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振动电机自同步椭圆振动筛的同步理论 被引量:6
1
作者 侯勇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8-172,共5页
提出了一种采用三振动电机自同步激振的新型振动筛,其具有激振力大、无机械传动、噪音小、结构简单、制造维护方便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大筛分面积的振动筛。通过建立三振动电机自同步椭圆振动筛的力学模型,运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该振... 提出了一种采用三振动电机自同步激振的新型振动筛,其具有激振力大、无机械传动、噪音小、结构简单、制造维护方便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大筛分面积的振动筛。通过建立三振动电机自同步椭圆振动筛的力学模型,运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该振动筛系统的自同步条件和稳定运转条件,并给出了该系统实现平动椭圆运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三振动电机自同步的椭圆振动筛在满足自同步条件和稳定运转条件下是能够实现同步稳定运转,具有较大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筛 三电机激振 自同步 稳定性 椭圆运动
下载PDF
两个偏心轮的自同步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钟 段志善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74-382,共9页
本文用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平均法,对双电机驱动的两偏心轮作激振源的单自由度直线振动系统,在共振区工作时的自同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该类振动系统在两个偏心轮作同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时自同步的判别条件。这对于将此系统用于机... 本文用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平均法,对双电机驱动的两偏心轮作激振源的单自由度直线振动系统,在共振区工作时的自同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该类振动系统在两个偏心轮作同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时自同步的判别条件。这对于将此系统用于机械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振动 偏心轮 自同步
下载PDF
非线性振动输送机系统振源实验与分析
3
作者 杨小兰 刘极峰 《机械》 2003年第S1期111-112,115,共3页
介绍了选择振动电机为非线性振动输送机系统激振源与动力源,对两振动电机在该系统中的自同步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实验,得出了实现自同步需采取的工艺措施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 振动电机 非线性 激振源 自同步
下载PDF
基于运动合成原理的三电机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侯勇俊 刘金生 张明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141-145,共5页
为开发出高性能的大型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合成原理的三电机激振的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该振动筛采用了产生直线运动的主振源和产生圆运动的副振源.建立了该振动筛的力学模型,讨论了振动筛实现平动椭圆运动的... 为开发出高性能的大型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合成原理的三电机激振的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该振动筛采用了产生直线运动的主振源和产生圆运动的副振源.建立了该振动筛的力学模型,讨论了振动筛实现平动椭圆运动的条件和主、副振源同步相位差角对筛箱运动轨迹的影响,建立了同步相位差角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主、副振源产生的激振力均通过参振质量质心时,或者副振源回转中心与参振质量质心连线与z轴的夹角与主、副振源的同步相位差角相等或相差180°,且过主振源电机轴中点并垂直于电机轴的平面与yoz平耐平行,并到yoz平面的距离与副振源回转中心到参振质量质心的距离与对应的质径积成反比时,振动筛均可实现平动椭圆振动;同步相位差角越大,振动筛椭圆运动轨迹的椭圆度越大,椭圆长轴的倾角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机自同步激振 振动筛 平动椭圆运动 运动合成 相位差角
下载PDF
自同步振动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钟 段志善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57-462,共6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自同步振动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给出了该机械自同步稳定运行的条件。
关键词 非线性 振动 机械 动力学
下载PDF
偏置式等质径积双轴自同步椭圆振动筛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士珍 陈殿云 +1 位作者 舒畅 宁怀明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介绍采用2个具有相同质径积的自同步振动筛,与一般的振动筛相比,它的2个电机上总共有8个偏心块,每个电机的每端有2个偏心块,且偏心块的夹角可以任意调节,这样建立的动力学方程就是一般情况下的动力学方程,可以求出筛箱上任意点的一般解... 介绍采用2个具有相同质径积的自同步振动筛,与一般的振动筛相比,它的2个电机上总共有8个偏心块,每个电机的每端有2个偏心块,且偏心块的夹角可以任意调节,这样建立的动力学方程就是一般情况下的动力学方程,可以求出筛箱上任意点的一般解,为调节筛箱振动状况提供依据。偏心块的增多使振动筛的运动状况有所增加。最后还求出了筛箱做椭圆平动和直线平动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同步振动筛 动力学 平动椭圆运动 平动直线运动
下载PDF
扭转振动中双激励的自同步及稳定性
7
作者 张晓钟 段志善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63-68,共6页
本文就单自由度非线性扭转振动系统,在共振区工作时的自同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扭转振动中非线性特性对自同步的影响及运动稳定性条件。
关键词 扭转振动 稳定性 非线性 振动
下载PDF
有源配电网电流差动保护应用技术探讨 被引量:51
8
作者 高厚磊 李娟 +3 位作者 朱国防 徐丙垠 赵宝光 李尚振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44,共5页
有源配电网具有多电源、多分段、多分支、功率双向流动、弱馈等特征,传统三段式电流保护难以保证选择性和灵敏性,需要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法。基于该背景,将正序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引入到有源配电网,探讨其应用原理与实现技术。针... 有源配电网具有多电源、多分段、多分支、功率双向流动、弱馈等特征,传统三段式电流保护难以保证选择性和灵敏性,需要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法。基于该背景,将正序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引入到有源配电网,探讨其应用原理与实现技术。针对不同的馈线结构,给出了适应性差动保护动作判据及门槛整定原则。针对配电网线路特点,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故障信息的电流数据自同步方法。根据配电自动化通信体系最新进展,探讨了基于点对点对等通信实现差动保护数据交换的通信规约。基于智能配电终端平台,开发出正序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样机并对其进行了综合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保护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配电网 分布式电源 电流差动保护 正序故障分量 自同步 对等通信
