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32
1
作者 姜明安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规范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韩大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4,173,共8页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形式要素包括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从宪法文本的规范体系来看,"法治国家"包含法治社会,从价值内涵来说,"法治国家"同时也是"宪政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宪法文本 人权保障 法治社会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思想论要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清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5,共13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系统论、重点论、基础论和共治论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力量和实践逻辑。“一体建设”系统论强调以系统观念谋划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系统论、重点论、基础论和共治论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力量和实践逻辑。“一体建设”系统论强调以系统观念谋划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一体建设”重点论强调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强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大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完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机制。“一体建设”基础论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走乡村善治之路。“一体建设”共治论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机制,在共建共治中共享治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原文传递
积极守法:一个被忽视的法治维度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国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从法治实践来看,我们的守法观经历了从以服从为中心的消极守法观到以维权为中心的有限积极守法观的变迁,并已经有了朝以护法为中心的全新积极守法观进化的趋势。从法律规范性角度分析,积极守法可以分为法定的积极守法与法律未予以禁止... 从法治实践来看,我们的守法观经历了从以服从为中心的消极守法观到以维权为中心的有限积极守法观的变迁,并已经有了朝以护法为中心的全新积极守法观进化的趋势。从法律规范性角度分析,积极守法可以分为法定的积极守法与法律未予以禁止的积极守法;从行为表现角度分析,积极守法可以分为制止与劝阻两类行为。从公共领域的视角来看,积极守法观其实是一种个体公民意识的表达,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生成社会整体公民意识与公共理性。积极守法所蕴含的公民意识及公民参与的要求对破除臣民意识、建设法治社会与实现善治具有重要意义,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守法 公共领域 公民意识 法治社会
下载PDF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社会治理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忠汉 刘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7-114,共8页
社会治理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迁中成长起来的话语体系和社会建设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治理目标... 社会治理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迁中成长起来的话语体系和社会建设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治理目标。这既是对现实中国家与社会关系正当性的确认,也将进一步推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和引领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便成为这一变迁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实现"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的结构性基础在于塑造政府、市场、社会边界清晰而又良性互动的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动力机制在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根本保障在于法治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 国家与社会 法治社会
原文传递
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金钊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106,2,共7页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化解矛盾的方式发生改变。由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不能仅用经济发展的方式来化解主要的社会矛盾,而是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中,法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方法。如何运...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化解矛盾的方式发生改变。由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不能仅用经济发展的方式来化解主要的社会矛盾,而是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中,法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方法。如何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社会矛盾是一个集合概念,化解社会矛盾是政治社会学的概念。从规范法学的角度看,要想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就需要把社会矛盾"转化"为具体矛盾。对具体矛盾的解决可以用不变的法律应对变化的社会矛盾,即持法达变。以简约的法律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开放的法律体系中运用体系解释、法律论证等方法解决具体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下载PDF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5
7
作者 常健 饶常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3,共7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规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中,凸显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规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中,凸显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的核心价值与地位。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法治化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规定,但该法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大量被虚置、误读,甚至规则相冲突的情况,折射出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困境。结合对《企业国有资产法》实施状况的分析,全面审视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状况,分析和探讨法治一体建设的基本路径,对我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企业国有资产法 法治建设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江必新 戢太雷 《法治社会》 2022年第2期1-14,共14页
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理论涵盖了法治社会建设的理据论、价值论、本体论、推进方略论和保障论等内容。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具有诚挚的人民情怀、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和谐有序的内在特质... 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理论涵盖了法治社会建设的理据论、价值论、本体论、推进方略论和保障论等内容。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具有诚挚的人民情怀、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和谐有序的内在特质,为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建成法治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社会 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
下载PDF
依法治国战略方针与法治一体建设路向 被引量:4
9
作者 莫于川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共7页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应当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来推进法治一体建设,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三十多年来的创新成果和正反经验,重点抓住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地方依法治理等基础环节,通过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政民协力,逐步实现良法善治、法治中国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下载PDF
法治社会的规范意涵及建设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旭东 《法治社会》 2023年第1期16-25,共10页
法治社会意指社会主体自下而上地借助国家立法与社会自发形成的规则实现社会自治,并同时针对公权力展开持续的监督与制约,其与“法治政府”“社会治理”相比有着不同的规范意涵。法治社会命题的提出立基于法治内含的社会面向、社会转型... 法治社会意指社会主体自下而上地借助国家立法与社会自发形成的规则实现社会自治,并同时针对公权力展开持续的监督与制约,其与“法治政府”“社会治理”相比有着不同的规范意涵。法治社会命题的提出立基于法治内含的社会面向、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及其潜在的冲突,以及对政府推进型法治的反思。这一命题的实践革新了我国传统的法治发展模式,标志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初步完成。法治社会的建设路径在于政府主动放权,充分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发展的自由度;同时,赋予公益性、互益性社会组织以更多的自由,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减少行政扶植,实现社会组织的多元竞争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社会自治 权力监督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社会组织
下载PDF
论互联网社交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功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恒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5,共13页
作为一个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相区别的概念,法治社会命题致力于实现社会生活的秩序化、法治化,并尤其强调社会力量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试图借助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来型构法治发展的动力基础。准确认识当下的社会状况,充分挖掘现... 作为一个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相区别的概念,法治社会命题致力于实现社会生活的秩序化、法治化,并尤其强调社会力量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试图借助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来型构法治发展的动力基础。准确认识当下的社会状况,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力量,是开展法治社会建设的正确路径。在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日益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交往模式,并塑造出互联网社交这一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态。互联网社交的出现与发展孕育了以网络为介质的社会力量,使社会逐渐获取了同国家对话并参与国家法治建设的能力。互联网社交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可以从四个向度获得理解:互联网社交缔造着网络公共空间的公民品格;互联网社交孕育了网络社会的自治能力;互联网社交构成了民主参与的"非正式"渠道;互联网社交提供了权力制约的社会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一体建设 法治社会 互联网社交 社会力量 法治功能
