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苍凉人生叙事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沈晓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1-154,共4页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得益于她古今杂揉、中西兼备的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陈述,成为不失大气的关注人类生存本相的经典,这正是张爱玲小说苍凉给予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叙事策略 苍凉人生
下载PDF
《木马赢家》中的反讽管窥 被引量:1
2
作者 辛莹莹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80-83,共4页
作品在主题方面传承了劳伦斯一贯的对现代工业文明摧残人性的批判,其中反讽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它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通过两极因素的对比,不仅更加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推动了情节发展,对主题的突显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木马赢家》 两极对比 反讽 叙事策略
下载PDF
叙事策略与逼真效果浅谈
3
作者 何彬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6-40,共5页
逼真的阅读效果是文本的叙述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既是由叙述者用时间变形和视角变换等叙事策略来营造出的,又是接受者调动一切日常经验积累、阅读接受惯例和审美想象积极参与再创造在话语沟通与交流中完成的。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时间变形 视角变换 逼真效果
下载PDF
嬉笑语言面孔下严肃的命意——东西小说叙事策略初探
4
作者 潘文峰 罗瑞宁 《柳州师专学报》 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
  夸张、调侃、戏仿、反讽等手法的杂糅,使得东西小说的创作呈现出“搞笑”的叙述表象。但拔开语言的表层绒毛,东西小说的深层结构袒露出来的是作家对当下人生生存困境的严肃思考。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叙事策略 调侃 戏仿 反讽 间离效应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维奇:女性历史话语建构的主旨与策略
5
作者 冯玉芝 曾丽娜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80-86,共7页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作品通过采访的方式来倾听普通个体(大部分为女性)的讲述,记录历史危机中的大事件与小人物。由于口述史的原始性和叙事的女性立场,形成了当代文学...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作品通过采访的方式来倾听普通个体(大部分为女性)的讲述,记录历史危机中的大事件与小人物。由于口述史的原始性和叙事的女性立场,形成了当代文学中的“事实文学”体裁;而女性叙述者的大量出现,使她的作品成为众声中的独特文本。女性的历史话语通过她的作品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性别视阈和创作场域呈现出人类记忆的真实面目。以女性为叙事中心、异于史书、重构记忆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主旨和主要的叙事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女性立场 女性记忆 叙事策略
下载PDF
浅析藏族题材电影创作的转变--以《撞死了一只羊》为例
6
作者 袁娜 《西藏艺术研究》 2020年第2期77-81,89,共6页
近年来,《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冈仁波齐》等越来越多藏族题材电影出现于电影荧幕之中,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藏区的想象,让更多的观众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和藏民族的意识形态。本文结合藏族导演万玛... 近年来,《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冈仁波齐》等越来越多藏族题材电影出现于电影荧幕之中,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藏区的想象,让更多的观众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和藏民族的意识形态。本文结合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最新上映的影片《撞死了一只羊》,从藏地传统叙事策略、后现代主义荒诞式表现风格等方面,分析藏族题材电影在创作形式与故事主题等方面的探寻与转变,以及这类影片为藏族题材电影的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叙事策略 后现代
下载PDF
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金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2-127,138,共7页
本文从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的视角对《呼兰河传》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诗学阐释 ,认为《呼兰河传》是“抒情性写实小说” ,它鲜明地体现出萧红感性的小说诗学思想与理性自觉的文体意识 ,是一次独特的小说新美学实践。在叙述策略上 ,萧红极富... 本文从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的视角对《呼兰河传》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诗学阐释 ,认为《呼兰河传》是“抒情性写实小说” ,它鲜明地体现出萧红感性的小说诗学思想与理性自觉的文体意识 ,是一次独特的小说新美学实践。在叙述策略上 ,萧红极富创意地设定了三层叙述结构、两种叙述视角和两套叙述话语并使之融为一体 ,合力建构了《呼兰河传》的先锋叙事。文章进而认为《呼兰河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文体风格 叙述策略 抒情性写实小说 结构 视角 话语
下载PDF
智性的讲述——解读阎连科《坚硬如水》 被引量:3
8
作者 汪洁 《中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36-39,共4页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 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 判的惯例,从一个全...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 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 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 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 观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叙述视角 叙述策略 叙述语言(文革语言)