下载PDF
三电机激振自同步振动系统的机电耦合机理 被引量:20
9
作者 侯勇俊 闫国兴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4-358,共5页
提出了一种三电机激振自同步振动系统,根据拉格朗日力学原理推导出了其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其机电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M atlab/S im u link的仿真模型。通过对几种典型自同步振动过渡过程的机电耦合行为的仿真分析,揭示了三电机激振... 提出了一种三电机激振自同步振动系统,根据拉格朗日力学原理推导出了其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其机电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M atlab/S im u link的仿真模型。通过对几种典型自同步振动过渡过程的机电耦合行为的仿真分析,揭示了三电机激振振动系统自同步振动和振动同步的机电耦合机理,验证了所建机电耦合模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开发大功率、高效节能的新型振动筛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自同步 机电耦合 仿真 MATLAB
下载PDF
风电–多端柔直送出系统电压源型控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仁炘 施刚 +2 位作者 蔡旭 梁军 李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98-1509,共12页
为解决风电–多端直流送出系统并网带来的惯量缺失及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受端换流站的电压源型控制策略。在受端换流站利用直流母线等效电容固有动态特性实现无锁相环自主电网同步控制,使受端换流站对交流电网体现为电压源,... 为解决风电–多端直流送出系统并网带来的惯量缺失及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受端换流站的电压源型控制策略。在受端换流站利用直流母线等效电容固有动态特性实现无锁相环自主电网同步控制,使受端换流站对交流电网体现为电压源,解决并入弱电网的谐振问题;并在直流侧附加虚拟电阻,使直流侧体现为下垂特性,以协调多受端换流站间的功率分配。此外,受端换流站直流侧电压还能自主响应电网频率变化,自动调节直流系统潮流,从风场或其他电网调用功率,为出现频率偏差的电网提供频率支撑。最后通过PSCAD/EMTDC仿真软件构建四端直流系统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 风电场 电压源型控制 惯量响应 自同步
下载PDF
关于数字混沌系统保密通信的探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红 罗杰 凌燮亭 《电子科学学刊》 CSCD 1997年第2期202-208,共7页
本文对D.R.Frey(1993)提出的基于非线性递归数字滤波器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参数选取、适用条件、抗噪声能力以及保密能力等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混沌密码序列来提高该通信系统的保密性。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保密性,而... 本文对D.R.Frey(1993)提出的基于非线性递归数字滤波器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参数选取、适用条件、抗噪声能力以及保密能力等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混沌密码序列来提高该通信系统的保密性。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保密性,而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信号 自同步 保密通信 有限字长效应
下载PDF
输电线路自同步电流差动保护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家凯 高厚磊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44-1951,共8页
电流差动保护原理简单、可靠性高,但对数据的同步性要求严格,同步误差超过一定限值时会引起误动或拒动。针对电流差动保护常用的动作判据,定性分析了其在内、外部故障时的耐同步误差能力;以故障发生时刻为对时基准,提出了输电线路自同... 电流差动保护原理简单、可靠性高,但对数据的同步性要求严格,同步误差超过一定限值时会引起误动或拒动。针对电流差动保护常用的动作判据,定性分析了其在内、外部故障时的耐同步误差能力;以故障发生时刻为对时基准,提出了输电线路自同步电流差动保护方案,并对此方案的误差来源、可行性及应用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同时,借助现场录波数据和PSCAD仿真结果,对输电线路中自同步电流差动保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理论与仿真分析表明,所述方案不依赖外部时钟,不受通道传输延时和路由变化的影响,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其同步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可为输电线路电流差动保护提供一种新的实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电流差动保护 数据同步 故障发生时刻 自同步
下载PDF
窄带的自同步音频水印算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雷赟 刘建 +1 位作者 严波 颜永红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83-1290,共8页
提出了一种适应于短波窄带信道的自同步音频水印算法.该算法具有如下优点:(1)在隐藏水印信息的同时,嵌入同步信号,使得水印具有时钟自同步和数据自同步的能力.(2)水印信号基于窄带信道的传输,适用于短波广播.(3)水印信号能够抗拒短波传... 提出了一种适应于短波窄带信道的自同步音频水印算法.该算法具有如下优点:(1)在隐藏水印信息的同时,嵌入同步信号,使得水印具有时钟自同步和数据自同步的能力.(2)水印信号基于窄带信道的传输,适用于短波广播.(3)水印信号能够抗拒短波传输中的各种干扰.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实际地应用于短波节目的水印嵌入,对于短波传输中的各种干扰都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水印 音频水印 自同步 短波 窄带
下载PDF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ECHANISM EXPLANATION OF VIBRATORY SYNCHRONIZATION TRANSMISSION 被引量:11
14
作者 XiongWanli WenBangchun DuanZhish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5-188,共4页
