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赵孟頫“古意”说 被引量:2
1
作者 韩梦林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05-108,共4页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頫 古意 文人画 画工画 画意
下载PDF
鉴画衡文 诗图同道--绘画艺术与鲁迅小说语言画面感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东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0-190,共11页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出小说家,小说语言所形成的画面感为其作品的重要标识之一,画面感是鲁迅将绘画艺术与小说语言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文学家鲁迅”与“美术家鲁迅”的契合点,也是鲁迅研究的新视域。鲁迅创造性地将文学思维与...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出小说家,小说语言所形成的画面感为其作品的重要标识之一,画面感是鲁迅将绘画艺术与小说语言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文学家鲁迅”与“美术家鲁迅”的契合点,也是鲁迅研究的新视域。鲁迅创造性地将文学思维与美术思维相结合,将白描、木刻、水墨写意和漫画等绘画艺术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画面感。其中,白描手法勾勒出精确传神的画面是现实主义的显现,木刻刀味形成的深邃严峻画面是现代主义的“力之美”,水墨笔调造就的诗化写意画面蕴涵了中国古典主义美学韵味,漫画笔触练就的夸张象征画面是后现代主义戏谑性地展现。小说语言的画面感是鲁迅留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宝贵财富,它“文中有画”的特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感受认知,探析鲁迅小说将语言和绘画两种媒介进行有机融合的创作机制,能够重新认知鲁迅小说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价值,思考古代诗画理论的现代性转化,探索现代文学语境下“鉴画衡文”而开辟的“诗画同道”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画面感 小说语言 绘画艺术 鉴画衡文
下载PDF
现代漆画色彩的视觉之美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妮妮 《丝网印刷》 2023年第12期39-41,共3页
在漆画这个艺术门类中,色彩语言既指在漆画作品中运用色彩诠释内容对象的方法,也是画家创作画面最强有力的绘画语言。漆画的材质种类丰富具有广泛性,扩充了漆画色彩形式的同时也为漆画增添了色彩品质。
关键词 漆画 视觉 绘画语言 色彩
下载PDF
陶瓷绘画中的秩序感研究
4
作者 王一婷 王献茹 王蓉芳 《陶瓷》 CAS 2023年第12期37-40,共4页
著名的英国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E·H·贡布里希在其《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曾写到过:“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由此可以得知,秩序感根植于人类... 著名的英国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E·H·贡布里希在其《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曾写到过:“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由此可以得知,秩序感根植于人类先天的机体构造之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强烈需求,其符合自然规律,也是人类最容易掌握的事物规律,它既源于人类的先天认知,又是经过长期进化的产物。在陶瓷绘画创作当中也是如此,陶瓷绘画以强烈夺目的色彩,灵动流畅的线条,巧妙多样的构图形式,形状种类繁多的造型等给予观者强烈的秩序美感和形式美感,通过其多样的工艺技法传递视觉上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感 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
下载PDF
大夏河与桑多山的诗魂——论扎西才让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沛萍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23-28,共6页
扎西才让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其诗歌的优长之处,并不在于对地域特色的呈现上,扎西才让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语言方面具有典雅含蓄的审美特征,在对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中,扎西才让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生命... 扎西才让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其诗歌的优长之处,并不在于对地域特色的呈现上,扎西才让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语言方面具有典雅含蓄的审美特征,在对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中,扎西才让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生命存在的深刻感悟,这使他的诗歌蕴含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特色 画面感 典雅含蓄
下载PDF
审美是建筑艺术的精髓
6
作者 姜广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55-57,共3页
绘画艺术是空间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提高审美的必要手段。审美是艺术的生命,建筑艺术不可能脱离艺术的美学规律。具有充实成熟的绘画艺术修养,才能树立成熟的审美理想,从而获得建筑艺术美的“和谐”与“永恒”。绘画修养是建筑艺术... 绘画艺术是空间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提高审美的必要手段。审美是艺术的生命,建筑艺术不可能脱离艺术的美学规律。具有充实成熟的绘画艺术修养,才能树立成熟的审美理想,从而获得建筑艺术美的“和谐”与“永恒”。绘画修养是建筑艺术进入至高层次的艺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绘画艺术修养 视知觉 同构性 艺术个性 空间造型
下载PDF
语言的再造——解读塞尚绘画艺术
7
