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魂的拯救——毕淑敏小说创作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先锋 雷华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60-62,共3页
毕淑敏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她带着“浓郁的高原情结”从昆仑山走来 ,以她从军从医的经历高唱着“庄重的生命之歌” ,并以“对人类的大悲悯和终极式关怀”来冷静客观地直面人生 ,启迪良知 ,呼唤正义和人类的使命感。她致力于通过文学... 毕淑敏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她带着“浓郁的高原情结”从昆仑山走来 ,以她从军从医的经历高唱着“庄重的生命之歌” ,并以“对人类的大悲悯和终极式关怀”来冷静客观地直面人生 ,启迪良知 ,呼唤正义和人类的使命感。她致力于通过文学进行灵魂的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毕淑敏 灵魂 拯救
下载PDF
身体诉说与灵魂拯救——论大江健三郎的叙事美学 被引量:2
2
作者 祝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加以提炼和升华,通过对历史存在的思考和边缘困境中的抉择,结合荒诞奇情和梦幻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处于精神危机中的战后日本人的文化矛盾和灵魂冲突。大江健三郎的叙述美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加以提炼和升华,通过对历史存在的思考和边缘困境中的抉择,结合荒诞奇情和梦幻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处于精神危机中的战后日本人的文化矛盾和灵魂冲突。大江健三郎的叙述美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体验孕育的身体叙事,二是边缘存在中的艰难抉择,三是面向拯救的灵魂探索。大江小说在取用故土经验和反思民族历史、回归传统和大胆创新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身体叙事 边缘存在 荒诞 危机 灵魂拯救
下载PDF
灵魂孤独与人性救赎:《百年孤独》的魔幻叙事艺术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铁立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9,共3页
著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品以马贡多小镇百余年建立、发展、兴旺及消失的过程,诠释布恩地亚家族发展经历,其故事情节离奇、人物个性鲜明、内容复杂多变、叙事方式独特,将生活... 著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品以马贡多小镇百余年建立、发展、兴旺及消失的过程,诠释布恩地亚家族发展经历,其故事情节离奇、人物个性鲜明、内容复杂多变、叙事方式独特,将生活与奇迹融合在一起。《百年孤独》以魔幻方式使其获得极高的艺术成就,并运用独特新颖的叙事手段,全面提高其作品的艺术性。阐述《百年孤独》倒叙方法揭示灵魂的孤独,分析魔幻空间影响叙事艺术性,并以固定基点开展叙事艺术进一步研究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孤独 人性救赎 《百年孤独》 魔幻
下载PDF
“丢魂”时代下的呐喊——《黄雀记》的文学价值与当代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梁新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67-72,共6页
《黄雀记》以有意无意的方式,细微展现了当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并以聚焦于几个核心人物的方式,揭示了现代化上升时期的精神图景——人为物役、感官至上的"丢魂"状态。苏童以颇为强烈的社会关... 《黄雀记》以有意无意的方式,细微展现了当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并以聚焦于几个核心人物的方式,揭示了现代化上升时期的精神图景——人为物役、感官至上的"丢魂"状态。苏童以颇为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积极践行知识分子的人文使命,以文学的方式试图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危机"——人情冷漠、人性自私,以及人心为物欲所遮蔽的冷酷现状。可以说,在记录社会变迁、反映时代精神、揭示人性复杂的层面上,《黄雀记》直指当下的意义取向基本上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雀记》 文学价值 丢魂 救赎
下载PDF
道德鞭笞下的灵魂救赎——浅析《红字》中白兰·海丝特的爱情之路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建怀 《甘肃高师学报》 2011年第3期38-39,共2页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女主人海斯特在残酷的统治中为维护心爱的人而独自承担世间的辛酸与痛苦,每时每刻都在争取一个"人"做人的权利。她用心延续着被道德禁锢的爱情,用自己的余生去进行灵魂的"赎罪"。
关键词 道德鞭笞 灵魂救赎 白兰.海丝特 爱情之路
下载PDF
精神的皈依和灵魂的救赎——叶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6
