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化历史、斯芬克斯因子与王权伦理:《狼厅》的伦理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严春妹 束少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3,共8页
当代英国女作家布拉里·曼特尔在其小说《狼厅》中,有意消解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案的既有认知,采用空间化的时间叙事策略将其重塑为一场由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由于亨利的双重伦理身份,其兽性因子的膨胀不仅使他本... 当代英国女作家布拉里·曼特尔在其小说《狼厅》中,有意消解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案的既有认知,采用空间化的时间叙事策略将其重塑为一场由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由于亨利的双重伦理身份,其兽性因子的膨胀不仅使他本人深陷欲念之中而惶恐不安,也使民众的民族身份焦虑感在国王伦理选择中进一步凸显与激化。离婚案的最终解决扭转了一度沦为亨利欲望工具的王权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使都铎王朝臣民完成由对神的崇拜过渡至对王的崇拜,确立了王权伦理,踏上了英国近代民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拉里·曼特尔 《狼厅》 空间化历史 斯芬克斯因子 王权伦理
原文传递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与拓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唐仕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4-130,共7页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与拓展过程中,视角与时空、师承与交游,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发现新对象、新面相,新视角的发现者或者运用者在拓展研究领域时最常用的策略是时间上的前后延伸,空间上的伸缩。师承关...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与拓展过程中,视角与时空、师承与交游,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发现新对象、新面相,新视角的发现者或者运用者在拓展研究领域时最常用的策略是时间上的前后延伸,空间上的伸缩。师承关系和交游常形成一个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中既有同声应和,也有互相碰撞,它使新的学术方法、学术理念和学术观点得以产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角 时空 师承 交游 社会史
原文传递
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的空间性
3
作者 李子特 王根会 +1 位作者 武维宏 简粤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为研究高震区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的空间性,以西北山区Ⅷ度抗震设防的一座净跨400 m公路桥梁为例,采用反应谱和时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自振特性、多维组合输入下弦杆控制截面的轴力峰值及轴力时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为研究高震区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的空间性,以西北山区Ⅷ度抗震设防的一座净跨400 m公路桥梁为例,采用反应谱和时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自振特性、多维组合输入下弦杆控制截面的轴力峰值及轴力时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类桥型质量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性,振型累计质量阶次差大,振动模态具有高度离散性;三维组合不一定是最不利输入,不同截面的最不利输入组合不同;弦杆各控制截面产生峰值轴力的时刻均不同,拱顶向拱脚截面逐次到达;上弦杆拱顶、L/4(L为跨度)截面及下弦杆拱顶在多维输入下的轴力时程较为一致,耦合性强;上弦杆拱脚及下弦杆拱脚、L/4截面在多维输入下的轴力时程很不一致,耦合性弱;地震响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 反应谱 时程分析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自振特性
下载PDF
上海大戏院:接触地带的空间实践(1917—1937)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雪蕾 贾斌武(译) 纪佩瑶(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127,共8页
以"接触地带"这一概念为分析框架,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上海大戏院在上海地理和跨文化景观中的位置,以及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意义,进而研究了上海大戏院的开业对改变中外电影放映不对称格局的贡献。最后两部分分别讨论范朋克主... 以"接触地带"这一概念为分析框架,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上海大戏院在上海地理和跨文化景观中的位置,以及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意义,进而研究了上海大戏院的开业对改变中外电影放映不对称格局的贡献。最后两部分分别讨论范朋克主演的《月宫宝盒》以及20世纪30年代苏联电影在上海大戏院的放映,以说明上海大戏院的空间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成为冲突和抗争的舞台,以及经营者如何利用地理空间优势应对电影审查、国家利益冲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戏院 接触地带 空间性 影院史
