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年以来广州市摊贩空间政治的规训机制 被引量:72
1
作者 黄耿志 薛德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63-1075,共13页
近年来,针对某些群体的复仇型或后公正空间政治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转型的重要理论。现有的研究注意到了这种空间政治嵌入地方的多样形态,但对其内含的对立性缺乏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现实空间矛盾为... 近年来,针对某些群体的复仇型或后公正空间政治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转型的重要理论。现有的研究注意到了这种空间政治嵌入地方的多样形态,但对其内含的对立性缺乏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现实空间矛盾为开展我国背景下的公共空间政治研究提供了源泉。本文基于列菲弗尔的基本空间理论,采用结构—能动的分析路径,运用宏观的政策和制度分析与对典型案例的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摊贩现象为切入点对90年代以来广州城市空间政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种排斥性公共空间政治内在地包含了由结构性的规训与能动性的反规训构成的对立性,这一特性在广州表现为:①对摊贩的排斥性空间政治是作为解决发展的潜在危机而实施综合环境改善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产生,并导致一种更为明显的"全景敞视主义"式规训机制的形成。②对立的空间通过摊贩日常式的伺机而动和温顺的不遵守与插曲式的个体暴力和集体行动而形成,结果战略空间被重构为以维持个体生存、摆脱贫困和追求自由为目的的工具空间。这种对立性在根源上是一种社会产物,而产生的实际冲突状况则将取决于空间发展观念及规训策略与反规训力量两者之间的对抗或协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政治 对立空间 全景敞视主义 规训 摊贩 广州
原文传递
理解空间政治学: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锐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113,128,共11页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空间政治学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且富有想象力的学科,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其重要地位与较为分散的研究现状之间存在较大张力,亟待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增强对空间政治学的理解。通过对空间政治学出场的时...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空间政治学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且富有想象力的学科,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其重要地位与较为分散的研究现状之间存在较大张力,亟待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增强对空间政治学的理解。通过对空间政治学出场的时空背景的梳理及我国空间政治实践议题的研究发现,空间生产将空间的政治性和社会属性的独特价值发掘出来,推动了政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尺度重构是分析空间政治中权力关系调整和实现空间正义的核心机制,空间正义明确了空间政治学的理论关怀,为空间生产和尺度重构提供了价值指引。因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实践机制和价值诉求三个方面建构了空间政治学之空间生产、尺度重构以及空间正义三位一体的初步分析框架。空间政治学所指涉的空间及其政治性是相互依存的,不强调政治性的空间将被泛化,不以空间为载体的政治是空洞的。以空间及其政治性为研究主线,将有效地提升空间政治学理论框架的解释效度和信度,但空间生产、尺度重构及空间正义之间的耦合性,仍然有待后续深度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政治学 空间生产 尺度重构 空间正义
下载PDF
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蕴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8-117,共10页
道路是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血脉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道路系统则是城镇空间结构划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城镇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众多的中山路及以三民主义名词命名的道路,它们改变着城镇原有空间结构,折射... 道路是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血脉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道路系统则是城镇空间结构划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城镇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众多的中山路及以三民主义名词命名的道路,它们改变着城镇原有空间结构,折射出国民党国家权力向空间与社会的渗透与意识形态的日常化。它改变了城市的记忆系统与城镇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路 三民主义道路系统 空间政治 意识形态日常化 城市记忆
下载PDF
新传播技术革命与网络空间结构再平衡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涛甫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新传播技术革命创造了新的社会空间:网络社会空间。网络社会空间逻辑不同于传统社会空间逻辑。在网络空间中,传统意义上权力中心和空间中心被重新改写。互联网释放出的技术活性消除传统中介形式,催生社会活力,颠覆传统权力结构和传播权... 新传播技术革命创造了新的社会空间:网络社会空间。网络社会空间逻辑不同于传统社会空间逻辑。在网络空间中,传统意义上权力中心和空间中心被重新改写。互联网释放出的技术活性消除传统中介形式,催生社会活力,颠覆传统权力结构和传播权力结构。在国际政治领域,网络空间作为国际政治延伸的新领域,其原先的权力结构遭到了颠覆。但其强者逻辑并没有被改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得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网空间中掌控了空间政治的话语权和游戏规则的定义权,致使互联网空间政治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对于当下中国而言,面对网络空间政治的双重失衡,需要从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两个层面,寻求网络空间结构的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传播技术 网络空间 空间政治 再平衡
