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07年四川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赵旋 李耀辉 齐冬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9-967,共9页
基于1961-2007年四川地区119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7a来四川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在1962、... 基于1961-2007年四川地区119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7a来四川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在1962、1982年和21世纪初发生突变,存在22a和6~8a的周期.四川夏季降水可分为4个区域:一区(盆地东部)和四区(川西高原)夏季降水量长期变化呈增多趋势,二区(盆地中西部)长期变化呈减少趋势,三区(川西南山)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呈小幅度增多趋势.4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各有特点,最长存在的周期为23a左右,其次还有16a、14a、12a、8a、6a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夏季降水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近14a新疆南疆绿洲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高瑜莲 柳锦宝 +2 位作者 柳维扬 于静 刘志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0-837,共8页
利用2001-2014年MOD16蒸散产品数据、MOD13植被NDVI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基于植被指数、地表净辐射、气温优化改进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地表蒸散分析实际蒸散(ET)、潜在蒸散(PET)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气象站实测蒸发皿数... 利用2001-2014年MOD16蒸散产品数据、MOD13植被NDVI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基于植被指数、地表净辐射、气温优化改进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地表蒸散分析实际蒸散(ET)、潜在蒸散(PET)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气象站实测蒸发皿数据验证MOD16数据在绿洲地区的适用性。进一步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并计算△EDI进行研究区干旱特征分析,为大面积特殊地形蒸散估算研究和干旱监测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 MOD16产品数据与研究区实测蒸发皿数据的相关性很好,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基于MOD16数据估算南疆绿洲地区蒸散量检验可行。(2) 2001-2014年均蒸散量总体变化不大,四季差异明显,ET与PET空间变化趋势相反;ET、PET年均差值较大,绿洲地区地表缺水情况严重。(3)EDI指数绿洲地区年均值总体偏大,△EDI对旱情的反映和干旱程度的判断比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疆 绿洲 地表蒸散 蒸散干旱指数(EDI)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大气环流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7
3
作者 邹磊 余江游 +1 位作者 王飞宇 张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4-774,共11页
基于渭河流域内及其周边28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选取PRCPTOT、SDII、Rx1day、Rx5day、R95P和R99P共6种极端降水指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变换方法综合分析了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究流域... 基于渭河流域内及其周边28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选取PRCPTOT、SDII、Rx1day、Rx5day、R95P和R99P共6种极端降水指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变换方法综合分析了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究流域极端降水指数与6种大气环流异常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在1961-2017年间,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整体呈减少的趋势。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由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增加,流域东南地区较西北地区湿润;(2)1990年以后,极端降水指数在年际间的波动性明显增大,流域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有上升趋势;(3)在所选择的大气环流异常因子中,渭河流域极端降水受南方涛动指数SOI影响最大。SOI越大,流域发生少雨现象的概率越大,反之,则发生多雨、洪涝现象的概率越大。本文结果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于极端降雨的影响机理和加强预防气候灾害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演变规律 大气环流异常因子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北京山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侯贵荣 余新晓 +4 位作者 刘自强 贾国栋 李瀚之 刘文娜 李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9-215,共7页
通过ECH2O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和EM50数据采集器对北京山区2种典型人工林地(栓皮栎林和油松林)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定位、长期观测、数据处理,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地和... 通过ECH2O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和EM50数据采集器对北京山区2种典型人工林地(栓皮栎林和油松林)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定位、长期观测、数据处理,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地和油松林地日平均土壤储水量随降雨量显著变化,月平均土壤储水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在垂直方向上,栓皮栎和油松林地0—40cm土层土壤储水量的增加率随雨强增加而降低,栓皮栎林地土壤储水量平均增加率(94.17%)大于油松(84.19%),而40—1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的增加率随雨强增加均呈现增加趋势,且油松林地土壤储水量平均增加率(15.81%)大于栓皮栎林地(5.83%)。(3)栓皮栎与油松林地相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差异性显著(p<0.05),同一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也到达差异性显著(p<0.05)。从栓皮栎和油松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来看,2种林地土壤储水量分布不同。在造林树种选择时,可以考虑将油松和栓皮栎2个树种进行混交。研究结果将为北京山区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降雨强度 土壤储水量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动态复杂网络的世界棉花贸易时空分异特征与贸易格局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程中海 冯梅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50,共15页