原文传递
空间认知推动地图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被引量:27
5
作者 高俊 曹雪峰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1-725,共15页
地图与空间认知的不解之缘,连续而深化。地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空间认知的历史,空间认知的理论与方法为地图学打开了另一扇门。空间认知的研究促进了地图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地图是大脑空间思维功能的物化。技术进步... 地图与空间认知的不解之缘,连续而深化。地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空间认知的历史,空间认知的理论与方法为地图学打开了另一扇门。空间认知的研究促进了地图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地图是大脑空间思维功能的物化。技术进步提高了地图空间认知的效能和价值。依据人的空间认知的进步来定义地图史的阶段,可以划分为远古地图、古代地图、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面对近年来科技浪潮与社会发展对传统学科结构提出的挑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即地图学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以更丰富的基础知识,更有针对性的先进技术和更广阔的服务面,来培养新型的地图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认知 地图 地图学 地图学史 虚拟现实 赛博空间
下载PDF
福柯论“医院空间”的政治权力运作 被引量:12
6
作者 莫伟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3,共9页
聚焦空间权力的"空间理论"是福柯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医院空间"问题的探讨则集中体现出其政治哲学的独特性和现实性。然而,国内外学界对这一具有独特地理学思想维度的空间理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聚焦空间权力的"空间理论"是福柯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医院空间"问题的探讨则集中体现出其政治哲学的独特性和现实性。然而,国内外学界对这一具有独特地理学思想维度的空间理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在福柯看来,18世纪末,空间问题之所以成了医学的根本问题,是由于医学训诫和管治技术在医院空间内运作和医学对环境的持续干预,医院实现了从收容空间向医疗空间的转型,临床医学和疾病分类政治学随之诞生,人口健康也随之成为政治权力的根本目标。从医院空间、家庭空间到城市空间甚至人类空间,医学话语与医学权力的交织关系愈来愈复杂和拓展。世界成了医院,治理成了治疗。虽然福柯医学空间思想明确提醒我们警惕、防备进而反抗在医院空间乃至社会空间中运作的过度权力,并断然拒绝"社会矫形外科学"的权力运作,这是建设性的,但福柯所说"世界成了一个大疯人院"与其泛权力论一样夸大其辞。在当今社会的空间化、网格化治理中,只有各方政治力量达成动态平衡才是付出最小代价的合理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政治哲学 医院空间 戒训 空间化的历史
原文传递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空间人文方法在景观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何捷 袁梦 《风景园林》 2017年第11期16-22,共7页
本文梳理了"空间人文"的发展历程,强调了GIS应用所带来的新思路与技术发展,已经可以通过以空间化和数量化的手段对史前与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类"非定量"的时空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表述,进而从新的角... 本文梳理了"空间人文"的发展历程,强调了GIS应用所带来的新思路与技术发展,已经可以通过以空间化和数量化的手段对史前与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类"非定量"的时空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表述,进而从新的角度讨论"景观"和"场所"。从若干个基于GIS技术的景观史研究案例出发,就"文本与档案的标注与再现"、"景观与空间的认知描述"、"景观中所表达的社会与权力的分析"3个层面,讨论了"空间人文"带来的景观史研究的新途径。并呼应学界新近提出的"深度制图"概念,对超越GIS传统方法进行景观史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空间人文 综述 景观史 GIS 数字人文
下载PDF
使用认知-实践模型的古地图信息本体建模:以样式雷建筑图档为例
8
作者 何蓓洁 赵宇 +1 位作者 何捷 马昭仪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61,共16页
作为知识表征手段和思维工具,古地图反映了人类认知、表征和实践的历史。但目前古地图的知识组织方法尚无法结构化记录其图面的表征信息同背后的概念、实践、物质之间的复杂关系,桎梏了地图学史知识形成、流通和转译方面的深入研究。为... 作为知识表征手段和思维工具,古地图反映了人类认知、表征和实践的历史。但目前古地图的知识组织方法尚无法结构化记录其图面的表征信息同背后的概念、实践、物质之间的复杂关系,桎梏了地图学史知识形成、流通和转译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新的本体框架用以描述古代地图知识,为此提出了实践、物质、认知、表征、逻辑5个世界的古地图认知-实践模型,并复用文化遗产通用本体国际文献工作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Documentation,CIDOC)概念参考模型(conceptual reference model,CRM),以此为基础,新的模型可记录“地图载体”“地图信息”“认知概念”“事件”“实物”“数字图像”之间的语义关系。选取清代建筑工程图纸样式雷图档进行案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描述选取的4张地图载体涉及的各类复杂语义关系。该本体促进了对样式雷图涉及的概念流转和其作为表征性实践的理解,并将有助于古地图的关联管理、标准化共享和知识挖掘,推进古地图的知识史和数字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学史 本体 空间认知 表征性实践 CIDOC-CRM 知识史 定性空间表征 样式雷图档
