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腕踝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 被引量:35
1
作者 孙阁 周智梁 +1 位作者 毛蕾 刘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穴取风池,患侧肩髃、曲池、外关等;观察组行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腕... 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穴取风池,患侧肩髃、曲池、外关等;观察组行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腕踝针取患侧上1-上6、下1-下6进针点,留针5~6 h,上午针刺,下午起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36/40)优于对照组的75.0%(30/40)(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感觉障碍总积分、浅感觉及皮层觉积分均有改善(P<0.05,P<0.01),对本体觉积分无明显改善(均P>0.05),以上各项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是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腕踝针 感觉障碍
原文传递
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身麻木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玲玲 韩为 +4 位作者 柳刚 张玲 张国庆 郑仕平 张利达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偏身麻木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出现偏身麻木症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予以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并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偏身麻木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出现偏身麻木症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予以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并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以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感觉障碍积分和数字麻木感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感觉障碍积分均显著增加(P<0.05),数字麻木感积分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积分、数字麻木感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可明显减轻脑卒中患者偏身麻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身麻木 感觉障碍 通督调神针刺 电针
下载PDF
李东垣“引经导气”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疗效及对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莉 赵鑫宇 +3 位作者 肖海燕 陈玉 伍思政 张雪松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16期1723-1727,共5页
目的探讨李东垣“引经导气”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疗效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的80例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 目的探讨李东垣“引经导气”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疗效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的80例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引经导气”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字麻木感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感觉障碍评分、BI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数字麻木感积分、NIHSS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感觉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数字麻木感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BI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对照组为76.9%(30/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李东垣“引经导气”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疗效确切,同时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感觉障碍 引经导气法 针刺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麻木的病因及诊治现状 被引量:15
4
作者 沈友进 罗信国 +1 位作者 谢琼英 王丹 《临床医学工程》 2013年第9期1180-1182,共3页
麻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甚多。找到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是麻木治疗的关键。如若病因不能消除,也可使用一些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癫痫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也可使麻木症状减轻或消失。
关键词 麻木 感觉障碍 脑卒中 腕管综合征 周围神经病
下载PDF
病灶头皮反射区埋线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余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1-635,共5页
目的:比较病灶头皮反射区埋线与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59例脑卒中后合并感觉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0例)和针刺组(29例),两组均予以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感觉... 目的:比较病灶头皮反射区埋线与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59例脑卒中后合并感觉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0例)和针刺组(29例),两组均予以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感觉功能训练。埋线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病灶头皮反射区埋线治疗,1周1次,4次为一疗程;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四强、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丘墟、太冲,每日1次,1周5次,4周为一疗程。疗程间均休息1周,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8周治疗后,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优于针刺组的65.5%(19/29)(P<0.05);两组FugI-Meyer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埋线组改善更明显,且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检验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埋线组优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病灶头皮反射区埋线治疗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感觉障碍 埋线疗法 针刺疗法 病灶头皮反射区
原文传递
麻木病因病机的中西医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冯双全 李其忠 潘华信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麻木 感觉障碍 病因 病机 SCV 卫气 荣气
下载PDF
益肾调督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麦威 周开斌 +1 位作者 梁天佳 黄林鹏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益肾调督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肾调督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23例。采用Fugl-Meyer的... 目的:探讨益肾调督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肾调督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23例。采用Fugl-Meyer的感觉、运动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益肾调督组高于常规针刺组(P<0.01)。益肾调督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身感觉障碍,益肾调督针法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调督 针灸 脑卒中 感觉障碍
下载PDF
放血疗法治疗感觉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晶 王东岩 +1 位作者 何雷 姜媛媛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11期81-83,共3页
感觉障碍是指机体感觉系统对外界刺激产生非正常的感觉反应。由于感觉障碍是一种主观感觉,治疗难度较高,目前多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有时不能取得完好的治疗效果。放血疗法作为针灸的一种特殊针法,对于治疗该... 感觉障碍是指机体感觉系统对外界刺激产生非正常的感觉反应。由于感觉障碍是一种主观感觉,治疗难度较高,目前多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有时不能取得完好的治疗效果。放血疗法作为针灸的一种特殊针法,对于治疗该疾病有显著的疗效,本研究就其研究现状、适应症、治疗思路和优势等进行相关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血疗法 感觉障碍 特殊针法 综述
下载PDF
