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层吸痰法在颅脑手术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彭粤铭 杨璐丹 +3 位作者 余幸儿 卓奕端 谭晓梨 黄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浅层吸痰法在颅脑手术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颅脑手术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心率... 目的探讨改良浅层吸痰法在颅脑手术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颅脑手术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颅内压的变化幅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小,呛咳、气道黏膜损伤、血性痰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ICU颅脑手术患者采用浅层吸痰法,对患者刺激小,可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稳定,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手术 人工气道 气道管理 浅层吸痰 护理
下载PDF
实施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金慧 张华玲 《护理管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的比较浅层吸痰与传统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吸痰后刺激的影响,探讨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两组新生儿分别采用传统吸痰法和浅层吸痰法吸痰,并比较吸痰前1min、吸痰结束时及吸痰后1min、2min、3min新生儿的心率、血氧... 目的比较浅层吸痰与传统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吸痰后刺激的影响,探讨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两组新生儿分别采用传统吸痰法和浅层吸痰法吸痰,并比较吸痰前1min、吸痰结束时及吸痰后1min、2min、3min新生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呛咳发生率。结果浅层吸痰法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在吸痰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呛咳;吸痰结束时及吸痰结束后1min、2min两组新生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浅层吸痰能有效保持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平稳和有效减少呛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吸痰 机械通气 新生儿 心率 血氧饱和度 呛咳
下载PDF
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曾秋月 谭芬养 袁碧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3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早产儿临床研究提供真实的依据。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2月本院60例机械通气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深层吸痰,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比较两种吸痰方法的...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早产儿临床研究提供真实的依据。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2月本院60例机械通气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深层吸痰,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比较两种吸痰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吸痰3 min后患儿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升高,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较对照组平稳,吸痰相关并发症中烦躁、呕吐、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可有效清理早产儿的气道痰液,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少对生命体征的影响,降低吸痰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特别适合机械通气早产儿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吸痰 机械通气 早产儿 应用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改良小型号吸痰管持续浅层吸痰在人工气道患者体位排痰中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欧美金 谢书芬 +1 位作者 吴维珠 张翠雁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小型号吸痰管持续浅层低压吸痰在人工气道患者体位排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体位引流拍背后常规吸痰,实验组患者体位引流后边拍背时边应用改良小型号吸痰管... 目的探讨改良小型号吸痰管持续浅层低压吸痰在人工气道患者体位排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体位引流拍背后常规吸痰,实验组患者体位引流后边拍背时边应用改良小型号吸痰管持续浅层低压吸痰。观察2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10 min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吸痰时患者状态、吸出痰液颜色、吸痰后肺部听诊情况,3 d后复查胸片。结果排痰前10 min 2组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心率、血压均较对照组平稳,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气道损伤、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气道患者体位排痰时边拍背边应用改良小型号吸痰管持续浅层低压吸痰法安全舒适,与常规吸痰方法比较,患者吸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排痰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痰管 人工气道 体位排痰 浅层吸痰
下载PDF
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郭郁莲 郑映芝 +1 位作者 辛汉城 汪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5期611-613,共3页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方法,观察吸痰后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烦躁、呛咳、气道粘膜损伤、肺...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方法,观察吸痰后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烦躁、呛咳、气道粘膜损伤、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50%、9.38%、6.25%、O%,对照组分别为34.48%、27.59%、31.03%、6.90%。两组患儿吸痰后烦躁、呛咳、气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层吸痰法可减轻新生儿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气道粘膜损伤、烦躁、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吸痰 机械通气 新生儿 并发症
下载PDF
吸痰深度对成年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6
作者 张勤 关甜晶 +2 位作者 龚鑫 杨林 蒲萍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分析深度吸痰及浅度吸痰对成年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华医学期刊全... 目的分析深度吸痰及浅度吸痰对成年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深度及浅度吸痰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应用Cochrane评价员手册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实验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22项随机对照试验,1795例患者参与研究。深度吸痰更有效,24 h吸痰次数更少[WMD=-2.09,95%CI:-2.61~-1.58,P<0.01],SaO_(2)增幅更大[WMD=-1.22,95%CI(-1.51,-0.94),P<0.001],痰鸣音改善评分无明显差异。浅吸痰有优势,浅吸痰时心率(HR)改变例数少[WMD=3.73,95%CI:2.41~5.77,P<0.00],呼吸(RR)增幅小[WMD=0.89,95%CI:0.64~1.15,P<0.001],血压(SBP)波动更小[WMD=3,95%CI(1.78,4.22),P<0.001],气道黏膜损伤[OR=8.54,95%CI(6.20,11.76),P<0.001]、刺激性呛咳[OR=5.01,95%CI(3.68,6.81),P<0.001]发生率小。结论深度吸痰有效性有效,可减少24 h吸引次数,SaO_(2)上升幅度更大,深度吸痰比浅度吸痰可能引起更大的心率、呼吸、血压的波动,气道损伤、呛咳发生率高,临床中应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选择吸痰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吸痰 浅度吸痰 人工气道 吸痰效果
原文传递
