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3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高雪峰 韩国栋 +2 位作者 张功 赵萌莉 卢萍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草原土壤中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是细菌〉自生固氮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为0~10cm〉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和养分含量随季...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草原土壤中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是细菌〉自生固氮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为0~10cm〉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和养分含量随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各类群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与围栏相比,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养分含量在轻牧区增加,重牧区降低。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放牧区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荒漠草原 土壤微生物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2
2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张金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0,共5页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占绝对优势,其在4种植被群落类型中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95.95%、93.49%、92.32%和92.48%;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以贵州花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张金池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7,共5页
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 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相比占绝对优势,其在微生物总数中分别占95.95%,93.49%,92.32%和92.48%;各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是表征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映出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质量也在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过程 土壤微生物 贵州花江
下载PDF
贵州高原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1 位作者 俞元春 喻理飞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2-848,共7页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祼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祼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季节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从季节变化上来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6.16×106,1.11×105,3.16×105及6.59×106个.g-1),冬季最小(3.42×106,0.45×105,1.75×105及3.64×106个.g-1),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退化喀斯特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 贵州花江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葡萄园自然生草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超 王晓玲 +2 位作者 刘思 李辉 张军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9-565,共7页
【目的】为推广葡萄园行间自然生草在贺兰山东麓产区地施行。【方法】本试验以葡萄园自然生草1年和清耕为对照,研究了贺兰山东麓金山兰山云昊酒庄自然生草对葡萄园不同土层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自然生草1年土壤碱... 【目的】为推广葡萄园行间自然生草在贺兰山东麓产区地施行。【方法】本试验以葡萄园自然生草1年和清耕为对照,研究了贺兰山东麓金山兰山云昊酒庄自然生草对葡萄园不同土层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自然生草1年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清耕对照,pH、全盐、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则降低;自然生草1年的葡萄园土壤中不同土层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所提高,且深土层(40~60 cm)较表土层(0~20 cm)明显;自然生草1年对葡萄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尤其是对表土层(0~20 cm)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更为明显。【结论】葡萄园行间自然生草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条件,降低土壤pH,减少土壤盐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酶活性,可为葡萄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进而提升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是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土壤良好的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草 葡萄园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贵州花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1 位作者 俞元春 喻理飞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6-359,共4页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P<0.01);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但各恢复阶段不同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 贵州花江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1 位作者 俞元春 喻理飞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以贵州花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qSMBC)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 以贵州花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qSMBC)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一年四季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qSMBC明显上升,即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4个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动态特点(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土壤微生物 生化活性 季节动态 贵州花江
下载PDF
岩溶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特征——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1 位作者 俞元春 喻理飞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0-384,共5页
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大,固氮菌及... 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大,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次之,硝化细菌数量最小,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59.13%-66.32%,29.00%-35.69%,3.71%-4.03%和0.42%-1.22%。4种植被类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均较大,表土层(A层)的数量为下土层(B层)的1.21~1.68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不同植被类型同一时间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总数差异较大,为3.19×105~7.64×105CFU/(g干土),表现出森林〉灌木林〉草地〉裸荒地的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植被 土壤微生物 时空动态 贵州花江
下载PDF
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7
9
作者 袁仁文 刘琳 +1 位作者 张蕊 范淑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期26-35,共10页