作者 任涛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84-85,共2页
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创性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绘画的主观认识,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 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创性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绘画的主观认识,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尚 现代艺术 学院主义 形式感 绘画语言
下载PDF
乐感与画意——从心物关系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
8
作者 樊露露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9-41,共3页
古诗演进为律诗,不仅是表层语言形式上的格律化,更是情感对象化和形式化。诗歌是心与物的复合体,诗歌的乐感来自情感的宣泄、心灵的律动,画意来自物象的自我呈现。从心物关系角度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过程可知,先秦汉魏诗富于乐感... 古诗演进为律诗,不仅是表层语言形式上的格律化,更是情感对象化和形式化。诗歌是心与物的复合体,诗歌的乐感来自情感的宣泄、心灵的律动,画意来自物象的自我呈现。从心物关系角度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过程可知,先秦汉魏诗富于乐感,六朝诗胜于画意,唐律诗将二者合流,达到心物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唐律诗意象的精深正有赖于六朝之际对物象的普遍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乐感 画意 古诗 律诗
下载PDF
大路美术家王沂光作品中的升腾意象创构及灵动感的表现探析
9
作者 丁月华 邹必新 《艺术生活》 2020年第1期53-60,共8页
本文对大路美术创作群体中的油画家王沂光的视觉意象创构及表现进行分析,借以探讨青藏铁路建设主题性创作可能的表现,以期对美术工作者的主题性创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 王沂光 视觉意象创构 升腾感 灵动感 绘画视觉性
下载PDF
苏轼论画之“真”的美学阐释
10
作者 韩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8-116,共9页
“真”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先秦儒家的尚“诚”,道家的“法天贵真”,一直到明清时期对自我真性情的大胆追求,求“真”始终是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与艺术思想的自觉追求。苏轼继承前人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强调“合... “真”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先秦儒家的尚“诚”,道家的“法天贵真”,一直到明清时期对自我真性情的大胆追求,求“真”始终是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与艺术思想的自觉追求。苏轼继承前人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强调“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即“真”与“美”的内在统一。“真”是苏轼画论乃至其整个艺术思想的精神内核,既是本体意义上的对绘画艺术的质的规定性,又是绘画实践层面的艺术准则,贯穿于体察外物、生成心象、形式外化的整个创作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理 境界 画论
下载PDF
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 被引量:12
11
作者 毕梅雪 李绍毅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104,共13页
本文探讨了中国18世纪帝王肖像画复兴的历史背景,强调了郎世宁在清内廷供职期间所起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郎世宁独特画风的形成缘由,特别是对欧洲袖珍画的借鉴作用。同时论及此画风在宫廷绘画中消长的历程和对18世纪文人肖像画的影响。
关键词 郎世宁 中国 十八世纪 帝王肖像画 宫廷绘画 审美 骑马像
原文传递
变异、虚空与元图像:关于雅克·林纳德静物画所绘“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的阐释
12
作者 何艳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17世纪的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在其跨越十三年的三幅静物画中,反复表现了一种或一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使之成为其所绘“五感”或“虚空”主题静物画中的象征符号。因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雅克·林... 17世纪的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在其跨越十三年的三幅静物画中,反复表现了一种或一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使之成为其所绘“五感”或“虚空”主题静物画中的象征符号。因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雅克·林纳德静物画中的青花瓷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能错位;“东坡游赤壁”主题的文字纹则变异为无实际意义的点线组合符号纹;而图像纹除了表现内容的变异,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寓意。另一方面,这种变异也使“东坡游赤壁”图摆脱了苏轼“赤壁”二赋或改编故事的束缚,以纯粹的“图像”身份独立呈现。雅克·林纳德的三幅静物画尤其是《中国瓷器与鲜花》,因此也展示出更加明显的“元图像”或“元绘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五感画 虚空画 元绘画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装束美与现实感:蒋兆和艺术的转型
13
作者 许崇宝 《艺术当代》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蒋兆和从20世纪20年代沪上知名的广告设计师转型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国画人物画家,有哪些媒介技法的积累与观念的转变?本文试图从1926年至1936年前后蒋兆和的相关实践展开分析.