下载PDF
非正式“恋地情结”:流动空间的人地依恋——形成过程、权力生产与规划转向 被引量:12
5
作者 魏航 石楠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29,共10页
近年来,承载着非正规经济的街道市场被大量清退,人们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怅然若失"。本文将这种特殊情感概念化为"非正式‘恋地情结’",意指"附着在具有无形边界、自发形成的流动空间上的人地依恋现象"... 近年来,承载着非正规经济的街道市场被大量清退,人们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怅然若失"。本文将这种特殊情感概念化为"非正式‘恋地情结’",意指"附着在具有无形边界、自发形成的流动空间上的人地依恋现象"。它的指向对象是人、物等存在在创造意义结构的过程中所缔造出的关系性空间,其形成机制存在"自我认同"和"情感驱动"双重逻辑,情感汇集成"湍流",通过"分散—强化"机制成为城市"氛围"。它存在但难被捕捉,原因在于政治权力通过知识生产重构了人们的认知,也包括现代法律对权利的定义"垄断"了人们对城市权利的认知。它是寻找情感"城市权利"的线索,规划研究需将非表征方法纳入视野,以识别和维护人们的情感"城市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地情结 非正规经济 空间政治 协作式规划 城市权利 关系性空间 非表征理论
下载PDF
社区治理的空间政治学——兼论“党建引领治理”的空间路径 被引量:9
6
作者 许中波 孙哲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6,123,124,共13页
空间政治学是空间分析和政治学研究的交叉领域,社区治理的空间政治学关注地方化微观尺度的空间结构和政治过程,致力于构建本土性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析城市社区空间实践背后的政治和权利关系。通过对空间政治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反思,明... 空间政治学是空间分析和政治学研究的交叉领域,社区治理的空间政治学关注地方化微观尺度的空间结构和政治过程,致力于构建本土性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析城市社区空间实践背后的政治和权利关系。通过对空间政治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反思,明确了空间政治学的基本特性和核心议题,从而为社区空间维度的划分和空间生产逻辑通道的搭建提供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新分析框架将社区治理的诸要素和社区政治空间、公共空间、私域空间分别进行桥接,以提炼社区空间生产的逻辑和机制为目标,一方面从负向通道进行空间失序问题的要素归因,完成对社区治理的空间病理诊断,另一方面以“党建引领治理”为例,从正向通道探究如何通过激活和重构治理诸要素,导向实现社区善治的有效空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空间政治学 社区党建 空间生产 逻辑通道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中的空间政治思想——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志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4,共7页
究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阶级(政治)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哲学。就此而论,《1857-1858年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在此文本中,马克思阐明&qu... 究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阶级(政治)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哲学。就此而论,《1857-1858年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在此文本中,马克思阐明"社会个人"不仅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空间性的存在,个人的解放必须经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的个人"变迁的空间化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向"自由自觉联合的个人"转变。马克思对交往过程空间变迁背后深层资本逻辑的解蔽,展示了其政治哲学鲜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它警示我们在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中无论是对资本展开空间批判,还是重新讨论阶级斗争、解放政治等政治哲学问题都必须面对现实历史的空间实践,不能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视界,而陷入"空间决定论"或"空间拜物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哲学 空间政治 个人的解放
下载PDF
城市空间政治研究20年 被引量:6
8