棉花是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敏感产品,各具时空分异的"小世界"贸易网络客观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在棉花贸易分工中的地位。文章基于2000~2014年的世界棉花贸易数据,运用动态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不同时空节点的世界棉花贸易网络... 棉花是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敏感产品,各具时空分异的"小世界"贸易网络客观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在棉花贸易分工中的地位。文章基于2000~2014年的世界棉花贸易数据,运用动态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不同时空节点的世界棉花贸易网络的拓扑指标,揭示世界棉花贸易网络时空分异特征与贸易地位演变。结果表明:世界棉花贸易网络密度和平均点度均出现先升后降的"∩"型时空分异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棉花贸易格局产生了"碎片化、多元化"的影响。世界主要棉花出口国家的贸易合作伙伴数量不断增加,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进口贸易伙伴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市场结构趋于紧密。世界棉花贸易网络中心度呈现下降趋势,"核心-边缘"国家之间的内部结构相似性逐年降低,但美国、中国、意大利、德国、土耳其等国仍处于贸易的中心地位,双向联系密切;"边缘"国家之间的棉花贸易则存在替代性,"核心"与"边缘"国家在棉花贸易合作中的地位不对等性特征日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贸易 复杂网络 时空分异特征 贸易地位 贸易格局
原文传递
呼伦贝尔市1971—2011年雷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常煜 姜凤友 阴秀霞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4年第4期40-46,共7页
基于呼伦贝尔市1971—2011年16站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揭示呼伦贝尔市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呼伦贝尔市雷暴日近41 a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主要出现... 基于呼伦贝尔市1971—2011年16站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揭示呼伦贝尔市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呼伦贝尔市雷暴日近41 a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集中在7月,雷暴在13:00—15:00出现频次较高;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均呈现推迟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大兴安岭山区不但是雷暴的高发区,而且雷暴持续时间也较长。EOF分析结果显示,雷暴日主要EOF模态在空间上表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以及东西反相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空变化特征 大兴安岭山脉
下载PDF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罗丹 李加林 +5 位作者 叶持跃 徐谅慧 袁麒翔 王明月 马仁锋 黄大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78-1790,共13页
明清小冰期是中国气候的异常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通过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沿海地区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造成的损失具有明显的时空地域分异特征:1明清时期,随着时间推... 明清小冰期是中国气候的异常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通过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沿海地区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造成的损失具有明显的时空地域分异特征:1明清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各种灾害发生频次成波动上升的趋势,在明末清初达到一个高峰值;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各种灾害中,水、旱两灾的发生最为频繁,水灾发生频次高于旱灾。2水灾、旱灾、台风和潮灾是该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台风与水灾、潮灾之间高度相关,且台风灾害是浙江沿海地区的主要致灾因子,台风灾害诱发的灾害链具有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旱灾和水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该地区水、旱两灾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相对一致,这种现象可能是副高季节内振荡所导致的。3浙江省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损失程度与地貌形态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以平原、丘陵及低山等地貌类型为主的孕灾环境对浙江沿海地区水灾、旱灾、台风灾害和风暴潮灾等4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损失的空间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浙北地区水旱灾害变化剧烈,浙中、浙南地区相对较弱。杭州湾地区台风灾害的分布具有湾口多于湾顶,南岸多于北岸的特点。4从灾害损失的空间格局来看,特大损失程度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潮灾,且集中分布在浙北平原,浙南山地和浙东南平原丘陵分布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自然灾害 时空分异特征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南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召民 黄士松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9-307,共9页
本文分析了南北极海冰多年平均覆盖资料,给出南北极海冰的年内变化特征,极地海冰最多最少月份的空间分布。计算了2月及9月海冰年际变化方差分布,并对2月及9月南北极海冰7个分区域覆盖面积值作了EOF分解,为进行南北极海冰影响全球气... 本文分析了南北极海冰多年平均覆盖资料,给出南北极海冰的年内变化特征,极地海冰最多最少月份的空间分布。计算了2月及9月海冰年际变化方差分布,并对2月及9月南北极海冰7个分区域覆盖面积值作了EOF分解,为进行南北极海冰影响全球气候的数值试验提供了海冰变化的空间配置。本文还采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分析了存在于极地海冰演变中的各种时间振荡周期。除了得到1年,半年周期以外,也发现存在1/3年周期振荡。我们还使用嵌入EOF分解技术,分析海冰的年际变化周期。SSA分析结果表明,SSA方法是非常直观,定量和高分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时空变化 南极 北极
下载PDF
福建省空气负氧离子分布特征及气象预测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春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205,共13页