作者 郭大章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对“生命”的关注和探寻是叶舟小说的基本内核。他总是在文字背后用睿智的眼光来打量着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从而使一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盈着“生命”的智慧,潜藏着关于“生”与“死”的沉思。叶舟的小说在平静的表层下,以温暖和叩问关... 对“生命”的关注和探寻是叶舟小说的基本内核。他总是在文字背后用睿智的眼光来打量着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从而使一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盈着“生命”的智慧,潜藏着关于“生”与“死”的沉思。叶舟的小说在平静的表层下,以温暖和叩问关注着俗世中的个体生命和生存,体现了人类在尘世中寻求精神皈依和灵魂救赎的“生命意识”,暗示着“生命”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舟小说 精神皈依 灵魂救赎 生命意识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反核文学中“宗教的想象力”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丽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43-146,共4页
1961年首次访问"广岛"以来,大江健三郎即与"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密切关注"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在持续创作着反核题材的文学。大江的"反核文学",以揭示"核时代人类的... 1961年首次访问"广岛"以来,大江健三郎即与"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密切关注"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在持续创作着反核题材的文学。大江的"反核文学",以揭示"核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为基本命题,通过政治、宗教、SF等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努力探索核时代人类"灵魂得以救赎"的出口。文章试图以《燃烧的绿树》《空翻》两部作品为中心,来考察大江反核题材文学中所构建的"宗教式救赎"这一体系的具体形态及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核文学 宗教 想象力 灵魂 救赎
下载PDF
“罪亦有用”:从《正午的分界》解析克洛岱尔的救赎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黄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9-156,共8页
罪孽与救赎始终是克洛岱尔戏剧创作所隐含的重要主题之一。笃信天主教的克洛岱尔认为,人皆有罪,救赎是世间凡人存在的目的,罪孽则是灵魂获得拯救之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重关卡。圣奥古斯丁的名言"罪亦有用"因而成为克洛岱尔剧作... 罪孽与救赎始终是克洛岱尔戏剧创作所隐含的重要主题之一。笃信天主教的克洛岱尔认为,人皆有罪,救赎是世间凡人存在的目的,罪孽则是灵魂获得拯救之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重关卡。圣奥古斯丁的名言"罪亦有用"因而成为克洛岱尔剧作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命题。克洛岱尔的剧作《正午的分界》描述男女主人公经历了艰辛且神秘的爱情旅程,最终抵达与上帝完美融合的境界。作者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对生命与人性发出诘问,对人类炽烈情感之归属以及人与上帝之关系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本文以该剧作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为个案,解析克洛岱尔"罪亦有用"的观点,着重分析这一观点对于人类罪孽与救赎的宗教思考、深层内涵及其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洛岱尔 《正午的分界》 灵与肉 罪孽 救赎
原文传递
试论《灵山》的美学追求 被引量:1
9
作者 翟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9-82,98,共5页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 美学追求 救赎
下载PDF
肉体与灵魂的交流共生——总政话剧团版《日出》中陈白露悲剧的艺术处理
10
作者 任慧丹 唐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8-40,共3页
曹禺话剧《日出》在导演王延松率领下,以明星版的阵容重现舞台。新版戏剧中陈白露成为全剧的中心人物,她的灵魂和肉体在鸟笼子般的现实世界中挣扎求生,最终走向了肉体的死亡和灵魂的飞翔。
关键词 灵魂 肉体 自我救赎
下载PDF
约翰·希克神义论思想探究--以《恶与仁爱的上帝》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王伟平 《哲学评论》 2021年第1期280-296,共17页
“恶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疑难的问题。面对“恶的问题”,希克试图在批判继承奥古斯丁式神义论的基础上,融合爱仁纽等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具有“灵魂塑造”“末世论”特征的自由意志神义论。在具有一定理论解释效力的同时,希克的神义... “恶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疑难的问题。面对“恶的问题”,希克试图在批判继承奥古斯丁式神义论的基础上,融合爱仁纽等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具有“灵魂塑造”“末世论”特征的自由意志神义论。在具有一定理论解释效力的同时,希克的神义论并没有完全解决“恶的问题”。该神义论的问题包括:不能解释部分自然的恶,大量而强度极大的道德的恶和毫无目的的恶;自由与救赎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末世普救论”也难以成功。然而,面对“恶的问题”,希克在神义论上的卓越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的问题” 灵魂塑造 普救论 自由意志 救赎
下载PDF
卡夫卡与残雪人性异化之比较
12
