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志伟 童晓立 +2 位作者 张维球 谢国忠 戴克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4,共5页
调查、研究了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间过渡地带的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共采获土壤无脊椎动物20045头,分别隶属于3门9纲25目89科(包括小蚓类、螺类和蜱螨类等).其中,蜱螨目占捕获总量的66 0%,弹尾目(主要... 调查、研究了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间过渡地带的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共采获土壤无脊椎动物20045头,分别隶属于3门9纲25目89科(包括小蚓类、螺类和蜱螨类等).其中,蜱螨目占捕获总量的66 0%,弹尾目(主要为等节跳科、长角跳科、棘跳科和疣跳科)占捕获总量的13 7%,为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缨翅目(管蓟马科)和膜翅目(主要为蚁科)为该地区的常见类群,分别占捕获总量的6 8%和5 8%.利用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密度 类群指数比较2种不同林分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结果表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远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森林土壤 无脊椎动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郭佳惠 孔云 +4 位作者 李刚 赵建宁 杨殿林 闫凤鸣 修伟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38-2844,共7页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引入农业生态系统,继而引发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带来影响的担忧。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分解者,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数量和多样性直接与土壤的健康和质量相关。...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引入农业生态系统,继而引发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带来影响的担忧。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分解者,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数量和多样性直接与土壤的健康和质量相关。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概述近些年国内外关于转基因作物外源表达产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综述关于棉花、玉米、水稻、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对线虫、跳虫、螨类和蚯蚓等代表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总体来说,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不利影响,但个别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的类群,在数量或组成上有所不同。由于调查方法和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等因素的不统一,不同的研究结果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建议尽快建立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便为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客观可靠的评价结果,推动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土壤无脊椎动物 土壤生态系统 环境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苏俊 朱贵青 +3 位作者 张雪 吴捷录 王定一 吴福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3,共12页
以地带性植被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袋排除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分析常绿阔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以米槠凋落叶完全分解... 以地带性植被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袋排除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分析常绿阔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以米槠凋落叶完全分解为研究期间,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6417头,隶属3门12纲27目114科,其中白蚁科为优势类群。2种林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总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均于30 d到达峰值,而中小型为15 d,类群数均在91 d达到峰值,整体的动态变化规律较为相似。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类群数显著降低,其中中小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的响应更为迅速,降低了33.67%;林型转换后,土壤无脊椎动物各功能群个体数量均有所减少,其中杂食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对林型转换最为敏感,降幅达37.85%;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均有所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温度是调控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总解释率达22.4%。可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工林的森林林型转换会导致森林地表理化特征变化,使得米槠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更为简化,进而可能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最终深刻作用于亚热带森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凋落叶分解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我国土壤环境基准受试无脊椎动物筛选研究
4
作者 王蕾 姜锦林 +3 位作者 董姝楠 吴慧毅 李勖之 曹少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2,共12页
为筛选土壤环境基准受试土壤无脊椎动物,依据其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范围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土壤无脊椎动物,从公开发表的文献、ECOTOX等权威数据库中搜集其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 为筛选土壤环境基准受试土壤无脊椎动物,依据其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范围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土壤无脊椎动物,从公开发表的文献、ECOTOX等权威数据库中搜集其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环节动物门正蚓科的爱胜蚓属(赤子爱胜蚓、安德爱胜蚓)、正蚓属(陆正蚓、粉正蚓)、异唇蚓属(背暗异唇蚓)、带丝蚓科的带丝蚓属(夹杂带丝蚓)、钜蚓科的环毛蚓属(威廉环毛蚓)、线蚓科的白线蚓属(球肾白线蚓、白线蚓)可作为土壤环节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节肢动物门长角科的长角属(白符■、跳虫、曲毛裸长■)、等节科的等节属(小原等节■)、洼甲螨科的平懒甲螨属(盾平懒甲螨)可作为土壤节肢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软体动物门玛瑙螺科的玛瑙螺属(非洲大蜗牛)可作为土壤软体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线虫动物门小杆线虫科的广杆线虫属(秀丽隐杆线虫)、异皮线虫科的根结线虫属(南方根结线虫)可作为土壤线虫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根据毒性数据筛选获得17种土壤无脊椎动物分属4门、15科,可以作为土壤环境基准受试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土壤无脊椎动物 物种敏感度分布 基准受试生物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温辉辉 张慧玲 +3 位作者 彭艳 彭清清 邱丹妮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4-4262,共9页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659只,丰度为26540只/m~2,隶属1门6纲13目59科,其中蚁科和球角虫兆科为优势类群。