Shallow 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新生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亚娟 刘娟 +3 位作者 杨占华 孟红艳 郝小清 武荣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观察Shallow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3月86例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儿予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46例患... 目的:观察Shallow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3月86例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儿予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46例患儿行Shallow法吸痰,观察两组患儿的吸痰间隔时间、气管黏膜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发生次数、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共吸痰296次,对照组252次。观察组吸痰时发生SpO2低于85%5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4,P<0.05);观察组吸痰时间为(8.10±1.36)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1.4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P<0.05);观察组发生气道黏膜损伤为0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0,P<0.05);两组心率异常发生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和人工气道阻塞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 分别为1.217,0.761,0.003;P >0.05)。结论 Shallow吸痰法具有吸痰时间短,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减轻对新生儿气道的刺激和黏膜的损伤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shallow法吸痰 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浅层吸痰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机械通气护理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叶秋莲 《全科护理》 2014年第24期2222-2223,共2页
[目的]观察浅层吸痰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Ⅰ度)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结果]观察组吸痰过... [目的]观察浅层吸痰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Ⅰ度)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结果]观察组吸痰过程中出现四肢震颤、全身或是局部痉挛性反应等易激惹表现少于对照组;1周后PIVH-IVH程度增强(≥Ⅱ级)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能预防和减少早产儿PIVH-IVH的易激惹发生,减少PIVHIVH程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吸痰 早产儿 脑室周围脑室内 出血 机械通气 护理
下载PDF
浅层吸痰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黏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曾娟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9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不同吸痰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本院ICU行人工气道患者,根据建立人工气道的日期进行分组,单号建立为观察组,运用浅层吸痰法,双号建立为对照组,运用常规吸痰法。通过两组吸痰方法的比较,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不同吸痰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本院ICU行人工气道患者,根据建立人工气道的日期进行分组,单号建立为观察组,运用浅层吸痰法,双号建立为对照组,运用常规吸痰法。通过两组吸痰方法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吸痰操作时的患者状态及气道损伤情况。将两组患者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研究指标有显著差异;常规吸痰法造成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吸痰管插入长度较深,对气管产生的刺激较大,引起患者明显的烦躁及呛咳较多。两种吸痰方法在患者的刺激、气道损伤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浅层吸痰法可以避免或降低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损伤,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痰 浅层吸痰法 人工气道 护理
下载PDF
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道黏膜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肖平 程凤琴 +3 位作者 赵兰花 张雪庆 兰芳 姜丽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635-637,共3页
目的观察浅层吸痰法在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道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探寻更为适合的吸痰方法。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吸痰及浅层吸痰方法,对呼吸机肺炎发生率及气管黏膜损伤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吸痰... 目的观察浅层吸痰法在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道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探寻更为适合的吸痰方法。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吸痰及浅层吸痰方法,对呼吸机肺炎发生率及气管黏膜损伤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吸痰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浅层吸痰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层吸痰法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吸痰 人工气道 损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下载PDF
浅层吸痰法在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苏仁芳 文艳梅 +2 位作者 叶飞珍 叶爱章 谭华侨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2期153-154,共2页
①目的探讨浅层吸痰方法对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及最佳的吸痰方式。②方法选择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96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吸痰前、吸痰后3min的心率... ①目的探讨浅层吸痰方法对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及最佳的吸痰方式。②方法选择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96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吸痰前、吸痰后3min的心率、呼吸、血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人工气道建立当天与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③结果两组吸痰前心率、呼吸、血压、SPO2和人工气道建立当日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吸痰后3min,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SPO2及建立人工气道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结论浅层吸痰法可减轻对气道的刺激及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气道 浅层吸痰 生命体征 气管黏膜
下载PDF
