE术式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全层切除术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尚雯 陶霞 刘皋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06-810,共5页
伊马替尼为苯胺嘧啶的衍生物 ,是一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合成于 1992年 ,2 0 0 1年 5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近 ,伊马替尼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 ,本文主要综述该药的药效学、药动学以及在GIST... 伊马替尼为苯胺嘧啶的衍生物 ,是一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合成于 1992年 ,2 0 0 1年 5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近 ,伊马替尼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 ,本文主要综述该药的药效学、药动学以及在GIST治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和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药物疗法 药动学 伊马替尼 真肠遭间质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