原文传递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建设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波 赵智 《法治社会》 2021年第5期1-12,共12页
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相比,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一个更为立体的全方位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思想作为指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理论应... 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相比,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一个更为立体的全方位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思想作为指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理论应时代需要产生,为法治社会建设树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建设应当嵌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与其他各要素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社会的建设在方法论方面有清晰的脉络,应予以进一步提炼;在建成法治社会的道路上,要对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细化,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社会的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下载PDF
法治社会的形成与道德地位的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建华 徐刚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7-30,共4页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 ,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 ,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 ,要正视这种变化 ,并立足于法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道德 社会对位
下载PDF
坚持改革开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4
作者 许传玺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5,共5页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步入正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继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十九大等重要会议精神,从确立新的...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步入正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继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十九大等重要会议精神,从确立新的执政理念,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确立法治和宪法的崇高地位,重新认识法治与改革关系,推动法治体系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集中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下载PDF
社会资本变迁视域下我国乡村有序治理探微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海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9-82,87,共5页
农村社会资本是乡村有序治理的重要因素,其结构及变迁对乡村治理造成一种复合性的双重影响,即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1980年代后,农村社会资本正处于一种承继与消逝、异化与新生的新旧裂变之中。当前,应积极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依此实现... 农村社会资本是乡村有序治理的重要因素,其结构及变迁对乡村治理造成一种复合性的双重影响,即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1980年代后,农村社会资本正处于一种承继与消逝、异化与新生的新旧裂变之中。当前,应积极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依此实现乡村善治。譬如,推进民主法治社会建构、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村民自治实体性价值、培育现代专业化农村组织及提高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资本 乡村治理 法治社会 村民自治
下载PDF
论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概念的法治社会内涵
16
作者 周恒 《政法学刊》 2021年第5期60-68,共9页
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指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某些区域先行取得法治建设的重要进展所形成的具有先导或示范意义的法治区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种崭新探索。不能简单地认为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是传统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法治建设先导区域形成的... 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指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某些区域先行取得法治建设的重要进展所形成的具有先导或示范意义的法治区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种崭新探索。不能简单地认为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是传统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法治建设先导区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活的先行,是法治发展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无论从理论上而言,还是从实践中来看,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概念本身都体现出鲜明的法治社会内涵。并且,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型构必须将法治社会作为重要抓手和实践路径,在实现了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下理解法治建设先导区域,通过多元社会力量的发挥实现区域法治的先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建设先导区域 法治社会 区域法治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思想与法治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金玲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1-85,共5页
无讼法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无讼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性,导... 无讼法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无讼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性,导致人人平等法治观念的认同障碍;无讼法律文化"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导致民众权利意识匮乏,缺乏法律信仰。另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以调解为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手段和伦理本位思想,对法治社会构建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法律文化 无讼思想 法治社会
下载PDF
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和路径
18
作者 金惠敏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6-18,共3页
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法治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律师通过"律师进社区"活动、公益法律服务的社会化、化解社会矛... 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法治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律师通过"律师进社区"活动、公益法律服务的社会化、化解社会矛盾、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活动等方式来真正地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师 社会管理创新 法治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
下载PDF
党内规范性文件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基于社会组织与其成员关系的视角
19
作者 王婵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 2020年第2期-,共14页
建设法治社会就是要实现公权力运行系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党内规范性文件是特定党组织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可反复适用的重要文件,显著的效力"外溢"和灵活便利的特点与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克服社会组... 建设法治社会就是要实现公权力运行系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党内规范性文件是特定党组织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可反复适用的重要文件,显著的效力"外溢"和灵活便利的特点与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克服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激发社会组织的创造活力;弥补社会立法不足,健全社会法治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组织自治,是党内规范性文件在社会组织与成员关系法治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用的发挥需要党内规范性文件在制定、审查、宣传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更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将党的意志贯穿社会组织建设的始终,突出党的领导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制度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规范性文件 法治社会 社会组织
下载PDF
论法治的精神要素
20
作者 伍静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6-17,共2页
法律意识与社会的法治化程 度是密切联系的。一个社会,其立法的 价值取舍、立法的内容和水平、执法的 力度、守法的状态、监督机制的完备与 否,是这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 志。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这个 社会的法律意识的体现。... 法律意识与社会的法治化程 度是密切联系的。一个社会,其立法的 价值取舍、立法的内容和水平、执法的 力度、守法的状态、监督机制的完备与 否,是这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 志。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这个 社会的法律意识的体现。法律意识是 法治的精神要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民 主法治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法律意识 社会法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