作者 段哲哲 王天凤 曾言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95,200,共23页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开始“空间转向”,城市空间政治议题逐步成为理论与实务热点之一。国外学者对城市空间政治研究的视角、方法与路径对本土城市空间理论与治理实践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论文对国际主流城市研究与政治学...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开始“空间转向”,城市空间政治议题逐步成为理论与实务热点之一。国外学者对城市空间政治研究的视角、方法与路径对本土城市空间理论与治理实践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论文对国际主流城市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期刊文献梳理分析发现:(1)20年来国际主流期刊研究议题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转移,研究主题由宏观向中观微观转向。(2)研究方法从案例研究逐步转向以量化为主的多元化方法,大数据、GPS、实验方法等前沿方法开始应用在研究中。(3)城市空间政治研究发展遭遇三大瓶颈,即对“新自由主义”批判鸿沟、“向南”鸿沟与“学术热潮”鸿沟。城市空间政治研究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如何建构新的解释南方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理论,进而确定本领域学科定位。西方城市空间政治议题研究可为我国城市治理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在宏观层面上,需提升多主体协同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在中观层面上,需在社区空间层面促进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平衡;在微观层面上,需保障城市新老居民的空间权利与实现内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空间政治 SSCI期刊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出砖入史——闽南红砖中的地方记忆与空间转型 被引量:6
9
作者 罗攀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05-120,共16页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发展、材料运用与社会文化变迁直接相关,其象征、仪式、居俗是空间策略的反映。砖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闽南建筑的砖瓦作尤为独树一帜。闽南地区在墙面、屋顶、地板多处大量使用当地烧制的红砖,色彩强烈,...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发展、材料运用与社会文化变迁直接相关,其象征、仪式、居俗是空间策略的反映。砖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闽南建筑的砖瓦作尤为独树一帜。闽南地区在墙面、屋顶、地板多处大量使用当地烧制的红砖,色彩强烈,与中国传统的帝王宫殿近似,因此漫长的历史中,身处"红砖文化区"的泉州民众一直试图解释自身的"僭越"之举。此外,泉州红砖运用方式的变迁也反映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对地方建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红砖区 红砖 宅第 禁限空间政治 海外贸易
下载PDF
空间中的政治:走向一个新的观念革命——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0,共12页
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分析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实践总体”之上,其核心为都市化之上日常生活复杂空间的交织,本质上,无形的社会空间生产是要确保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主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空间生产。如果... 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分析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实践总体”之上,其核心为都市化之上日常生活复杂空间的交织,本质上,无形的社会空间生产是要确保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主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空间生产。如果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一类的宏大生产方式构架是一种离我们生活比较远的远程构序,那么,空间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则是指渗透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近端构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与政治》 空间政治学 建筑意识形态 编码与解码
原文传递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策略与空间政治——基于J市N街区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淼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34-47,共1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开始成为中西方城市更新中的通行策略与重要工具。它被期待赋予旧城更为丰富多元的意义与象征,并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质的空间形态与文化地景,从而重塑旧城生活空间及文化意象,提振经济活力。以J市N街区为例,通过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开始成为中西方城市更新中的通行策略与重要工具。它被期待赋予旧城更为丰富多元的意义与象征,并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质的空间形态与文化地景,从而重塑旧城生活空间及文化意象,提振经济活力。以J市N街区为例,通过其具体实践去深入剖析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运作方式与逻辑脉络,并由此反思这种特定文化面向的城市空间生产所蕴含的空间政治意义。在N街区的更新过程中,首先经由地方中产阶级诠释而形成了一套文化话语,随后地方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基于"工具理性"采纳文化话语,赋予文化策略正当性。文化介入到传统民居、街巷格局的现实存在之中,并实现了对N街区空间的创造性生产。N街区由此被赋予了"文化""历史""地方"的意义感,成为一种基于地方再现的"空间幻境",其中隐喻着与日常生活、平民大众相疏离的排斥性政治。经由城市更新,N街区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注重使用价值的平民生活空间转变为中产阶级审美操控下的、追求象征价值的城市增长空间。当保留传统建筑外观、注入现代消费业态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一种通用文化策略时,实际带来的可能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抹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文化策略 空间幻境 空间政治 空间生产 社会排斥