Vibratory synchronization transmission (VST) is a kind of special physicalphenomenon in inertia vibration mechanical systems. For an inertia vibration mechanical systemdriven by one pair of motors runs in step, even t... Vibratory synchronization transmission (VST) is a kind of special physicalphenomenon in inertia vibration mechanical systems. For an inertia vibration mechanical systemdriven by one pair of motors runs in step, even the power supply of one motor is cut off, the motorcan continue to keep rotating state under the vibration exciting of the machine body driven by onlyone other motor. And its rotating frequency will be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other one. The transientprocess of this wonderful physical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according tocurrent-existing mechanical model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of VST, a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upling mathematical model of a two-shaft inertia vibrationmachine is established. With this model, the transient process of VST is recurred quantitatively andsuccessfully, and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synchronIZATION Vibratory synchroniz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cal andelectrical coupling
下载PDF
Synchronization of the four identical unbalanced rotors in a vibrating system of plane motion 被引量:12
15
作者 ZHAO ChunYu, WEN BangChun & ZHANG XueLi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405-422,共18页
A new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four unbalanced rotors in a vibrating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 main rigid frame (MRF) and two accessorial rigid frames (ARF). An analytical approa... A new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four unbalanced rotors in a vibrating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 main rigid frame (MRF) and two accessorial rigid frames (ARF). An analytical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coupl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unbalanced rotors, which converts the problem of synchronization of the four unbalanced rotors into the existence and the stability of zero solutions for the non-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disturbance parameters (NDDEDP). The stability of zero solutions of the NDDEDP is decomposed into that of its generalized system and a system of the three first 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the disturbance parameters of the phase differences. The coupl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ur unbalanced rotors includes the inertia coupling, the stiffness coupling of angular velocity and the load torque coupling. The non-dimensional inertia coupling matrix is symmetric, the non dimensional matrix of the stiffness coupling of angular velocity is antisymmetric and its diagonal elements are all negative. Hence, the general system of the NDDEDP automatically satisfies the generalized Lyapunov equations when the non-dimensional inertia coupling matrix is positive definite and its elements are all positive. Using Routh-Hurwitz criterion the condition of stability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the disturbance parameters of the phase differences is obtained. The load torque coupling makes the vibrating system hav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selecting motions and self-synchronization of the four unbalanced rotors arises from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selecting motion of the vibrating system. When the two coefficients of coupling cosine effect of phase angles are all greater than 0 and the three indexes of synchronization are all far greater than 1, the vibrating system can implement an elliptical motion of the main rigid frame required in engineering. Numer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p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synchronIZATION vibrating system INERTIA COUPLING STIFFNESS COUPLING stability COUPLING dynamic
原文传递
机群多编队作战网络自同步 被引量:13
16
作者 颜骥 李相民 +1 位作者 刘立佳 刘波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6-1572,共7页