负氧离子是评价空气新鲜和清洁程度的重要指标。利用2018—2021年福建省负氧离子观测站数据分析负氧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和LightGBM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福建... 负氧离子是评价空气新鲜和清洁程度的重要指标。利用2018—2021年福建省负氧离子观测站数据分析负氧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和LightGBM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负氧离子资源十分丰富,中海拔区(350~550 m)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最高,低海拔区次之,高海拔区最小。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呈一峰一谷型,04:00—06:00(北京时,下同)达到峰值,12:00—13:00达到谷值;中海拔区负氧离子浓度季节变化较大,季节平均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而高、低海拔区季节变化相对较小。福建省不同海拔地区负氧离子浓度与湿度、降水和能见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风速和气压显著相关,但不同海拔地区的相关性有所不同。机器学习方法对不同海拔地区负氧离子浓度数值的拟合效果比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有明显提升,对负氧离子浓度等级拟合的准确率比多元逻辑回归方法提高7%~12%,且在绝大部分等级上的准确率均高于多元逻辑回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氧离子 气象因子 LightGBM机器学习 时空变化特征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三种方法统计的广东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蔚琴 杜尧东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2期42-47,共6页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80—2013年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采用人工观测法、日均值法和14时值法对广东省霾日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统计的全省霾日数、霾日变化速率、全省排名前10位的站点均不尽相同...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80—2013年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采用人工观测法、日均值法和14时值法对广东省霾日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统计的全省霾日数、霾日变化速率、全省排名前10位的站点均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全省年平均霾日是日均值法统计结果 >人工观测法的>14时值法的,大致比例是1∶0.59∶0.49。人工观测法统计的广东省霾日变化速率最大,达2.1天/a,是日均值法的1.85倍,14时值法的3.34倍。人工观测法统计的霾日全省排名前10位的站点与日均值法、14时值法的都有7个相同、3个不同。三种方法统计的全省霾日长期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三种方法均较适用于分析区域长时间序列的霾日变化特征。综合考虑霾日长期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特点、空间分布特征和前人研究结果,日均值法统计的霾日更能反映广东省的实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 统计方法 时空特征 广东省
下载PDF
1960-2013年黄淮海平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房俊晗 郭斌 +2 位作者 张振克 陈忠升 王鑫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基于黄淮海平原1960-2013年5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计算了4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平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 基于黄淮海平原1960-2013年5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计算了4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平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黄淮海平原极端降水指数呈波动降低趋势,20世纪60年代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90年代中后期开始呈上升趋势.除极强降水量(R99p)以外,其他3个指数在近54年的时间尺度上都存在2~3a的显著周期.在空间格局上,极端降水表现为明显减少趋势的站点主要位于河北省和山东省西北部地区,而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站点具有增加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ENSO指数与极端降水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解决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小波分析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城市PM_(2.5)时空分异特征及污染物解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雯丽 陈强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48,共12页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城市PM_(2.5)时空分异特征,对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空气污染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456个监测站点的PM_(2.5)浓度监...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城市PM_(2.5)时空分异特征,对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空气污染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456个监测站点的PM_(2.5)浓度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莫兰指数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黄河流域70个城市2015—2021年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演变格局,并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其污染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①PM_(2.5)浓度的月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月均浓度呈底部宽缓的“U”型分布,12月或1月达到最大值;冬季平均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冬季浓度是夏季的1.9~2.6倍;年均PM_(2.5)浓度整体趋降,且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异性.②PM_(2.5)的空间聚集表现为上游“低—低”集聚、下游“高—高”集聚、中游城市的空间聚集特征不显著,空间正相关集聚的城市数量以先增后减的趋势变化,负相关集聚特征的城市较少.③PM_(2.5)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西北—东南”的地理空间走向,其浓度的分布在地理空间上分散化,但分布范围趋于缩减.④上游城市PM_(2.5)污染源复杂多样,主要有PM10、NO2、CO和SO2,中游城市PM_(2.5)污染主要来源于PM10、NO2和CO,而下游城市为PM10、CO.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城市PM_(2.5)浓度的时空分异性明显,上下游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聚集,城市污染联防联控对流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异特征 黄河流域城市 相关性
下载PDF
