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宝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50,共6页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人 士大夫 旅游观念 闲暇生活
下载PDF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16
2
作者 邓小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而经士...  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而经士大夫筛选,寄托着他们理念的"祖宗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士大夫阶层对时政的不满与变更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理最大” “祖宗之法” 宋朝 士大夫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士大夫及士风和名节——以宋朝士大夫为中心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曾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文针对在中华古史研究中盛行一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史观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历史演进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教科文、军事等多方面的综合演进,而被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大众是历史演进的主干和主角。古代的士大夫与近代的知识分子一词... 本文针对在中华古史研究中盛行一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史观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历史演进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教科文、军事等多方面的综合演进,而被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大众是历史演进的主干和主角。古代的士大夫与近代的知识分子一词有相近之处,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卑鄙龌龊之徒,更有巨恶大憝之辈,不应将所谓士大夫的群体视为社会精英,但士大夫中也确有个别的真正精英人物。本文强调了在当代提倡名节或气节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士风 名节 气节
下载PDF
论宋代的妒妇
4
作者 李建霞 胡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婢判然有别的地位规定,宋代社会对“齐家”的重视,婚姻不尚阀阅、以财产论婚姻以及士大夫以离婚为耻,都助长了妇妒之风。宋代妒妇现象的出现,既是不平等婚姻制度的产物,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畸形觉醒的体现。宋人止妒的失败证明了不推翻旧有的婚姻制度,任何措施都不能解决妒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妒妇 士大夫
下载PDF
北宋政情、政风下的转对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晔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50,共11页
转对是关乎君臣沟通的重要的奏对制度,其兴起虽可远溯至中唐,但迭经晚唐、五代的变迁,实际上已日渐衰微。宋初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转对得以在五代的模式下重整,形制、功用去唐已远,本是一种临时性议政求言举措。降至仁宗时期,言路已广,皇... 转对是关乎君臣沟通的重要的奏对制度,其兴起虽可远溯至中唐,但迭经晚唐、五代的变迁,实际上已日渐衰微。宋初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转对得以在五代的模式下重整,形制、功用去唐已远,本是一种临时性议政求言举措。降至仁宗时期,言路已广,皇权亦固,加之朝野纷纷,转对是否必要竟成疑问,幸有士大夫为求扩大政治参与而对其意义再度强调与发掘,该制存在价值方在新的意义体系中得到承认。此后历经神宗朝的实践,转对在北宋晚期虽因政情所限,运行尚乏活力,但已由当时的政治文化陶铸成一种稳定的集体行为与制度惯例,影响着此后的政治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转对 听政 政治参与 士大夫
原文传递
士大夫与知识分子 被引量:2
6
作者 汪国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86-92,共7页
士大夫是中华文明的国粹,其知识结构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人文知识,主要历史使命是通过道统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完善来维护社会安定,社会功能颇似方向盘;知识分子则是西方文明的精英,其知识结构是分门别类的自然知识和实用知识,主要历史... 士大夫是中华文明的国粹,其知识结构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人文知识,主要历史使命是通过道统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完善来维护社会安定,社会功能颇似方向盘;知识分子则是西方文明的精英,其知识结构是分门别类的自然知识和实用知识,主要历史使命是通过知识的传承、积累与创新来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功能就像发动机。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两者具有质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知识分子 两种文化 知识结构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士大夫身份意识与汪琬墓志铭的书写策略
7
作者 郭英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感旨趣,自觉行使撰写者“自重特立”的话语权力,力图塑造一种独具风貌的“在野”士大夫形象。这一书写策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既受制于、也强化着汪琬的士大夫身份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琬 墓志铭 士大夫 身份意识 书写策略
下载PDF
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之考量——兼与“两宋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说”商榷 被引量:4
8
作者 白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共9页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并非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的普遍状态。从两宋时期"吏强官弱"的司法生态以及"阿云之狱"中士大夫们的整体表现,可以看出两宋士大夫群体的法律素养并不是很高。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而言...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并非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的普遍状态。从两宋时期"吏强官弱"的司法生态以及"阿云之狱"中士大夫们的整体表现,可以看出两宋士大夫群体的法律素养并不是很高。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而言,只有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判断,才有益于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法律素养 考量
