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
1
作者 董 健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定位,研究失去了历史感。“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段,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文学史在这里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五四启蒙精神 历史感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解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赵玉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6,共6页
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进行准确把握,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和价值重建 的必要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重伦理政治、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重人格追 求等总体性特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 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进行准确把握,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和价值重建 的必要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重伦理政治、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重人格追 求等总体性特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方向产生的影响是积极 的、重要的、不容否认的;但与此同时,对中国社会法制武备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科学 技术的起兴,也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解除掉其封建的、中心性的价值指向,克服传统的历 史局限,进而超越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价值观 总体特征 中国 伦理政治
下载PDF
“历史感”与本科历史学专业教育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季康 《高教论坛》 2009年第9期44-46,共3页
"历史感"是人文科学的产物,"历史感"教育在高校本科历史学专业中具有必要与重要的地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历史感"的教育,"历史感"往往被混同于历史观,需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引起重视并贯彻"... "历史感"是人文科学的产物,"历史感"教育在高校本科历史学专业中具有必要与重要的地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历史感"的教育,"历史感"往往被混同于历史观,需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引起重视并贯彻"历史感"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感 历史学专业 教育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5
4
作者 游志纯 《学术探索》 2023年第10期151-156,共6页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全面增强自身的“历史感”,从而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提供具有“历史感”的学科理论支撑。思想政治...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全面增强自身的“历史感”,从而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提供具有“历史感”的学科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用历史的观点、思维和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从而使学科生成一种深沉、持久的历史感与底蕴。这种历史感在激活学科历史资源、延展学科广度深度、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厚植学科历史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需要充分发挥经典文本、民族文化、纪念仪式和时代话语的力量,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重感、历史自信感、历史敬畏感和历史紧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感 时代新人
下载PDF
历史感思辨 被引量:8
5
作者 雷戈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9-94,共6页
二十世纪是一个历史观极度膨胀,而历史感极度萎缩的世纪。神化历史观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只知道研究历史所需要的种种观念体系,却丝毫不知道理解历史所必需的洞见视域。历史感并不是历史学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存在视域,历... 二十世纪是一个历史观极度膨胀,而历史感极度萎缩的世纪。神化历史观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只知道研究历史所需要的种种观念体系,却丝毫不知道理解历史所必需的洞见视域。历史感并不是历史学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存在视域,历史感是历史学家的存在本质,史料是历史学家的存在形式。历史感的这种洞见、关注和凝视就是一种"看",而史料则是一种"说"。历史感优先于史料,所以"看"优先于"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感 历史观 史料
下载PDF
青年研究:敞开历史视野 被引量:7
6
作者 田杰 《青年学报》 2017年第2期17-24,共8页
历史解释是对青年进行理性思考的重要前提之一。青年史及有关青年的历史研究,是青年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史学范式将为青年研究勾画出新的理论图景和知识谱系。敞开历史视野,走进青年的历史,在历史中理解青年的价值,发现青年之于社会的意... 历史解释是对青年进行理性思考的重要前提之一。青年史及有关青年的历史研究,是青年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史学范式将为青年研究勾画出新的理论图景和知识谱系。敞开历史视野,走进青年的历史,在历史中理解青年的价值,发现青年之于社会的意义,对中国青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做出的解释,同时,从中外思想史、观念史、社会史等研究中不断发现和汲取新的经验、理论、学术和思想文化资源,是中国青年研究走出碎片化、平面化、功利化等流弊与困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青年研究 历史 历史感 青年观