原文传递
开街 近代广州西关空间史笔记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旻 唐颖晋 周冰鸿 《时代建筑》 2024年第1期23-35,共13页
西关地区是传统时代晚期广州城近郊最发达的地区,民国时期被纳入城市行政区。西关的变迁具有传统城市近代化与传统空间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特征,也是民国广州通过马路街道建设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集中代表地区。文章以街道为主角,以空间权... 西关地区是传统时代晚期广州城近郊最发达的地区,民国时期被纳入城市行政区。西关的变迁具有传统城市近代化与传统空间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特征,也是民国广州通过马路街道建设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集中代表地区。文章以街道为主角,以空间权属内涵及其开发营造方式为切入点,围绕“开街”在形塑近代城市中的作用,提出了近代西关空间演变的阐释路径,显示了一种融合不同尺度,贯通形态、功能、习俗、制度与观念的空间史研究风格。文章同时也尝试对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里坊制与街巷制问题、传统空间的公共性问题等若干宏观议题给出探索性的思考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街 街屋 形态学 类型学 公共性 空间史
下载PDF
感知过去,书写历史:斯蒂芬·巴恩与凯伦·朗的对话
10
作者 斯蒂芬·巴恩 凯伦·朗文 陈书焕(译)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97-109,116,共14页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tical)。这三种都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维柯的螺旋式历史观曾经把反复回到原点的回环运动看作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如果从空间角度考察螺旋运动,那么螺旋式的历史不仅涉及某个时间点、某个时候的地点,还涉及空间。空间可以有时间属性。由此需要思考“空间再现”“唤起过去”时的“牛耕式转行书写”;思考“器物”(apparatus)对人性造成怎样的影响;思考“奇珍”(curiosity)如何令物品“回望”人类,从而不仅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更成为一种推动性概念,一种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方式;思考“从事媒介批评的古物学家”意味什么;进而思考“历史写作”何以可以视为一种“历史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巴恩 历史感知 空间再现 奇珍 历史诗学 艺术史
下载PDF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3 位作者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8-570,共13页
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基于室内外实验和空间地统计分析方法,文中对开封-周口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0~100 cm土壤中TOC、AOC、NOC的... 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基于室内外实验和空间地统计分析方法,文中对开封-周口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0~100 cm土壤中TOC、AOC、NOC的含量分别为0.05~30.03 g/kg、0.01~8.86 g/kg和0.02~23.36 g/kg,表层0~20 cm的TOC、AOC、NOC高于下层,同一土层中TOC的变化幅度和含量差异性最大,AOC最小,NOC介于二者之间。NOC的含量对TOC的贡献大于AOC。空间地统计学研究显示,TOC、AOC、NOC的块金系数在0.50~0.67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TOC、AOC、NOC的含量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且二者的作用强度接近。空间上,自表层向下层,土壤TOC、AOC和NOC的整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与低值区之间过渡明显,NOC和AOC的含量及空间变化能较好地反映TOC的空间变化和碳积累区域。分析发现,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分布、农业耕作过程和耕作历史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有机物的输入量、土壤颗粒物组成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是影响土壤结构体形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提高有机物的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是提升土壤质量、实现区内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黄河泥沙 空间特征 耕作历史
原文传递
