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被引量:12
1
作者 秦家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8,共6页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文化 贝叶经 南传佛教 傣族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的传统和变迁——以中缅打洛、小勐拉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董宸 《音乐探索》 CSSCI 2013年第2期68-74,共7页
西双版纳地区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南传佛教传播区域,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为邻,在边贸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等领域一直交往密切,对当地的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与缅甸小勐拉市毗邻,两地原住民属于血缘、... 西双版纳地区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南传佛教传播区域,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为邻,在边贸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等领域一直交往密切,对当地的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与缅甸小勐拉市毗邻,两地原住民属于血缘、地缘关系紧密,共同信仰南传佛教的同源掸傣民族,在保持传统宗教教义与仪轨的背景下,传统诵经风格受到了现代文化流动性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格。文章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传统模式与新模式的同步发展为描述对象,对经文经腔系统中与"音乐方言"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呈现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诵经风格 小勐拉 打洛 传统和变迁
下载PDF
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伍琼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81,共8页
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 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传统工艺、民族生态观、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重要载体;又因其国际性地位,还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冲突中起着缓和乃至化解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南传佛教 壁画 民族教育
下载PDF
神圣帷幕的跌落——云南德宏傣族宗教消费世俗化现象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龚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0-77,共8页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云南德宏傣族的宗教生活也步入了世俗化的进程。文章以云南德宏州的三个傣族村寨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德宏州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世俗化的...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云南德宏傣族的宗教生活也步入了世俗化的进程。文章以云南德宏州的三个傣族村寨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德宏州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世俗化的倾向。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来揆度社会转型时期德宏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南传佛教 世俗化 神圣与世俗
下载PDF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生态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田玉玲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8-40,共3页
民族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承离不开当地独特的文化生态。南传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云南之后,逐步调整和适应各地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吸收与融合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逐步本土化、民族化,形成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民族特色与地方... 民族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承离不开当地独特的文化生态。南传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云南之后,逐步调整和适应各地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吸收与融合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逐步本土化、民族化,形成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认识和解析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生态,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民族化、地方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音乐风格 文化生态 地方性 民族性
下载PDF
试论忽必烈、杨琏真加与江南佛教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少飞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00-406,共7页
忽必烈经略江南佛教有明显的政治意图。通过设立地方僧官系统对江南佛教实施系统管理,任用僧人杨琏真加废毁故宋宫室陵墓以建梵刹,实现畅国威、隆国势之目的;压制作为江南社会思想文化之重要代表的禅宗,利用江南禅教寺院归属之争,易禅为... 忽必烈经略江南佛教有明显的政治意图。通过设立地方僧官系统对江南佛教实施系统管理,任用僧人杨琏真加废毁故宋宫室陵墓以建梵刹,实现畅国威、隆国势之目的;压制作为江南社会思想文化之重要代表的禅宗,利用江南禅教寺院归属之争,易禅为教;通过杨琏真加主导的禅教廷辩使得教冠於禅;设置江南御讲三十六所,扶植教门,压制禅宗。尊教抑禅使江南禅宗地位下降,发展受到抑制,元初禅宗出现衰落气象,扶植了佛教其他宗派在江南社会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必烈 杨琏真加 尊教抑禅 江南佛教
下载PDF
从寺庙教育探究南传佛教对云南傣族社会的影响
7
作者 李环 《酒城教育》 2020年第1期90-93,共4页