原文传递
城市感知——历史与记忆角度的探索 被引量:6
7
作者 邵钰涵 刘滨谊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6年第4期56-63,共8页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感知是主观现实存在的关键,而所有的主观现实均与社会构成一种辩证关系。城市感知研究关注个体对物质环境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来源于个人经历的记忆,这种记忆由一段时间内的意识所形成。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感知是主观现实存在的关键,而所有的主观现实均与社会构成一种辩证关系。城市感知研究关注个体对物质环境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来源于个人经历的记忆,这种记忆由一段时间内的意识所形成。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感知正在逐渐消失;相应地,迅速变化的环境也正面临着城市独特性的普遍削弱,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中尤为显著。在这样的过程中,城市感知具有两种功能:在减少基于历史的城市独特性的遗失的同时,创造新的城市身份特征。在这两种功能所带来的结果中,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因此,为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扬城市感知的积极功用并减少其消极后果,如何对城市感知进行阐释变得愈发重要。在此观点的引领下,本文将聚焦于历史因素在城市感知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并论述形成重要的城市感知的巨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感知 历史 城市身份特征 场所感 记忆
原文传递
感知过去,书写历史:斯蒂芬·巴恩与凯伦·朗的对话
8
作者 斯蒂芬·巴恩 凯伦·朗文 陈书焕(译)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97-109,116,共14页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tical)。这三种都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维柯的螺旋式历史观曾经把反复回到原点的回环运动看作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如果从空间角度考察螺旋运动,那么螺旋式的历史不仅涉及某个时间点、某个时候的地点,还涉及空间。空间可以有时间属性。由此需要思考“空间再现”“唤起过去”时的“牛耕式转行书写”;思考“器物”(apparatus)对人性造成怎样的影响;思考“奇珍”(curiosity)如何令物品“回望”人类,从而不仅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更成为一种推动性概念,一种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方式;思考“从事媒介批评的古物学家”意味什么;进而思考“历史写作”何以可以视为一种“历史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巴恩 历史感知 空间再现 奇珍 历史诗学 艺术史
下载PDF
《鹿鼎记》的历史意趣 被引量:5
9
作者 董乃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42,共8页
金庸武侠小说封笔之作《鹿鼎记》,既充满游戏笔墨,又富含历史意趣。金庸对两者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了隐含在游戏笔墨深处的历史意趣,一部优秀武侠小说不仅有娱众之功,亦可以有深刻的历史蕴涵,从而达到可观的思想高度——关键在于作者是... 金庸武侠小说封笔之作《鹿鼎记》,既充满游戏笔墨,又富含历史意趣。金庸对两者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了隐含在游戏笔墨深处的历史意趣,一部优秀武侠小说不仅有娱众之功,亦可以有深刻的历史蕴涵,从而达到可观的思想高度——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拥有历史感和历史见识。小说与历史这两种叙事文体,纠结着复杂而难分的关系,为小说审美提供了一个崇高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笔 史笔 史观 史感 史见 历史意趣
下载PDF
记下历史转身的瞬间——解读南非当代小说家库切的小说《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倩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9-43,共5页
南非当代白人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是一个具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得他在创作小说《耻》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从叙事策略... 南非当代白人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是一个具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得他在创作小说《耻》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从叙事策略上来看,这部小说既立足于再现当代南非生活,又在表现的深度上超越了纯粹南非现实生活的羁绊。从叙事的视角来看,他借对作品的主人公卢里———一个白人殖民者后裔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窘境的描写,力图真实地记录南非消除种族隔离这个特殊的历史变革带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上的改变和冲击,其中一个个瞬间的生命感受组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耻》 多重 冲突 失语 文化归属 历史的质感
下载PDF
立场、方法与禁忌:中国政治思想与文化研究断想 被引量:6
11