水系影响下鲜鱼口街区三里河片区的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12
作者 马晓菲 马全宝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在老城更新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呈现出形式单一、同质化明显等问题。研究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有助于追溯历史文化街区来源,保留街区传统特色。鲜鱼口街区三里河片区因其独特的弧形街巷和南北向胡同不同于北京传统... 在老城更新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呈现出形式单一、同质化明显等问题。研究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有助于追溯历史文化街区来源,保留街区传统特色。鲜鱼口街区三里河片区因其独特的弧形街巷和南北向胡同不同于北京传统胡同的街区肌理。运用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的方法,研究其历史沿革,探讨三里河片区肌理形成的原因,并以面-线-点的角度,从街区肌理、街巷空间和建筑形态3个方面研究水系影响下鲜鱼口街区三里河片区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最后得出结论,三里河片区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是动态的,在不同时期受自然、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并对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出建议,三里河片区要发挥街区特色,保存街区历史记忆,才能在老城改造中增光出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 三里河 历史文化 历史街区 鲜鱼口
下载PDF
结合适应性再利用的两湖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13
作者 刘守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15期33-35,共3页
简要分析了会馆与会馆建筑的来源,以及目前我国会馆建筑改造的基本方式。以贵州省贞丰县两湖会馆建筑为例,通过探讨该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外部空间整治、内部空间改造和局部细节等方面的再利用方案,探索了我国中部地区县级区域... 简要分析了会馆与会馆建筑的来源,以及目前我国会馆建筑改造的基本方式。以贵州省贞丰县两湖会馆建筑为例,通过探讨该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外部空间整治、内部空间改造和局部细节等方面的再利用方案,探索了我国中部地区县级区域会馆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保护 两湖会馆 空间改造 历史文化
下载PDF
唐宋元时期乐温县治考
14
作者 马剑 《历史地理研究》 2024年第1期32-37,156,共7页
唐代乐温县并不治于今重庆长寿区仁和场,其迁治长江边也并非在明初。唐初设县时,乐温治于龙溪河下游山间的长寿区邻封镇,永安治于河口处的羊角堡。开元末两县合并后,乐温治所迁至废永安县治附近,于长江北岸、桃花溪西岸的河街一带设治,... 唐代乐温县并不治于今重庆长寿区仁和场,其迁治长江边也并非在明初。唐初设县时,乐温治于龙溪河下游山间的长寿区邻封镇,永安治于河口处的羊角堡。开元末两县合并后,乐温治所迁至废永安县治附近,于长江北岸、桃花溪西岸的河街一带设治,并沿用至清嘉庆年间。厘清这一空间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唐宋政区和治所调整在功能取向上由堂奥转向门户的历史趋势,并为当下地方文脉延续和地名命名、更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温县 永安县 迁治 空间过程 地名
下载PDF
东北大学建筑教育空间变迁考述
15
作者 吴颖怡 陈颖 张然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71-73,共3页
东北大学建筑系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现代建筑教育机构之一,其不同办学时期的建筑教育空间承载对应专业价值内涵。研究以东北大学建筑教育空间演进为研究对象,爬梳教育空间载体的变迁脉络,通过静态与活态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档案查询... 东北大学建筑系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现代建筑教育机构之一,其不同办学时期的建筑教育空间承载对应专业价值内涵。研究以东北大学建筑教育空间演进为研究对象,爬梳教育空间载体的变迁脉络,通过静态与活态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档案查询、口述访谈、实地调研,层析还原不同办学时期的建筑教育空间实态特征,解读东北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空间”的演进逻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学 建筑教育 空间变迁 口述史
下载PDF
元大都内部河湖水系的空间分布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邓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1,共10页