下载PDF
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
12
作者 王海荣 于淼淼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空间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权力结构在空间生产上的作用及反映。党的领导体制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以融入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的方式介入空间生产... 空间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权力结构在空间生产上的作用及反映。党的领导体制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以融入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的方式介入空间生产。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的平衡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行政体制框架,中央政府引导地方空间治理行为,实施国家空间发展战略;地方各级政府从空间商品化中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空间治理效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动力机制,政府既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空间生产,又防止空间过度资本化;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驱动地方各级政府与其共同促进空间商品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推进路径,政府整合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空间需求;社会参与促进政府回应民众空间诉求,形成共治共享的空间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空间治理 国家治理
下载PDF
“酷儿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同性恋空间演化与变迁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边防 《中国性科学》 2015年第3期110-117,共8页
本文基于酷儿地理学理论视角,通过民族志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同性恋、空间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文章揭示了中国同性恋空间主要经历了从传统性公共空间、商业性公共空间到政治权利性公共空间的演化与变迁,在同性恋身份认同、社会交往和权... 本文基于酷儿地理学理论视角,通过民族志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同性恋、空间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文章揭示了中国同性恋空间主要经历了从传统性公共空间、商业性公共空间到政治权利性公共空间的演化与变迁,在同性恋身份认同、社会交往和权利意识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反映着中国同性恋社会接受度和城市空间发生着积极地变化。笔者在比较国外经验和本土发展历程后,对当前中国同性恋群体构建"同志实体社区"的设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儿地理学 同性恋 同性恋聚集区 公共空间 空间政治
下载PDF
旅游地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状态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传龙 孙九霞 邓家霖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153,共8页
流动摊贩的空间治理成效关系着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建立了关于弱势群体空间政治中"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于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空间生存状态的案例分析中。发现:(1)受新自由主义思想主... 流动摊贩的空间治理成效关系着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建立了关于弱势群体空间政治中"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于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空间生存状态的案例分析中。发现:(1)受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下的城市管理模式影响,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被政策法规在正式制度层面认定为"不得其所",但其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却受到其他空间使用者的欢迎,在非正式制度层面是"安适其位";(2)西街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状态具有"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双重性,由此也塑造出流动摊贩在阳朔西街时空嵌入的空间结构;(3)内部群体特征(灵活流动性、规范化提升)与外部社会文化情景(和谐稳定的社会话语、旅游场域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因素不仅有效消解了正式制度层面所形塑出的"不得其所"空间规范,同时也强化了非正式制度层面与空间结构上西街流动摊贩的"安适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摊贩 旅游治理 空间政治 不得其所 阳朔西街
原文传递
当代空间政治理论的主导逻辑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契合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贵楼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96,共6页