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天然林向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转换后,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类群均明显降低,其中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在2种林型中分别显著降低了33.58%和36.53%。尽管林型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其中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群落组成极不相似(J<0.25),等节虫兆科为杉木人工林优势类群,占比达到59.84%。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湿度、凋落物现存量和凋落物磷含量是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解释率为69.30%。可见,林型转换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质量,调控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6
作者 陶君 刘欣 +5 位作者 黄运梅 陈桂枝 康宁 程方 吴铙彤 喻晶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59-62,共4页
为评估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共鉴定出124种土壤无脊椎动物,涵盖124种不同类别,分属3门4... 为评估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共鉴定出124种土壤无脊椎动物,涵盖124种不同类别,分属3门4纲12目35科。包括昆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这些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脊椎动物 调查 生物多样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何瑞雪 谢旭强 +5 位作者 马双娇 王庆成 朱凯月 巩瑞 剡丽梅 段嘉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分解者,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其群落结构会对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通过采用不同孔径(0.01、2.00、4.00 mm)凋落物分解袋法,探究了在不同时期(土壤冻结前期、土壤冻结期、生长期)落叶松(Larix gmelin... 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分解者,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其群落结构会对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通过采用不同孔径(0.01、2.00、4.00 mm)凋落物分解袋法,探究了在不同时期(土壤冻结前期、土壤冻结期、生长期)落叶松(Larix gmelinii)、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纯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率、养分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受凋落物类型影响。水曲柳林凋落物袋内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是甲螨亚目(Oribatida)、线蚓科(Enchytraeidae)、棘虫兆科(Onychiuridae),落叶松林优势类群是甲螨亚目(Oribatida)、棘虫兆科(Onychiuridae)。水曲柳林无脊椎动物个体数、多样性高于落叶松林。土壤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结构随凋落物分解进程发生变化,且土壤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与凋落物分解率显著相关(P<0.05)。水曲柳林凋落物分解率大于落叶松林。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凋落物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大型、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大于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大于仅微生物作用。土壤无脊椎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与全N质量分数、有机C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土壤无脊椎动物对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大于水曲柳林。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存在差异。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特征在针、阔叶林凋落物中存在明显差异,且其对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落叶松 土壤无脊椎动物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下载PDF
常熟市昆承湖周边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勾影波 王珉璐 苏永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8-21,共4页
对常熟市昆承湖周边区域竹林、人工草坪、农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634个,隶属于3门3纲14类.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2类,占个体总数的65.10%;常见类群为膜翅目、线虫、多足纲、蜘蛛目... 对常熟市昆承湖周边区域竹林、人工草坪、农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634个,隶属于3门3纲14类.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2类,占个体总数的65.10%;常见类群为膜翅目、线虫、多足纲、蜘蛛目、鳞翅目、直翅目、寡毛纲、鞘翅目、双翅目等9类,占个体总数的33.92%;其他为稀有类群.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个体密度依次为人工草坪>竹林>农田;类群数和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人工草坪>农田>竹林;均匀度指数(J)依次为农田>人工草坪>竹林,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竹林>人工草坪>农田.不同群落的相似性(q)分析表明:竹林与农田q值和人工草坪与农田q值均大于0.75,达到了极度相似水平;而竹林与人工草坪的q值大于0.5,为中等相似.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承湖 土壤动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晏静 张瑞海 +3 位作者 宋振 张国良 刘玉升 付卫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以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样地,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3种生境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 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 以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样地,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3种生境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 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凋落物能够为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该影响与黄顶菊自身群体的生长状况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植株及其凋落物能为优势类群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隐蔽所,并通过改变表层腐殖土的主要养分含量,引起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升高,且土壤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层中多样性呈自上而下的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凋落物 土壤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10