关键词 蒋兆和 装束美 现实感 现代视觉 中国画转型
原文传递
重构语境——明清时期的“六根清净图”
14
作者 廖旸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28,150,共17页
明万历《方氏墨谱》《程氏墨苑》刊印了“六根清净”墨样,构图恍若月下竹影,竹梢圆轮实则为梵字金刚笑轮。前者墨锭另一面铭“六根清净”,印“生欢喜心”,正、背图文呼应且互补,后者的编者程大约更借题挥斥胸臆。方本此墨与布袋弥勒合款... 明万历《方氏墨谱》《程氏墨苑》刊印了“六根清净”墨样,构图恍若月下竹影,竹梢圆轮实则为梵字金刚笑轮。前者墨锭另一面铭“六根清净”,印“生欢喜心”,正、背图文呼应且互补,后者的编者程大约更借题挥斥胸臆。方本此墨与布袋弥勒合款;至清乾隆十六罗汉像屏之上,类似竹图则与因揭陀尊者相表里,寓意安养于极乐世界。从合款到移植入更广阔的语境,图样在流转过程中经艺术家们创作重组,其精神内涵潜移默化。以“六根清净图”为线索,可见利用各种象征元素不断重构语境的过程,以及跨媒介、跨阶层、跨族群、跨文化的交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根清净图 布袋弥勒 贯休十六罗汉图 梵字轮 语境重构
原文传递
“文字禅”名实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志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6,共7页
"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以前的研究,一般把"文字"界定为语言文字,而且基本上将"文字禅"解释为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媒介或对象的参禅学佛活动。实际上,"文字禅"有不同的评判... "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以前的研究,一般把"文字"界定为语言文字,而且基本上将"文字禅"解释为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媒介或对象的参禅学佛活动。实际上,"文字禅"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且有多方面的不同含义。从广义上讲,在"无心"的状态下,一切方便法门都是"文字禅";从狭义上讲,"文字禅"指"以翰墨作佛事",主要包括能显"无言之意"的诗文书画。"文字"与"禅"有不同的联结方式,"顺水推船"更符合"文字禅"的本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禅 无心 心印 诗文书画
下载PDF
“逸品”的精神与诗情画意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22,共9页
"逸品"之说滥觞于唐宋时期而成熟于元代,多流行于体现释道隐逸精神的书画创作领域。如果说隐逸在宋代文人墨戏中还只是一种心隐的表达,那么元代文艺创作的隐逸主题则遍及诗、书、画各个领域,对于慕清高、讲气节、有傲骨的儒... "逸品"之说滥觞于唐宋时期而成熟于元代,多流行于体现释道隐逸精神的书画创作领域。如果说隐逸在宋代文人墨戏中还只是一种心隐的表达,那么元代文艺创作的隐逸主题则遍及诗、书、画各个领域,对于慕清高、讲气节、有傲骨的儒家隐逸人格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已是三代隐居耕读的倪瓒,明确了逸品"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精神旨趣,以诗书画抒写胸中逸气,表现清雅之美,在"游于艺"时多佛老超然物外的自然平淡风格,涉及人格和是非问题则坚持以性情之正为本。他于淡泊、萧散和苍凉的诗情画意中安顿身心,以清逸、简逸和高逸的气韵将逸品艺术推向成熟的极致。其不同凡俗的狷者精神和韵致超绝的清美,如高天流云,似残雪在地,对明清两代的文人画创作和理论批评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品 精神 儒道释 倪瓒 诗书画
原文传递
“气韵生动”概念的历史流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艺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气韵生动"这一艺术概念是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之一。后代文人与画家对其进行了纷繁多样的诠释,唐及五代时期重在这一美学概念在人物画上的显现,宋元时期则重其在山水画中的体现,及至明清"... "气韵生动"这一艺术概念是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之一。后代文人与画家对其进行了纷繁多样的诠释,唐及五代时期重在这一美学概念在人物画上的显现,宋元时期则重其在山水画中的体现,及至明清"气韵生动"又与笔墨相联系,成为对笔墨技巧运用的一种规范。历代文人及学者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赋予"气韵生动"以新意,完成了"气韵生动"作为艺术概念的创造性演绎,在其中显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历史特点演变以及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生动 概念史 人物画 山水画 笔墨技法