安徽省近40年雷暴大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雪晨 朱珠 刘高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21-1626,共6页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逐日雷暴大风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大风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a雷暴大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大风日数存...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逐日雷暴大风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大风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a雷暴大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大风日数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夏季6~8月是雷暴大风最为集中的时段,约占全年的69%;雷暴大风的日变化上主要呈现单峰结构,峰值在15~16时。空间分布特征和纬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和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区域及地形因素有关。安徽省雷暴大风日在1987年存在一次显著突变,小波分析表明存在着准10a和6~8a周期左右的显著振荡,10a的时间尺度上,雷暴大风日数经历了由多到少4个循环交替,多雷暴大风时期主要在1995年左右及2003~2005年左右,2010年之后雷暴大风日数仍将处于减少状态。对于10a准周期,1995年以前10a振荡较小,而1995年后振荡剧烈;雷暴大风日数EOF展开前4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61%,第一模态能大部分反映安徽省雷暴大风日年分布的主要特征;各模态的时间系数表现为明显的年代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日数 时空变化 气候特征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经济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家耀 李贺颖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31,共7页
为厘清不同尺度下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作用,通过搜集黄河流域九省(区)近20 a共7个城市群、73个市域的经济数据,包括GDP、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 为厘清不同尺度下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作用,通过搜集黄河流域九省(区)近20 a共7个城市群、73个市域的经济数据,包括GDP、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3个不同尺度下经济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黄河流域城市群间、省域间和市域之间GDP悬殊,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大。(2)1999年和2019年的GDP和三大产业产值在空间上均呈现聚集效应,Moran’s I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呈"高高聚集"分布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东部山东半岛城市群,呈"低低聚集"分布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西部兰西城市群及其附近,分布格局较为稳定。(3)城市群GDP主要与地形因素和利用外商投资额有关;省域GDP主要与在岗职工人数、邮电业务总量和公路通车里程,以及利用外商投资额等因素有关;市域GDP主要与利用外商投资额、在岗职工人数、邮电业务总量和铁路营业里程,以及地形等因素有关。利用外商投资额在不同尺度下对经济均具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时空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 市域 城市群 省域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中国中老年人群HDL-C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裴泽华 葛淼 +2 位作者 李浩 何进伟 王聪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86-1300,共15页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外排,其水平的高低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负相关关系,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护因素。厘清我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的地理分异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外排,其水平的高低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负相关关系,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护因素。厘清我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的地理分异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中国中老年人纵向追踪调查,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等方法阐释中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对比引入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讨HDL-C水平空间分布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整体呈现出“北低南高,中间过渡”的分布格局,且北方出现了以内蒙古、河北、辽宁为代表的低值聚集区,南方出现了以广东、广西、云南为代表的高值聚集区;SO_(2)、NO_(2)、降水、气压、PM_(10)和PM_(2.5)是影响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差异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高浓度的空气污染物是造成HDL-C值较低的危险因素,充沛的降水和低压环境是防治HDL-C值较低的保护因素。因此,今后关于HDL-C血脂异常防控工作在全国各地应注重其空间分布规律,重点加强对HDL-C低值区的监测,以达到因地制宜、精准防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群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条件 空气污染 空间相关分析 随机森林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熵的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泳杰 张强 +1 位作者 张生 陈永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淮河流域1961~2005年36个气象站日降水数据为基础,基于信息熵理论,首先利用边际熵研究年、季、月等不同尺度下降水的变化特征;再利用分配熵和强度熵研究年内不同月份降水的分配情况;然后利... 为了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淮河流域1961~2005年36个气象站日降水数据为基础,基于信息熵理论,首先利用边际熵研究年、季、月等不同尺度下降水的变化特征;再利用分配熵和强度熵研究年内不同月份降水的分配情况;然后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淮河流域降水序列不确定性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最后对降水月份分配情况与极端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以研究极端降水量与降水月份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流域降水量较小的季节或地区,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淮河流域北部降水的不均匀性及其较小的降水量可能加剧该区的干旱风险;降水量与降水天数月份分配的不均匀性均表现出由南向北增大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淮河流域大部分站点,降水量月分配不均匀的年份面临洪灾的风险也会增加,而淮河流域西部降水月份分配不均的情况可能加剧,且该区面临的洪灾风险也可能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信息熵 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冰川融水径流无机水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明月 孙学军 +1 位作者 李胜楠 张强弓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2-574,共13页