作者 舒洪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226-3229,共4页
选择连续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5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和10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0~20cm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与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小型无... 选择连续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5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和10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0~20cm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与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等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减少了双翅目的优势种群。种植5年转基因抗虫棉会降低土壤无脊椎动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地恢复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国利 陈应武 +3 位作者 刘长仲 侯扶江 杨宝生 王森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0-145,共6页
黄土高原退耕地在恢复过程中,植被从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单优群落向以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土壤无脊椎群落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由简单向复杂化演变。退耕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主要为线虫... 黄土高原退耕地在恢复过程中,植被从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单优群落向以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土壤无脊椎群落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由简单向复杂化演变。退耕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主要为线虫、螨类、拟步甲科、象甲、土蝽科和金龟甲科等组成,土壤无脊椎动物从退耕1年的14类逐步增加到7年的28类,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与退耕年限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增加前期快后期慢,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增加主要由植被和土壤的改善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地 恢复 土壤无脊椎动物
原文传递
常熟虞山杨梅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勾影波 高方清 苏永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130-14132,共3页
对常熟市虞山林场杨梅园土壤动物群落的构成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1 405个,隶属于4门、7纲、22类。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2类,占个体总数的90.72%,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体;常见类群为线虫,占全部土壤动物个体数... 对常熟市虞山林场杨梅园土壤动物群落的构成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1 405个,隶属于4门、7纲、22类。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2类,占个体总数的90.72%,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体;常见类群为线虫,占全部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4.76%;其他为稀有类群。3样地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个体密度为样地3>样地2>样地1;类群数和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为样地1>样地2>样地3;均匀度指数(J)为样地3>样地2>样地1;优势度指数(C)为样地3>样地2>样地1。不同群落的相似性(q)分析表明,样地1与样地2、样地1与样地3、样地2与样地3的q值均大于0.5且小于0.75,表现为中等相似。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熟虞山 土壤动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黄玉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63-68,共6页
在对土壤动物分类及其作用以及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土壤动物群落、区系组成、空间分布、季节动态以及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等方面,报道了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状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 动物群落 多样性 物质循环
下载PDF
上海城市绿地生境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金凤 由文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2006年春季对上海市区不同绿地生境进行采样,其中包括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校区绿化乔木类型(A),草地类型(B);居住区:师大一村草地类型(C);路旁绿地:浦东生态林乔木类型(D);公园:上海植物园乔木类型(E),草地类型(F);工业区:宝钢乔木类型(G)... 2006年春季对上海市区不同绿地生境进行采样,其中包括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校区绿化乔木类型(A),草地类型(B);居住区:师大一村草地类型(C);路旁绿地:浦东生态林乔木类型(D);公园:上海植物园乔木类型(E),草地类型(F);工业区:宝钢乔木类型(G),草地类型(H);废弃地:南汇老港垃圾填埋场乔木类型(I),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 930只,分别隶属于3门8纲18目。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中腹足目、等足目、后孔寡毛目、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鞘翅目、近孔寡毛目、半翅目、蜘蛛目、石蜈蚣目,其余均为稀有类群。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个体数各异。群落-密度指数IDG和群落复杂性指数C比Shannon-W iener指数H′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且能修正不同类群个体数对多样性的影响。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9种城市绿地生境可以分为6大类:浦东路旁绿地、植物园及工业区乔木类型,植物园及工业区的草地类型,居住区草地类型,校园乔木类型,校园草地类型,废弃地乔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群落 多样性指数 绿地类型 系统聚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