为揭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的途径与机制,综述了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以及植物根际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这2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分述了根际促生微生物PGPM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生防微生物BCA对... 为揭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的途径与机制,综述了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以及植物根际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这2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分述了根际促生微生物PGPM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生防微生物BCA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根系分泌物的功能;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微生物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PGPM菌株的筛选和适应能力的研究,生防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对靶标病原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对根系分泌的分离鉴定方法的优化及化感作用途径等需要更深入探究。今后应加大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培养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揭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益微生物 植物根际分泌物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互作关系 途径 机制
下载PDF
克螟稻秸秆cry1 Ab基因表达产物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吴伟祥 叶庆富 +1 位作者 闵航 陈华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6-612,共7页
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秸秆还土试验 ,比较了转基因克螟稻及其亲本稻秸秆对土壤各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差异。与亲本对照相比 ,转基因克螟稻秸秆的添加对土壤好氧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影... 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秸秆还土试验 ,比较了转基因克螟稻及其亲本稻秸秆对土壤各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差异。与亲本对照相比 ,转基因克螟稻秸秆的添加对土壤好氧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影响 ;土壤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在培养中期有些差异 ,但差异并不持续 ;对土壤蛋白酶、中性磷酸酶、脲酶和土壤呼吸强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土壤脱氢酶对转基因克螟稻秸秆的添加极其敏感。转基因克螟稻秸秆处理土壤中脱氢酶的活性在培养的前 9周明显地高于非转基因秸秆处理土壤 (p <0 0 5 )。尽管如此 ,培养 63d后 ,两种秸秆处理土壤脱氢酶活性差异逐渐消失。试验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螟稻 秸秆还田 CRY1AB 基因表达产物 土壤 生物学活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丁伟 叶江平 +5 位作者 蒋卫 霍沁建 陈晓明 梁永江 张长华 袁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68-1176,共9页
利用7年的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CF)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平板计数、微生物碳、氮含量和磷脂脂肪酸的测定结果均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以有机无机配施的处理最多,单施化肥次之,不施肥最少。... 利用7年的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CF)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平板计数、微生物碳、氮含量和磷脂脂肪酸的测定结果均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以有机无机配施的处理最多,单施化肥次之,不施肥最少。在3种施肥处理的土壤中,分别检测出20(CK)、27(CF)和31种(MCF)磷脂脂肪酸;施肥提高了代表细菌(12~20碳)和放线菌(10Me17:0和10Me18:0)的磷脂脂肪酸;但是,代表真菌的磷脂脂肪酸18:1ω9c无显著变化(CF)或显著降低(MCF)。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说明有机无机配施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微生物种群丰富,优势种群突出。在土壤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中,分离率最高的是芽孢杆菌属,在26%~50%之间变化。有机无机肥配施还提高了这3种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单施化肥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较高。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看,生产上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土壤 施肥 微生物
下载PDF
农用植物酵素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越 赵宇宾 +3 位作者 蔡亚凡 刘小平 胡跃高 王小芬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35,共11页
为明确农用植物酵素发酵机理及生态效应,本研究分析2005-2018年国内外已发表75篇文献,总结现有农用植物酵素发酵机理、工艺、成分、农业应用和问题挑战,重点分析农用植物酵素生态效应特点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用植物酵素是富含矿质... 为明确农用植物酵素发酵机理及生态效应,本研究分析2005-2018年国内外已发表75篇文献,总结现有农用植物酵素发酵机理、工艺、成分、农业应用和问题挑战,重点分析农用植物酵素生态效应特点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用植物酵素是富含矿质养分、代谢活性物质和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在土壤改良、促进作物生长及防虫抑菌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农用植物酵素是获得当地土著有益微生物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变废为宝且便于推广的一项新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植物酵素 废弃物处理 土壤-微生物-植物 生态效应 农业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Biological process of soil improvement in civil engineering:A review 被引量:15
13
作者 Murtala Umar Khairul Anuar Kassim Kenny Tiong Ping Chiet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767-774,共8页
The concept of using biological process in soil improvement which is known as bio-mediated soil improvement technique has shown greater potential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and en... The concept of using biological process in soil improvement which is known as bio-mediated soil improvement technique has shown greater potential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n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process,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metabolic activities and geometric compatibility with the soil particle sizes. Two mechanisms of biomineralization, i.e. biologically controlled and biologically induced mineraliza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Environmental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situ during 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 (MICP)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process were identified and presented. Improvements in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oil such as strength/stiffness and permeability as evaluated in some studies were explore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proces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challenges of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process wer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diated soil improvement microorganisms Metabolic activities BiomineralizationUrease activity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Quinclorac on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and Soil Respiration in Flooded Paddy Soil 被引量:5