实施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迪丽斯燕.阿不都克里木 王娟 《中外医疗》 2013年第19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为临床新生儿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该研究选取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60例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针对患儿采用不同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进行了...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为临床新生儿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该研究选取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60例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针对患儿采用不同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实施治疗后1 min、2 min和3 min时,浅层吸痰组患儿的心率水平和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传统吸痰组患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呛咳发生率方面,浅层吸痰组患儿也低于传统吸痰组患儿的呛咳发生率,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实践效果,是一种使新生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平稳和有效减少呛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吸痰 机械通气新生儿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不同吸痰深度对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于士艳 王爱凤 +2 位作者 黄焱 刘莉莉 葛慕莲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2905-291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对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的7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切开术后第2天进行深部、浅部吸痰各4次,比较不同吸...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对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的7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切开术后第2天进行深部、浅部吸痰各4次,比较不同吸痰深度吸痰前后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_(2))、脑组织血氧饱和度(cerebral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rSO_(2))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深部与浅部吸痰后即刻SPO_(2)水平均低于吸痰前1 min(均P<0.05),吸痰后3、5、10 min的SpO_(2)水平均高于吸痰前1 min(均P<0.05);深部与浅部吸痰相比,吸痰前后各时间点SPO_(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部与浅部吸痰后各时间点的rSO_(2)水平均高于吸痰前1 min(均P<0.05);深部与浅部吸痰相比,吸痰前后各时间点rSO_(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血压水平在吸痰后首先增高再逐渐下降至吸痰前1 min水平,深部、浅部吸痰患者血压变化规律类似,且深部吸痰患者吸痰后5 min恢复至吸痰前水平,浅部吸痰患者吸痰3 min恢复至吸痰前水平,吸痰3 min内深部吸痰相较于浅部吸痰患者血压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深部吸痰、浅部吸痰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术患者的吸痰效果一致,且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临床建议实施浅部吸痰,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吸痰 浅部吸痰 高血压脑出血 气管切开 血氧饱和度
下载PDF
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桦 张艳 +1 位作者 钱霞 邵丽丽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572-1575,共4页
目的:探讨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 记录患者的心率、收缩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呼... 目的:探讨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 记录患者的心率、收缩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压的变化值;两组吸痰前后痰鸣音改善情况、吸痰后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浅部吸痰组患者心率增加值、收缩压增加值、呼吸频率增加值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鸣音改善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吸痰前后患者的舒适度好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 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吸痰 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树伟 田秀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通过对2组患者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的吸引方法... 目的探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通过对2组患者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的吸引方法、吸引压力、时间,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效果。结果试验组气道黏膜损伤、吸痰次数、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能减轻吸痰操作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减少每日吸痰次数,降低肺内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按压胸骨上窝 浅部吸痰 负压 时间 试吸
下载PDF
浅层吸痰法对机械通气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敏 陈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16期2307-2309,共3页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法对使用机械通气的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机械通气及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脑出血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吸痰组30例和深层吸痰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测血氧饱和度增加值、吸... 目的探讨浅层吸痰法对使用机械通气的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机械通气及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脑出血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吸痰组30例和深层吸痰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测血氧饱和度增加值、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及颅内再出血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浅层吸痰组患者的心率较前增加值为(13.4±6.1)次/min、血压较前增加值为(15.3±8.6)mmHg、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出血为1例(3.3%),深层吸痰组心率较前增加值为(15.6±5.8)次/min、血压较前增加值为(18.9±9.8)mmHg、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为8例(26.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使用机械通气及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脑出血患者,浅层吸痰法可减少气道刺激引起的血压波动和气道损伤,降低颅内再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机械通气 浅层吸痰 密闭式吸痰 气道损伤
原文传递
颅脑手术患者气道管理中浅层吸痰法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孝庆 王玉华 +4 位作者 高霞 孙宁宁 李娜 张伟 苏海涛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10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患者气道管理中浅层吸痰法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本院行颅脑手术后建立人工气道需吸痰患者80例,依据吸痰方法分为浅层吸痰法组、常规吸痰法组,各4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命体...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患者气道管理中浅层吸痰法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本院行颅脑手术后建立人工气道需吸痰患者80例,依据吸痰方法分为浅层吸痰法组、常规吸痰法组,各4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机使用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住院时间、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状态。【结果】吸痰后,浅层吸痰法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常规吸痰法组,血压、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常规吸痰法组(P<0.05)。浅层吸痰法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吸痰法组(P<0.05)。浅层吸痰法组患者的吸痰次数少于常规吸痰法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常规吸痰法组(P<0.05)。浅层吸痰法组患者的导管移位、黏膜损伤、出血、呛咳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吸痰法组(P<0.05)。浅层吸痰法组患者的烦躁比例低于常规吸痰法组,安静比例高于常规吸痰法组(P<0.05)。【结论】颅脑手术患者气道管理中浅层吸痰法的应用效果较常规吸痰法好,更能有效提升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患者血压,减少吸痰次数,改善患者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手术 气道管理 浅层吸痰法 血氧饱和度 血压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