“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病人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彭景 邹忆怀 +3 位作者 宿家铭 宋蕾 吕秋艺 陈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9期3610-3614,共5页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病人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脑卒中发病>6个月伴有肢体麻木的病人24例进行“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并在...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病人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脑卒中发病>6个月伴有肢体麻木的病人24例进行“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用数字模拟评级法(VAS)评估病人肢体麻木感变化;采用诺丁汉感觉评价量表(NSA)评估患侧肢体感觉障碍,同时采用脑电图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脑电节律平均功率及其与VAS评分、NS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4周后,病人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N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β波平均功率在FP1、FP2、AF3、T7导联处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主要集中在额叶;β波幅值平方相干在OZ与P1,PO6与P6、P4、P2、CP4,POZ与P2、P3,FT8与F8,F6与F8等导联之间增强。结论形神共调针刺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麻木病人肢体麻木症状、恢复感觉功能以达到“调形”的作用,且可通过调节与感觉功能相关的脑电活动起到“调神”并最终达到“形神共调”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形神共调 针灸 感觉障碍 脑电图
下载PDF
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潘丹 郎伯旭 +1 位作者 金城钟 金灵青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7期782-78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类积分及运动功能...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类积分及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病类积分及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病类积分及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感觉障碍 刺血疗法 中风后遗症
下载PDF
尺胫针加电针联合骨痹汤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立颖 唐懿 +4 位作者 张健 王向向 柴雪姣 王秀粉 郭会敏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7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尺胫针加电针联合骨痹汤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感觉障碍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1月,将11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尺胫针加电针联合骨痹汤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感觉障碍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1月,将11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骨痹汤熏蒸治疗,试验组采取骨痹汤熏蒸联合尺胫针加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情况、VAS麻木评分、改良MRC肌力分级评分、感觉功能评分、直腿抬高角度、腓总神经和胫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Toll样3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64%(53/56),比对照组的82.14%(46/56)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试验组VAS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浅感觉、深感觉与复合感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浅感觉、深感觉与复合感觉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直腿抬高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直腿抬高角度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改良MR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改良MRC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胫总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出现率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胫总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出现率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TLR4 mRNA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试验组TLR4 mRNA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胫针加电针联合骨痹汤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感觉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痹汤 中药熏蒸 尺胫针 电针 感觉障碍 神经传导 Toll样3受体4
下载PDF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袁灏 沈国芳 王旭东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设置性别、远心骨段移动距离、下牙槽神经暴露情况3组变量,对随访时间达术后24周的19例37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情况进...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设置性别、远心骨段移动距离、下牙槽神经暴露情况3组变量,对随访时间达术后24周的19例37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研究。使用触觉检查、痛觉检查和两点辨别觉检查3种检查方法,参照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观察在不同变量值的情况下,术后4周、12周、24周下唇感觉功能的变化。使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多个样本率的χ2检验,了解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性别差异对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程度无显著影响(P>0.05)。下牙槽神经暴露者的术后下唇感觉优秀恢复率为25.0%,非暴露者为9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远心骨段后退幅度<6mm者,下唇感觉优等恢复率为100.0%,下颌骨远心骨段后退幅度≥6mm者为6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完全暴露下牙槽神经以及大幅度的下颌远心骨段后退会显著增加术后下唇感觉障碍的程度。在手术方案的设计中,将下颌后退幅度控制在6mm以内是比较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感觉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手、上肢触觉和两点辨别觉改变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邵芃 徐英 +6 位作者 丁力 苏巍 吉艳云 陆海峰 龙海生 赵伟忠 贾杰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8年第6期646-649,65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手、上肢触觉和两点辨别觉改变情况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使用感觉测量工具对老年脑卒中患者(n=33)进行双侧示指、前臂及上臂触觉和双侧拇指、示指及大鱼际两点辨别觉测定,并使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手、上肢触觉和两点辨别觉改变情况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使用感觉测量工具对老年脑卒中患者(n=33)进行双侧示指、前臂及上臂触觉和双侧拇指、示指及大鱼际两点辨别觉测定,并使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健康对照组(n=28)采用同样方法测定相同部位的触觉和两点辨别觉。结果对照组左、右侧及二者与卒中组健侧触觉、两点辨别觉无统计学差异(P>0.05)。卒中组患侧感觉较健侧感觉差(P<0.05);触觉好的卒中患者FMA-UE评分高于触觉较差的卒中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老年患者患侧触觉及两点辨别觉减退明显,且触觉损害与运动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卒中 上肢 感觉障碍 运动功能
下载PDF
Electro-acupuncture at Zusanli(ST 36) to improve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in sensory disturbanc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240 cases 被引量:3
14
作者 Weijun Gong Tong Zhang Lihua Cui YuqiYang Xinting Su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935-940,共6页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nsory transduction is a way to introduce needle sens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Zusanll" (ST 36) point on lower extremity motor...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nsory transduction is a way to introduce needle sens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Zusanll" (ST 36) point on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in various sensory disturbanc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re from September 2006 to June 2008. PARTICIPANTS: Patients with first-time cerebral infarction or hemorrhage, or with a stroke history, but no neurodysfunction (single damage),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right-handed and disease state was stable. A total of 240 in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following groups: electro-acupuncture (n = 124) and control (n = 116). The two groups were further assigned into sub-groups: no sensory disturbance, superficial sensory disturbance, deep sensory disturbance, and deep and superficial sensory disturbance.