寺庙教育作为南传佛教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不仅向信众传递了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还向信众传播了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甚至体育运动等知识。作为南传佛教的盛行地,云南傣族地区在南传佛教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寺庙教育作为南传佛教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不仅向信众传递了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还向信众传播了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甚至体育运动等知识。作为南传佛教的盛行地,云南傣族地区在南传佛教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傣族人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傣族的社会稳定也得到了一定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寺庙教育 傣族社会 进步
下载PDF
云南傣族南传佛教道德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8
作者 冉孟霖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2期85-92,共8页
在道德信仰弱化、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应当改变对宗教简单否定的态度,从中汲取积极的伦理道德资源。云南傣族的南传佛教具有重要的道德调节功能,佛教教育填补了傣族社会长期没有学校的历史,成年男子能在寺院接受正式的教育,有效提高了... 在道德信仰弱化、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应当改变对宗教简单否定的态度,从中汲取积极的伦理道德资源。云南傣族的南传佛教具有重要的道德调节功能,佛教教育填补了傣族社会长期没有学校的历史,成年男子能在寺院接受正式的教育,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佛教寺院教育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的重要途径。南传佛教的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寺院教育,二是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带来的集体教育,三是还俗后的家庭教育。其道德教育周期贯穿人的一生,受教育面广,教育环境随处可见,作用十分显著,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道德教育 现代价值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语的念词修辞手法分析
9
作者 玉温香 《普洱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3-76,共4页
傣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甚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部分地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仍然有所保留,一些地区开始渐渐转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双版纳傣... 傣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甚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部分地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仍然有所保留,一些地区开始渐渐转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双版纳傣语念词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初探,并以萨丕尔语言文化观为理论背景,旨在阐释西双版纳傣语念词中所反映的民族认知、信仰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词 语言文化 原始宗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下载PDF
南传佛教对云南傣族社会的影响——从寺庙教育分析
10
作者 李环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4期55-59,共5页
寺庙教育作为南传佛教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不仅向信众传递了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还向信众传播了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甚至体育运动等知识。作为南传佛教的盛行地,云南傣族地区在南传佛教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寺庙教育作为南传佛教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不仅向信众传递了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还向信众传播了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甚至体育运动等知识。作为南传佛教的盛行地,云南傣族地区在南传佛教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傣族人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傣族的社会稳定也得到了一定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寺庙教育 傣族社会 进步
下载PDF
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与慈悲实践的多样性——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田野考察
11
作者 何明 钟小鑫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与前现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呈现出更为多元且更为复杂的特征,人类实践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宗教实践亦是如此。宗教的现代性之路是一条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和外延之路。当今缅甸正处于社会文化的大转型时期,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南... 与前现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呈现出更为多元且更为复杂的特征,人类实践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宗教实践亦是如此。宗教的现代性之路是一条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和外延之路。当今缅甸正处于社会文化的大转型时期,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南传佛教”)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发展出多种样态,以不同的形式嵌入缅甸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本文持人类学的视角,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呈现缅甸南传佛教在现代性过程中的不同面向,及其与转型社会再嵌入的方式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南传佛教 慈悲实践 现代性 多样性