下载PDF
兰陵萧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门第之兴起考论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永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9,共9页
《南齐书》、《梁书》所载兰陵萧氏早期谱系不尽可信,主要是齐、梁间为提升其家族门第而伪造。兰陵萧氏在东晋南迁后,属于“北人次等士族”,表现出尚武的特征,被高门士族鄙视为寒门。刘宋兴起,由于其家族与刘氏皇族联姻,地位不断上升,... 《南齐书》、《梁书》所载兰陵萧氏早期谱系不尽可信,主要是齐、梁间为提升其家族门第而伪造。兰陵萧氏在东晋南迁后,属于“北人次等士族”,表现出尚武的特征,被高门士族鄙视为寒门。刘宋兴起,由于其家族与刘氏皇族联姻,地位不断上升,齐、梁建国,其家族精英迅速士大夫化,其门第有所改变,隋唐时期,萧氏成为江左侨姓士族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陵萧氏 世系 门第 寒门 士族
下载PDF
熙丰变法与宋仁宗形象的提升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林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0,共7页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基本上算是个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间,臣僚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不过,其形象却在身后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过程始于熙丰变法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强力推行新法,遭到元老重臣的反对。但神宗不为所动,元老重臣转而反对变法,...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基本上算是个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间,臣僚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不过,其形象却在身后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过程始于熙丰变法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强力推行新法,遭到元老重臣的反对。但神宗不为所动,元老重臣转而反对变法,鼓吹祖宗之法不可变,更积极地制造赞颂祖宗之法的舆论,仁宗的形象也被美化。仁宗形象的提升与宋代政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仁宗 形象 熙丰变法 士大夫
下载PDF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坤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2-106,124,共6页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并寻求治弊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士大夫 荐举之弊 议论
下载PDF
前世今生:士大夫、知识分子与文化趣味 被引量:2
12
作者 南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共11页
科举制度的终结、新型教育的普及和儒家意识形态的解体,消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社会基础和身份认同,造就了具有新的政治追求、社会观念和精神姿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但并未彻底割裂二者间隐秘的文化关联。古代的士大夫的情... 科举制度的终结、新型教育的普及和儒家意识形态的解体,消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社会基础和身份认同,造就了具有新的政治追求、社会观念和精神姿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但并未彻底割裂二者间隐秘的文化关联。古代的士大夫的情感范式制造的美学记忆,包括审美观念、文化品位和处事风格等,作为无形的传统仍弥漫于现代知识分子之中。"阶级"学说的引入、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阶级图谱"的构建,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级身份的确认,促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彻底抛弃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遗物,形成了新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趣味、消费态度和审美倾向。作为一种新兴的抒情方式,"颓废"成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感标志。颓废是小资产阶级在受到资产阶级挤压后在情感上的曲折反映,借以释放对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不满,因而与叛逆、反抗的"革命"激情之间建立了某种奇异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知识分子 阶级 文人趣味 颓废
下载PDF
从唐宋文学看士大夫心理结构的差异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丽娟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89-92,共4页
时代心理对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 ,人们从直观上便能感受到时代的文化现象与心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唐宋文学的分析对比 ,透射出唐宋士大夫由开放型心理向封闭型心理的变化。
关键词 唐宋文学 士大夫 心理结构 差异
下载PDF
明代广东仕宦形塑庄氏烈女形象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正刚 《古代文明》 CSSCI 2016年第1期88-98,114,共11页
旌表烈女是明王朝在乡村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地方官绅借机向朝廷表达宣传教化取得成效的一种方式。明代广东仕宦通过舆情鼓噪为村妇庄氏成功地争取到朝廷的旌表,并为庄氏修墓、建祠及坊表,引起更多士人参与到书写庄氏故事的行列... 旌表烈女是明王朝在乡村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地方官绅借机向朝廷表达宣传教化取得成效的一种方式。明代广东仕宦通过舆情鼓噪为村妇庄氏成功地争取到朝廷的旌表,并为庄氏修墓、建祠及坊表,引起更多士人参与到书写庄氏故事的行列,向全社会传达王朝教化在海疆社会的成效。庄氏也成为社会大众接受王朝教化的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 仕宦 烈女
下载PDF
试析宋代士大夫劝谏皇帝时的恐惧使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治乐 杨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5,共10页