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limb function training, the acupoint Zusanliwas utilized in all patients from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Perpendicular acupuncture was 3.0-4.0 cm deep. An electric acupuncture instrument was connected when patients developed the needle sensation, deqi. A stimulation pattern consisting of distant and dense waves of 50 Hz was used to elicit slight dorsal foot extension. Acupuncture was administered 5 times per week, 30 minutes per session, for 6 weeks in total. MAIN OUTCOME MEASURES: FugI-Meyer assessment (FMA) was used to evaluate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Ver.1.0 gait analysis to estimate gait (step frequency, step speed, and step scope); lower extremity 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 (CSS) to estimate muscle spastic degree.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motor function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FMA score, step speed, step frequency, and step scope were increased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Zusanli (ST 36) sensory disturbance motor function sensory input
下载PDF
调气养血针法对治疗中风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明欣 邱丽 +2 位作者 韩竹梅 金晓晓 余星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期29-31,共3页
目的:观察调气养血针刺法与传统头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按照随机实验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试验组采取调气养血针刺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头针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0天... 目的:观察调气养血针刺法与传统头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按照随机实验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试验组采取调气养血针刺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头针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0天。观察两组患者中风后感觉障碍的变化。结果:临床感觉功能评定中,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2%,经统计学处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调气养血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疗效优于传统头针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气养血 针刺 脑卒中 感觉障碍
下载PDF
保留与不保留锁骨上神经对锁骨切口周围皮肤感觉的影响
16
作者 秦庆庆 张超 +1 位作者 王雄 王勇平 《右江医学》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保留与不保留锁骨上神经对锁骨切口周围皮肤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3年2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20~73(40.70±14.57)岁,根据是否保留锁...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保留与不保留锁骨上神经对锁骨切口周围皮肤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3年2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20~73(40.70±14.57)岁,根据是否保留锁骨上神经分为试验组(保留锁骨上神经)和对照组(不保留锁骨上神经)各30例。试验组术中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对照组则不保留此神经。术后1周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皮肤触觉、痛觉减退区域的面积,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试验组30例患者中,25例患者的触觉、痛觉完全正常,5例患者有较小范围的感觉障碍;对照组30例患者中,3例患者有较小范围的感觉障碍,其余27例均有大面积的触觉、痛觉缺失。两组触觉及痛觉障碍区域的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可明显降低手术切口周围皮肤感觉障碍,有利于患者术后患侧肩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锁骨上神经 感觉障碍
下载PDF
磁圆梅针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30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穆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11期70-72,共3页
目的观察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行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B... 目的观察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行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86.7%(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感觉障碍总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P<0.05),以上各项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是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磁圆梅针 感觉障碍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申宝红 郭田 +1 位作者 刘秀兰 朱玉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9期2147-2152,共6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8-2016-08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三叉神经撕脱术治疗...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8-2016-08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三叉神经撕脱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VAS得分、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3个月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4.76%,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VAS得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V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得分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头痛、听觉障碍、面部感觉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VAS得分 生活质量 感觉障碍
下载PDF
中药洗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明红 胡月 +1 位作者 索宜美 吴慧云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年第4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洗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偏侧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中药洗敷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采用Fugl-Meyer... 目的观察中药洗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偏侧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中药洗敷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患侧感觉及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FMA量表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1)。结论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中药洗敷,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偏侧肢体的感觉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洗敷 脑卒中 感觉障碍 康复训练
下载PDF
梅花针叩刺对脑中风后肢体末端感觉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青霞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6期29-31,共3页
目的:观察梅花针循经叩刺治疗脑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中风后遗留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治疗组接受梅花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中风后肢... 目的:观察梅花针循经叩刺治疗脑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中风后遗留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治疗组接受梅花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中风后肢体末端感觉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8.33%(47/60),优于高于对照组51.66%(31/60)(P<0.05)。结论:梅花针循经叩刺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甲钴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针 叩刺 脑中风 肢体末端 感觉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