提出机群多编队协同作战复杂网络模型,基于复杂网络自同步原理,研究网络节点动力学和耦合强度给定不变情况下,网络拓扑结构对作战网络同步能力的影响。针对作战网络特点,以最大化网络同步能力和不同层级指控节点效能为优化目标,作战网... 提出机群多编队协同作战复杂网络模型,基于复杂网络自同步原理,研究网络节点动力学和耦合强度给定不变情况下,网络拓扑结构对作战网络同步能力的影响。针对作战网络特点,以最大化网络同步能力和不同层级指控节点效能为优化目标,作战网络指控结构和作战环境对通信拓扑的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作战网络自同步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通过调整作战节点之间的通信结构对上述模型求解。仿真实验表明,获得的优化网络在保持作战网络结构特点的同时,具备更小的网络特征值比和更快的一致性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挥与控制 网络拓扑 特征值比 遗传算法 自同步
下载PDF
三质体振动机动力学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春雨 赵乾斌 +1 位作者 贺斌 闻邦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0-78,共9页
提出了工作质体无量纲特征幅值、特征幅值放大倍数、最大参振物料系数、隔振架与基础之间的力传递系数、同步能力系数和临界隔振频率比作为描述三质体振动机的性能指标。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系统动力学参数对振动机各性能指标的影响规... 提出了工作质体无量纲特征幅值、特征幅值放大倍数、最大参振物料系数、隔振架与基础之间的力传递系数、同步能力系数和临界隔振频率比作为描述三质体振动机的性能指标。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系统动力学参数对振动机各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当工作质体工作于超共振态时,特征幅值和力传递系数随隔振频率增加而减小。当隔振频率比相同且大于临界隔振频率比时,随工作质体与隔振质体质量比的减小,初始特征幅值和最大力传递系数增大,特征幅值放大倍数和最大参振物料系数略有减小,即较小的工作质体与隔振质体质量比,有利于提高振动机的综合性能指标。振动激励角越小,系统同步能力系数越大。当支撑刚体作为物料箱时,同步能力系数随工作质体与激振器安装刚体的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系统结构能够满足两激振器自同步运行的稳定性要求,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系统 隔振 自同步 稳定性
下载PDF
同向回转双机驱动振动系统的频率俘获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春雨 王得刚 +2 位作者 张昊 李洁 闻邦椿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287,共5页
提出了改进小参数平均法,将两个转子的同步问题转化为相位差及平均转速扰动参量微分方程的零解存在与稳定性问题,得出了同步实现与稳定性条件,提出了频率俘获力矩的概念,解释了两个转子自同步的奇特现象。自同步产生于系统的运动选择动... 提出了改进小参数平均法,将两个转子的同步问题转化为相位差及平均转速扰动参量微分方程的零解存在与稳定性问题,得出了同步实现与稳定性条件,提出了频率俘获力矩的概念,解释了两个转子自同步的奇特现象。自同步产生于系统的运动选择动力学特征,即两偏心转子激励起机体的圆运动和绕质心的摆动运动,圆运动对频率俘获力矩贡献驱动相位差向π趋近,实现摆动运动;摆动运动对频率俘获力矩贡献驱动相位差向0趋近,实现圆运动。频率俘获力矩与两电动机的输出力矩之差的比值称为同步指数,实现同步条件为同步指数的绝对值大于1。当同步指数绝对值远大于1,摆动运动占优势时,系统实现圆运动;而圆运动占优势时,实现摆动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俘获 机电耦合 非线性动力学 自同步 振动系统
下载PDF
激振器参数对自同步振动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韩清凯 杨晓光 +1 位作者 秦朝烨 闻邦椿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09-1012,共4页
以反向回转激励的振动系统为对象,建立了考虑驱动电机机械特性的动力学方程.通过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激振器的偏心矩、电机功率、偏心转子回转摩擦阻矩等参数对自同步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振器各参数在一定阈值内可以实现系统稳定同... 以反向回转激励的振动系统为对象,建立了考虑驱动电机机械特性的动力学方程.通过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激振器的偏心矩、电机功率、偏心转子回转摩擦阻矩等参数对自同步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振器各参数在一定阈值内可以实现系统稳定同步运动,振动体y方向振幅与偏心矩成正比,实现稳定同步的时间与偏心矩成反比.电机额定转矩对系统同步影响不明显,而回转阻尼系数主要影响同步的过渡过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系统 偏心转子 自同步 激振器参数 仿真分析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SELF-SYNCHRONIZATION OF A MULTI-MOTOR VIBR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被引量:8
20
作者 Xiong Wanli,Duan Zhisha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Wen Bangchu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5-278,共4页
Multi-motor vibratory transmission systems have been wide used in large vibratory machines, and four-motor linear vibratory machine is one typical equipment of them. Under non-forcible synchronization condition zero... Multi-motor vibratory transmission systems have been wide used in large vibratory machines, and four-motor linear vibratory machine is one typical equipment of them. Under non-forcible synchronization condition zero-phas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machine is non-stationary and it-phase synchronization is stable. Under half-forcible synchronization condition in which only one motor is controlled being synchronous to another, only lag synchronization near zero-phase synchronization can be realized. Both of the characteristics have never been revealed with classical theory quantitatively. The problem is solved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a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ystem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tarting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ory transmissio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self-synchron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