14
作者 ZHEN-MEI LU, HANG MIN , AND YANG-FANG YE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Zhejiang, Chin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4-322,共9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herbicide quinclorac (3,7-dichloro-8-quinoline-carboxylic) on the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in flooded paddy soil. Methods Total soil aerobic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herbicide quinclorac (3,7-dichloro-8-quinoline-carboxylic) on the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in flooded paddy soil. Methods Total soil aerobic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were counted by a 10-fold serial dilution plate technique. Numbers of anaerobic fermentative bacteria (AFB), denitrifying bacteria (DNB) and hydrogen-producing acetogenic bacteria (HPAB) were numerated by three-tube anaerobic most-probable-number (MPN) methods with anaerobic liquid enrichment media. The number of methanogenic bacteria (MB) and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NFB) was determined by the rolling tube method in triplicate. Soil respiration was monitored by a 102G-typ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a stainless steel column filled with GDX-104 and a 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ctor. Results Quinclorac concentration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opulations of various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There we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erobic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FB and DNB between soils were supplemented with quinclorac and non-quinclorac at the early stage of incubation, but none of them was persistent. The number of fungi and DNB was increased in soil samples treated by lower than 1.33μg·g-1 dried soil, while the CFU of fungi and HPAB was inhibited in soil samples treated by higher than 1.33μg·g-1 dried soil. The population of actinomycete declined in negative proportion to the concentrations of quinclorac applied after 4 days. However, application of quinclorac greatly 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AFB and NFB. MB was more sensitive to quinclorac than the others, and the three soil samples with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1 μg·g-1 dried soil declined significantly to less than 40% of that in the control, but the number of samples with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quinclorac was nearly equal to that in the control at the end of experiments. Conclusion Quinclorac is safe to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when applied at normal concentrations (0.67μ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NCLORAC soil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soil respiration Flooded paddy soil
下载PDF
新疆天山盐碱荒地土壤开垦种植效应分析
15
作者 巩晓芳 赵毅 +4 位作者 彭轶楠 陈玉坤 王治业 薛林贵 祝英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2-633,共12页
【目的】探讨垦荒种植对新疆天山盐碱荒地降碱降盐作用和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为盐碱荒地的开垦改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盐碱荒地及其开垦种麦地0~40 cm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 【目的】探讨垦荒种植对新疆天山盐碱荒地降碱降盐作用和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为盐碱荒地的开垦改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盐碱荒地及其开垦种麦地0~40 cm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孢子密度、球囊霉素含量、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pH值、电导率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对比分析两块地的土壤参数,并对两地土壤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开垦种植效应分析。【结果】荒地开垦种植后,每层土壤的总球囊霉素含量和AMF孢子数量显著高于荒地(P<0.01);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每层土壤中均显著高于荒地,可培养真菌在土壤浅表层0~10 cm显著高于荒地,10~40 cm土层土壤中高于荒地,但不显著(P<0.05);而每层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均显著低于荒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荒地(P<0.01),土壤养分由荒地典型的浅层表聚向土壤较深层分配;开垦种麦地每层土壤的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酸性和中性)均显著高于荒地(P<0.01)。荒地和开垦种麦地土壤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开垦种植后,土壤中球囊霉素、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可培养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磷酸酶和脲酶等都使土壤肥效提高;开垦种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开垦种植对土壤参数多为正效应,其中放线菌和固氮菌的正效应值极高,分别达到5437.04%和6427.27%。【结论】新疆天山盐碱荒地开垦种植后土壤微环境建立新平衡关系,有效促进了盐碱荒地土壤向耕地土壤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地 开垦种植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
原文传递
土壤中杨树溃疡病生防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蕾 梁军 +3 位作者 周国英 倪杨 吕全 张星耀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层共采集48份土样,从土样中共分离得到微生物259株,其中细菌122株;放线菌106株;真菌31株,各土层微生物数量规律整体符合上层>中层>下层;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选择出8株抑菌带直径>4 mm的细菌和放线菌以及8株拮抗菌菌落直径>40 mm的真菌;再通过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筛选出8株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是细菌TYZ1B3和YX5B1,真菌LS10F1,LX5F1,LZ10F1,LS6F1,LX6F2和TLZ2F2;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从这8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1株土壤生防真菌LX6F2,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6.04%;经过形态学观察,菌株LX6F2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符合镰刀菌的特征,通过r 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测得生防菌株LX6F2的序列长度为563 bp,序列登录号为FR872729.1,其与编号为JN038467的木贼镰刀菌相似度高达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结论】该菌株的发现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对杨树溃疡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杨树溃疡病 木贼镰刀菌 拮抗活性 生防菌株