下载PDF
视觉转译模式及审美倾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雷子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2-79,共8页
“转译”意味着站在他者的立场将一种存在转换为另一种可能 ,对于中国画的视觉转译模式而言 ,将何种存在视为“原作”以及将哪些另一种可能视为“译作”关系到对模式构建认识的准确性 ,也是认识这种构建的有效途径。中国画以平面方式再... “转译”意味着站在他者的立场将一种存在转换为另一种可能 ,对于中国画的视觉转译模式而言 ,将何种存在视为“原作”以及将哪些另一种可能视为“译作”关系到对模式构建认识的准确性 ,也是认识这种构建的有效途径。中国画以平面方式再现立体概念 ,意象表现最大范围地制造了视觉的模糊区域 ,要想使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映像得到可视性再现 ,而且这种可视性能够恰如其分地被安置在图像制作中 ,转译机制的启动无疑是有效的。中国画是建立在对景物有着品评标准、诗意营造、人格崇尚、精神寄托、理念意趣等多重意义上的再创造 ,其选材取料显著地倾向在观念上所业已形成的 ,对文化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说 ,用视觉的方式翻译或注释文化意涵。把文化定义翻译成视觉存在 ,反过来也加重了中国画表现的意象色彩。对文化定义的转译不等于将绘画文学化 ,文化定义是包含绘画理念在内的广义用词 ,它呈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审美意趣和人性及道德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视觉转译 审美倾向 意象表现
下载PDF
浅谈风景水彩画的流变
19
作者 宋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98-101,共4页
风景水彩画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欧,兴盛于英国,并在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高峰。风景画是人对自然及自身生存环境描摹的结果。英国水彩画的发展源于地志学风景画的兴起,十八世纪兴起的旅行热潮加速了风景水彩画的... 风景水彩画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欧,兴盛于英国,并在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高峰。风景画是人对自然及自身生存环境描摹的结果。英国水彩画的发展源于地志学风景画的兴起,十八世纪兴起的旅行热潮加速了风景水彩画的发展,英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从外在环境上造就了水彩画发展的可能性。十八、十九世纪是英国风景水彩画"黄金时期",风景水彩画渐趋成熟,并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水彩画 风景意识 地志学风景画 艺术语言
下载PDF
生机与雅意:中国花鸟画从古代向当代的转化
20
作者 王菡薇 蒋欧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76,86,共4页
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见端倪。在后来几千年的时间里,花鸟画家们点点滴滴地演绎着花鸟画的历史及其承载的生机与雅意。"生机",生命力,是花鸟画核心之所在;花鸟画进入当代社会,画家们通过关注当代精神和... 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见端倪。在后来几千年的时间里,花鸟画家们点点滴滴地演绎着花鸟画的历史及其承载的生机与雅意。"生机",生命力,是花鸟画核心之所在;花鸟画进入当代社会,画家们通过关注当代精神和取法客观对象,使得当代花鸟画具有了新的面貌。"雅意",雅致的意趣,也是其象征性所指,乃花鸟画被赋予的重要功能。然而,花鸟画史上的多种隐喻意义都因特定时代而生,时至今日,情况已经不同,当代画家们则抛开了那些带有时代烙印的部分,正继承了花鸟画那些"弦外之音",并将之发展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艺术创作 生机 雅意 花鸟画创作 古代 当代 绘画作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