冰川融水径流是冰川流域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其水化学特征和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作用区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为认识和评价冰川消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基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除两极以外最大储量... 冰川融水径流是冰川流域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其水化学特征和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作用区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为认识和评价冰川消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基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除两极以外最大储量的冰川,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加速退缩消融。该地区冰川融水径流中各类化学组分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因此,通过概述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中无机化学组分的含量和时空变化特征,并总结离子和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常用的物源追踪手段,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到:冰川融水径流中离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特征受冰川消融、基岩性质、径流水文特征和其他水体物理化学过程等因子和过程的共同影响。在总结该研究领域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展望,认为应加强观测和基础数据积累,厘清无机水化学组分的输移规律,深入揭示影响水化学组分变化的多因素的协同拮抗作用机制,评价冰川融水径流水化学的气候环境效应,为应对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带来的环境变化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融水径流 无机水化学 时空特征 来源
下载PDF
基于TM和ETM^+数据的玛纳斯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璞 邓正栋 +1 位作者 关洪军 张飞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6,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应用遥感技术,以Landsat TM(美国地球资源探测卫星系统上加载的专题绘图资料)以及ETM+(增强型专题绘图资料)为数据源,利用雪盖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积雪信息提取。通过对提... 为了进一步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应用遥感技术,以Landsat TM(美国地球资源探测卫星系统上加载的专题绘图资料)以及ETM+(增强型专题绘图资料)为数据源,利用雪盖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积雪信息提取。通过对提取积雪信息的研究,分析了研究区的积雪时空分布的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高程、坡度、坡向以及其他因素对于积雪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积雪空间分布随高度和地形变化非常明显,积雪主要分布高海拔地区,而山间河谷地带则相对较少,同时积雪受季节影响较大,主要集中在秋、冬、春3个季节;并得出高程、坡向对积雪分布影响比较大,而坡度对积雪分布影响则相对较小的规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指数 积雪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晓兰 姜世中 +2 位作者 郑月蓉 何秋霞 汪美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0-97,共8页
基于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应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成都市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中... 基于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应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成都市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中空气质量指数出现了2个高值和2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成都市、德阳市,2个低值中心分别位于雅安市、遂宁市,即成都市和德阳市空气质量最差,雅安市和遂宁市的空气质量最优;对于不同季节,1—12月,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U字型变化,即空气质量6—10月较好,11月—次年2月较差.2)2016—2020年,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值皆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并且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最高,而O_(3)、CO、SO_(2)年均质量浓度在研究时段内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质量浓度限值.3)2016—2020年,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年尺度上,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与平均气温呈低度负相关,与风速、降水量呈弱负相关;季尺度上,除气温在春、夏、冬季节与PM_(2.5)质量浓度呈弱正相关外,4个季节中PM_(2.5)质量浓度与风速、降水量皆呈弱负相关.4)影响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的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是汽车尾气、工业烟(粉)尘排放.PM_(2.5)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机动车保有量呈高度负相关,与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呈高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变化特征 指数评价 成都平原经济区
下载PDF
1957—2016年陕西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河南科学》 2018年第11期1775-1780,共6页
利用陕西20个气象站1957—2016年逐月日照时数序列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和移动T突变检验法以及ArcGIS空间插值法,对年及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57—2016年... 利用陕西20个气象站1957—2016年逐月日照时数序列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和移动T突变检验法以及ArcGIS空间插值法,对年及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57—2016年间,除秋季和年日照时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外,陕西夏、冬季日照时数分别以-15.62,-6.21 h/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春季以9.27 h/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年、春、夏、冬季日照时数分别于1980年、1998年、1979年和1969年发生了突变.(2)在空间分布上,陕西年及四季日照时数表现出北高南低、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特征,陕南和关中地区各站点的日照时数大部分呈显著下降趋势,陕北大部分地区则呈上升趋势.(3)陕西省年日照时数出现了"全球变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时空变化 突变特征 陕西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