下载PDF
连续套作大蒜对大棚番茄的生物效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彩菊 闫伟明 +1 位作者 孟焕文 程智慧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3,共7页
为了明确连续套作大蒜或青蒜模式对大棚番茄生长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在大棚土壤栽培测定连续套作大蒜或青蒜第4年的番茄植株生长指标、根系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大棚番茄单位面积土地套蒜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连续套作大蒜或... 为了明确连续套作大蒜或青蒜模式对大棚番茄生长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在大棚土壤栽培测定连续套作大蒜或青蒜第4年的番茄植株生长指标、根系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大棚番茄单位面积土地套蒜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连续套作大蒜或青蒜显著影响番茄的茎粗和最大叶长,提高大棚番茄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因此,连续套作大蒜或青蒜可调节大棚连作番茄的生长,改善根系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提高大棚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番茄 套作 大蒜 可培养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Correlation and Pathway Analysis of the Carbon,Nitrogen,and Phosphorus in Soil-Microorganism-Plant with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Camellia sinensis)
18
作者 Chun Mao Ji He +3 位作者 Xuefeng Wen Yangzhou Xiang Jihong Feng Yingge Shu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4年第3期487-502,共16页
The contents of 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in soil-microorganisms-plant significantly affect tea quality by altering the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such as tea polyphenols,amino acids,and caffeine.Howev... The contents of 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in soil-microorganisms-plant significantly affect tea quality by altering the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such as tea polyphenols,amino acids,and caffeine.However,few studies have quantified the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of C,N,and P in soil-microorganisms-plants and the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 by using the path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The contents of C,N,and P in soil,microorganisms,and tea plant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and collinear,and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2)Optimal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o esti-mate tea polyphenol,amino acid,catechin,caffeine,and water extract content based on C,N,and P contents in soil,microorganisms,and tea plants(R^(2)=0.923,0.726,0.954,0.848,and 0.883,respectively).(3)Pathway analysis showed that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root phosphorus,branch nitrogen,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were the largest direct impact factors on tea polyphenol,catechin,water extracts,amino acid,and caffeine content,respectively.Leaf carbon,root phosphorus,and leaf nitrogen were the largest indirect impact factors on tea polyphenol,catechin,and water extract content,respectively.Leaf carbon indirectly affected tea polyphenol content mainly by altering MBP content.Root phosphorus indirectly affected catechin content mainly by alter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Leaf nitrogen indirectly affected water extract content mainly by altering branch nitrogen content.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in tea gardens and tea quality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microorganisms-plant system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tea quality path analysis
下载PDF
东北黑土旱田改稻田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美纯 李鑫 +4 位作者 王月 赵汉丞 赵冬雪 王盼盼 孙广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31-2838,共8页
为了解东北黑土旱田改种稻田后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将东北黑土旱田(种植玉米为主)改种为稻田(简称"旱改稻"),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了"旱改稻"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指... 为了解东北黑土旱田改种稻田后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将东北黑土旱田(种植玉米为主)改种为稻田(简称"旱改稻"),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了"旱改稻"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以及其对碳源利用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旱改稻"显著增加了黑土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数量,增加了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SOC)的含量。旱田和稻田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旱田淤泥+粘土>旱田大团聚体>旱田微团聚体>稻田大团聚体>稻田淤泥+粘土>稻田微团聚体。"旱改稻"明显降低了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以及碳源利用能力,尤其对氨基酸与碳水化合物最为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旱田和稻田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综上,"旱改稻"明显改变了黑土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降低了以碳源为底物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本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 多样性 旱田 稻田
下载PDF
韭菜-番木瓜间作模式对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丽霞 黄大野 +5 位作者 何应对 井涛 丁哲利 刘永霞 韩丽娜 吴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8期3444-3446,3454,共4页
在海南省澄迈县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种植区,于番木瓜生长期选择行间间作韭菜(Allium tuberosum),通过与韭菜间作,分析间作模式下对其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番木瓜间作可以显著提高全氮、有效磷、有... 在海南省澄迈县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种植区,于番木瓜生长期选择行间间作韭菜(Allium tuberosum),通过与韭菜间作,分析间作模式下对其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番木瓜间作可以显著提高全氮、有效磷、有机质的含量及p H,其中土壤有效磷增加显著,有利于植物对土壤有效磷的吸收。速效钾的含量无显著性提高,但土壤含水量明显下降。韭菜-番木瓜间作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土壤中微生物类型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降低了真菌性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 韭菜(Allium tuberosum) 间作 土壤性状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