宋代士大夫劝谏皇帝时多借助兵变、灾异等有形无形恐惧,在逻辑清晰的主流之外,也时有事实和推断并不充分可信的情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皇帝戒惕谨慎,使国家进入理想轨道,但也多少存在争权夺利等意图。宋代政治较为稳定平和,但事功差强人... 宋代士大夫劝谏皇帝时多借助兵变、灾异等有形无形恐惧,在逻辑清晰的主流之外,也时有事实和推断并不充分可信的情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皇帝戒惕谨慎,使国家进入理想轨道,但也多少存在争权夺利等意图。宋代政治较为稳定平和,但事功差强人意,懦弱因循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士大夫的恫疑虚喝有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皇帝 劝谏 恐惧手段
下载PDF
“忻忻有入”与“扞格不入”——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两种态度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建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01-106,共6页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积极向外宣讲自己的哲学主张,但是其学说在不同的人群中遇到截然不同的反应:普通民众"忻忻有入",而士大夫却"扞格不入"。对阳明哲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学意义的现象。...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积极向外宣讲自己的哲学主张,但是其学说在不同的人群中遇到截然不同的反应:普通民众"忻忻有入",而士大夫却"扞格不入"。对阳明哲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学意义的现象。它既反映了阳明学亲切直接的特点,具有巨大的道德吸引力,又透露出阳明学与朱子学在为学道路、具体理论上确有差异。士大夫在接受阳明学时矛盾的表现,说明了士大夫精神生活的自觉性和精神需求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心即理 士大夫 精神生活
下载PDF
从“宋嫂鱼羹”到“花边月饼”——宋以来笔记所载饮食之文化情趣摭谈 被引量:1
17
作者 陶慕宁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2期96-104,共9页
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飞跃发展时期,盖由于城市经济之繁荣,士人境遇之优渥,享乐需求之郁勃,乃穷极想象调制之工,以满足口腹之欲。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旸谷漫录·京师厨娘》等,可见一斑。而宋之士大夫率多饱学之士,兼... 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飞跃发展时期,盖由于城市经济之繁荣,士人境遇之优渥,享乐需求之郁勃,乃穷极想象调制之工,以满足口腹之欲。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旸谷漫录·京师厨娘》等,可见一斑。而宋之士大夫率多饱学之士,兼通释道,喜谈性理,其论饮食,亦往往钩玄致远,达于形上。故宋人笔记涉及饮食者,每每超越于饮食,常有关乎品格、性情之妙论。若东坡之"毳饭"、山谷之"品食",皆非徒论饮食者可以窥其涯略。至若《武林旧事》与《枫窗小牍》所载之"宋五嫂鱼羹",则已牵带家国兴亡之感、黍离麦秀之悲矣。明清两代,哺啜者益众。笔记亦篇帙浩繁,且往往谈及饮食。而士大夫之情趣高下、品鉴之精粗雅俗,足可于短章片言中玩味揣摩,亦知人之一途也。又明清笔记所涉地域极广,涉及饮食,自极北之新疆以迄南部之闽广,可以广见闻、助博物、资考证、辨风俗。如一西施舌,即有陈懋仁《泉南杂志》、李渔《闲情偶寄》、周亮工《闽小记》等多部笔记涉及;一河豚,自宋之苏轼、元之陶宗仪、明之谢肇淛以迄清之《调鼎集》,记录不绝如缕。然评骘此类笔记,当以有无人文价值及文学性为取舍标准。若漫逞口腹之欲,徒作烹调之谱,如袁枚之《随园食单》("花边月饼"即出此书)者,实不足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笔记 士大夫
下载PDF
清代北京文人官僚的居家观念与时尚
18
作者 刘凤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2期81-88,共8页
北京一向以文人官僚为城市居民的主体。城居者在构筑居家样态和风貌的同时 ,也会展现出社会观念、价值标准以及文化时尚。清代文人官僚的居家观念与时尚 ,表现在对营建房屋的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上 ,以奢靡化为主要特征 ;房屋的建筑格局... 北京一向以文人官僚为城市居民的主体。城居者在构筑居家样态和风貌的同时 ,也会展现出社会观念、价值标准以及文化时尚。清代文人官僚的居家观念与时尚 ,表现在对营建房屋的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上 ,以奢靡化为主要特征 ;房屋的建筑格局与居家方式 ,处处为礼法制度及其观念所约束 ;园第合一的建筑格局已为包括满族在内的士人官僚所倡导。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在造屋时所严格遵循的儒家礼法 ,却很少影响到园林的构筑。这似乎可以说是在封建政治程序化链条上出现的不规范的一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文人官僚 居家观念 房屋建筑 礼法制度
下载PDF
田园情怀视阈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从理想到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候东栋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7-111,共5页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社会士大夫的田园情怀赋予了古代农村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特征,这深刻影响着农村留给国人的印象。但田园情怀不仅受到士大夫个人因素的强烈影响,也和古代农村生产力发展迟滞缓慢有密切的关系。我国...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社会士大夫的田园情怀赋予了古代农村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特征,这深刻影响着农村留给国人的印象。但田园情怀不仅受到士大夫个人因素的强烈影响,也和古代农村生产力发展迟滞缓慢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当代农村面貌和古代农村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要吸收士大夫田园情怀的合理内核,即格外注重农村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要注重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尊重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园情怀 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 士大夫 乡绅 农业 道德建设
下载PDF
明末清初滇云遗民逃禅考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雪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30-39,共10页
就清初遗民群体地域而言,西南、岭南是除江南之外,遗民数量、集中程度仅位居其次的两个区域。与其他地域相较,西南、岭南两地遗民逃禅风气更浓。滇黔地区的逃禅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社会阶层。仅就滇地而言,士大夫出家为僧有... 就清初遗民群体地域而言,西南、岭南是除江南之外,遗民数量、集中程度仅位居其次的两个区域。与其他地域相较,西南、岭南两地遗民逃禅风气更浓。滇黔地区的逃禅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社会阶层。仅就滇地而言,士大夫出家为僧有名有姓者多达50余人,其中著名者有担当普荷、钱邦芑、陈起相等。逃禅对遗民群体的生活、心理状态、思想观念、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云南文学 逃禅出家 遗民 士大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