作者 葛荃 《政治思想史》 2016年第3期1-11,共11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立场是站在当下反观传统,研究者的视界需要贯通古今。在方法论上,不能一味依赖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而是需要沿用思辨性定性研究。作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研究者还要防范两种弊病:一是历史感的缺失,二是...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立场是站在当下反观传统,研究者的视界需要贯通古今。在方法论上,不能一味依赖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而是需要沿用思辨性定性研究。作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研究者还要防范两种弊病:一是历史感的缺失,二是主观投射过度,同时还要坚持学术研究的"非唯一功利性"。只有历经了对于一个民族的思想与文化悠久积淀的深刻反思,研究者才会对当今时代的社会进步、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给出合理的人文阐释。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知识分子的天职——质疑、颠覆和构建方能得到真实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思想 定性研究 历史感 主观投射 非“唯一功利性”
下载PDF
生命历程视角下教师使命感的诠释与发展路径——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支边教师口述史
12
作者 崔照笛 胡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0,共8页
使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考察教师使命追求的内在确证与提升过程尤为重要。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支边教师口述史,发现教师在支边初期形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远大理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教学为核心的职业使命感,最终... 使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考察教师使命追求的内在确证与提升过程尤为重要。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支边教师口述史,发现教师在支边初期形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远大理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教学为核心的职业使命感,最终在参与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形成扎根本土与辐射全域的社会使命感。支边教师的经历诠释了教师使命感的发展路径,集体向好的社会环境是教师使命感萌发的环境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社会关系网信任、培养、历练、关心支边教师是教师使命由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观念的有效途径;个体能动性则是使命感由观念转化为实践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命感 口述史 支边教师 生命历程理论
下载PDF
共通感“一般”的研究旨趣及其观念史的研究方法
13
作者 李河成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共通感研究的公共逻辑只有回归到历史生生“一般”的批判中才能消解“普遍”统合的凝固与固化。从语源而论,一般(general)“生生”自证的语文学追溯指向普遍(universal)符合他证的消解。从共通感研究的学术史而言,由普遍统合的本体论到... 共通感研究的公共逻辑只有回归到历史生生“一般”的批判中才能消解“普遍”统合的凝固与固化。从语源而论,一般(general)“生生”自证的语文学追溯指向普遍(universal)符合他证的消解。从共通感研究的学术史而言,由普遍统合的本体论到存在论的哲学转向,期待“史”或“事”生生“一般”的哲学提炼。该研究旨趣倒逼向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方法的革新与运用。观念史作为方法体现出历史一般的散点透视且边界分立的包容。共通感“一般”的研究旨趣及其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对普遍目的的符合或因果决定论等等知识学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通感 一般 观念史
下载PDF
简论中学历史学科与研究性学习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晓静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1年第2期21-23,共3页
中学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学科之一,是中学生知识结构、学力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而研究性学习于历史学科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历史,如何研究历史。它以学生主体参与为途径,以问题的探究为核心,以实现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为宗旨。
关键词 中学 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 知识结构 学生主体性
下载PDF
社会生命的再启蒙——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学观察
15
作者 张巍卓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对思想界产生过总体影响的一部经典著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手稿》从关于社会本体的思考探入社会内部,由社会学的经验感与历史感出发,基于人的社会性生存...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对思想界产生过总体影响的一部经典著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手稿》从关于社会本体的思考探入社会内部,由社会学的经验感与历史感出发,基于人的社会性生存构思社会生命,进而将社会生命推向历史,向着由唯物史观解释社会生命之历史源流的思想方案迈进,乃马克思社会学思想历程中的一次关键性的奠基。在此进程里,它内含的三重思想维度,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人类学,或者说人心、现实与历史,仍为牢牢锚定我们对“时代精神”理解的三根支柱,也是《手稿》持续涵养、激活中国当代学术潜能的三个思想维度。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亟需回应时代总体变革问题的当下,三者可谓构成了一种整体性社会学意识的不可分割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命 再启蒙 政治经济学 经验感 历史化
原文传递