元大都内部的河湖水系基本上归为两大系统:一是以白浮泉为源头的高粱河-积水潭水系,一是以玉泉山泉水为源头的金水河-太液池水系。两套水系在城市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并与元大都的礼制原则相融合,共同构成了这座独具特色的东方山水城市... 元大都内部的河湖水系基本上归为两大系统:一是以白浮泉为源头的高粱河-积水潭水系,一是以玉泉山泉水为源头的金水河-太液池水系。两套水系在城市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并与元大都的礼制原则相融合,共同构成了这座独具特色的东方山水城市。本文在侯仁之的工作基础上,对元大都内部的河湖水系做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较为准确地复原了元大都城内积水潭水系的结构和分布范围;根据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地形分析,对金水河的位置和走向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对元大都水系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大都 高粱河-积水潭水系 金水河-太液池水系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美国新政时期的规划治理转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万雍曼 武廷海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美国新政时期,联邦政府第一次运用“国家规划”来干预资源配置,规划成为国家治理工具。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作为国家规划的主要推行机构建立了包含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多元目标,以及包括全国、区域、州和城... 美国新政时期,联邦政府第一次运用“国家规划”来干预资源配置,规划成为国家治理工具。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作为国家规划的主要推行机构建立了包含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多元目标,以及包括全国、区域、州和城市多个层级的规划体系。在美国自由体制下,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仅存续了十年,但是体现了规划从物质建设、技术工具到社会经济综合规划、公共政策的转折性变化,美国空间规划体系雏形初现。剖析美国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的演进历程、组织架构和规划内容,探讨国家规划成败的经验,以期对中国规划体系改革,以及国际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 空间规划 规划史 规划治理
下载PDF
历史时期全球化作用下的城市空间转变——以1890s~1930s广州东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薛德升 黄鹤绵 王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695,共9页
世界城市历史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突破了世界城市经典理论的"现代主义"视角,证明全球化对城市空间转变的作用具有长期性,但仍局限在"经济主义"的分析范畴之内,将经济因素视为决定性动力。20世纪初期,广州... 世界城市历史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突破了世界城市经典理论的"现代主义"视角,证明全球化对城市空间转变的作用具有长期性,但仍局限在"经济主义"的分析范畴之内,将经济因素视为决定性动力。20世纪初期,广州东山地区完成由"乡村地区"向"社会精英阶层居住地"的空间转变,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由"东村西富"变为"东贵西富"。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转变是教会、华侨、政府、官僚4种动力相互作用、相继推动的结果。东山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除经济联系外,城市的全球文化联系对空间转变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城市或城市中的特定地区,社会文化动力对城市空间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 全球化 空间转变 广州 城市史
下载PDF
1644-1949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运输格局变迁初探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金朔 曹雪 +1 位作者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45-2352,共8页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供需 粮食运输 空间格局 历史时期
原文传递
双重文化作用下旧金山唐人街建筑风貌演化研究
20
作者 杨子媛 《华中建筑》 2023年第5期6-10,共5页
旧金山唐人街独特的街区风貌受到中美两国文化、历史及社会体制的双重影响。该文通过实地调研、中英文文献收集、空间分析,对其风貌演化的动因进行诠释。在研究过程中力图从城市总体层面、建筑群层面、微层市井层面三个尺度解析旧金山... 旧金山唐人街独特的街区风貌受到中美两国文化、历史及社会体制的双重影响。该文通过实地调研、中英文文献收集、空间分析,对其风貌演化的动因进行诠释。在研究过程中力图从城市总体层面、建筑群层面、微层市井层面三个尺度解析旧金山唐人街街区风貌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推动力。期望以此探讨历史、文化、政治体系与建筑形式风格如何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如今旧金山唐人街风貌形成过程、街区范围深受20世纪初世界政治格局、中美多方条例及中美关系影响;街区建筑风格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传统建筑深受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影响;新式建筑更多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主。影响旧金山唐人街风貌演变的主要因素中,淘金热、地震、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对华移民政策是唐人街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金山唐人街 空间演变 城市风貌 建筑风格演进 华人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