下载PDF
女性成长 女性叙事 女性立场——女性成长文本的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琳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3-16,共4页
以往涉及到的女性成长小说 ,尽管作品主人公的身份是女性 ,但她们的立场、视角都是典型的男性化的立场和男性视角 ,她们的价值体系完全受到男性价值体系的支撑。近年来 ,随着女作家性别视角的建立 ,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她... 以往涉及到的女性成长小说 ,尽管作品主人公的身份是女性 ,但她们的立场、视角都是典型的男性化的立场和男性视角 ,她们的价值体系完全受到男性价值体系的支撑。近年来 ,随着女作家性别视角的建立 ,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她们比较多地站在女性立场上 ,从女性独有的性别特质、性别身份、性别感受关注女性成长。用感性的、个性的 ,或许也有被称为是非理性、非本质的生活碎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成长 性别视角 叙事策略
下载PDF
海明威在叙事时间上的策略运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玉萍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7-60,共4页
站在经典叙事学的角度,对海明威小说叙事时间策略进行文本的分析,并将文本细读和叙事理论探索相结合,在叙事时间的视域下对叙事方法进行讨论,可以看出海明威的叙事策略精心巧妙。他成功地利用叙事时序的交错表达特定的效果;娴熟地把握... 站在经典叙事学的角度,对海明威小说叙事时间策略进行文本的分析,并将文本细读和叙事理论探索相结合,在叙事时间的视域下对叙事方法进行讨论,可以看出海明威的叙事策略精心巧妙。他成功地利用叙事时序的交错表达特定的效果;娴熟地把握叙述时距和频率来控制叙述的节奏。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他的作品产生了持久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海明威 叙事时间
下载PDF
试论北美新移民女作家作品的三重叙述声音
11
作者 王烨 王佑江 《华文文学》 2008年第2期37-43,共7页
运用"声音"作为批评的切入点,根据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述声音的划分,运用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三种不同模式对具代表性的北荚新移民女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特别聚焦于她们各自用以构建自己的声音所采... 运用"声音"作为批评的切入点,根据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述声音的划分,运用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三种不同模式对具代表性的北荚新移民女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特别聚焦于她们各自用以构建自己的声音所采取的独特叙述策略,关注所发出的这些声音在宰制性话语中的边缘位置,并强调了这些女作家为创建倾听和被倾听的平等对话关系所做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新移民女作家 叙述声音 叙述策略
下载PDF
沈从文小说的叙述者与叙述策略
12
作者 王晓萍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0-143,共4页
沈从文小说中有公开的叙述者、缺席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作为一位自觉进行文体探索的艺术大师,沈从文在小说叙事方面的贡献,足以使他与世界一流的现代小说家相媲美。他不像西方现代小说家们那样高举着叛逆的大旗,也不像某些现代作... 沈从文小说中有公开的叙述者、缺席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作为一位自觉进行文体探索的艺术大师,沈从文在小说叙事方面的贡献,足以使他与世界一流的现代小说家相媲美。他不像西方现代小说家们那样高举着叛逆的大旗,也不像某些现代作家那样以一种极端前卫的姿态标新立异,而是将叛逆的渴望和创新的激情包裹在看似守旧、朴拙的文本中。他从不张扬自己,从不夸饰自己在艺术上的先锋立场,但历史会领悟他的苦心,后人会接受他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叙述者 叙述策略
下载PDF
李佩甫与中原文化的叙述方式
13
作者 吴圣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4-158,共5页
李佩甫是地地道道中原说书人的角色。他完全用中原人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讲述着中原地区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店、一人一事,呈现着中原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原貌,以及中原文化的存在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叙事学意义上的阐释,这也许就... 李佩甫是地地道道中原说书人的角色。他完全用中原人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讲述着中原地区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店、一人一事,呈现着中原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原貌,以及中原文化的存在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叙事学意义上的阐释,这也许就是李佩甫中原文化的叙述方式。简要言之,他的叙述脉络一般先从草的本性入手,继而叙讲人的故事,从人的故事中展现村庄的历史,进而再现多彩的中原民间风情,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佩甫 中原文化 叙述方式
下载PDF
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的叙述者之谜与不可靠叙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长才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6,共10页
本文对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叙述者"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不确定的叙述者"是罗伯-格里耶建构其"不确定叙事话语"所采取的重要叙述策略,并对其叙述者为何"不确定"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叙述者"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不确定的叙述者"是罗伯-格里耶建构其"不确定叙事话语"所采取的重要叙述策略,并对其叙述者为何"不确定"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其中后期作品中独特的"不确定叙述者"对叙事学中"不可靠叙述"理论构成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格里耶 不确定的叙述者 叙述策略 不可靠叙述