在空间转向的大平台上,依循空间社会性—政治性—政治化的主导逻辑,空间的价值再度被充分发掘。一方面,聚焦空间生产构成当代空间政治理论的核心,成为空间政治性应用的主导方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且正在发挥重要作... 在空间转向的大平台上,依循空间社会性—政治性—政治化的主导逻辑,空间的价值再度被充分发掘。一方面,聚焦空间生产构成当代空间政治理论的核心,成为空间政治性应用的主导方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揭示"一带一路"倡议与当代空间政治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既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有广泛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政治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英国儿童文学中的空间政治 被引量:4
16
作者 乐轩 《皖西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72-74,共3页
基于米歇尔.福柯关于空间与权力不可分割的理论,本论文认为无论就社会文化习俗还是就儿童文学文本而言,在英国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对于儿童的权力控制是一个客观的空间政治现实。尽管英国儿童文学中不断重复的关于完美家庭的描写刻意... 基于米歇尔.福柯关于空间与权力不可分割的理论,本论文认为无论就社会文化习俗还是就儿童文学文本而言,在英国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对于儿童的权力控制是一个客观的空间政治现实。尽管英国儿童文学中不断重复的关于完美家庭的描写刻意消解这一现实,但在完美家庭中权力架构仍然存在。本论文通过细读大量第一手文本,试图剖析其中以完美家庭为蓝本的空间政治的主要形态并阐明其意识形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儿童文学 空间政治 完美家庭
下载PDF
帝都,国都,故都——近代北京的空间政治与文化表征(1898—1937)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38,共9页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娱乐空间的转型,故都的文化游览中心建设,都受北京特定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北京保守的政治观念与地域文化传统抑制了其现代化改造,使近代北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都 国都 故都 空间政治 文化表征
下载PDF
汽车社会的政治图谱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万春 王晓珏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15,共8页
中国已经跨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汽车成为形塑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新机制。汽车社会既成为政治理念、政治关系或政治对抗的新舞台,又催生了一些全新的政治问题,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和关系形态。通过对汽车社会的诸多政治问题进... 中国已经跨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汽车成为形塑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新机制。汽车社会既成为政治理念、政治关系或政治对抗的新舞台,又催生了一些全新的政治问题,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和关系形态。通过对汽车社会的诸多政治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了汽车社会的空间政治、阶层政治、符号政治、意识形态、产业政治、社会运动等问题,并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在这些政治问题上的现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社会 空间政治 符号政治 阶层政治 汽车社会意识形态
下载PDF
恶作剧者的空间政治——解读维兹诺的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雪梅 张淑琴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9,共7页
对印第安生存空间的持久关注,对印第安文化空间的重新审视,和对印第安语言空间的深度挖掘,使得维兹诺的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具有了广阔的空间纬度和浓重的历史意识。维兹诺从生存空间、文化空间以及语言空间三个特定的空间信息载体出... 对印第安生存空间的持久关注,对印第安文化空间的重新审视,和对印第安语言空间的深度挖掘,使得维兹诺的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具有了广阔的空间纬度和浓重的历史意识。维兹诺从生存空间、文化空间以及语言空间三个特定的空间信息载体出发,揭示了隐匿在空间话语中的地域争夺、权力角逐、种族纷争和文化张力。恶作剧者的空间指涉承载了印第安人的生存渴望和政治诉求,表达了作者对殖民主义的斥责和对当今印第安人生存策略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拉尔德·维兹诺 《自由的恶作剧者》空间政治
原文传递
广场舞与“社会摇”的审美表达与空间政治
20
作者 李宁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广场舞与“社会摇”是国内21世纪10年代崛起的两种颇具代表性且广受瞩目的社会舞蹈样式。从审美风格来看,二者都是典型的艺术生活化现象,其表演特征可归纳为“噪音下的集体摇摆”。不同在于,广场舞体现出大众趣味,“社会摇”则追求“土... 广场舞与“社会摇”是国内21世纪10年代崛起的两种颇具代表性且广受瞩目的社会舞蹈样式。从审美风格来看,二者都是典型的艺术生活化现象,其表演特征可归纳为“噪音下的集体摇摆”。不同在于,广场舞体现出大众趣味,“社会摇”则追求“土味”刻奇。广场舞与“社会摇”的空间实践是一种后阶级时代的身份政治,表演者们试图通过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寻求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以摆脱社会边缘地位所带来的身份焦虑。不过,这种空间实践最终建构的是一种被凝视的他者景观,一种现实中的异托邦。广场舞与“社会摇”存在价值冲突之处,前者展现乐观生活姿态与女性自觉意识,而后者宣扬虚无享乐思想与男性中心主义。两种亚文化因此走上了迥异的命途:广场舞被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顺利收编,“社会摇”则被规训与惩罚,后者在沉寂多年后以“科目三”等衍生形式尝试摆脱土味刻奇的标签,趋近大众审美趣味与主流价值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舞蹈 广场舞 社会摇 审美表达 空间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