下载PDF
从齐梁诗歌佛教意象探佛教对南朝诗歌创作的影响
12
作者 段朋飞 《宜春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8-102,共5页
在中古时期,南朝文学是一个自觉的时代,在文学思想、文体观念,审美形态等方面进行着剧烈的变革。齐梁诗歌中的禅、梵、月等意象的出现,反映出齐梁时期佛教实践活动与诗人密切交往的关系,也折射出佛学对诗歌的深刻影响,以期窥探佛学与文... 在中古时期,南朝文学是一个自觉的时代,在文学思想、文体观念,审美形态等方面进行着剧烈的变革。齐梁诗歌中的禅、梵、月等意象的出现,反映出齐梁时期佛教实践活动与诗人密切交往的关系,也折射出佛学对诗歌的深刻影响,以期窥探佛学与文学的互动过程,进一步揭示出齐梁诗歌的多重文化内涵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佛教 诗歌实践 齐梁诗歌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瑞丽地区缅籍人员南传佛教信仰实践与文化认同的田野调查研究
13
作者 张峰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3-57,63,共6页
瑞丽是汉、缅、傣掸文化交往交流的重要场域。缅籍人员作为中缅边境重要流动群体,对南传佛教拥有悠久的信仰历史,文章将从这一身份群体的生机与信仰、信仰实践与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最终聚焦到以僧侣为例的在华缅籍人员对南传佛... 瑞丽是汉、缅、傣掸文化交往交流的重要场域。缅籍人员作为中缅边境重要流动群体,对南传佛教拥有悠久的信仰历史,文章将从这一身份群体的生机与信仰、信仰实践与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最终聚焦到以僧侣为例的在华缅籍人员对南传佛教信仰的实践状况。从缅籍人员的信仰实践中折射出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促进边境社会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深化理解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生动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缅籍人员 南传佛教 文化认同 信仰实践
下载PDF
东南亚南传佛教壁画考察与述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安佳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南传佛教是泰、缅、柬、老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傣族地区具有主体地位的宗教形态,普及面广、信徒众多、影响深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南传佛教壁画,可谓是中南半岛上最具典型意义的美术形式。它既是信奉南传佛教信众的情感流露和心灵... 南传佛教是泰、缅、柬、老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傣族地区具有主体地位的宗教形态,普及面广、信徒众多、影响深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南传佛教壁画,可谓是中南半岛上最具典型意义的美术形式。它既是信奉南传佛教信众的情感流露和心灵写照,又是其精神世界与审美理想的表征。本文依托田野考察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及相关文献,对东南亚南传佛教壁画的历史沿革、内容题材、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南传佛教壁画 内容题材 形式风格
下载PDF
闽南明海法宝禅师与越南南方佛教史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文俊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1-15,共5页
十七世纪下半叶,越南南方阮主政权推动国民与外国商人贸易、发展经济、定居等。当时,外国人经常来往于顺化、会安两港,华商也到两港市定居并认识越南文化。因此中国南方佛教随著商船而传入越南南方并发展。因此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佛... 十七世纪下半叶,越南南方阮主政权推动国民与外国商人贸易、发展经济、定居等。当时,外国人经常来往于顺化、会安两港,华商也到两港市定居并认识越南文化。因此中国南方佛教随著商船而传入越南南方并发展。因此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佛教僧人来越南南方传教,而其中的明海法宝禅师对越南南方佛教有很大的影响。本论文研究闽南人明海法宝在大越国南方传教,其宗派、弟子对越南南方文化有何贡献,以及至今有何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海法宝禅师 越南南方佛教 越南临济宗 越南闽南人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宰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倚舲 曹军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9-122,共4页
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宰种"是贯穿于布朗族宗教祭祀与祖先崇拜整个过程的重要音乐形式,既有单人演唱又有对唱形式。文章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介绍了佛教音乐"宰种"与宗教祭祀之间的关系,南传佛教与民族情感表达以及南传... 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宰种"是贯穿于布朗族宗教祭祀与祖先崇拜整个过程的重要音乐形式,既有单人演唱又有对唱形式。文章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介绍了佛教音乐"宰种"与宗教祭祀之间的关系,南传佛教与民族情感表达以及南传佛教的社会学行为影响等三个方面。"宰种"作为布朗族佛教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除了表现宗教信仰以外,在情感表达,教化民众以及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布朗族这个一直以来受关注程度较少的民族以及其宗教音乐"宰种"逐渐退去面纱,未来也将会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尽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视角 南传佛教音乐 宰种 宗教信仰
原文传递
闽南佛教岩洞寺庙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群 盛依倩 +1 位作者 程妍 彭惠妮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19-126,140,共9页
闽南佛教岩寺是以天然岩洞为空间,集自然山洞和人工构筑为一体的,一种非独立的附岩式石木结构建筑。其选址位置从平原山林到悬崖峭壁均有,具空间小巧灵活,布局变化多端的特点;既有洞穴幽深的特色,又具闽南传统建筑样式与装饰风格的特点... 闽南佛教岩寺是以天然岩洞为空间,集自然山洞和人工构筑为一体的,一种非独立的附岩式石木结构建筑。其选址位置从平原山林到悬崖峭壁均有,具空间小巧灵活,布局变化多端的特点;既有洞穴幽深的特色,又具闽南传统建筑样式与装饰风格的特点,体现了建筑和环境的高度协调,极具独特的地域特征。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建筑遗产,闽南佛教岩寺融汇了洞穴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诸多价值,被赋予众多宗教内涵与文化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佛教 岩寺建筑 建筑形式 建筑特征 选址特征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