原文传递
莱辛的世界主义视角和叙事移情策略研究——以《蚁冢》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花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47,共7页
多丽斯·莱辛有不少作品关注世界和人类共同命运及相关话题,和世界主义的特点比较契合。她是用何叙事移情策略来传递那种共同体验与价值观的呢?在其佳作《蚁冢》中,莱辛利用巨坑前景化奠定了故事的空间场域及其"吞噬、囚禁&qu... 多丽斯·莱辛有不少作品关注世界和人类共同命运及相关话题,和世界主义的特点比较契合。她是用何叙事移情策略来传递那种共同体验与价值观的呢?在其佳作《蚁冢》中,莱辛利用巨坑前景化奠定了故事的空间场域及其"吞噬、囚禁"的基本情感特征;在描写托米从幼年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利用自由间接叙事突出移情效果,读者可以进入到托米的内心世界,感受沉默、噪音和雕刻对他的深刻影响,感受托米在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种种挣扎,并最终感佩于托米对他人负有责任的人道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视角 叙事移情策略 巨坑 沉默 雕刻
下载PDF
经验改写与经验夸张——论九十年代诗现实主义的流变及其危机
16
作者 陈代云 《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力图从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现状入手 ,讨论现实主义的问题。本文认为 2 0世纪占中国文学思潮主流的现实主义不可能不对现有的写作提供经验和影响 ,而中国现实主义概念本身的缺陷又使九十年代诗写在其探索上为它提供了借鉴。但九十年... 本文力图从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现状入手 ,讨论现实主义的问题。本文认为 2 0世纪占中国文学思潮主流的现实主义不可能不对现有的写作提供经验和影响 ,而中国现实主义概念本身的缺陷又使九十年代诗写在其探索上为它提供了借鉴。但九十年代诗歌写作却在自己非常谨慎的时候陷入另一种误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从《蓝莓之夜》看王家卫影像风格的延续
17
作者 张早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3-66,共4页
王家卫作为香港最特立独行的导演,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成为香港电影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07年,他导演了自己在好莱坞的第一部英文影片《蓝莓之夜》,这部电影的主题特色、叙事策略和后现代表达方式等方面仍然延续了王家卫以前电影的... 王家卫作为香港最特立独行的导演,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成为香港电影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07年,他导演了自己在好莱坞的第一部英文影片《蓝莓之夜》,这部电影的主题特色、叙事策略和后现代表达方式等方面仍然延续了王家卫以前电影的影像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蓝莓之夜 主题 叙事策略 后现代表达
下载PDF
《第二十条》:双重文本间的正义叙事策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一川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5,共4页
电影《第二十条》以正义叙事策略直面现实症候,触及当前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性诉求,注意设置有意识显文本和无意识潜文本之间的双重文本构造,并在其对话进程中展示主人公韩明从非正义者向正义者的转化。影片没有主要讲述正义者与... 电影《第二十条》以正义叙事策略直面现实症候,触及当前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性诉求,注意设置有意识显文本和无意识潜文本之间的双重文本构造,并在其对话进程中展示主人公韩明从非正义者向正义者的转化。影片没有主要讲述正义者与反正义者之间的对抗,而是改以非正义者为叙事焦点,着力凸显吕玲玲等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对于非正义者韩明的感召作用。影片采取化理为情和以喜出正的美学手法营造出喜正剧风格,也因此更贴近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叙事策略 双重文本构造 非正义 喜正剧风格
原文传递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先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0-114,共5页
麦克尤恩的小说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叙事特征,即在不同的阶段,小说中地理景观、文化空间、个体心理空间及社会空间的表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麦克尤恩小说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框架有意打破故事的线性发展模式,采取了空间与... 麦克尤恩的小说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叙事特征,即在不同的阶段,小说中地理景观、文化空间、个体心理空间及社会空间的表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麦克尤恩小说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框架有意打破故事的线性发展模式,采取了空间与人物互动、空间与时间的互逆和多重视角叙述模式,凸显空间叙事魅力和作家的创作诉求。空间叙事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空间叙事特征 空间叙事策略
下载PDF
卡勒德·胡赛尼作品的空间叙事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宇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8-111,共4页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既是展现人性与社会的舞台,又是探索空间叙事理论的平台。在其小说文本中,叙事超越了以往线性叙事传统,空间因素呈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了作品的主题表现力。着眼于胡赛尼的三部作品—...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既是展现人性与社会的舞台,又是探索空间叙事理论的平台。在其小说文本中,叙事超越了以往线性叙事传统,空间因素呈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了作品的主题表现力。着眼于胡赛尼的三部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与《群山回唱》,聚焦作品中的空间叙事策略,从空间的选择与转换、空间与人物的互动、空间对时间的压缩和多重视角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彰显胡赛尼作品的叙事艺术魅力,丰富胡赛尼小说作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策略 卡勒德·胡赛尼 多重视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