宏阔、深邃的历史意识──论路遥的创作追求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春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年第2期24-28,共5页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创作追求是不仅取悦当代,更要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其作品中潜隐着未成过去而属归未来的因子,并由此而渗溢出宏阔、深邃的历史意识.文章从作家艺术思维的历史感,深潜的使命意识,主体意识及历史全局观四个层面...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创作追求是不仅取悦当代,更要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其作品中潜隐着未成过去而属归未来的因子,并由此而渗溢出宏阔、深邃的历史意识.文章从作家艺术思维的历史感,深潜的使命意识,主体意识及历史全局观四个层面阐述路遥历史意识的基本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历史全局观 路遥 当代 历史意识 使命意识 主体意识 文学创作 创作追求
下载PDF
历史意识与历史学——以刘知幾《史通》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轶峰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3年第1期3-12,M0003,共11页
历史学在文化经验中展开。中国文化注重历史理性,由经验认识事物原理构成主要认知途径,故历史意识凝重,史学充盈于一切知识之间;欧洲文化重逻辑理性,故哲学统摄史学。中欧史学具体形态、表现差异,皆与此相关。细读刘知幾《史通》,重新... 历史学在文化经验中展开。中国文化注重历史理性,由经验认识事物原理构成主要认知途径,故历史意识凝重,史学充盈于一切知识之间;欧洲文化重逻辑理性,故哲学统摄史学。中欧史学具体形态、表现差异,皆与此相关。细读刘知幾《史通》,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历史学总体意境、史学形态,以及实录、直书、褒贬、疑古、史才等命题,可以感知此种凝重性。当代史学理论探讨过度聚焦于19世纪欧洲客观主义史学缺陷,于中、西历史学更远传统关照不足,在对欧洲客观主义史学矫枉过正基础上提出的种种历史学“转向”说,多基于对历史客观性的否认或规避,虽各有扩展历史学视野意义,但就其涉及的历史学本质问题而言,失之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历史学 刘知幾 刘家和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历史-人心”——重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成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3,F0004,180,共13页
“文化批评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亟待自觉的重要问题。“历史-人心”这一命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创新的可能路径。它以“人间感”为文化批评的主体性根基,强调“人-间”即“人人之间”,这是一个有着鲜活物质痕迹与具体历史温度... “文化批评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亟待自觉的重要问题。“历史-人心”这一命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创新的可能路径。它以“人间感”为文化批评的主体性根基,强调“人-间”即“人人之间”,这是一个有着鲜活物质痕迹与具体历史温度的主体性际遇空间,以尊严政治作为伦理指向。它以“事件性”为文化批评的认识论逻辑,对“目的论”“实验性”“故事”“档案”“后见之明”展开认识论突围,以能动生成作为历史要义。它以“精神史”为文化批评的人文学旨趣,主张对“人心世道”展开“脱直观”“脱后见”“脱认同”的错综分析,以历史主体性作为价值关切。根本上,作为方法的“历史-人心”以“主体内在连带”为契机,吁求“历史”与“人心”在主体感觉、主体认知、主体意志上的丰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心 文化批评 人间感 事件性 精神史
原文传递
“局外人”与公众话语——伍尔夫后期小说的文化立场与散文化写作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红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4-87,共4页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晚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局外人”文化立场,受这一立场的影响,对公众日常历史观的宣扬成了其后期小说的创作主旨,而小说的散文化写作则成了她后期小说的主要创作手法。这种新的创作主题和艺术形式形象地传达了她对公众之...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晚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局外人”文化立场,受这一立场的影响,对公众日常历史观的宣扬成了其后期小说的创作主旨,而小说的散文化写作则成了她后期小说的主要创作手法。这种新的创作主题和艺术形式形象地传达了她对公众之声的重新思考和意图弥合精英与公众之间的鸿沟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外人 公众 日常历史观 散文化小说
下载PDF
当代艺术批评如何贯彻唯物史观?——重读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
20
作者 林玮 高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66-279,446,共15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得以建立的基础,也应具有批评实践的指导意义。在185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给拉萨尔的两封信中,唯物史观的批评化集中表现在三组概念上,即“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世界性”...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得以建立的基础,也应具有批评实践的指导意义。在185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给拉萨尔的两封信中,唯物史观的批评化集中表现在三组概念上,即“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世界性”与“民族性”。其中,“莎士比亚化”意味着应从历史感知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提示可以从情感角度来理解唯物史观;“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融合”更启发了艺术批评要从情感结构的角度对当代现象加以把握。唯物史观在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作用之一,是对当代人“历史感”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艺术批评 情感结构 历史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