作者 张慧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2-75,共4页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小说的鼻祖,现代世界的守夜人;残雪被誉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精神的呵护者。卡夫卡与残雪共同对人性之根进行展示与思考,对"遮蔽的存在"进行揭示,对存在的可能性进行探...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小说的鼻祖,现代世界的守夜人;残雪被誉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精神的呵护者。卡夫卡与残雪共同对人性之根进行展示与思考,对"遮蔽的存在"进行揭示,对存在的可能性进行探询,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揭示个体灵魂的挣扎,展示人际关系的异化,探讨人性异化之因,同时在黑暗的描绘中也隐含着对光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卡夫卡 灵魂 人性异化 救赎
下载PDF
从《快乐王子》和《石榴屋》看王尔德式“极致美学”
13
作者 曹荣荣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奥斯卡·王尔德一贯秉持着"艺术无关道德"和"艺术无关生活"的美学思想,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粗鄙会"把艺术赶到了荒野中去"。事实上,王尔德的作品是在现实的情感和事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加工。... 奥斯卡·王尔德一贯秉持着"艺术无关道德"和"艺术无关生活"的美学思想,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粗鄙会"把艺术赶到了荒野中去"。事实上,王尔德的作品是在现实的情感和事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加工。通过分析王尔德的童话故事来解读王尔德式"极致美学",即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极致"追求——真正的意义在于灵魂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童话 艺术审美 灵魂 救赎
下载PDF
永不沉没的布哈拉方舟——论瓦尔拉莫夫小说《沉没的方舟》中的灵魂救赎
14
作者 张美 《临沂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94-97,共4页
瓦尔拉莫夫的小说《沉没的方舟》借用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典故,将古老的分裂教派村落布哈拉喻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拯救的"方舟"。但现实中的布哈拉同彼得堡的阉割教派一样扼杀着人的自主精神。小说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对... 瓦尔拉莫夫的小说《沉没的方舟》借用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典故,将古老的分裂教派村落布哈拉喻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拯救的"方舟"。但现实中的布哈拉同彼得堡的阉割教派一样扼杀着人的自主精神。小说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对布哈拉信仰仪式的超越过程,最终达到了与活的上帝的真理的相遇。并且,彼得堡与布哈拉所象征的俄罗斯历史发展道路的深刻分歧也在小说高度的宗教关怀中得以弥合,而这一蕴含着上帝内在精神的宗教关怀也正是拯救陷入敌基督末世论中的俄罗斯灵魂的法宝。现实中布哈拉最终消逝于大火,但它对上帝真理的信仰却将永远为俄罗斯精神提供庇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救赎 布哈拉 彼得堡 宗教关怀 积极末世论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心灵困境与灵魂的自我救赎——长篇小说《能耐》解读
15
作者 龙其林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79-81,共3页
阿宁的长篇小说《能耐》从消费时代的心灵困境着手,揭示了两个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庭在遭遇困厄时的精神变迁与灵魂感悟。小说着力于捕捉物质年代消费文化对于人性的异化,对承受身体与精神困境双重压力的人们的灵魂状态及自我救赎进行... 阿宁的长篇小说《能耐》从消费时代的心灵困境着手,揭示了两个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庭在遭遇困厄时的精神变迁与灵魂感悟。小说着力于捕捉物质年代消费文化对于人性的异化,对承受身体与精神困境双重压力的人们的灵魂状态及自我救赎进行了生动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灵魂救赎 心灵拷问 知识分子
下载PDF
托尔斯泰思想遗产价值管窥
16
作者 金亚娜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7,共8页
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沉重的精神探索中苦苦挣扎,他对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异常执著,但长久以来他的学说却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评价。他的"托尔斯泰主义"、非暴力理论和道德自我完善学说的建构是基于多种宗教、哲学和文化传... 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沉重的精神探索中苦苦挣扎,他对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异常执著,但长久以来他的学说却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评价。他的"托尔斯泰主义"、非暴力理论和道德自我完善学说的建构是基于多种宗教、哲学和文化传统,须要进行全面解读和重新评价,以便真正了解托尔斯泰精神遗产的本质、来源、思想价值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暴力 仁爱与报应 魔鬼 世俗灵魂救赎 道德完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